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5 17:5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中国中医药报09.1.5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改革发展回眸与展望
□ 王 炼 青海省卫生厅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古老神奇的藏医药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青海藏医药事业从此踏上了全面继承与发展、振兴与创新的新历程。
  一、回顾与总结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神奇的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与疾病斗争的智慧和经验,也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青海藏医药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开创了医疗、教育、科研、学术、生产全面继承发展的新阶段。
  1.建立了完整系统的医疗服务体系。1978年以前,全省没有一所藏医院,藏医药人员大都分散在乡村、民间和寺院,1979年8月成立了第一所藏医医院。此后,各级各类的藏医医疗机构在全省相继建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藏(蒙)医医院37所,其中,省级1所、州级6所、县级22所、民营8所。藏医医院共开设病床1500张,职工2600人。此外,在各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内还设有藏医科、门诊部260个。全省6个自治州都有一所州级藏医医院,牧业区的每个县基本上都有一所藏医医院,80%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提供藏医药服务。1996年开展了藏医医院分级管理工作,现已创建三级甲等藏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藏医医院9所、二级乙等藏医医院7所;全国示范藏医医院1所、全省示范藏医医院2所、全省藏医名院5所。据统计,全省藏医医疗机构年门诊服务80万人次,占全省医疗机构年门诊服务人次的11%,住院服务1.2万人次。在牧区的乡村,有78%的人寻医问药的第一选择是藏医药。藏医医疗机构遍布全省的牧区草原,藏医药已成为全省牧区卫生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
  2.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专业学科。组织实施了藏医药“振兴工程”、“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等工程。截至目前,共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科6个、省级名科11个。形成了以治疗类风湿病、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炎、皮肤病等为主的专科专病学科群,各类专科专病病床占病床总数的40%。创建藏医药工作示范县2个,向农牧区推广藏医药适宜技术50余项,编写了《青海省乡村藏医手册》。开展了藏医药进牧区、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作。将藏成药及藏药制剂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和报销范围,并将藏医药服务项目补偿比例比西医西药提高5个百分点。制定实施了《藏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等6个藏医行业技术标准,促进了藏医药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1978年以前,全省有藏医药人员640人,其中属于国家编制的只有78人,大部分是民间、个体的藏医药人员。1981年创办了藏医中等专业教育。1987年1月,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2000年设立了藏医专业硕士授予点,2006年设立了藏医专业博士授予点。编写出版了藏医药中等专业和本科教育规划教材,现代化的藏医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有各类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900名。其中,具有中专学历2800名,大专以上学历560名,硕士生22名,博士生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8名。实施了名医培养战略和“两培双带”项目,培养全省名藏医24名。通过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藏医药人员38名。建设乡村藏医药人员培训基地,藏医药在职培训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80%的在职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得到了培训和提高。
  4.科研和学术工作成绩显著。1983年成立了省藏医药研究所,200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省藏药研究院。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成果斐然,先后整理、翻泽、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月王药诊》、《帝玛·丹增彭措医著选集》、《中国藏医药大全》等180余部古典医著。省藏医药研究院的藏药工艺、藏药药理、藏药分析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藏医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开展了藏医治疗类风湿、放血疗法、火灸疗法等临床研究。30年来,全省共承担省部级藏医药科研课题50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60余项。1986年成立了省藏医学会,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基层藏医药学术组织机构,先后与美国、日本、奥地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藏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办了中国藏医药门户网站。2006年建设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2007年创办了《中国藏医药》杂志,藏医药学术日趋活跃,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5.藏药产业化规范初步形成。2002年,省人大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发展中医藏医蒙医条例》和《青海省发展中药藏药蒙药条例》。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把高原特有的中藏药加工业发展成为最具特色的战略产业。1996年出版了《中国藏药》。组建了集医疗、教学、科研、生产、文化为一体的藏医药集团公司。开展了传统藏药新品种、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各级藏医医院先后建设了一批符合制剂质量管理规范的藏药制剂室,省藏医院被确定为国家藏药临床研究基地。目前,全省共有藏药生产企业19家,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藏药共223种。并积极创建国家藏医药产业支撑平台。
  二、经验与体会
  1.党的民族政策是发展的保证。30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医药政策,明确提出对于藏医药工作应采取“特事特办”的优惠政策,先后印发了《关于抢救藏蒙医药学的报告》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各级政府把藏医药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统筹规划、重点倾斜、全面推进。2005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公司时指示:你们的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事业,祖先们留下了这样宝贵的藏医药学,希望能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你们的事业大有作为。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和落实,为藏医药事业继承、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2.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为藏医药事业创造了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藏医药工作被列为全省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2000年成立了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各级卫生、中藏医药行政部门和广大藏医药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遵循藏医药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面继承和保持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一切从有利于藏医药学的继承与振兴出发,在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各方面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为传统的藏医药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了藏医药事业的全面振兴与发展。
  3.科学发展是发展的根本。把满足人民群众对藏医药的需求作为继承发展藏医药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藏医药省情出发,先后制定推行了成立藏医药机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与优势、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支撑等一系列战略,突出了藏医药工作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藏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内医疗、教育、学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开发、资源保护等各领域的关系,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了“振兴工程”、“三名三进工程”和“普及与提高计划”。坚持继承与创新同步、传统与现代共存、医与药并重的原则,促进了藏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前景与展望
  经过30年的努力,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兴与发展,已成为青海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将展开,国务院制定了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这些都为青海藏医药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藏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今后一段时期内,青海藏医药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藏医药服务体系。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藏医药发展客观规律的管理体系。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藏医药专业技术队伍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建立藏医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全面协调,促进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发展,把青海建设成全国藏医药医疗临床、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学术提高、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提高藏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主要任务:
  1.加强藏医医疗机构建设。全面完成藏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藏医科、藏药房建设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突出质量与效益,建成全国、全省重点藏医医院8~10所,建设3~5个省级藏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省级藏医名院。形成以藏医医院为龙头、藏医科为重点、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的藏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网络。
  2.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组织实施名医培养战略,开展多层次的名老藏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老藏医工作室,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社会公认的藏医临床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名藏医。加强社区、乡村基层藏医药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使牧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拥有一名掌握藏医药技术的卫技人员。继续做好藏医药进牧区、进社区、进家庭推进工作,不断拓展藏医药服务领域。
  3.加强特色优势建设。在建设好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专科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疗效显著、服务优良、管理科学的重点专科。充分挖掘研究藏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病及高原病、地方病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诊断治疗标准,不断提高藏医临床技术水平。继续开展传统诊疗技术、方法、方药的整理研究工作,提炼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增强藏医药学术发展提高的生机与活力。
  4.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开展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古籍文献、药物开发等研究。加强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力争在基础理论、古籍研究、技术标准、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新药研发、文化传播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大藏药研发步伐,建设一批现代藏药骨干企业,开发一批安全有效的藏药名牌产品,实现藏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发表于 2009-2-21 16:19:39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对中医的发展,国家都只是口号性的推崇,何况其他少数民族的医学了,也就是凭个人爱好而为之吧!可悲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32:17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四部医典
[编辑本段]四部医典
  藏医学的主要医典是《居悉》(即《四部医典》),相传为玉妥.云登贡布编著。但据《玉妥•云登贡布》记载,又说此医典是译师白若杂纳翻译的作品,云登贡布对它进行了补充和注释.目前见到的几种版本,已不是原来版本了。相传了十一世纪时,云登贡布的后裔玉妥.萨玛吸收《月王药珍》的精华,对《四部医典》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著名学者第司.桑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又组织人员对《四部医典》的文字进行修订。
  《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藏医学。前苏联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藏医图集》,他们认为《四部医典》和《藏医图集》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对它所引起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医学范围。
  藏医的原理
  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
  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
  胚胎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藏医就开始了对胚胎学的研究,并初步记述了人体的胚胎发育,《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藏医对人体发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要早于外国学者。
[编辑本段]『古格藏香坊』《四部医典》藏药名香
  如意珍宝香
  《四部医典》中明智仙长对于时下无名浊热、毒热,易疲劳、气血淤滞,抑郁烦躁等症状提出了多种预防,调养形式,尤其是具有香气的各种药物等烟熏和外敷。
  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以晶珠本草所记载的珍宝药物,依现代藏医实践与指导,精研虔制二十五味的如意珍宝香,可预防雾瘴疫病疠从鼻吸入,是一款针对夜梦不祥,神志恍惚,思维迷乱,四大失调等都市亚健康病况,均有改善的普熏瑞品。
  烧熏辟疫大鹏香
  《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其病因及病缘如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中明智仙长云: “ 由于众生贪欲之故,倒行逆施,乖戾之气弥漫天空;结成云雾,笼罩大地。于是时疫,肠痧,喉蛾疔毒等疾病接踵而来。另四时亏盈,劳损、恶臭、忿怒、恐惧、愁苦等折磨,饮食失调,变生疫疠。”
  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以紫檀、安息香、红景天、豆蔻、木香、麝香等26味,精研虔制的烧熏辟疫大鹏香, 是一款配伍殊妙,烧熏避免罹患传染病,消除流感、镇伏疠瘟的天然藏药香、为现代居家常备,预防时疫的居家普熏瑞品。
  古格寝香
  在四部医典中,藏医学导师明智大仙对影响人之气血的忧虑过度,失眠、饮食无度以及心神不安;恐惧,头脑晕眩、口涩、记忆衰退、失眠、梦中惊扰,体内机能失调等谓之龙病的病因、病缘、诊病作以精确释意及治疗形式。尤其是针对安宁梦寝、调整夜晚人体机能及提升综合免疫力之药物、功用有详尽记述及基方。
  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以紫檀、肉桂、木棉花、豆蔻、红花、荜茇、沉香等36味,精研虔制的古格寝香,是一款化浊扶正、散郁通泰、活络气血、醇馨生养的居家寝熏瑞品。
  清神甘露香
  《四部医典》中意生大仙问道:“末劫之际,疾病蔓延时期,有没有预防的办法?恳求众生的救星赐予教诲。”
  导师回答道:“善哉!意生大仙。在劫波末期,魑魅突然施放瘟疫、鬼女、空行传播疾病,外道徒毒害众生,此时自己和他人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是传染疾病的预防,冰片、六妙药、麝香、阿魏、安息香、水菖蒲,具有香气的各种药物等烟熏和外敷、口服,皆能预防各种传染疾病。
  古格藏香坊依四部医典所载经典方剂,精研配伍二十一味清神甘露香,是醒脑爽神之晨香,嗅闻此香消热毒,散郁通泰,能迅速振奋精神、活络气血,可预防雾瘴疫病疠从鼻吸入,是一款醇馨生养的天然祥瑞藏香。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32pm 时添加 -=-=-=-=-
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 ... 13K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34pm 时添加 -=-=-=-=-
1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现分别概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
    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起后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作者: 阳光小菜  2006-5-29 07:27   回复此发言   

