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08|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为什么把消化功能归于脾而不是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26 14: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6-26 14:59 编辑

很多人注意到,《难经 · 四十二难》中有这么一句话:“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说明古人在内、难时代已注意到脾[附近?]有“散膏半斤”的实体,一般认为,这是中医典藉里最早间接提到胰的记载。

“藏(脏)者藏也”,从形态上讲,脏与腑的分别在于后者(消化道形态)为中空,而藏东西的结果是[相对]“实心”。故从此角度看,五脏中的心其实不算“实”,反而按“藏者藏也”标准,胰倒是可入脏的。

但胰最后没有成为脏(即使有六脏的需要),我猜想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与其他几个脏器比较,古人[用肉眼]没有看到有主血管进出胰,这注定使胰没有成为脏器的可能性。下面附图可为此一想法提供一定支撑,只是此图已是清代的,不能排除受西方的解剖影响。不知有没有更早的内脏绘图?
由上可见,脏腑之分的标准明说虽是“藏者藏也”,但实际上似以血气、尤其是血为主要考虑。古人不明白吃进来的东西怎么变成精微,但知道最后需要通过血来运送,故在几个见到主血管进出的脏中,首先排除心肺肾,只余下肝脾担此角色。而中医还有以“互为表里”来提示某脏与某腑存在特殊关系的概念,而肝-胆和脾-胃的位置也正好符合“互为表里”的配对,于是便把这从物质到精微的功能分配给更贴近胃的脾,由它来完成“运化”。

至于近年有些人以为中医对脾胰角色的误读是因为翻译错误所致,此说似纯属从文字到文字的考证,而其最大的硬伤是:完全没有考虑过翻译相对而言是很晚近的事,而早在中医理论还未开始成形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祭祀和民间日常生活的需要,古人对人畜内脏早有固定的称谓,中医只是将功能性猜想“归档”,不可能和人们早已从实体形态上得来的常识相违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6-27 17:44:3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论述最大的硬伤在于:“胰”是否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其中的记载是不完整的,支撑的论据远远不够,

难经的“散膏半斤”就是指现代所谓的胰腺么?恐怕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所谓“一般认为”只是历史上一些人想当然的猜测,并不能作为支撑的论据。

重要的是证据,证据,尊重历史,以事实为依据的考证,从现在已经有的证据出发,得出最合理的解释。
3
发表于 2020-6-27 17:5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6-27 11:00 编辑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经脉著作。又名《人镜经附录全书》,简称《人镜经》,八卷。原撰人不详。本书根据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次序,分别联系五脏六腑重点论述脏腑功能、病状及治法。后经明·钱雷补充二卷,名《人镜经附录》。清初张俊英补充二卷,名《人镜经续录》,均广泛征引了《人镜经附录全书》,刊于1662年。

这是西方解剖传入中国以前的图谱著作,图中并没有“胰”。如何能说“胰”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事实的情况是: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中无“胰”字,藏中无胰,腑、奇恒之腑中都没有胰,

至今的考古,甲骨文、金文中都没有胰这个字,说文未收录“胰”这个字。
宋代《广韵·脂韵》中提到“
,
夹脊肉
也。”,当时的胰也不是指的现代的胰腺。



如何能说“胰”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4
发表于 2020-6-27 18:56:11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无胰字,此后的胰的字义也不是现代 的胰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发表于 2020-6-27 18:57:50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无胰字,此后的胰的字义也不是现代 的胰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发表于 2020-6-27 19:5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0-6-27 11:58 编辑

最大的可能,中医古代脾胰混同,西医近代则把脾胰功能给弄反了,导致中西医交流过程中,中西医脾胰翻译的对应错位。这种错位到了今天也没有能够纠正过来。

点评

1. “这个论述最大的硬伤在于:‘胰’是否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此文的主题是猜想为什么古人会将消化功能归于脾 ─ 而不是论证胰字什么时候出现,所以一开始引难经时我就说是“间接提到” ─ 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28 05:51
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05:51:48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0-6-27 19:54
最大的可能,中医古代脾胰混同,西医近代则把脾胰功能给弄反了,导致中西医交流过程中,中西医脾胰翻译的对 ...

