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2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现代化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30 20:2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中医药报》三版曹东义“‘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值得重视”一文,受益良多,其对中医现代化的看法甚为务实。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努力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一文中说,“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要了解它,学习它。”从战略高度客观评价了中医的历史贡献,阐明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确认了中医学的科学地位,强调了中西医之间要优势互补,为中医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和中医发展研究,认为陈竺部长文中提到的中国古代故事非常有趣,对于我们认识中医,发展中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知识渊博,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以致无言以对。按理说,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一个的理由是“眼见为实”,物体近大远小,难道有谁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吗?这次却错了,因为早晨太阳光在斜射过程中,由于水蒸气和光的折射作用,太阳虽然离我们远,看到的却比中午大;而另一个小孩,主要从“感觉”上判断,他的判断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因此也就无法说明原因,难怪连学识渊博的孔圣人都无法回答。其实两个小孩在认知上均使用了中医常用的取象比类思维方法,这次却一错一对,说明取象比类方法中往往同时包含着真理和谬误。但是这个问题现在早就已经得到解决,因为能够拿出确切的数据证明中午太阳离地球近。

中医学也存在类似情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古人也试图打开人体“黑箱”,《内经》中就有对人体的粗略解剖记载,但是在当时科学和技术条件下,用解剖的方法从微观探讨人体细微结构可能行不通,因此没有“自上而下”走下去,而是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采用取类比象、天人合一等方法,从宏观整体和“模糊”上采用司外揣内的思辨方法去认识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去验证疗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医生自身的感觉和经验诊治疾病。因为中医深知视觉有时也靠不住,就像小孩看到太阳大就认为离地球近一样。中医通过在辨别疾病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性质方面,相当全面和精细,它既“全方位”观察询问,又注意病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在临床上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在治疗上常能收到满意疗效。反过来说,由于中医诊病主要靠司外揣内、异病同治等,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始终停留在宏观的模糊层次,难以深入到微观领域,而眼见和感受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对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有一定帮助,但是也很有限。因为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很难找到契合点。由于中医急于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创新理论、技术,千方百计想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科学性,结果适得其反,反而丢掉了传统,迷失了自我,成为没有传承的“创新”。用现在中医界通行的说法是,中医的疗效要靠“小白鼠点头”,几乎近似荒唐。陈竺部长指出:“传统中药大多采用含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化合物的多味药材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这样的复杂药物体系给现代药理评价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发展中医贵在传承,要传承中医,重点是反复研习中医经典著作,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发展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着眼点,应该在传承上下工夫,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独立发展。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不愿意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不肯躬身临床实践,在没有继承中医理论精髓、掌握中医诊病思维情况下,就去搞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千方百计用现代医学证明自己的科学性,想通过实验方法去证明中医疗效。

笔者的意见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尚不具备验证中医理论和疗效的情况下,要顺其自然,不能“揠苗助长”。就像认为中午太阳离地球近的小孩,凭自己对温度的感觉得出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在当时情况下,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中午太阳距地球近。所以说,我们的时间、精力不应花在证明中医科学性上面,而是应该加快制定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如曹东义先生对中医湿病和西医的检查技术比较所说:“这些广泛存在的湿病,都是戴着中医的‘特色眼镜’发现的,一旦患者到了西医那里,他们用‘科学眼镜’一看,用先进的仪器一查,都成了‘未见异常’。”

陈竺部长认为要诠释和光大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同时指出:“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贴切。”

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医发展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病人相信“眼见为实”,因病前来就诊,往往主动提出要作检查,可以通过检查仪器发现其体内有无“器质性改变”。比如我在临床上发现有很多乙肝病患者,都有右胁疼痛表现,病人要求作B超检查,可是检查报告提示肝胆未见异常,我用舒肝理气通络法治疗效果较好。2.病人相信检查指标,我们就要研究怎样通过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把病人的异常指标降下来,让病人满意。3.病人相信自我感觉,对有临床症状但用现代检测技术检查无异常的病人,辨证使用中医中药改善或消除其自觉症状,让病人信服中医。4.有的病人按常规中医辨证治疗无效,就应该考虑到他的病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一定是微观方面有什么病变,比如肿瘤之类或其他,应该使用现代检查技术,帮助进一步确诊,以便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才不至于延误病情。我想以上这些都是古代中医没有遇到和使用过的思维及处置方法,也应该算是走向中医现代化吧。