--------------------------------------------------------------------------------

2 《四部医典》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二、生理和解剖
    《四部医典》中关于人体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记载比较详细。 藏医所指的脏腑包括:1.五脏一心、肝、脾、肺、肾;2.六腑一胃、隆(相当十二指肠)、肠、胆、膀此、"三姆休"(按其藏灸穴位和中医背部俞穴的位置来看,可能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其功能又与三焦不相同)。对于五脏六腑、肌肉和脉络(神经和血管)的解剖位置或数目,以及如何绘制人体解剖图,《四部医典》中都有说明。在生理方面,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分娩、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论述比较详细。归纳解剖和生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项直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仍有其科学价值。
    1.月经周期和胚胎发育
    书中指出:妇女 12岁来月经,50岁绝经,每月一次。来月经时,妇女常有腰部和下腹部胀痛,乳房发胀,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当怀孕后,38周期分娩,这些叙述都相当正确。另外,还提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要经历鱼期(相当于水生脊椎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及猪期(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等,体现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关于胎儿之所以能发育成熟,则是全靠母亲的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供养胎儿的结果。用比喻来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如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中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生长。此外,关于妊娠早期反应,怀孕后应当注意的事项及分娩的征兆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基本是一致的。
    2.解剖方面  
    除初步描述五脏六腑的解剖位置和骨骼的数目外,还指出有牙32颗,肋骨24根,四肢大关节12个等等。还采用取类比喻,谓心脏相当"国王",肺相当"大臣和王子",这与中医的"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传之官"等的说法很相类似。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公元1704年,名画家兼藏医洛札·丹增诺布所画的一张解剖图。藏医对人体解剖虽然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宗教的统治和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按照宗教的观点,把心脏的位置画在胸腔正中外,而且心尖朝上,这完全是唯心的。洛札·丹增诺布本人亲自看了一些尸体之后,他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画出了新的解剖图,正确地把心脏画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另外,对于器官与肺、腹腔内各脏器解剖位置和形状,描绘得更加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这不仅是藏医、而且也是祖国医学解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3.关于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方面人体内有各种脉络,其中连接入体内外的叫做"联结"脉,联结脉又分为白脉和黑脉。脑为白脉之海,像树根一样,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白命脉,由脑和脊髓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隐藏于内,外面肉眼看不见,主感觉和运动。如白脉受伤,便丧失其功能,不能活动。在彩图十五中还能看到从坐骨大孔发出一支大的白脉,相当于坐骨神经。黑脉不跳动,黑脉上的某些部位是医生放血疗法的穴位。另有跳动的脉叫"如玛"脉,与心脏相连接。总之,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
    上述的这些描述表明:黑脉即静脉,"如玛"脉即动脉,白脉即神经,而神经司感觉和运动。在公元18世纪初,藏医对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医学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作者: 阳光小菜  2006-5-29 07:27   回复此发言   

--------------------------------------------------------------------------------

3 《四部医典》  
     三、诊断疾病的方法
    藏医院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靠问诊、望诊、触诊。诊断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认病,认病主要靠征候,病和征候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的关系一样,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所以认病必须先认识征候。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就认不清病人的征候,好象错误地把 水蒸气看成为烟雾,或见云就以为准要下雨一样, 把不可靠的东西看成可靠的东西。要确诊疾病,分析病的征候非常重要。
    1.问诊--凡与病情有关的情况均要仔细询问,包括起病的原因,发病的时间,症状,用药物的情况,发病与季节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关系等。特别是病因,患病的部位和症状,应当-一问清楚(三诊中心问诊为最重要)。 2望诊--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观察,包括病人的神色、体型、皮肤颜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别要仔细观察舌和尿的变化,舌诊主要是看舌质和舌苔。例如,龙病的病人,舌质红,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黄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尿诊是藏医观察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观察十分仔细。尿诊的方法是:医生首先看尿的颜色或冒热气的情况(尿蒸气的情况),嗅气味等,然后用一根细棒搅拌尿液,看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颜色、消失快慢)、沉淀物之有无及其形状、漂浮物等的变化。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气味大,有臭味,尿的热气维持时间久,泡沫稀少呈黄色,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乱云状。又如,尿中沉淀物形状似砂粒者为肾有病。
    3.触诊:主要是切脉。藏医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基本上与中医相同。亦分寸、关、尺三部,且其藏语的发音亦与汉语相近,即"寸、甘、恰"。切脉的手法分浮取、中取、沉取三种,寸、关、尺三部所代表的脏腑,男女略有区别,男子左手之寸、关、尺脉分别反映心、脾、肾(左肾)及"三姆休";右手之寸、关、尺脉分别代表肺、肝肾(右肾)。妇女寸脉反映为脏腑,左手为肺,右手为心,其余相同。 正常人一息(一呼一吸)脉跳五次,柔和有规律。而多于五次者有热、少于五次者有寒。脉象因病而异,主要分十二种。热性病之脉象为数、洪、大、弦、滑、硬;寒性病之脉象为沉、迟、弱、细、浮、虚。各种病症均各有其表现的脉象。脉诊还应与望诊相结合,以测病人之生死,当病人出现下述情况者可能死亡:心脉摸不到,舌中间发黑者;肺脉摸不到,鼻翼下陷者;肝脉摸不到,下唇外翻者;肾脉摸不到,耳向后听不见声音者。藏医关于脏腑的脉象与五官(舌、眼、鼻、耳、唇)的变化相联系的观点,彩图中对此描绘得很生动,其本质乃是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其荣在唇。藏医脉诊中还有生命脉诊法,其切脉部位亦在前臂尺测与中医切诊的寸、关、尺相应的部位。
    藏医诊病,除了望诊、触诊、脉诊三种方法外,还有药物试验诊断法。总之,根据望、触、问三诊断得到的印象,加以分析的归纳,从发病原因判断疾病的性质,从症状到体征判断方法基本相似。因而也确知藏医在某些方面受中医理论的巨大影响。
    四、治病的原则
    藏医治病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治病除使用内服药物或外治法外,对饮食起居也很重视。
    在内服药物方面,亦是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因此,藏药方剂亦均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由于各种疾病具有不同的特点,治病时还应根据药物的性味,特别是药物的效能,针对病情而选择用药。此外,还要注意下述九种特殊的治疗原则:
    1.诊断没有把握时好比猫捉老鼠要仔细观察,然后确定诊断;
    2.诊断确定后如有把握治疗,则应向病人说明情况,拿出办法治疗;
    3.病人用药后如病情未见好转,要像驯野马似的,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对大病或重病,应当采取以药物为主的积极治疗。这好比同敌人作战,要采取歼灭战的方法;
    5.对小病或轻病,宜采用调节饮食,注意起居以及药物或外治等治疗措施,而以饮食起层调理为主。正如上楼梯一样,逐步加以解决;


  
作者: 阳光小菜  2006-5-29 07:27   回复此发言   

--------------------------------------------------------------------------------

4 《四部医典》  
     6.对久病患者应仔细了解病人过去用药的历史,认真分析用药是否恰当,看准了之后再给予治疗;
    7.对单一的病,要像英雄作战一样,大胆果断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并发其他疾病;
    8.对有两种以上的病同时存在时,则应分其轻重主次,哪种病严重就先治该种病;
    9.医生应全面考虑病人各方面的因素,正确使用药物剂量。正如用牛和羊驮运货物一样,要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样。对疾病恢复阶段应注意善后调理,以防复发。外治疗方面:
    所谓外治疗法是在人体外表的某些部位,使用某种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疗目的。
    外治疗法内容多种多样,包括:1.擦身、按摩;2灸法--火灸和艾灸两种;3.拔罐法一火罐和牛角罐;4.外敷法一热敷和冷敷,热敷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之胃寒症、急性疼痛发作等病症,冷敷多用于治热病和炎症等;5.药物外治法--熏药法,药水浴,药物擦身;6穿刺法;7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系用小刀切开人体某些部位的浅表静脉,放出小量血液,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诸如伤肿,伤口久不愈合,牛皮癣,某些类型的麻风等,均可试用放血疗法。行放血疗法患者必须身体强壮。体弱、老人、小孩、孕妇均不宜采用。总之,外治疗法方法甚多。其中加药水浴、药物擦身等等常用以治疗瘫痪,关节炎,四肢肌肉萎缩等慢性疾病。
    藏医火灸穴位中有许多穴位与中医针灸的穴位几乎完全相同。例如:人头部相同的穴位有百会、地仑、人迎等。在人体背部,藏医的膈肌穴、肝穴、赤巴穴、脾穴、胃穴、肾穴、膀胱穴、"三姆休"穴等,分别相当于中医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上述穴位不仅位置相同,主治疾病亦基本一致。
    五、预防和治病
    1.防治方面:为了使人健康与长寿,平日应注意饮食起居,加强营养和锻炼身体。年老体弱者还可服用补养物以强身。关于日常饮食起居、季节气候及个人活动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妇女月经期、怀孕期及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西藏人民当时吃的各种粮食、豆类、肉类、饮料(奶、酒、饮水)和蔬菜类的性味和用途,在《四部医典》中都叙述得很细致。以饮水质量而言,认为泉水最好,从森林中流出的水最差。饮用阳光少、有咸味、小虫多、浸泡着腐树的水容易患病。
    识别有毒食物方法:让狗吃了会出现呕吐。
    锻炼身体的方法:平日多运动、擦身、洗澡等等。并且要注意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用三棵针的内皮水煎液滴眼,每七日一次,可防治眼病。现代的研究证明:三棵针含有杀菌消炎作用的黄连素。总之,平日讲究卫生,加强锻炼,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年老体弱者可服补养药,补法分正规的和非正规的两种。正规的补法,事先要做些准备,先要吃油脂性食物和服轻泻剂,以洗净胃肠,然后正式服补养药。非正规的补法事先不需要做什么准备,随便服补养药即可。最常用的补养药是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制成的"三果"丸,或"三果"丸加黄精、天门冬、当归、刺蒺藜、喜马拉雅紫茉莉配制的补药丸。补法可保持强壮身体,五官灵敏,防老,以达到补虚除弱和扶正祛邪。
    2.治病方法:《四部医典》第三部专门介绍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数百种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种病一般都以病因、分类、症状及治疗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四部医典》虽产生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1100多年。但其中许多内容的论述与现代西医学相应的疾病基本相同。此略举例加以说明:
    病因方面:1.炭疽病:系因吃了有病动物的肉所引起。2.浮肿:因饮食不当,不能给肝脏输送饮食精微,黄水(水液)被驱散至全身的结果,这相当于营养不良性浮肿。3.雪地行走过久,会引起雪盲。4痔疮和脱肛:系由于腹泻过多,骑马时间过久或大使干燥等。
    分类方面:1.急腹症:有两种属于虫积(指蛔虫)和炎症。2.天然毒物:分植物毒如乌头、唐古特山莨菪;动物毒如疯狗、毒蛇、蝎子咬伤。


