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盆腔炎辨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0 22:2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盆腔炎辨治】

一、基本概念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为常见。盆腔炎性疾病好发于生育期妇女,初潮前、绝经后女性较少发病。本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后者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二、诊断要点
【急性盆腔炎】
1.病史
经期、产后房事不洁或不节,或妇科手术后,或既往有生殖器炎症。
2.临床表现
下腹痛,发热,带下增多(坠胀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尿频、尿急、尿痛,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3.检查
(1)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或脓血性;宫颈举痛,或充血;宫体压痛明显;附件压痛,或可扪及包块。
(2)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检查:血白细胞升高,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
②B超检查:盆腔积液,肿块。
③后穹窿穿刺:脓液。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病史
急性盆腔炎史、手术史、不洁性生活史。
2.临床表现
下腹痛、坠胀痛,劳累、经期、性生活后加剧,低热,月经失调,不孕,白带增多。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固定,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增厚,压痛;宫旁组织增粗。
(2)其他检查: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术、腹腔镜检查。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22:23:41 | 只看该作者
三、辨证论治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证
证候: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咽干口苦,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如脓血,质黏稠,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18g,野菊花6g,蒲公英6g,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大黄牡丹皮汤:大黄18g,牡丹皮9g,桃仁12g,冬瓜仁30g,芒硝9g。
随症加减:带下臭秽者,加椿根皮、黄柏、茵陈;腹胀满者,加厚朴、枳实;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角刺、白芷,或配合切开排脓等;若热毒已入营血、高热神昏、烦躁谵语、下腹痛不减、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宜选清营汤加减。
2.湿热瘀结证
证候: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恶心呕吐,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厚,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金银花18g,甘草12g,穿山甲12g,皂角刺12g,当归尾12g,赤芍12g,乳香12g,没药12g,天花粉12g,陈皮8g,防风12g,贝母12g,白芷6g。
随症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逐瘀通便。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湿热蕴结证
证候: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短赤;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银甲丸
金银花15g,连翘15g,升麻15g,红藤24g,蒲公英24g,生鳖甲24g,紫花地丁30g,生蒲黄12g,椿根皮12g,大青叶12g,茵陈12g,琥珀末12g,桔梗12g。
随症加减:根据正气虚损及湿、热、瘀、邪之偏盛,加减化裁。
2.气滞血瘀证
证候: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质暗,苔薄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8g,红花18g,枳壳9g,甘草10g,丹皮12g,香附9g,乌药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
随症加减:若因外感湿热滞留、冲任胞宫气机失调,症见低热起伏,加败酱草、蒲公英、黄柏、土茯苓、地骨皮;若疲乏无力食少,加黄芪、白术、焦山楂、鸡内金;有炎症结块者,加皂角刺、三棱、莪术。
3.寒湿凝滞证
证候:小腹冷痛或坠胀,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缓,经行延后,经量少、色暗,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0g,干姜5g,生蒲黄15g,五灵脂10g,延胡索15g,没药1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肉桂5g。
随症加减:若小腹、腰骶冷痛者,酌加淫羊藿、乌药、巴戟天温肾行气止痛;若带下清稀量多者,加莲须、芡实、菟丝子补肾固涩止带。
4.气虚血瘀证
证候: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经行加重,或胞中结块,经量多,色淡暗有块,带下量多;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细弦。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理冲汤。党参15g,生黄芪20g,白术15g,山药30g,天花粉15g,知母15g,三棱10g,莪术10g,生鸡内金10g。


随症加减:若久病及肾,致腰膝酸痛无力、小腹绵绵作痛,可加用巴戟天、补骨脂、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22:23:57 | 只看该作者
四、中医适宜技术
1.中药灌肠疗法
(1)康宁汤: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苦参,浓煎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用于急、慢性盆腔炎。
(2)紫花地丁、野菊花、鸭跖草、鱼腥草、蒲公英,浓煎至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用于急、慢性盆腔炎。
(3)鱼腥草30g,黄芪25g,败酱草、益母草、茯苓、蒲公英各20g,桃仁15g,丹参、赤芍、香附、半夏、胆南星、海藻各10g。上药煎取100mL,待药液温度为50℃时,缓慢灌肠,胸膝卧位,15分钟后改平卧位,1小时后起床活动。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2.中药外敷疗法
妇炎散:大黄、姜黄、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独活、千年健、透骨草,切细末,温水加酒调成糊状敷下腹。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用于急、慢性盆腔炎。
3.中药封包治疗
(1)透骨草30g,血竭15g,白芷30g,川椒15g,乳香20g,没药20g,归尾30g,赤芍30g,茜草30g,莪术20g。诸药共研粗末,布袋装。治疗时先将药袋稍用清水透湿后,再隔水蒸热半小时,趁热用毛巾包裹敷下腹部痛侧,敷毕将药袋晒干,次日再用。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每袋药可敷10次,2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2)透骨草100g,京三棱12g,白芷10g,花椒10g,路路通15g。上方研成粗末,装入布袋,水浸后隔水蒸30分钟,敷于下腹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3)川椒20g,大茴香20g,乳香20g,没药20g,降香末20g。上药共研细末,用干面粉和匀,用时以高粱酒少许调湿,摊于纱布上,置于痛处,上用热水袋热熨。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有包块者。
4.针灸疗法
(1)体针
①取穴:中极、天枢、归来、三阴交、阴陵泉、关元,若小腹部有包块者加阿是穴。
操作:均取平补平泻法,用治慢性盆腔炎。
②取穴:取中极、关元、归来、三阴交、足三里、肾俞。
操作:每次任选2~3穴,中等刺激,隔日1次。
(2)耳针
取穴:腹、内生殖器、内分泌、三焦、肾上腺、肝。
操作:埋针或埋豆,每周2~3次。用治慢性盆腔炎。
(3)电针
取穴:天枢、血海、中极、三阴交。
操作:选择疏密波,中等强度,通电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用治慢性盆腔炎。
(4)隔姜艾灸法
主穴:气海、中极、归来;配穴:大肠俞、次髎。
操作:用艾绒做成直径1.5cm、高1.8cm、重800mg的圆柱,置于0.4cm厚的鲜姜片上(姜片放在所取穴位上),点燃灸之,每穴灸3壮,每壮灸6~7分钟。用治慢性盆腔炎。
(5)耳穴压豆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盆腔、交感。
操作:将王不留行籽放在橡皮胶布上,贴在耳部各穴,经常按压敷贴部位。每3日换1次,30日为一疗程。主治慢性盆腔炎症。