点评

让双国医弟子的曹教授讲中医药和科学/现代化,无异于台湾人常挂在口边的“请鬼抓药方”  发表于 2021-8-31 14:52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8-30 21:08:10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中肯!赞一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21-8-30 21:15: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中医药报》三版曹东义“‘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值得重视”一文,哪位朋友能找到,一起贴上来来看看才好。
4
发表于 2021-8-30 21:29:50 | 只看该作者
以“科学发展中医”取代“中医现代化”值得重视(转载)
2008-09-12 06:35
作者简介:曹东义,男,生于1958年,籍贯河北省衡水市仲景村,农工民主党员,硕士毕业,职称为主任中医师,现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是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
在2007年11月13日的“首届中医药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虎先生提出,应当用“科学发展中医”的提法,取代“中医现代化”。他解释说,科学发展中医符合十七大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而“中医现代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首先是容易把中医定位于“不现代”,也就是古代、近代,而古代、近代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不科学。“中医现代化”这种导向性的提法,无论当年是出于什么考虑,现在看来已经不合适了。
笔者以为,洪先生的这一提议是非常正确的,值得人们重视。所谓“科学发展中医”,就是要用现代的、未来的科学思想、技术,来不断发展中医, 丰富中医学术内涵。现代科学思想与技术,当然包括西医学的方法与技术,但是又不限于西医的思想与技术。因为,尽管西医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比较容易,在近现代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它应用的主要是还原论指导下的实证技术,只代表着科学的一个分支,远远不是整个现代科学在人体领域里的全部运用。
比如,借助于宇宙学的天体研究,我知道了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星球,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很侥幸”地诞生和生存着的,地球离太阳远一点、近一点,都不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而将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地球。在这个意义上说,地球的生态是十分脆弱的。中医学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远比西医学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刻。中医学所强调的“六气”与“六淫”之间的转化,在人体发病与否之中的重要作用,中医也远比西医认识深刻得多。
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我们看到了“化学纯”、“分析纯”的化学物质,都是不纯的“混合物”,纯粹的“单质”只是一个“理论观念”,西医学远没有达到当代化学要求的“纯净度”。许多化验指标都是一个大致的范围,离着精确测定的要求相当遥远。比如,人的体重单位用的依然是秦始皇时期的度量衡的精确度,物理学上的毫克、微克、毫微克都因为太精细,而无法在医学领域应用,更不用说量子、夸克了。
再比如,对于细胞的研究,就已经否定了器官解剖的系统划分,肺除了具有呼吸功能之外,它还对于免疫、循环、内分泌、代谢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最作用,胃肠、心脏的内分泌功能,肾脏的非泌尿功能等等,都不是器官解剖所能解释的,都跨越了“以结构求功能”的基本法则。
再细致地划分下去,除了生殖细胞之外,所有的细胞都带着一样的基因。基因是多形态的,影响其功能的因素很多,牵涉到一系列的微观大分子、小分子物质,不太可能用结构决定功能的方法进行研究。
能量与物质之间的转化,不同物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同层次系统的区别,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生理、病理状态的精神调节,都难于用还原论的方法进行说明。
有鉴于此,“科学发展中医”的提法是可行的,信息论、控制论、黑箱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等,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中医的科学性,模糊数学、虚拟方法论等,也可以为中医发展提供线索,而“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不具有这种作用,而且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中医现代化”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中医在现代社会里依然是生机昂然的医疗体系,是我国卫生体制“一体两翼”的一个主流组成部分,怎么能是“非现代”的呢? “中医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可测量化?还是数据化?仪器化?过去有一个提法叫做“四诊客观化”研究,实际上是希望四诊仪器化。但是“四诊客观化”的提法,本身就把中医传统的四诊定义为“非客观”的了。难道中医的四诊是“主观”的吗?