  
作者: 阳光小菜  2006-5-29 07:27   回复此发言   

--------------------------------------------------------------------------------

5 《四部医典》  
     症状方面:1.炭疽病:全身发烧,局部皮肤起小疹、破溃、呈黑色、有渗液流出,如向体内发展,有生命危险。2.头部外伤:可发生脑震荡,病人昏迷不醒或有呕吐,检查病人的头部或有凹陷骨折,如不及时抢救,拖延三四天,便无法治疗。3.甲状腺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彩图中很形象地描画出病人甲状腺肿大及关节受累的情况,使人一目了然。 治疗方面:既有内服药物,又有外治法。藏药包括植物、动物及矿物药。既有复方又有单方;复方药物少则几味,多则数十味。一般将药物粉碎制成散剂或丸剂,亦有用汤剂和单味药者。西藏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药材绝大部分采自本地。
    六、药物
    藏族人民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毒"和"药"的概念。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初次创造了藏文以后,藏医、藏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公元8世纪,著名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云旦贡布(老玉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编著了藏医最著名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该书第二部十九至二十一章中详细地叙述了藏药的六味、八性、三消后及十七效等丰富的医药知识。其中包括药性的寒热、药物的生长环境及区别,贵重药材、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等分为399种类型药。各种药物又按其治疗疾病的用途,分为脏腑之药、清热药、增热药、解毒药、止泻药、止咳化痰药、打虫等多种药类。后来,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勉励下,由七位王室保健医生编写了西藏药用植物的《医用草药本草》,共收载300多种药。同期,比如扎那又编写《本草秘诀》。这是他为发展藏药事业作出的不可磨见的贡献。
    12和13世纪,先后由著名的藏医学家王妥莎玛(新玉妥)在以上几种药书的基础上著写了《本草集成》一书,让穷多吉著有《药名词海》一书,给藏医药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
    14世纪北方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尼玛·通瓦电旦的学生著有《本草集成宝库》。该书不但包括了总论、药源、质量的鉴别、寒热药性的总识别、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区别、药物的形状及颜色、嗅、味、触(用于接触植物外部的感觉)的鉴别、药物分类等知识,而且叙述了藏医植物药的名称起源。总之《本草集成宝库》是北方学派的著名药书之一。
    南方学派的创始人舒卡·年姆多吉召集了列、洛、加尔、埃、娘、贡布等南部地区的有名望的藏医,编写了《识药珍宝》(仁钦冲毕)、《草药明鉴》(门欧色齐)、《药味铁珠》(若果加称)、《甘露库》(堆子增布人《某露藏库》(推子弟儿崔)等。其中包括了药名、药味、能、消后、药性以及药物的解释等丰富的内容,极大地发展了南部的藏药事业。
    17世纪威望甚高的德斯·桑杰加措,依据《四部医典》内容,主持绘制的79幅彩色挂图中包括《四部医典》论述本关于药物的三章,分为六幅药物彩色挂图。其中三幅绘制了药物399种,另有三幅由德斯·桑杰加措补充绘制了药物376种,共计收载了775种。所绘药物,色彩鲜明,形象真实,引人注目。这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医药史上的重要成果。
    18世纪的蒂玛·旦增平措是一位著名的药学家。他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觉宗(县),系古代九位藏族名医中一位叫比吉的后代。蒂玛·旦增平措终年八十岁,生前著有医学方面的书籍共42部,其中《晶珠本草》是藏药本草的一部巨著,共收载药物2,294样,接种类分共有1176种。该书作者对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别名、性、味、产地、生长环境、效用以及用法等方面,均作了全面、详细的记述。《晶珠本草》在拉萨和德格两地都有木刻版,至今仍然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
    钦绕罗布是20世纪著名的藏医学家。他从小在拉萨的药王山医学利众寺学医。1915年,钦绕罗布创建了研究藏医和天文历算的学术机构--门孜康(即拉萨市藏医院的前身),并被任命为院长。他亲自培养了许多藏医研究人员和医师,同时著书立说,编写了医书《孺童医师精宝》和鉴别药物的简明手册《奇妙的金粒》以及鉴别外来药材的《如意宝瓶》。另外,他还编写了藏药配方集《甘露宝瓶》等内容丰富的藏药书籍,为藏医、藏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 阳光小菜  2006-5-29 07:27   回复此发言   

--------------------------------------------------------------------------------

6 《四部医典》  
     德高望重的钦绕罗布院长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了,但目前拉萨市藏医院基本上仍按老院长的学术观点,实践于药物的鉴别和临床的治疗。
    西藏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地势独特,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西藏可利用的药用植物就有一千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些动、植物药材十分名贵。例如,天麻、虫草、康香、熊胆、贝母、三七、羚羊角等。还有许多药物是青藏高原的特产。例如,虽有大毒,但能解癌止痛,治疗瘟疫和炭疽病的喜马拉雅东莨菪(Anisodus luridus);能补益脾肾,医治肾炎水肿病的喜马拉雅紫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具有和胃疏肝功能,主治溃疡病、肝炎的唐古特青蓝(Dracocep-halum tangutl一cum);具有祛风清热、止咳化痰功能的螃蟹甲(Ph-Iomis younghus-bandit)以及喜马拉雅雪莲、高山龙胆等等。用于藏药的动物药材亦有百余种,有些种类亦为西藏所特有。
    在药物的应用方面,藏医具有自采、自种、自配、自用药物的优良传统。成药的类型可分为汤剂、散剂、丸剂、药露、酥油药丸、假制药、药膏、药酒等等,剂型繁多,目前常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成药有三百多种,效果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藏医既用内服药,又有外治法,常用的配方用药少则仅二三味,如止鼻血的二味三棵针是由三棵针内皮和藏茵陈所配成;多则可达上百味,加七十味珍珠丸由70味药物所制,又如常觉漆木解毒丸由130味药物所配成。
    《四部医典》第四部最后总结了治病最好的单方52种和配方23种,例如,治疗心脏病的肉豆蔻,治肾病的小豆蔻;治胃病用石榴子;治肝病用草红花、五灵脂;治血病用纤毛婆婆纳、藏黄莲;治赤巴病有藏茵陈、波梭瓜;治急腹症用天仙子;止血用熊胆;治急腹症和虫病用五味麝香丸;治眼病用九味明目丸(散);治"木布"(胃溃疡)用七味木瓜丸等。藏医将所有疾病归纳为"寒症"和"热症"两大类型,药物亦分为寒、热两大类,治疗"热症"用"寒性药",治疗"寒症"用"热性药"。藏药除了分"寒""热"以外,还用一种相当于 "五行"(即上、水、火、气、空间)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另外,藏药还分为六味、八性、十七效。六味即成、酸、苦、辛、甘、涩(中医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八蚀即轻、重、宰、热、钝、锐、润、糙(中医分为寒,热、温、凉囱种不同的药性即"曲气");十七效即轻、重、寒、热、稳、动、润、燥、温、凉、钝、锐、于、稀、柔、糙、软,效果是药物性质的进一步说明,是指药物针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以上是藏药的基本理论。 藏药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是与"龙""赤已""培根",,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和时间结合起来的,这与其他医学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综上所述,《四部医典》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有独特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又具有西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特点。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藏医的临床实践,至于用彩色挂图方式生动形象地把一部八世纪的医书《四部医典)的主要内容系统地描绘出来,使人们便于学习和理解藏医藏药,不仅在我国是首创,在世界上亦属罕见。可谓是艺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和整理祖国藏医学遗产是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今天的藏医药学在党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们重新整理了古代藏医学的《四部医典》以及藏医藏药方面的其他历史资料,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藏医队伍,在拉萨新修建了藏医院门诊部大楼,并配备了心电仪和一些化验设备,拉萨市藏医院现已成为藏医药学防治疾病、科学研究的中心。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特别对胃病、消化道溃疡、肝病、关节炎等,都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四部医典》是古代医学重要成果之一。在1200多年前,能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的独特论述,给我国医学史上增添了不朽的光辉。它也是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历史条件下,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出书时正处于当时的奴隶制社会,因历史条件所限,科学不发达、宗教盛行等原因,著作中存在着许多封建迷信的内容和色彩,如借尿诊打卦法来判断疾病是什么鬼邪引起的,便是一例。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在我们研究整理中尽量剔除,使它"古为今用""去粗取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民的健康,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作出新的贡献。 (西藏拉萨市藏医院)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36pm 时添加 -=-=-=-=-
《四部医典》

发布时间: 2002年08月16日 15:44
换个心情 更换背景             更换字号10px11px12px14px16px18px20px22px24px26px28px30px  

    藏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原作者为8世纪的藏医医圣宇陀·云丹贡布,著成时间当在8世纪末叶。
    据藏文史料记载,该书著成时,吐蕃赞普墀松德赞依照当时在藏的密宗始祖莲花生的建议,密藏于桑耶寺的柱子下面。后于11世纪才发掘出土。经过辗转传授,最后由老宇陀的十三世孙、宇陀萨玛·云丹贡布于12世纪获得,并经他亲手修改、补充、诠释,始定型而流传于世,亦即今所见到的版本原型。
    该书包含古代印度吠陀医学、汉地中医学以及其他某些邻近国家古代医学等内容,其主体则是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色的医学,是藏族先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吸收其他医学精华的新创造。
    千百年来,《四部医典》已经成为学习藏医之必读课本。国内外学者对该书作了深入研究,并先后对它进行介绍和翻译,至今,已有蒙、汉、日、英、法、俄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节译本或部分译本。我国已于1983年及1987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出版了诗韵体及白话体的汉文全译本。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37pm 时添加 -=-=-=-=-
浅谈初期藏医经典与四部医典的关系

