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锡纯的体质观:让中医“如虎添翼”的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5-19 10: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读:体质与治疗的内在联系,是辨证论治学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医者足够的重视。张锡纯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能拓宽视野,启人心智。张锡纯关于体质与发病关系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发病与否决定于体质之强弱,二是证候特点决定于体质之类型。

让中医 " 如虎添翼 " 的思路——张锡纯体质观简介

作者 / 余国俊

体质因素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地位,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近代名医张锡纯的体质观,得诸临床实践,语无虚发,蕴涵甚为丰富,颇有借鉴价值,兹简介如次:
2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0:00:50 | 只看该作者
体质与发病

人体之正气,即抗病能力,属于体质范畴,殆无疑义。《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即从整体宏观上揭示了体质与发病的内在联系。

张锡纯则特别重视正气中的脾胃功能和元气两个方面。他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能资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 从来治腿疼背疼者,多责之风寒湿痹,或血瘀、气滞、痰涎凝滞……愚临证体验以来,知元气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极少。" 而致病因素虽相同,但发病之后,临床证候却各异者,亦体质因素使然也。此乃张氏着力阐发的重心。他说:" 外感之着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 如少阳病:" 其人胆中素有积热,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烦、寒热往来 "。" 凡人得少阳病,其未病之先,肝胆恒有不舒,木病侮土,脾胃恒先受其扰。" 桂枝汤证:" 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推原其卫气不能护卫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 又如温病:" 大凡病温之人,多系内有蕴热。" 伏气温病:" 冬不藏精之人,必有阴虚,所生之热积于脏腑,而其为外感所拘束而发动,与内蕴实热者同也。"

从张锡纯关于体质与发病关系的大量论述中,不难概括出他所坚持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发病与否决定于体质之强弱,二是证候特点决定于体质之类型。
3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0:01:48 | 只看该作者
体质与治疗

体质与治疗的内在联系,是辨证论治学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医者足够的重视。张锡纯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能拓宽视野,启人心智。

1、体质强壮者,刚药易为功。

张氏 " 曾治一少年,项侧起一瘰疬,其大如茄。上连耳,下至缺盆。求医治疗,言服药百剂,亦不能保其必愈……然其人甚强壮,饮食甚多,俾于一日三餐之时,先用饭汤送服煅牡蛎细末七八钱,一月之间消无芥蒂。"

又曾治一青年,热冲脑部,头巅有似肿胀,时作眩晕,医治年余无效。" 其脉洪滑,饮食照常,身体亦不软弱,"" 俾日用生石膏细末四两,煮水当茶饮之。" 共服六七斤,上冲之热即见轻。

2、体质虚弱者,外感亦可补。

如伤寒、温病邪气在表,或兼表者,皆宜汗解之。张氏体验,若 " 其人气体弱者,可用补气之药助之出汗 "(如麻黄汤加黄芪);" 阴分虚损者,可用滋阴之药助之出汗 "(如麻黄汤加山药、北沙参);" 阳分阴分俱虚,又宜并补其阴阳助之出汗。"

凡遇当用小青龙汤而脉稍弱,服后即以补药继之,或加人参于汤中。又如 " 其人真阴太亏,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于治寒温药中,放胆加熟地以滋真阴,恒能挽回人命于顷刻。"

3、体质见差异,方药须权变。

张氏强调:" 人之禀赋随天地之气化为转移,古今之气化或有不同,则今人与古人之禀赋,其强弱厚薄偏阴偏阳之际不无差池,是以古方用于今日,,正不妨因时制宜而为之变通加减也。"

如大承气汤泻热通腑,仲景明言其脉迟。张氏认为:" 此乃病者身体素壮,阴分犹充足之脉 "," 今之大承气汤如此脉象者实不多见 "。倘其脉不迟而数,或热实脉虚者,便须斟酌。如仿调胃承气汤之义,不用枳实、厚朴," 外加生赭石细末五六钱,其攻下之力不减大承气汤原方,而较诸原方用之实为稳妥也。"

又如张氏自拟 " 醴泉饮 " 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者," 若其人胸中素觉短气,或大便易滑泻者。又当预防其大气下陷,用醴泉饮时,宜减赭石、牛蒡子;并一切苏子、蒌仁、紫菀、杏仁,治咳喘套药皆不宜用。"

再如张氏治疟疾,虽以柴胡为主药,但又详辨阴虚、燥热、气虚等不同体质类型。" 是以愚治疟疾有重用生地、熟地治愈者;有重用生石膏、知母治愈者;又有重用参、芪治愈者。"