1.  “这个论述最大的硬伤在于:‘胰’是否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此文的主题是猜想为什么古人会将消化功能归于脾 ─ 而不是论证胰字什么时候出现,所以一开始引难经时我就说是“间接提到” ─ 把题目最后几个字“而不是胰”删去并不影响原文的立论依据。这猜想的逻辑根据是:需要有肉眼可见的证据(主血管进出),来判别是否存在担当消化功能角色的可能性,再加上“表里”的佐证来完成。散膏是不是胰并不是关键 ,因为那时可能就是因为没有见到血脉进出,而认为不重要,故没有名之;而所引那段话明显是把散膏/胰看成是脾的一部分,但实体形态确实很不同,所以古人即使不明白,仍很客观地记下来。

又:如果认为这散膏不是后来所称的胰,那是啥?

2.  “如何能说‘胰’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Well,我的原话是:早在中医理论还未开始成形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祭祀和民间日常生活的需要,古人对人畜内脏早有固定的称谓,中医只是将功能性猜想“归档”,不可能和人们早已从实体形态上得来的常识相违背。

古人对人畜内脏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譬如在甲骨文在里,不要说胰字不见,如今的五脏也只见到心字而已,所以即使到内难时期对胰仍没有确切的认识是可能甚至是很自然的事。没有确切认识不等于不知道实体形态的存在和差异,譬如四十二难里提到的散膏就是个值得重视的线索。

胰字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老师赵洪钧写过一篇对胰腺翻译的考证,其中就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之前就曾经在本论坛发表过(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225&extra=),其中提到: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胰腺最多见的是称为“胰”。此字在古代文献中分布如何呢?如果查查字典,《说文解字》中没有“胰”字。《康熙字典》中是有的。至于其它文献,不可能遍查,但可以肯定胰字不常见。我使用淘中医网上提供的文献和自动检索功能,查考了《千金方》、《外台秘要》和《本草纲目》。发现,胰在《千金方》中共35见,在《外台秘要》中20见,在《本草纲目》中28见。这说明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胰字不是很少见。至于胰的用途,全部都是把胰当做一味药。大多用猪胰,偶尔用羊胰。可见,至迟在唐代,国人对“胰”已经相当熟悉。《千金要方》主要用它制作面药——洗手脸用的洗涤剂——这大概是后世胰子的源头。
  李时珍曾经试图把胰纳入脏腑:《本草纲目》说:“(月+臣)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但是,李时珍以后的医家,没有接受这种命门说。胰也没有机会进入五脏六腑。不过,来自胰的胰子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

上引这两段话可作为我前面所说“民间日常生活的需要”的有力说明。而前面的《内镜图》没有胰,既可能是《人镜经》作者不食人间烟火,但更可能是中医一直不明白其功能。

大家都说中医的根在民间,脱离民众的日常生活很危险啊。

3.  “西医近代则把脾胰功能给弄反了”

不知这话啥意思。我理解现代生理不认为脾有消化功能,所以这是中医生理学说与现代常识接轨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我写此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从古人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会把消化功能归于脾。我的基本结论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认识的过程,古人有些认识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很理性的。

从翻译的角度,脾 = spleen,这是一个很容易指住一个实体确认、一分钟就可搞定的事情。把中西医对脾功能的认识说成是翻译的问题,只能说是“捉错用神”,且经不起稍为严格的质疑。




8
发表于 2020-6-28 06:53:33 | 只看该作者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把经典学好了,再与西医联系。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具有不可通约性,不能混为一谈。功能与结构不对称,不统一,西医的脾脏其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且还在发生着变化。
       以功能、结构联系、动物进化而言,胰腺与肝脏关系更密切,从中医临床而言肝胆胰都属于半表半里,柴胡汤证。
9
发表于 2020-6-28 07:18:2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必要把一个功能与一个解剖学结构划等号!这是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

点评

把愚昧坚持到底才是没有必要啦  发表于 2020-6-28 07:32
10
发表于 2020-6-28 08:01:0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20-6-27 21:51
1.  “这个论述最大的硬伤在于:‘胰’是否是古人早已从实体形态得来的常识。”

此文的主题是猜想为什 ...

从功能上看,古人把脾脏和胰脏归为一个器官总体,一概理解为脾脏的功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人看到脾脏和胰脏是两回事,都跟消化有关,但是又各具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3:21 , Processed in 0.0577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