    一、藏族早期医学经典
  众所周知,在研究历史过程中,一旦有了新的科学证明,以往的旧观点旧说法就会自然改变,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藏族最古老的文化源于苯教文化,这是无可质疑的。然而,公元8世纪吐蕃第38代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为了传播印度佛教而消灭本土宗教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于是,把原有的宗教和文化内容融于佛教内容中加以宣传。如藏人最喜欢的禳解仪轨:朵、兑、业、鲁就是苯教的。像这样的济世法术在佛教中根本找不到,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把他当作佛祖的教言来运用。
  藏族最早的医学著作是苯教文库中的《医学九经四部》(朵古崩习)藏语中的"崩"为数量单位,意为十万,但此处指的是书,我们可以从苯教古书词意对比中得知是书本的含义。以前不仅轻视和诬蔑学苯的人,而且阻止传播苯教文化,因而,早期史书中只提到书名而无其它内容,(土官教派史)中引用这些书名,并说苯教经典观、修、行中《九经四部》指的是行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作者在研究苯教历史时知道书名而未曾读过原著。到了今天才有平等研究佛苯文化的机会,就在1980年在康区新龙县的一座苯教寺院的书籍中找到了《藏医四部经典》(索日崩习),该书已由四川民研所印发,在一些图书馆中可以看到这本书。
  《医学崩习》的作者是谁呢?该书首卷《心性青空》后记中说该书由世祖东巴兴绕传其子介布赤协,由此流传于世。据《雄番史底斯之光》等史书所载,苯教祖师东巴兴绕生于公元前1917年,因此医学著作《心性青空》已有3800多年历史,自《心性青空》成书年代至公元8世纪期间,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家们根据《心性青空》的理论,进行实践和研究,积累经验汇集成了藏医四部医典。因此《心性青空》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早医学著作。然而我们不能说从《心性育空》开始才有藏医学,史料证明在师祖东巴兴绕时代就有医学理论。
     二、藏医学《四部医典》的来源
  我们通过考证和对比分析,初步认定《四部医典》源于苯教的四部医学经典《朵古崩习》。我们比较这两部著作,除了修辞好坏方面有较大区别之外,内容90%是相同的。从修辞角度讲,苯教的藏医四部经典不如《四部医典》,是因为其在苯教的医学四部经典基础上,对原来的篇章词义进行了改动,对全篇语句加工润色并更名为《四部医典》,这句话在佛教界看来是一句新话,而苯教史书上却很早就有这个说法。14热君(19世纪),苯教上师尼玛登增编纂的《苯教经典目录》中写道,《四部医典》是大译师贝若杂那根据苯教四部医学经典进行修改而成的。由此可见,《四部医典》的蓝本应当是《崩习》这种说法早就在苯教徒中广为流传。但由于倍奉苯教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没有政治地位,故没有机会说明真相。
  那么类似把苯教文化内容改变成佛教文化内容的说法在佛教史书中是否有过记载呢?只要认真研究,就能发现依据。据《噶唐协扎玛》所裁,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打击苯教势力时,把苯教的有关消除世界灾害的经咒,祈福,祈灾等内容改变成佛教的东西。同样可以看出大学问家贝若杂那将该书前言后记中的苯教赞颂对象祈祷改成佛教的痕迹,《噶唐协扎玛》的第84章中写道:"贝若杂那融合佛苯,贝若杂那融合医学和历算,贝若杂那融合显密"。所谓融合佛苯之意,只是改变了形式而未将苯语译成藏语。
  关于《四部医典》的作者,就常规而言藏族著作的作者名字都在后记中署名,而《四部医典》的作者无论是抄本还是刻本中根本找不到,佛教界学者中关于《四部医典》的作者有三种说法:
  1.认为是佛祖的教言。如降巴派等宣称佛说,但无任何理论依据和证明,对此,巴窝祖拉次赤瓦(1504-1566)、苏卡洛珠杰波(1509-1583),林梅扎邦巴(1726-1804)等学者对持这种观点的人,依据经典和证明进行了彻底否定。
  2.为宇妥·云丹贡布著。噶玛巴让群多杰(1285-1339)、达仓洛扎瓦协绕仁青(生于公元1405)、巴窝祖拉成瓦等学者认为该书作者是宇妥·云丹贡布(1126-1203),但他们都未提到前宇妥。当今虽然广泛流传该书系宇妥所著。若追问到底是前宇妥,还是后宇妥是作者时,只有想当然大概随意回答,没有任何有根据的答案。
  《后字妥传》记载;"宇妥12岁时,来自芒卡擦隆的儒丹·贡曲霞,来到郭希热唐的时候,宇妥为求学习《四部医典》,献上了马匹以及骑马用具",还写道:"宇妥认为《四部医典》是医学理论之首,不但规范了文词,还注释了《金释》和《铜释》"。由此可知后宇妥并非《四部医典》的作者。
  《前宇妥传噶加玛》记载:"宇妥35岁从印度回来,藏王要求他把《四部医典》掘出来,而宇妥说:我还要去印度一次,在此期间不能掘藏"。还写道:"到45岁时掘出了《四部医典》。55岁时(公元762)到贡布药乡建立了医学院,为近三百名学生讲授《四部医典》"。所以这时明确地指出了前宇妥未出世之前《四部医典》就存在。
  但是前后宇妥有关对《四部医典》的修改和补充一事,不仅历史传记中有记载,通过对《四部医典》和《索日崩习》的对比也明白。
  3.认为伏藏者,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是佛说教言。并认为此书先由莲花生大师埋藏于桑耶顶层主柱之中,后由扎安旺秋坝(1012-1088)掘藏。所谓"伏藏"就是由于与当时的社会思想不符而遇到诸多危险,被信徒藏书于岩洞,屋顶的图书,这类书当与某一时期的社会思想相符时便将其挖出来公之于众并加以宣传。
  在藏医发展史中,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医学《心性青空》的后记中说:"甘露医药九经的传承史是苯祖传与介布赤协,介又传与木杂扎海,木又传与色妥介将,色又传与东觉土欠,东又传与京擦玛群。由于当时有七位佛教徒准备把它修改成佛书时,书险被烧,被七位苯教徒取走后藏于后藏的上部切玛水忠密洞中,时机到来之后由后藏贤波布措斯比杰博掘出来传给了麦悟学者巴庆"。以上记载进一步证明了《白玛噶窟》所记载的,公元8世纪苯教文化该为佛教文化的过程和《前宇妥传记》中所说的,宇妥以前在的《四部医典》是由宇妥挖掘出来的说法是正确的。总而言之,《四部医典》的最初作者是公元前20世纪的介布赤。  
作者:土登彭措 (中央民族学院)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38:49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强苏二派和《四部医典》