五、名家验方荟萃
1.朱春良锡纯“理冲汤”加减
组成:生黄芪15g,党参12g,生白术15g,怀山药30g,鸡内金10g,三棱、莪术各8g,制香附6g,郁金6~10g。
加减:带下秽黄,腰腹隐痛,少腹坠胀,月经量多,尿频或伴低热,加金银花、连翘各10g;带下清稀,尿频,腰腹隐痛,恶寒,加制附片、桂枝、乌药各10g;经色紫黑有块,痛经,少腹坠胀,伴低热,瘀象较显,加水蛭3g,或吞水蛭胶囊1g。
功效: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主治: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
2.蔡小荪清热化湿汤
组成:云茯苓12g,赤芍10g,牡丹皮12g,川桂枝3g,败酱草30g,红藤20g,鸭跖草20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柴胡5g,怀牛膝10g。
加减:兼有炎性肿块者,加桃仁泥、皂角刺、海藻;赤白带下者,加椿根皮、鸡冠花。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急、慢性盆腔炎,以少腹坠胀疼痛、腰酸、赤白带下见症。
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22:25:46 | 只看该作者
六、饮食调理
1.苦菜莱菔汤
组成:苦菜100g,金银花20g,蒲公英25g,青萝卜200g。
用法:上4味共煎煮,去药后吃萝卜喝汤。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症见发热,下腹胀痛,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带下色黄量多,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附注:金银花对多种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银花冬瓜仁蜜汤
组成:冬瓜籽仁20g,金银花20g,黄连2g,蜂蜜50g。
用法:先煎金银花,去渣取汁,用药汁煎冬瓜籽仁15分钟后入黄连、蜂蜜即可。每日1剂,连服1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症见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拒按,微发热,自汗,带下色黄量多,舌红苔黄。
3.桃仁饼
组成:桃仁20g,面粉200g,麻油30g。


用法:桃仁研成极细粉与面粉充分拌匀,加沸水100mL揉透后冷却,擀成长方形薄皮,涂上麻油,卷成圆筒形,用刀切成每段30g,擀成圆饼,在平底锅上烤熟即可。早晚餐随意服食,每日数次,每次2块,温开水送服。
功效:理气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症见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腰骶疼痛,舌质紫,脉细弦。
4.皮红花茶
组成:青皮10g,红花10g。
用法:青皮晾干后切成丝,与红花同入砂锅,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即成。作茶频频饮用,或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气活血。
主治:盆腔炎,属气滞血瘀型。症见下腹部及小腹两侧疼痛如针刺,腰骶酸痛,舌质紫,脉弦。
5.荔枝核蜜饮
组成:荔枝核30g,蜂蜜20g。
用法:荔枝核敲碎后放入砂锅,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温热调入蜂蜜,拌匀即可。早晚2次分服。
功效:理气,利湿,止痛。
主治:各类慢性盆腔炎。症见下腹及小腹两侧疼痛、不舒,心情抑郁,带下量多。

七、情志治疗
1.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惊、恐”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七情太过,超过了机体抗御或自我调节范围,则导致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常,成为重要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化。七情内伤的病机复杂,关键是“气机逆乱”。妇人以血为本,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血病及气,气病又可及血。肝藏血,主疏泄,七情内伤最易导致肝的功能失常及气血失调导致的妇科疾病,其中以怒、思、恐为害尤甚,故应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
2.盆腔炎性疾病是多发、难治性疾病,易反复发作,需要2~3个疗程的综合治疗,症状方能缓解,因此告知患者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保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预防与保健
1.心情舒畅,气血调和。
2.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3.避免劳累和七情刺激,可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节制房事,禁止饮酒。
4.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5.炎症控制、病情好转后,应门诊继续治疗3~6个月经周期,以防止复发。
6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宜浸渍冷水和游泳,注意经期卫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19:12 , Processed in 0.0938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