其实四诊本来是客观的,无非是精确度不如仪器更精确而已。“现代化”所指不明,容易使人们陷入误区。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西医是现代医学,而中医是传统的、非现代的,“中医现代化”就意味着“中医西医化”。其实,在中医所走的道路上,西医是很难介入的,因为中医在脏器解剖的基础上,走向了“虚拟化”的研究道路,建立的是一整套关系模型,因此,中医所说的“脾”是西医“无法切除的脾”,是西医即使切除之后,中医认为依然还存在的脾。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指导中医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生成论,而指导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还原论的构成论。“生成论”便于描述活动的物体,变动不居的生命状态需要传神、写意,而“构成论”的还原思想,善于表述静止的东西,不可虚拟化,一定要写实、传形。这是中医与西医在思想方法上的区别所致,是研究方法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不是谁落后、谁先进的问题。
世界需要精细、实证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模糊、虚拟的研究方法。而且,模糊虚拟比精细实证更符合世界本来面目,也更多地被人们所利用。比如,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可以使用原代码写程序,也可以在更高级的R20;程序平台上”操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不同的平台上,也就是在一个虚拟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用原代码操作。我们每天对于外部世界了解信息,使用的识别方法就是模糊识别,而不是精细测量。我们常说的高矮、胖瘦、黑白、年岁都不是精确的概念,我们说的冷热、干湿、健康、病态都是模糊概念。
有时候,不同的模糊概念“集合起来”,形成“模糊集合”,就可以表述一个准确的、甚至是精确的事物。《伤寒论》里许多描述,都符合模糊数学的要求。比如,发热在古人那里由于无法测量,一定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在发热的基础之上,再加上患者自我感觉的恶寒,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为“病在表”。假如只有发热,而没有恶寒,或者再加上“反恶热”,就等于“里证”。如果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就是“半在表半在里证”。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虽然属于表证,但是根据是否有汗出,可以得出是使用麻黄汤,还是使用桂枝汤的准确结论。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古人的思维完全符合模糊数学的“模糊识别”,是高等数学所要解决的事情,而不是加减乘除的低等数学所讨论的范畴。
“科学发展中医”,就是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知识,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中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因此,笔者完全赞同“科学发展中医”的新提法。
来自《环球中医网》
5
发表于 2021-8-30 21:31:21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1-8-30 13:15
《中国中医药报》三版曹东义“‘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值得重视”一文,哪位朋友能找到,一起贴上来来看看才好 ...

找到了,但不是中国中医药报那篇。观点大概基本上相同。
6
发表于 2021-8-30 21:37:43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很难找到契合点。由于中医急于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创新理论、技术,千方百计想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科学性,结果适得其反,反而丢掉了传统,迷失了自我,成为没有传承的“创新”。

一一核心在中西医的诊治思维或模式上。一个是辨病论治,强调从疾病的病因去认识及处理疾病的问题。一个是辨证论治,强调从疾病自身的病理过程病理状态去认识及处理疾病的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1-8-30 23:59:08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21-8-30 21:29
以“科学发展中医”取代“中医现代化”值得重视(转载)
2008-09-12 06:35
作者简介:曹东义,男,生于19 ...

大分子、小分子物质结构决定大分子、小分子物质功能
8
发表于 2021-8-31 00:00:25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里许多描述,都符合模糊数学的要求。??
9
发表于 2021-8-31 00:04: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科学标准是可测量化数据化
10
发表于 2021-8-31 00:14:19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21-8-30 21:29
以“科学发展中医”取代“中医现代化”值得重视(转载)
2008-09-12 06:35
作者简介:曹东义,男,生于19 ...

能量不能与物质转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09:46 , Processed in 0.3679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