  
作者:    发布时间: 2004-12-13 17:13:58   来源: 西藏日报
[进入论坛][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宏扬藏医药,尤其是解开《四部医典》之难点的大业中,强苏二派有过很大的贡献。
  强派之创始人是朗杰扎桑法王。该尊者于1395年在吉祥昂仁诞生。幼时聪颖,四五岁时能够写字读书,长大后广拜嘎阿巴·班觉西绕、仁钦白桑、森格坚赞·印度金刚座之堪布·戛日布扎、班钦·那吉仁钦、普东·确列朗杰等为师,精通各类知识。拜霍嘎希巴·森格坚赞为师,授居士戒,赐名朗杰扎桑。三十一岁时迎娶森格孜巴之公主朗卡白本为妃,生有诸子嗣。先后拜阐旺·多吉坚赞、米雅·曲扎桑布、孜东巴·桑杰伦珠为师。曾得班钦·强巴林之赞颂。亦曾与达赖根敦珠巴互相答疑。
  四十岁以后,先后造有众多佛像、佛塔、佛经,并著有论著。其中有《八支要义·如意宝》共有120章、《论述根本续·显示续义明灯》、《后续释难·万想如意》、《医籍宝匣》、《九种致命疾病论说》、《论说续之释·甘露之水》等,所有这些都为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尤其是普东·确列朗杰之医承传到强巴·朗杰扎桑、其有米尼玛·通瓦顿丹等众多弟子。
  米尼玛·通瓦顿丹或称强巴贡曲仁钦,系为西藏赞普之后裔索朗多吉之子。长大后拜印度大班智达·那吉仁青、大译师·索朗嘉措、强达·朗杰扎桑、昌迪·班丹措齐等为师研习各门知识,尤其勤习《八支释》、《闻传大释》、《内外秘三层之释》、《秘不外传二十五部》等。聆听十八支掘藏传承之讲义,尤其从朗杰扎桑尊前授闻《索玛惹扎》、《月光论》、《甘露宝瓶》等医学典籍,从其父索朗多吉尊前闻习百部佛语传授之灌顶、水神修法等,从昌迪尊前亦授水神及仙人修法。由于该尊者名扬各方,苏卡·洛追杰布仰慕该师,与其通信联系,谈论可否来藏区之卫地、能否收养弟子等事宜。该师著有《医法之王》、《四部庄严》、《四部相续》、《现观颂》、《〈四部医典〉教诀》、《摩罗耶释难》、《殊胜总药》、《神奇总药》、《疟疾疗法》、《医书选辑·宝鬘》等医典,这些对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对强巴·朗杰扎桑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子拉尊·扎西白桑,幼时由其祖索朗多吉抚养,从读书写字始进行闻思之业。后从祖父及父亲尊前研习众多医典,特别聆听修习了百部佛语传授之灌顶、水神修法、《内外秘三层之闻传大释》、《秘不外传二十五部》等,还对其相随者传授医学典籍。广拜班智达·那吉仁钦、大译师·索朗嘉措、森巴钦布·勋努杰巧、大成就者唐东、恰译师汤杰钦巴等精通显密文化。著有《论说续释·箴宝》、《后续释·如意宝库》、《读后明》、《四续论说·如意树》等。
  其子索朗益希坚赞,幼时就以父为师,研习藏医学,深谙医理,尤其是《四部医典》传教派及掘藏派二者合一之教诫、百部佛语传授之灌顶、水神及仙人修法、闻传之实践、注释等得到圆满传授。在强绒之乱时期成为仁布之太医。在后藏绒热达时著有《医学概论·放开白连之日》、《论说续释·阅后义成》等书。第司曾言:强氏医师拉尊·扎西白桑之子常松·索朗益布坚赞在夹塘地区之仁布巴的宿营地去逝。由此看来其在世时间不是很长。
  贡珠·云丹嘉措在《知识库》中说,强巴父辈朗杰扎桑、其子米尼玛、拉尊·扎西白桑、索朗益希坚赞等著有许多医学之《概论》,创造了旨巴派。由此得知强巴·朗杰扎桑至索朗益希坚赞是强派的主要创始人。第司在其《医学概论》中认为,“堆派”及“强派”为同一派。所言之“堆派”即为贡曼巴派,其创始人为贡曲德勒,然其生卒年代尚不详。该师研习了雪域大部分医书,摘录众多汉藏医师之闻传。著有《教诫红函》一书。书中收集众多深奥的医疗实践经验,其中还收有藏医史上很早就有的、由本教祖师辛绕之长子常松·杰普赤西所创之香雄医学的小儿耳际血管脉诊的方法。因此在该书中开头处写道“向常松·杰普赤西顶礼”等无比恭敬的词句,其中的道理,后来者都应以知晓。另外还著有《黑函》、《花函》、《后续释难明灯》、《传承传记》、《药名释论》、《续义难点释解》等七部医典。总之,为藏医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培养了以贡曼·贡曲彭达为主的许多弟子。
  贡曼·贡曲彭达于1511年藏历正月十七日,诞辰在与印度接壤之地、白拉堆杰上方的曲如芒琼地方。父名曲吉坚赞、母名曲尊·曲迥桑姆。父亲去逝后,母子迫于贫困,母令赴其舅贡曼·贡曲德勒尊前,学习医理。在几年内百般艰辛、刻苦努力,终精通《四部医典》以及十八部医书之注释,同时还熟知《八支典籍》、《教诫红函》、《札记·如意宝》、《吉医师之〈黑函〉》等众多典籍的理论及教诫等。通晓药师佛供养、匝仙女修法、大象匝扎闻传等,成了贡曼·贡曲德勒最得意的门生。贡曲彭达善心为怀,为各弟子及众生之业,云游各方。后拜萨迦曼仲之昌迪·曲杰扎西为师,聆听《八支》、《教诫金升》等许多教诫妙诀。
  贡曼·贡曲彭达有众多弟子,其中阿里乃阿巴·德钦、定日当巴桑培、措郭·班旦勒巴、萨龙·顿希色珍、普松·布措瓦·云丹嘉措等均为具体盛名之弟子。
  贡曼·贡曲彭达著有《根本续释·明鉴》、《医学集义》、《五十七惹事德之释》、《躯体区位阐释》、《水银提炼法要义》、《宝丸名录·珍珠鬘》、《传授札记百方》等书。总之,该医师著书立说,成为当时藏医界的顶饰,名扬雪域,足迹踏遍仁布、桑珠孜、年堆郭西热塘、香拉布、雅德、江孜等地医治众患者,曾结交仁布第巴·阿杰、噶玛巴·弥居多吉等政教人士,朝拜过在郭西热塘的药师玉妥·云丹贡布的宝座及灵物。到了六十六岁那年,遭到雨东巴医生的暗算,与世长辞。
  贡曼·贡曲彭达共有430多名弟子,其中能够背诵并能实践应用《四部医典》同时能讲述大典的弟子有25位;深谙医学八支弟子有3位;讲授续义及论说合一的如日月的弟子有2位;讲授教诫传承的弟子3位,谓之为“三位仙人”。
  在以上众多弟子中,最有名的为布措瓦·云丹嘉措,布措瓦于1516年藏历四月十日诞生地萨迦附近的下布堆地方,父名多吉,母名措杰,是为三位公子中之次子。长期拜昌迪·班衮多吉及祖父、父亲为师成为医学大师。起初布措瓦研修显宗内容,后赴曲科孜、萨迦寺等研修佛教典籍,此时其慧识超群,谓之文殊化身,得到堪布及导师的赏识,成为年轻僧侣之师。后来其兄因患天花而寿终,其弟扎西勒巴又年幼,唯恐断了医承,根据父母及其舅郭芒巴等之劝请,搁置显密宗的学习,刻苦钻研医学,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努力,掌握了《四部医典》的大部分内容。此时卫藏地区虽有萨迦曼仲巴·强巴医师等众多名医师,但一闻贡曼·贡曲彭达之名,心中猛起敬仰之意,即赴拉堆晤面。途中遇见贡曼·贡曲彭达。在森格孜进行传授研习,觉慧豁达,名扬各地。导师非常赏识其才华,曾作诗赞扬道:在昌迪理论的天空中,升起了其相随的明月。众多星宿之中弥殊胜,平息了对方空洞之争。布措瓦在导师尊前广闻深修,同时研修教诫闻承、体腔区位图解、药物识别等之后,返回故土,为无数患者排忧解难。
  一次布措瓦到擦绒采药时,多比北部的朗巴托扎巴患有肺疾,其女儿患有痘症,经布措瓦医治后得到痊愈。家人大喜,劝请从几位儿子中择一作为布措瓦的弟子。布措瓦根据贡曼巴的预言将多比·曲载收留为弟子。此后布措瓦冬季在杰普日追研习典籍,夏季在曲科孜讲授医理,培养弟子,造福僧俗百姓。布措瓦弟子当中,多比·曲载智慧超群布措瓦亦道:“背书我比你强,理解能力你比我强。贡曼巴大师曾赐预言,且有特别的梦兆,这一切均指的是你,你我有缘份”,倍加赏识。后来依据导师指点,布措瓦及其弟扎西、多比曲载三个步行来到拉堆地方,传授众多医理。
  布措瓦在三十六岁时,患重病,虽进行医治和祭祀均未奏效,于是传其弟子多比·曲载,传授独传妙诀,并言道:“我此生所做利他事业甚少,也无望由子嗣来继承父业,现将此利他之大业交与你,切记传承上师教言。”此后病情恶化,与世长辞,享年37岁。
  布措瓦的大弟子多比·曲载,或称擦绒·班丹坚赞,于1535年藏历八月出生。父亲为堆敦之后裔班丹吉、叔父班丹坚赞、母亲曲迥巴。九岁时在释迦桑布尊前,读书习字。十五岁时,曾患两次赤痢,几乎绝命,时由绕降·衮噶扎西和阿里·温布·坚赞勒巴医治,幸免于难,此后对医学有了仰慕之情。后又得父亲的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未入萨迦寺而专攻医理。一年内在大乘修行处,昼夜努力,精通根本续、论说续、后续等的内容。二十岁时拜见布措瓦大师,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传授医理及教诫、临床经验等。三十七岁至三十八岁期间传授及行利他大业。后来到江孜,朝拜了热塘郭西地方的玉妥巴之故居、宝座以及松顿和帕顿等六大弟子的宝座。给玉妥巴的后裔馈赠许多食物。曾在江孜为四十多名虔诚弟子讲授《续义明说》、《黑本明灯》、《闻承金刚词语》等许多医典,历时五个月。
  擦绒·班丹坚赞根据导师所传授的理论,结合自身的经验,著有《热病疗法小册》、《喉咙及热病的疗法》、《肺病治疗小册》、《痛风治疗小册》、《措齐勋努简传》等医籍。
  上述贡曼·贡曲德勒、贡曲彭达、布措瓦·云丹嘉措、擦绒·班丹坚赞等均以强派医理为主。我们有幸阅读这些大师的传记,今作了一些简介。通过向后人表明过去的师生间的情谊及互爱互敬、推动藏医事业发展、满足广大患者要求的好风尚,以期恢复和发展这些好传统。
  贡曼巴之传承阿里医师曲迥白桑曾著有许多论著,现存的《医学源流·甘露之水》一书,收藏于罗布林卡图书馆。书中一方面阐述了藏医的《四部医典》是由玉妥萨玛所编著的典籍;另一方面阐明了其它史书未能记录的藏医九圣的传承、出生地、生活年代等内容。
  笔者曾阅读过米尼玛·通瓦顿丹之后出现的《本草药库》一书,未注作者姓名,却是藏医药物学理论方面的一本罕见的典籍,它吸收古代众多《本草》之精华而编纂成书的。书中所载的“慈氏怙主文殊及度母”,一直到“借鉴廿五本草来撰写”之间有过记载。
  对于我们区别药类时所分阴、阳、中性以及白、黑、柔、刚等的原因在该书中说:一物依据其本能,分有上下之区别。因其大小之不同,故有柔刚之分类。同是一类的鲜花,却有颜色之分别。以色称呼其物名,犹如川乌白红黄。有的分为白和黑,有的却分阴和阳。生其土质有优劣,故有大小即柔刚。如此论述异同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40:15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的流传

时 间:2006-11-23 13:33:44  阅 读: 次    责任编辑: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长期同自然与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结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兄弟民族及其他国家的医学精华,使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而发展成今日的蒙医药学。基于藏医的《四部医典》对蒙医药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
    1、《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的传人
    《四部医典》最初是公元708~833年宇妥宁玛元丹贡布用藏文编写的。到12世纪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又重新整理编写而成为医学巨著《四部医典》。16世纪后叶,由于西藏黄教传人蒙古地区而使《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地区(有些文章中说《四部医典》是元朝时传人蒙古地区,但    330未能在蒙古地区流传)。《四部医典》及《医经八支》传人蒙古地区对蒙医药学的理论、临床以及医学教育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四部医典》对蒙医学的影响
    2.1理论上的影响:传统蒙医学以寒热学说为理论依据,即治疗寒证用温热治疗,热症用寒凉治疗的理论体系。16世纪后叶《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地区后,学习《四部医典》,坚持用其方法治疗疾病的医生逐渐增多,《四部医典》中的理论和实践与传统蒙医学派有不同的特性,故在医药学者中出现了一支新的学派…。因此,把《四部医典》中的三根学说、精华糟粕学说及五行、五源学说、脏腑学说与传统蒙医药理论相结合而形成蒙医药理论体系。
    2.2实践上的影响:当时,传统蒙医学的临床实践主要在外伤、整骨的治疗以及对疾病的外治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对内科病的临床实践还不够完善。《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地区后吸收其脏腑学说则对内科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贡献,尤其是《四部医典》的《蜜诀部》的影响更大。笔者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治愈了上百例的脑血栓、脑出血、脑软化、脑梗塞、脑硬化,延髓麻痹和脑荷叶萎缩各1例,以及雷诺氏病几十例和早期肝硬化,使变形的肝细胞恢复(B超观察诊断),都是在上述三根学说、精华与糟粕、五行与脏腑理论学说指导下获得成功的。
    2.3蒙医药学教育的影响:《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地区以前传统蒙医药学的教育主要是家庭式带徒传授的教育方式。由于《四部医典》的传人,在原带徒传授的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在寺庙中集中系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这对蒙医药学的教育带来一次新的飞跃。从而开始培育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蒙医药学者,为蒙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的流传
    16世纪后叶,《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地区后主要以藏文版本广泛流传于广大蒙古地区。因此,在蒙古地区培养出很多精通藏文的蒙医药学者,如著名医学家伊喜巴拉珠尔、伊喜丹金旺吉拉、罗桑却佩、占布柿道尔吉等。与此同时,开始了用蒙文翻译《四部医典》的工作。据考证1638~1650年间蒙古族学者那木海扎木苏翻译过《四部医典》、在卫拉特蒙古地区(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开始用蒙古文学习《四部医典》。这是我们目前掌握的最早用蒙古文完整翻译《四部医典》的信息。心]清朝明珠道尔吉又一次完整地翻译了《四部医典》,并用木刻版出版或用手抄本广泛流传于蒙古地区。1959年5月,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重新翻译《四部医典》,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77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又一次重新编译《四部医典》,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10月该出版社第二次印刷发行。1987年9月由特?特木勒校注,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又一次出版发行明氏译《四部医典》,1990年1月,阜新蒙医研究所的刑鹤林等用藏文对照形式编译《四部医典》,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版本的《四部医典》为广大蒙医药学者们学习研究《四部医典》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4、蒙医药学者们对《四部医典》的研究
    《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地区后,蒙医药学者学习《四部医典》的同时研究《四部医典》。18世纪著名蒙医学者伊喜巴拉珠尔在学习研究《四部医典》的基础上撰写出医学巨著《四部甘露》。这是研究《四部医典》的理论实践与传统蒙医药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医学巨著。另外,著名蒙医学家龙日格丹道尔撰写注释《四部医典》的《塔教得》一书,从生词的注解、例句、逻辑推理等三个方面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哲学理论来研究《四部医典)(3)。这一书在蒙医药学者中影响很深。1996年6月蒙古国伊?登布日勒把《内部医典》从藏文翻译成蒙文,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另外,元丹曼日巴所著的《(四部医典)名词术语注释鉴》一书也是逐句注释《四部医典》中的疑难调整句。为学习研究《四部医典》给予了很大方便。除上述之外,罗桑却佩的《蒙医药选编》、伊喜丹金旺吉拉的《珊瑚真滴》、吉格术德丹金扎木苏所著《观者之喜》及明日勒占布拉所著的《蒙医金匮》等蒙医药学经典著作,也是在学习研究《四部医典》的基础上与各自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编写出来的医学著作。蒙医药学发展到今日,《四部医典》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和研究的医著。


