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6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经典词典 邢玉瑞主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30 09: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   言

中医经典著作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当代中医学人提出“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必由之路。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距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加之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的历史变迁,造成“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运微,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张介宾《类经》序)。

我国著名小学家戴震在《古经解钩沈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又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曰:“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前哲亦有“文以载道”和“名者实之宾”之说,足见语义研究对明道之重要。清代医家缪希雍《本草经疏·续序例上》也指出:“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甯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因此,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中医经典词典》,以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满足当代社会学习中医经典的需求。

《中医经典词典》编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将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医四大经典原文中的10266个字、词,结合历代研究成果,按辞书要求全部作出解释,此为国内外首次。其次,分词、通稿一人把关,同类字、词的释义由专人撰写,保障了词典编著的标准、格式的一致以及学术质量。第三,字、词释义,重视词义演变的内在逻辑,展现思想发展的脉络,如对于“神”字的释义,分别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人体生命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心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正气,神灵,神奇、玄妙等,不仅揭示了神在中医四大经典中的含义,同时反映了人类对神认识的思想演变过程。第四,字、词释义有所创新。如大家熟知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一句,其中的“与”字,国内研究《素问》的著作大多随文演义,作连词看待。考森立之《素问考注》曰:“与,犹有也,言天中有日也。天之空暗中有日,故诸星诸物得照明也,得生活温养也。”则释“与”为“有”,更符合文理与医理。再如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释义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在本元,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实在元素;作为人体生命之气,释义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如此解释,突破了以往将气视为一种物质的偏见。又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三阴、三阳“关、阖、枢”以及《素问·皮部论》中“害蜚”、“枢持”、“关枢”、“枢儒”、“害肩”、“关蛰”的释义问题,我们根据中医经典以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法,常借用日常生活的器物来比喻,门即是经典著作中常用的比喻器物,抓住门及其相关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考据与释义,在此不一一罗列。第五,汇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体系的基础,作为中医学科的经典著作词典,重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的系统展现,也是经典词典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对于人体生命之气的释义,在界定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经典著作中人体生命之气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划分为:①统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又称为正气;②元气;③阴阳之气;④五脏精气;⑤水谷精微;⑥营气;⑦卫气;⑧人体阳气;⑨经脉之气;⑩指手太阴肺脉之气;(11)指阴蹻脉之气;(12)指气机。如此系统展示了经典著作中生命之气知识体系。又如桂枝汤的释义,在说明其组成、煎服法、功用的同时,系统整理经典著作中桂枝汤的主治病证,归纳为:①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②太阳病发汗、攻下后,表证仍在者;③伤寒邪在太阳,外证未解者;④表里同病,表证为主者;⑤表里同病,里和表未解者;⑥营卫不和自汗证;⑦产后外感风寒;⑧妊娠恶阻轻证。并例举相应的病证原文为佐证,对桂枝汤在经典著作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第六,发现并订正《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错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自然也是编著《中医经典词典》的重要参考工具,而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字、词也是两部工具书收录的重要对象,在词典编著过程中,发现《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语证引用、释义等错误20余处。如“圊”字,《汉语大字典》释义为“清除(污秽)”,语证引用《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排除”,语证引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两部权威辞书的失误有三:一是释义欠妥。圊,当释义为排泄,必圊脓血,即必然下利脓血之义。二是引文错误。《汉语大词典》误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引作《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而《汉语大字典》的引文不是最早语证文献。三是两部辞书在篇名上均加一“全”字,不知何故。

《中医经典词典》历经5年多艰辛努力,终于要脱稿了,心中真是五味杂陈。记得十七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斯卡利格曾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辞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词典的完稿标志着所经受的折磨和痛苦的结束,心中自然会涌现出苦涩中的喜悦轻松。而我国出版界的前辈陈原先生曾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我等自非圣人,作为平庸之人编著《中医经典词典》,书稿面世前心中之忐忑不安也可想而知。5年多来,干坐冷板凳,夜以继日,不知节假日为何物,很少去看望和陪伴父母,总想来日方长,词典完成后再作补偿,不幸今年春节母亲仙逝,亏欠之债再也难以偿还,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对母亲的一种纪念。

本词典的编著得到了诸多同仁的关注与支持,我的家人及部门同事也给予了最大的理解与帮助,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通过选题方案,一直保留至今,中医编辑部张同君、李丽前后两任主任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邢玉瑞

                                        甲午初秋于古都咸阳


                                                            
2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09:24:22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人说中医概念混乱,邢玉瑞先生做了大量工作,规范中医经典中的概念。这是一个关乎中医发展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0:27: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概念的十大特征

任何时代、地域的科学家都是运用理论思维的形式,即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去总结、概括该时代、地域的科技成果,以认识自然界。中医学也是如此,借助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构建其理论体系,只不过由于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受中国传统思维以把握动态中事物的关系为主要倾向、以阴阳五行为主要思维工具、以取象类比为主要认识方法、形式化的逻辑方法并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其概念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从科学语言的类型言——以自然语言为主体