治水肿,亦不可不辨体质,而袭用利水消肿方药。" 若其人平素阴虚,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者,宜重用熟地黄两半,与茅根同煎服。"
4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0:0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0-5-19 02:04 编辑

4、欲求病速已,务令脾胃健。

盖因 "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无论何病,凡服药后饮食渐增者易治,饮食渐减者难治。"

张氏治腿疼、腰疼、饮食减少者,用 " 振中汤 "。方中 " 重用白术以健补脾胃,脾胃健则气化自能旁达。"

治崩漏:" 一妇人因行经下血不止,服药旬余无效,势极危殆……知其脾胃虚甚……遂于治下血药中加白术一两,生鸡内金一两,服一剂血即止。"

对疮疡破后不能化腐生肌者,不可不辨体质而贸然投以八珍、十全大补汤," 此等药若遇阳分素虚之人服之犹可,若非阴分素虚或兼有虚热者,连服数剂有不满闷烦热,饮食顿减者乎……而治疮疡者,欲使肌肉速生,先令饮食顿减,斯犹欲树之茂而先戕其根也。"

滥用温补,贻害如斯,但若反其道而行之," 开破与寒凉并用,虽脾胃坚壮者,亦断不能久服,此其殆害尤甚也。"

5、脏腑一整体,攻补贵相宜。

对此,张氏有一段鞭辟入里的论述:" 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连络,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

如张氏用 " 理冲汤 " 治妇女经闭,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者,方中 " 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且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 " 不晓此中三昧者," 唯是混开混破……服之令人脏腑之气皆乱。"

综观张氏之论治诸多疾病,无不是在辨证准确且研精覃思脏腑整体自稳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轻车熟路地遣选精专效宏,攻补相宜之方药而奏厥功的。这是张氏体质治疗经验的精华部分,空谷足音,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本文摘自《我的中医之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 / 余国俊


5
发表于 2020-5-19 11: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5-19 09:12 编辑

从张锡纯关于体质与发病关系的大量论述中,不难概括出他所坚持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发病与否决定于体质之强弱,二是证候特点决定于体质之类型。
体质强壮者,刚药易为功
体质虚弱者,外感亦可补
体质见差异,方药须权变。
──从以上各条可以看出,张氏体质观的基本观点之一是认为体质有差异,差异的基本分类是强弱。若进一步推论,强者即形体壮实、正气旺盛,张氏归纳为脾胃健壮、元气充足;弱者即形体不足、正气虚弱。体质弱者若进一步分类,无非是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弱之类,其实这是内科脏腑辨证论治中常见的内容,但张氏的体质观就为王琦的中医体质学提供了某些依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20-5-19 16:27:07 | 只看该作者
   体质,泛泛说说而已。体质,已经在辨证论治中包含了。
   体质,如果要形成学说或者理论,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的原基概念、次级概念、理论构架。王琦的八种体质,使用的还是辨证论治中的“证”的概念名称,八种体质与八个证是什么关系?说不清楚!没有可操作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0-5-19 16:37:49 | 只看该作者
  体质,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新生儿的体质怎么分类?如果体质具有后天的成分,请问:从几岁开始出现不同体质的差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20-5-19 16:51:16 | 只看该作者
         以新冠病毒感染为例。体质弱的人,老年人、具有基础病的人,很快进入危重期;青年、健康人就是普通感冒,能够自愈;儿童感染比较少,甚至于没有。辨证论治就可以了,治疗方剂的不同完全以临床表现为依据。体质弱与体质强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体质的强弱完全表现在症状体征脉象舌像、西医的各种检查报告之中了!
9
发表于 2020-5-19 22:4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5-19 15:08 编辑

人的体质确实存在强弱的差异,也有正常体质与病态体质的不同。如按王琦教授的9分类法分类,只有平和质才是正常体质,其余3虚4实1特禀都是已经形成相关病理改变但未形成典型疾病的病态体质。那么,强弱二分法的张氏分类法中,强壮的体质之中也不一定全是正常体质,也会有病态体质,虚弱体质中就全非正常体质了。若以疾病与健康的理论概念来看,3虚4实1特禀8种体质全都属于疾病,并非健康。个人认为,中医体质问题各有认识、各有与临床辨证论治应用的经验与体会,若应用得当,能指导临床提高疗效道理就能成立,否则就不能成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5-20 01:55:2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一个概念,首先必须明确这个概念,明确并固定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否则讨论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偷换概念",表面上讨论的是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事物,实质上则是不同的概念或不同的事物(名同实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0:25 , Processed in 0.06306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