来源 : 内蒙古蒙医学院附属医院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41:44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四部医典〉考源》,蔡景峰、洪武娌著
2001年第2期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2+210页。
陈明
--------------------------------------------------------------------------------

  作为雪域高原藏医学的奠基性著作,《四部医典》(rGyud bzhi)一直是学习与研究藏医学不可或缺的经典,其地位相当于中医的《黄帝内经》。它是公元8世纪末由宇陀宁玛著成的,12世纪中叶宇陀萨玛对之重新作了修订和疏解,基本定型后流传至今。
  虽然藏医学史在二十世纪中国学坛一直就是冷门,但《四部医典》由于其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还是占据了一定的学术话语份额,在三十来年的时间里,就有了三种汉译本,即1957年孙景风的上海市卫生局内部节译本、1983年李永年的偈颂体译本、1992年马世林等的白话体译本。不过,《四部医典》的起源问题仍然是冷门中的冷门,然而在藏医学史中以及国际藏学界,它却是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西方学者已经讨论了一个多世纪。《〈四部医典〉考源》一书则反映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最新努力,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对话意义的论著。
  《四部医典》是印度吠陀医典梵本的翻译,还是西藏的本土医著?它是佛陀教诲所传的佛经,还是西藏医者的俗世著作?这就是长期以来对《四部医典》来源何方进行争论的焦点所在。从1835年匈牙利学者Csoma de Koros初次向西方介绍《四部医典》开始,苏联学者Б.Д.Питров、С.М.Николаеь、法国学者P.Huard、英国学者R.E.Emmerick、德国学者E.L.Finckh、日本学者芳村修基、还有Todd Fenner等等,都研究过《四部医典》,大部分还直接讨论它的来源问题。所持的观点也从最初一边倒认为《四部医典》就是印度吠陀医典的传本,到逐渐认为它是吸收了外来医学文化的西藏本土医著。《〈四部医典〉考源》主要解决的也是这些问题,虽然该书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早在1982年由作者之一蔡景峰先生,在《四部医典》李永年汉译本的“序”中就已经阐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5-10页)。
  《〈四部医典〉考源》共有七章,外加四个附录和一则跋语。本书首先简要讨论了《四部医典》的书名,指出其全名《八支甘露心要秘密教授续》(Am??ah?dayàù?a?gaguhyopade÷a Tantra)正是引发其来源之争的原因。其次,本书讨论了《四部医典》的著成时间,论证其初成于8世纪末宇陀宁玛之手,定型于12世纪中叶的宇陀萨玛。本书接着讨论了关于《四部医典》的佛经说与著作说之争,梳理藏医史上南、北方学派对《四部医典》性质的不同认定,说明佛诲说的由来及其五条理由,并列举了非佛诲说的几条旁证。
  《〈四部医典〉考源》的重点是第四章所作的比较文献学研究,从结构框架、医学起源、医疗器械、医德规定、死亡征兆、日常起居、胚胎学说、脉学等八个方面,将《四部医典》与印度“生命吠陀”医典以及中医典籍进行细致的对比。作者指出《四部医典》有156章,与吠陀医学著作120章的框架惯例不符,主要增加了论述脉诊、尿诊、脏腑学说等吠陀医学不具备的内容。通过比较,作者证明《四部医典》关于人间医学起源的论述、有关医用器械的内容、身体恶兆与疾病梦相、迎医的信使与医生途中的见闻等预卜疾病吉凶的隐喻、抑制生理欲望的内容,都与印度“生命吠陀”医典大同小异,有些甚至完全雷同。而《四部医典》关于脉诊的准备工作、脉诊的部位、冲甘恰三部候脉的手法、脉诊与四季和五行的关系,这些内容则又渊源于中医。《四部医典》在医德标准上超出了中医和印医,以七日为周期的胚胎学说则是古代医学体系中最先进的。为了进一步阐明《四部医典》与中医、藏医的关系,作者又对其“根本医典”第三章进行了逐句的研究。然后,作者比较了《四部医典》的两个版本(德格版与塔尔寺版),指出各自的优劣。作者的最后结论是:《四部医典》是藏族先民的优秀创作,在创造独特的民族医疗体系的过程中,汲取了古印度寿命吠陀医学、汉族中医学中的一些成就,并改造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С.М.Николаеь、Todd Fenner等学者也得出了相近的观点,Todd Fenner还认为《四部医典》中含有希腊医学的因子。
  与以往的研究比较,《〈四部医典〉考源》一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四部医典》与吠陀医学、中医学进行多种医学体系的比较文献学研究,突破了以往集中将《四部医典》与吠陀医学进行单一性比较的局限,比较的范围更广了,相比较的主题也更多了,因此,建立在梵藏汉文献学基础上的结论平实可靠。
  《〈四部医典〉考源》在将《四部医典》与印度医学文献比较时,主要利用了内科的《阇罗迦全集》(Caraka-saühità)、外科的《妙闻全集》(Su÷ruta-saühità)和Vàgbha?a写的《八支心要集》(Aù?à?gah?dya-saühità)。R.E.Emmerick也曾认为,《四部医典》是通过《八支心要集》来参考和借用了印度生命吠陀医学知识。由于篇幅的关系,本书没有过多利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所收的另一部印度医典《医理精华》(Siddhasàra,简称为Si.)。《医理精华》大约成书于七世纪中期,作者是拉维笈多(Ravigupta),有梵文本、藏文本、于阗文本、回鹘文本残片、阿拉伯文本残片存世。它的藏文译本非常完整,译名为“sman-dpyad gces-pa grub-pa zes bya-ba”,共有三个版本。藏译本最后有题记,意为“印度学者胜友(Jinamitra)和日铠(adityavarman)、以及翻译家月光(Candra)尊者,翻译和编排了它(《医理精华》)”。胜友是一位有名的翻译家,他在九世纪初期就参加了编纂《翻译名义大集》(Mahàvyutpatti)。张广达先生曾指出,胜友是赤祖德赞时代的梵学权威,可从《彰所知论》中得到证实。《医理精华》传入西藏的时候,《四部医典》还没有定型,有可能对后者产生过一些影响。在《四部医典》中,有一个很短的药方与《医理精华》中的极为相似。其第三卷“秘诀医典”中的第九十一章“壮阳之法”:“另外公山羊睾牛奶煮,/白糖芝麻调服功亦同。”(李永年汉译本,397页)。《医理精华》中的一个药方:“公山羊的睾丸在牛奶中煮好后,[加入]芝麻多次研磨,谁服食之后,再喝牛奶,就能使他壮阳。”(Si.28.22)这两个药方的主药是公山羊的睾丸,附加药物是牛奶、芝麻,Si.28.22缺一味白糖,而多出了“再喝牛奶”这一环节。白糖和蜜在《医理精华》中亦用于春药方(Si.28.19、28.20、28.21、28.23)。因此,《四部医典》的这个药方很可能来自Si.28.22,或者说二者有相同的印度来源,但它比Si.28.22无疑有所改进。这就是医学交流中所体现出的进步之一。在医理方面,《医理精华》与《四部医典》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比如,“按照年龄的顺序,痰液、胆汁和内风被说成是依次成为主要成分。”(Si.1.38)年龄的顺序是指童年、中年到老年。《四部医典》则有“老年属隆中年赤,/幼年人属培根症。”(李永年汉译本,9页)隆、赤、培根,分别即内风、胆汁和痰液。可见二者是一致的。《医理精华》与《四部医典》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藏医学的妊娠学说,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在藏译的一些印度梵语医典中,是以十月胎象为主的。如藏译的《八支心要集》第二部分“人体学处”第一节“住胎品”,就如此。另一方面,在《四部医典》等藏医典籍中,主要有“七日系胎象”学说。《〈四部医典〉考源》专门讨论了《四部医典》中“论说医典”第二章“身体的形成”描述胚胎的发育过程的学说。在与中医学、印度吠陀医学相关文献比较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藏医对胚胎的发育以周为单位,逐周进行分析、观察和记载,在几个古代医疗体系中是最先进的。”(113页)而对印度佛典中的“七日为周期”的妊娠理论,作者认为是大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藏医以周为单位的胚胎学内容与佛典则无关系。我们赞同藏医的胚胎学内容的先进性,但它并不是无源之水,它的源头应该是印度佛典。因为在《四部医典》之前,没有任何藏医文献提到以周为单位的胚胎学内容,《四部医典》中却有大量的佛教和印度医学内容,而记载“七日为周期”胎象学说的《佛说胎胞经》和《修行道地经》,在西晋时(公元265-316年)就已由竺法护译出,这说明在公元三、四世纪或之前,印度佛教界就流行了这一学说,从这些佛典的译出到《四部医典》的形成,期间又有数百年时间,这一学说完全有可能从印度或者汉地传播到西藏。
  本书中有几处不太明确的地方。第33页,“毕竟全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与传统吠陀藏医不相同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其中的“传统吠陀藏医”,意义不明,可能是“传统吠陀医学”的误植。第76页,“吠陀寿命医学”,应倒为“寿命吠陀医学”,即ayurveda,也译作“生命吠陀”。在汉译佛典中,曾译为“寿吠陀”(《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阿输论”(《百论疏》)等。
  本书是中国科学史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反映了大象出版社对科技史研究的大力支持。如果本书中的梵文、藏文的转写字符,没有这么多的误植和不规范的排印,那就功德圆满了。
                                        (陈明)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42:51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四部医典》名传千古——走近神秘的藏医药
2008/6/25/10:25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姚兰