科学语言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自然语言,即人类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日常语言。二是符号语言,即用特定的符号描述对象的一种语言类型,是近代以来科学应用的主要语言。三是形式化语言,即数学语言与逻辑语言[[1]]。中医学研究问题的境域,主要局限于日常生活世界,着眼于人的饮食起居、生育繁衍、生老病死,以及地理、气候、物候与社会等生活环境,通过主体的体验、经验来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规律,大量借助日常生活语言来构建其理论体系,如具有哲学意味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病因之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机之表里、寒热、虚实,诊断之面与舌色青、赤、黄、白、黑等,脉象的浮、沉、滑、涩、缓、紧、长、短或弦、毛、石、钩等描述,治法之补虚泻实、升清降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大多为日常生活语言,而缺少符号及形式化语言。虽然自然语言是人们有意识地走向世界的第一个阶梯,也是通向科学的路标,但与科学术语的抽象性、准确性、通用性等相比较,自然言语的语词总是显示出某种含糊性、不可通用性等,影响了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及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2.从概念的定义方式言——名词繁多而定义很少

传统中医药学由于以自然语言为主体进行表述,其概念缺乏相应的规范与淘汰机制,造成名词术语繁多,但规范的定义极少。以《内经》为例,该书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涉及中医专业的概念大多没有明确的定义,如“阳气”概念在《内经》中共出现142次,却没有明确的界定,只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对阳气予以比喻性说明,认为阳气之于人体,犹如太阳之于自然界,人们可以通过太阳的功能及昼夜循环,类推人体阳气的功能及昼夜节律变化。再如藏象概念,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该篇提出“藏象何如”的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在人体的主要功能、联系的组织器官及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但并未对藏象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中医病机概念也是如此,病机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及“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之论,但对何谓病机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导致后世理解的争议,现代中医学一般认为病机就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也有学者提出《内经》的“审察病机”是指通过四诊审察病的机兆,不是讨论发病的病因和机理[[2]]。

3.从概念的定义形式言——多为外延定义

众所周知,概念的定义一般可以分为内涵定义与外延定义,其中最常见的内涵定义形式,也是最常用的定义的方法可用以下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临近属概念。中医学由于主要着眼于事物功能状态的研究,在对概念进行定义时常常使用描述性定义,即通过列举对象若干属性(尽可能是具有特征性的)以使该对象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从而识别对象。这种描述即是通过列举词项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外延定义。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对肺的描述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即从事物的功能之“象”及其相互联系来认识和界定人体之“藏”,把握人体脏腑的功能。《伤寒论》对病证的命名也大多如此,如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就是从外延描述定义证候的典范,它依据的是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序列。再如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等,比比皆是。

4.从概念所指而言——具有多相性特征

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喜欢把人体及其所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主要关心的是整体的功能而不是要素的特性,而整体总是有许多属性和关系,所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往往是多相的。概念的多相性,是指一个概念或范畴往往是通过多个判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规定,而不是从一个方面或侧面加以界定[[3]]。如《内经》对“神”的论述即用多个判断加以规定,《灵枢·本神》言“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谓神是人体生命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灵枢·小针解》言“神者,正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言“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谓神是人体的正气。《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言神即灵感。《素问·天元纪大论》言“阴阳不测谓之神”,则谓神有神奇、玄妙之义。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气,“实质上没有确定的逻辑内涵,也缺乏确定的逻辑外延;它可以诠释自然、生命、精神、道德、情感、疾病等一切认知对象的起源与本质”[[4]]。由此可见,多相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那么确定,内涵所包含的成分或要素很难穷尽,外延的界限也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概念具有明显的多义性和流动性,同一概念可具有不同功能,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界限不清,可因情、因人、因时而变,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如“阴阳”范畴,当它们表示阴气、阳气,肾阴、肾阳时,自然属于实体范畴。但当它们表示两种趋势、状态、作用时,又可能是属性范畴或关系范畴,八纲辨证中的阴阳即属于属性范畴。另有学者对《中医大词典》之《中医基础》《方剂》分册的术语进行统计,发现一词多义比率分别高达15.8%、14.1%,远远超过了西医学的0.3%[[5]]。

多相式概念的优点在于从宏观上能够把握对象的整体,概念具有一种灵活性、流动性和兼容性,常常启发人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给人一种博大而深邃的感觉;缺点在于难于把握对象的要素,由于没有精确的概念,很难形成严密的理论。