  《四部医典》的内容丰富,由“根本部”“论说部”“秘诀部”“后读部”4部分组成,全书共156章,24万余字。此书以药王与5个化身相互问答的形式成文,行文为7字句或9字句的诗歌体裁,详尽论述了系统的医学知识。这部医书相当于中医的《黄帝内经》,是历代藏医学习时的必读书,有“不读《四部医典》,不可为人医”之说。
    不朽的藏医经典
    公元8世纪,西藏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最伟大的医学家和一部优秀的医书,这就是宇妥·元丹贡布和他的《四部医典》。
    藏医学是少数民族医学中较为完备、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医学体系,是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发展壮大的一种医学。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不仅带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掌握各种技术的技工及医师,为藏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医籍的准确翻译和医学方法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宇妥·元丹贡布出生在拉萨一个藏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医,后来从师于入藏的汉医东松嘎瓦,成为一代名医。他游历各地,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回藏后,花费了10年时间,于45岁时撰写完成了藏族医药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这部医药学名著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据青海省藏医院的多杰副院长介绍,《四部医典》藏文名为《据悉》,全名《甘露精华八支秘诀串》。其意是,甘露精华为《四部医典》像牛乳中提炼酥油样,汇集了所有医学的精华,又比其他医学更加殊胜优越,是身心得以康安和长寿的甘露;八支者为医学的主体是医生,将医生治疗的疾病概括为普通、儿科、妇产科等8个疾病分支;秘者是医生将医学知识保密不传于有各种缺点和疾病的人;诀即诀窍,是不费太大的工夫,迅速知晓深奥道理的方法;串是连缀。《四部医典》就是内容齐全、首尾连缀为一体的医学著作。
    对胚胎学的贡献
    中医对胎儿发育的认识,以十个月为准,俗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据青海省藏医院妇科权威专家桑杰副院长介绍,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则更为细致深入,它是以周日的时间为单位来认识和观察胎儿发育过程的,提出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时间。
    藏医对人体胚胎发育的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反映的事实更具有先进性:
    1.胚胎是逐渐发育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器官。《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受孕后,第一周精血结合;第二周结合的精血稍有黏性……一系列的描绘,反映了人类的胎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分化出各种器官。
    2.胚胎的发育过程体现了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重要联合体。现已证明一切脊椎动物都起自水栖动物以鳃裂呼吸的祖先。人类和鱼类有着间接的远缘关系。藏医把胚胎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鱼期”,也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关系。
    3.藏医形象地描述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和“猪期”的顺序,是与脊椎动物的鱼纲、爬行纲、哺乳纲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十分符合现代进化论及现代胚胎学的认识。
    4.藏医对于人的胎儿、脐带和母体子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100年前就有了比较科学恰当的比喻。《四部医典》指出胎儿之所以能发育成熟,全靠母亲的营养物通过脐带供养。书中写道:“用比喻来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如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成长。”这个比喻,今天看来仍然十分恰当。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43pm 时添加 -=-=-=-=-
责任在双方的孕育观
    《四部医典》中对胚胎已有充分的认识,指出人体受孕最合适的日子是在妇女月经来潮的12天左右,过早过晚,都不易受孕。这一记载在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里,是最为准确的。
    藏医认为,胎儿是由精血二者结合而成的,只要一方有病就无法受孕。昂青才旦副院长说,在没有显微镜足以观察到精子或卵子的结构时,这种描述不仅是自然可取的,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旧社会,总是把不孕的责任归咎于妇女,而藏医却明确提出男女双方有着同样的责任。
    发达的生理和解剖学
    《四部医典》中关于人体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的记载比较详细。
    藏医认为人体内的器官也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六腑指大肠、小肠、胃、膀胱、胆和三姆休。昂青才旦副院长说,《四部医典》中对于各脏器的生理功能,都是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所需的用品来作比喻,如:心脏——国王,端坐在宝座上,主宰全身的各种活动;肺脏——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肝脏和脾脏——似君王的妃子,远处在君王下端,关系又很密切;肾脏——像一座房屋的脊梁,没有它,身体就不能成一栋大厦。
    藏医认为,人体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块,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个,韧带16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
    古代藏医就叙述了人体内有黑白两种脉,其中白脉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神经。白脉起自脑部,《四部医典》中这样描述:“从脑部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脉有19条。”如受伤或患病,则会引起肢体的运动失调。关于黑脉,则相当于血管,认为它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
    昂青才旦副院长说,作为一种传统医学,藏医在当时还缺乏实验手段,尤其是没有精巧的仪器,难有今天这样精密而科学的认识,但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古代藏医已对人体粗略而笼统的认识,而且也是较为科学的。
    《四部医典》与树喻图
    青海省藏医院的龙巴主任说,在讲解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患病后的病态身体时,藏医采用了一棵树的形象来加以表达,即这棵树的根表示人体,其上有两条树干,一干代表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另一干代表患病后身体的病理状态。树干上又分出枝杈,生理干上又有枝杈,代表人体3种正常的因素,即隆、赤巴、培根,而每一枝杈上各有5片叶子,表明每一种因素都分成5种不同类型,故而共有15片叶子。这一干上还有一枝代表7种生理物质,包括食物精微、血、肉、脂肪、骨、髓和精液,以及3种排泄物,即尿、汗、粪便,每一种用一片树叶表示,构成了25片树叶。病理树干上也同样以树枝、树叶来分别代表隆、赤巴、培根在患病时出现的种种病态。随之,又用其他两棵大树表示对病症诊断的种种方法,还有日常生活起居、饮食营养的种类。最后,还包括对各种疾病的种种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饮食疗法等等。就这样,藏医用3棵大树把藏医学中的方方面面予以形象化的表达,这种方法,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是未曾见到过的,具有相当特殊的民族特色。这3棵树共包括9条树干、47条树枝、224片树叶,另外还有两朵花、两个果实分别代表幸福、长寿、健康和财富。
    《四部医典》把藏医学推向了高峰,是名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44pm 时添加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年S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四部医典》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哈森高娃,战立芬,宋宝才,宝金彩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卫生防疫站!028000
【分类号】:R29
【DOI】:cnki:ISSN:1006-6810.0.1999-S1-154
【正文快照】:
  《四部医典》是藏蒙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典籍,全书内容从基本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胚胎发育、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疗械等等。特别是在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今天的健康教育实践中借鉴和运用。1 心理卫生教育人生活在社会中七情六欲在所难免。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即有创造性的劳动又有目标的生存在社会中。因此有非常复杂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受到外界刺激后同样影响身体健康。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过的那样“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苦痛…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45:14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论证《四部医典》为西藏本地的典籍

--------------------------------------------------------------------------------

  《四部医典》是属于经(佛说经)还是属于论(后人们编著的论典)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四部医典》被认为是属于经者以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药林居四年时所言有关医药学方面的谈论作为所引之依据。经又分口传、随许、加持等三种。贡曼贡曲彭达所著《医学如意宝》中说:“医药传经显见学,水晶之镜属口传。三怙主著属随许。医诊四续属加持”。该段中认为《四部医典》属经类之加持类。
  大学者苏卡·洛追杰布在《〈四部医典〉之经论分析·驱暗明灯》中说:“那么《四部医典》被认为是佛说经,这样是否正确呢?现予以阐述。倘若不认为是经类,西藏的上下贤愚人士难以置信。故对那些只重表面词句而不视其义的人,不得不说成是经类。其实从饮茶、瓷碗、验便等占卜理论和‘杜鹃鸣’等词语看很明显是西藏本地的典籍”。
  玉妥萨玛之弟子松顿·益希松所著《史说·善业之钩》(德格版)第7页中认为《四部医典》是由玉妥萨玛编撰的。并说:此身一体征得二悉地,依据众本尊授记随许,撰完与密宗无上续和特异加持无区别的医典。在德格版《后续医典》之跋文中说,与我等雪域人众相适宜的医学典籍是《四部医典》,曲吉让琼瓦、普顿·汤杰钦巴、达仓译师西绕仁钦以及后来的苏卡·洛追杰布等认为,该典籍是玉妥巴吸收了印度的《八支要义》,由汉地传入并译成藏文的《索玛惹扎》、香雄的《轮王小册》等典籍的精华而编撰的。
  苏卡·洛追杰布在《〈四部医典〉之经论分析·驱暗明灯》中说:“普东·确列朗杰学习了由藏医专家所著之《四部医典》”。该书中又说:“班钦·释迦曲巴也持此观点,故可以肯定(《四部医典》)是由藏人编写的。”
  达仓译师西绕仁钦所著《善巧明处》噶丹平措林寺版第四页中说:“从此传至圣者大译师,仁钦桑布厘定译规等,传授给了众多大智者,藏区玉妥等人著《四续》。”
  阿里医师曲迥白桑所著、罗布林卡图书馆藏手抄本《医学源流·甘露之水》第四页中说:“《四部医典》实际上是玉妥·贡布所编撰的,今之萨迦·曼仲巴、塔布·班智达、贡曼·索朗扎西等都认为是属于论类”。
  司徒·丹白齐宁之弟子噶玛·俄列丹增所著《历算应用·金瓶》载:“另外智者玉妥巴,走遍印度及汉区,汇集精华著《四续》。”
  巴沃·祖拉陈瓦在《贤者喜宴》下册第1522页中说:“此为圣上化身。其居住地之东有长满药草之草山如醉香山,南有热性药草,北有长满凉性药草之雪山,西有森林,这居住地作为药城,法性之意作为药师佛,各种思维作为四部眷属,编著之类感作为意列吉仙人,慧性作为日白意希仙人来叙说《四续》。”
  苏卡·洛追杰布所著《〈四部医典〉经论之分析·驱暗明灯》中载:“那么是何藏人编著了《四部医典》呢?此人正是赤松德赞法王的九位太医被称为‘藏医九圣’之一,香日彭丝吉巴之师‘智者九人’之一、恰东之弟子‘九大学者’之一、玉妥·嘉卡班扎之子、享誉四方之玉妥·云丹贡布”。
  持藏曲朗杰在《教法及持教者之史·天树鲜花之鬘》中说:“现今所言《四部医典》是由玉妥云丹贡布编撰的,而并非从印度迎入的经类或论类。为避免一些患者起疑心,故说成是从印度迎入并独传线杂·益希松。然而玉妥贡布为药师佛之化身,精通得道,从甚密之意看来,与佛语无别”。
  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在《西藏王臣记》中把《四部医典》喻为,“世间祖辈之圣典,根除一切疾病之医典结晶,阐明至尊大玉妥之思想之典籍。”
  另外还有南木林·班钦、塔木·曼让巴、隆多喇嘛·阿旺洛桑、松巴堪钦·益希班觉、司徒曲吉迥乃、降央钦孜旺布、贡追·云丹嘉措等许多西藏著名学者都认为《四部医典》是西藏本地的典籍,是由玉妥萨玛云丹贡布编撰成书的。



作者: 强巴赤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47pm 时添加 -=-=-=-=-
【篇名】《四部医典》考源
【编著】蔡景峰,洪武娌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日期】1999年1月1日
【ISBN号】7-5347-2223-3
【摘要】
【页数】210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48:05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2 No.4 P.10


--------------------------------------------------------------------------------

读藏医秘籍《四部医典》之管见
周中元
  关键词:藏医秘籍; 四部医典; 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4-0010-01
1 藏医秘籍《四部医典》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四部医典》是公元八世纪著名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所著。他们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均失传)和《月王药诊》等著作的精华并总结了医药的临床经验,亦吸收了中医学,天竺和大食医学的内容,用了十年的时间,约于公元773年~783年著成。
  《四部医典》是继《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等代表名著之后的一部藏医学经典著作。藏文原名《华据悉》,全名为《甘露要义支密秘诀窍续》,《四部医典》系原著简称。全书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总则本》共六章节,有彩色挂图画四幅。它概括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
  第二部《论述本》共31章节,有彩图三十五幅。主要论述人体生理、解剖、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药物的性味功效。
  第三部《密诀本》共九十三章节,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部《后序本》共二十七章节,有彩色挂图二十四幅。主要讲脉诊和尿诊,药物剂型配方和功效。这是一代藏医药学巨著,沿用至今仍是西藏和蒙古的医药人员的经典读物。
2 《四部医典》主要内容
  《四部医典》全书一百五十六章节。全书内容丰富,篇幅较多,但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疾病的诊断方法;四,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五,药学的基础理论和用药原则。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龙”在汉语中是“气”或“风”之义。其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与循环,运动与感觉,消化与吸收及大、小便的排泄等等。“赤巴”译成汉语是“火”或“胆”。其功能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能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壮胆量,长智慧。“培根”译成汉语相当于“土”和“水”或“涎”。其功能助消化和吸收,司味觉、保持和调节体内水分运转。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脂肪、肉、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四部医典》中关于人体生理和解剖方面记载得比较详细。对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精腑、肌肉、脉络(血管和神经)的位置,数目均有记载和绘图。
  在生理方面。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分娩、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等作了详细论述。例如:书中记载,妇女十二岁月经来潮,五十岁绝经,每月一次月经。月经来潮时,妇女常伴有腰部和下腹胀痛、乳房发胀、情绪不稳定等表现。怀孕后,要经历鱼期、龟期、猪期等,体现了胚胎进化的几个阶段。男婴四十三周分娩,女婴三十九周分娩。胎儿之所以发育成熟,全靠母亲的营养物质通过脐带供养胎儿。关于妇女的月经周期、胎儿发育过程和分娩的记述,与现代医学生理学是基本一致的。
  在解剖学方面,对五脏六腑的位置有详细记载,并绘制成图,还作了比喻说明。如把心脏喻为“国王”,把肺脏比喻为“大臣”和“王子”。这与中医“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的说法颇为相似。在公元十七世纪末叶,洛扎.丁津诺布从尸体解剖的实际出发,正确描述了心脏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向左下。对于气管和肺、腹腔内各脏器的解剖位置和形状,重新进行了符合人体实际的绘图。关于人体骨骼的数目也作了记载,如牙三十二颗,肋骨十四根等等,对我国人体解剖学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关于神经和血管方面,藏医学认为体表内有各种脉络,其中有些是相互连接的,叫联结脉。联结脉分白脉(即神经)和黑脉(即血管)两种。脑为血脉之海,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命脉,再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司感觉和运动。如白脉受损伤,便失去运动和知觉功能。黑脉又分为跳动的脉(即动脉)和不跳动的(静脉),跳动的脉与心脏相连结,总之,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早在公元八世纪藏医对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对我国医学也是一大贡献。
  综上所述,《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挂图完美,论述全面,特别是在解剖、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即使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少见的。是中国医学、藏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周中元,男,1963年生,主治医师
周中元(武汉市中医医院 430014)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51:56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 古老藏医展新颜【转】

中国藏学网 > 学术资讯 > 学术会议 > 2008北京藏学讨论会 > 正文
从西方医疗照护系统看《四部医典》中之疗养概念


作者:唐莉莉
--------------------------------------------------------------------------------

发布时间:2008-10-13        浏览数:379  全文浏览  打印文章

文字大小 【小】 【中】 【大】

   
   


   
    就现在所见,记录藏族传统医学体系概念的经典作品及为《四部医典》这部存在已久的藏族传统医学宝典,不仅显示出藏族在医学上的智慧成果,更重要的一点是其中所提出的养生概念至今有相当程度仍然合用,也能与西方医学中疗护的概念相符合,笔者接受现代医护体系所训练更在医院从事第一线的临床工作,因此就《四部医典》唐卡挂图中的养身概念提出讨论。
    就历史记录所知,藏族传统医学《四部医典》大多数时间是以唐卡挂图的形式出现,做为教育训练藏族医护人员的主要方式。在这八十一幅唐卡中,特别有几张是说明人的养生之道,这些挂图中所展现的是藏族传统的医疗及生活照护的概念,以其中的概念与今天西方的保养生活概念并无差别,这样的护理概念远在百年前就出现,在今日看来仍有其价值,因此值得再次的探讨。
    以今日西方的医疗概念看,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和社会生态学观点的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病症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体认到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进而使健康的概念延伸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行为,逐步形成了综合性协调发展的健康概念。自20世纪以来,由与人类疾病类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量研究显示,形成或诱发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性性呼吸道病的致病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是第一位的,生物学因素已退居其次,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饮食及营养不当、运动不足、起居无规律等等的长期作用,将导致这些慢性病的罪魁祸手。
    目前所知的西方医学是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的主流概念,然而随着今日各种慢性疾病的增加,有很多疾病是西方医学无法处理与治疗的,因此无法满足各类疾病病患的需求,而一般民众对与疾病的认真态度已由治病的消极观念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养生保健,加上就医观念的改变,使得流传与世界各地文明及所谓传统的非西方医学主流之养生疗法,再度受到重视而且日趋普及。
    此间所谓(另类)(ahcmauve)是相对与《主法》(mainsucam)的说法,是具有(时)、(空)上的相对意函而非绝对意义。目前的主流西方医学是以近代欧美医学为核心,其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然而相对与此的其他非西方的医学体系,却曾在不同时空下照顾了人类的健康,影响层面甚至更广,时间更久远。若从使用的广大人口来看,在主流医学之外的各种非西方的民族传统医疗法,其实一点都不(另类),甚至可以说它们才是(主流)。
    透过对《四部医典》挂图中对藏族医疗概念的解说,更进一步了解,在既有西方传统训练思维之下,应更放开视野接受、了解现代西方医疗方式之外,在各领域的专家积极研究中,传统医学与辅助另类疗法,能量医学亦逐渐受到重视,这样子同时也指出未来现代医疗的另一条道路与未来趋势。完成此讨论后对藏族传统的疗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未来提供对个人健康照护,思考相关辅助疗法时,能分享更多的理论实务与经验。

   
责任编辑:宗哲
文章出处:中国藏学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54pm 时添加 -=-=-=-=-
《四部医典》对人体筋类疾病的认识 吴金鹏 《中国藏学》 2007年第2期     本文字数:3251 小 中 大
  [摘要] 在世界传统医学中,藏医学是解剖学最为发达的医学体系之一,曾经对筋及韧带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形成了独到的认识,并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藏医学关于这类疾病的认识较为分散,很少有医家开展专题研究。本文尝试以《四部医典》为依据,对藏医学中筋类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加以初步整理,尝试为振兴藏医外治疗法寻找新的途径。
  [关键词] 藏医学;《四部医典》;筋类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9“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7)02-0153-04
  
  筋是藏医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在人体七种精华中属于肌肉。筋类疾病是……阅读全
《四部医典》对人体筋类疾病的认识 吴金鹏 《中国藏学》 2007年第2期     本文字数:2630 小 中 大
  1、治疗要点 (1)分清主要与局部症状。这种区别发生在由其他疾病迁延引起的筋类疾病中。引起筋类疾病的原有症状可视为主要症状,筋与韧带表现的症状为局部症状。对于这类筋性疾病,基本的治疗要点即以治疗主要症状为主,再根据筋类疾病的发病部位分别治疗局部症状。以隆性筋病为例,在对其他主要症状进行治疗过程中,若有体屈、僵硬、跛行、手痉挛等症状,则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2)针对疾病的阶段施治。疾病症状出现以后,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疾病将逐渐恶化;如果治疗得当,疾病将发生可逆性变化,这是两种方向相反的疾病过程。一般来讲,筋在这两种过程中,都处于中间的环节,因此在对筋类疾病施治时,应以动态的观念采取……篇 2500字左右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55pm 时添加 -=-=-=-=-
《四部医典》身体的喻义
http://book.51kang.com 2007-3-21 15:28:05
      明智大仙讲道:“善哉!大仙仔细听。用比喻来讲述身体的形象是这样的:两块髋骨像四壁;脊椎像垒起的金币;命脉像玛瑙的柱子;四方形的胸骨像吊起来的栋梁;二十四根肋骨像巧妙排列在一起的椽子;软骨尖好似支承椽子的垫木;脉和筋络像铺屋顶的树枝;肌肉和皮肤好似把房屋墁抹粉刷了一样;锁骨犹如碉堡上所盖的石板;两片肩胛骨像房屋里角落处的套房;头部好似屋顶上的阁楼;五官的孔窍犹如窗户;头盖骨像屋脊,顶门像烟囱;左右耳朵像屋顶上装饰的大鹏鸟的头;鼻孔犹如屋顶上的金顶;头发像并排的阴阳瓦;两手像悬挂在房屋上的哈达;上下体腔像上下走廊;横膈膜犹如丝绸般的帘子;心脏像坐在宝座上的国王;五叶母肺[1]犹如大臣,五叶子肺则像国王的太子;肝脏和脾脏像大小后妃;肾脏像托着屋梁的外臣;精囊、卵巢好似珍宝之库;胃像一口炒锅;小肠、大肠像王后的奴仆;胆像悬挂起的鼓风皮袋;膀胱好似盛满水的瓦盆;两个门像排水孔;两只脚好似门前的上、下马的蹬石;一切要害处就像国王派遣钦差辖治的关隘重镇。”
            
      注释:
      [1]五叶母肺:根据藏医对人体解剖的记载,认为人的肺分前后各五叶,前五叶称为子肺,后五叶称为母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4:56pm 时添加 -=-=-=-=-
《四部医典》与藏医火灸疗法

公元1780年前后,藏族人民培养本族医生的的最高学府——拉卜楞寺医学院教授的内容以藏医药学的伟大奠基人老宇妥·元丹贡布编撰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主,并分为若干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人体解剖。由于特殊习俗的原因,藏医在解剖学上取得较多的成就,《四部医典》第85章就有解剖测量、脏器部位的绘制及定位方法的记载。
第二阶段为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分类。藏医理论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由“龙”、“赤巴”、“培根”三者作用于人体的结果。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水)之间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藏医的疾病分类很细致,概括为龙病、赤巴病、培根病,总括为寒热两大类。
第三阶段为外治方法。具体分为柔治法(,蒸、浸浴、擦敷、火疗)和强治法(挖割、切除、刮挖等)。在藏医的外治法中,相应的部位与中医的针灸疗法位相似又不同。
《四部医典》全书共156章,其中火灸疗法一章从适应症、禁忌症、功能、术后注意及七十一个灸定位等方面,详尽论述了藏医火灸疗法,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奠定了藏医火灸疗法。
公元十八世纪以后,随着藏族高僧、藏医学家臧曼、益西、桑布等人入主拉卜楞寺医学院,针对流传的火灸疗法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但由于历史及客观等原因,火灸疗法一直未能普及推广。
    (占艺)

www.lsnews.com.cn/2005-08-01/ca129963.htm 6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03:46 , Processed in 0.0686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