5.从概念的抽象程度而言——具有形象性特征

中医学的概念不同于现代逻辑,后者舍弃事物形象,在某种纯粹理性认识状态下,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概念,而前者是在收集和保留事物形象状态下,反映、把握事物的思维形式和思维工具,因而大多是一种意象,带有一定的形象性。正如美国学者艾兰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时所说:“概念是根植于隐喻的抽象观念……因为自然现象在抽象哲学原则系统化时充当了模型,与现象相连的意象仍蕴含在哲学陈述的语汇中。”“于是,意象是内在于哲学概念中并与之不可分割。这不仅在分析特定的概念时可以得到证明,它也体现在概念间的动态关系之中。”[[6]]中医学理论构建大量借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因此,中医学中最为抽象的表示事物发展中两种对立趋势和相互关系的阴阳范畴,其本质乃在于对事物动态形象的概括,《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指出:“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阳象征动的、热的、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等类似于火的特征,阴象征静的、冷的、向下的、向内的、晦暗的、收敛的、柔弱的等类似于水的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要说明的是作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的阴阳范畴,恰恰适应于动态之象,属于象这一层次,是关于象的理论。五行理论的最早提出,一般认为以《尚书·洪范》为标志。该书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的五行,已经主要不是五种物质材料的概念,其主要含义已升华为五种功能属性,成为代表五种功能属性的符号,是五种象征性意象或形象化符号,也属于象的范畴。道、气范畴也是如此,诚如艾兰所说:“‘道’的原始意象是通道或水道,利万物的水与河系,永不枯竭的溪流,沉淀杂质自我澄清的池水。”“‘气’以水蒸气为模型,但它的扩展的意义也涉及水的各种形态,从坚冰到流水,到蒸发的水蒸气。”[7]正由于中医学概念的形象性特征,使得取象类推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即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采用比喻、象征的方法以说明问题。

6.从概念的构词形式言——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

词汇可以显示出一个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业已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模式[[8]]。中医学概念的构词也蕴含和承载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反义词构成的对立性的医学概念,如天地、阴阳、刚柔、水火、表里、内外、浮沉、升降、邪正、虚实、寒热、清浊、标本、逆从、新故、间甚、缓急、补泻等,理论构建的这种词汇特点,从逻辑上看,正是深层辩证思维的反映。

老子作为先秦时代的辩证法大师,大量揭示了客观事物矛盾统一的现象和规律,五千多字的文章中,论述相互对立的概念达七八十对之多,他不仅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且也论述了对立物之间的统一。从中医学成对出现的具有反义性质的医学词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方法对中医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7.从标准化的角度而言——概念的规范性弱

中医概念的多相性、形象性导致了概念的规范性较弱,具体表现为着眼于现象命名,异名同质、同名异质现象极为普遍。如“癫”,在传统中医学中所指有三:一是精神失常的疾病,二是癫痫,三是神志清楚但手足动摇、语言謇涩的病证[[9]]。即使同一著作,有时也常见名同实异的现象。如《内经》消瘅一词,《素问·通评虚实论》谓:“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灵枢·本脏》也说:“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一般认为这里所论消瘅,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但《灵枢·五变》论消瘅则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即消瘅是指五脏柔弱,气机刚强而致身热消瘦、消谷善饥、刚躁易怒、眼球突出、目光闪露有神等症状的疾病,很明显类似于现代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突眼症。正由于中医概念的规范性弱,所以时至今日,中医术语的标准化研究仍然是中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8.从逻辑性的角度而言——定义缺乏逻辑的严密性

中医概念的规范定义始于现代,随着中医规划教材、辞书的编著,以及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研究,现代学者试图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予以规范、准确的定义。但由于中医概念固有的特征,以及中医人逻辑素养的欠缺,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往往缺乏逻辑的严密性。以正治、反治概念为例,时至《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规划教材,仍然认为正治“是指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治疗原则”,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10]]。正治与反治本是对治本概念的同层次划分,所以划分标准必须同一,而不能正治从病证性质界定,反治从病证假象界定,如此犯了“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另外,从病证性质而言,无论正治、反治均是逆病证性质而治的治本措施,所以,若以病证性质作为划分标准,则犯了“子项相容”与“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从下定义的角度言,由于以逆病证性质而治界定正治法,则正治法已包含反治法在内,故又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严格地说,正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与疾病表象相反的一种治则,适用于病情单纯、表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反治则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疾病表象的治则,适用于病变复杂、表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再如关于胃气概念,《中医大辞典》解释为:一指胃的生理功能;二泛指人体的精气;三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11]]。但究其实质,胃气概念的形成源于哲学之气与中医实践经验的结合,是脏腑之气进一步具体化的产物,其内涵当指胃腑之气,是胃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12]]。脉象只是胃气活动的外在表现之一,而不能作为胃气的内涵看待。

9.从概念发生演变的角度言——叠层累积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显示,科学发展实际上是科学语言的进展,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科学语言的增长是同步的,在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中,语言也增长了。科学革命是科学语言的根本改造和科学词典的重新编撰。科学革命突破了现存的科学语言,创造出全新的术语和语句,或对旧有的术语和语言赋予崭新的含义,从而需要编撰新的科学词典,用以表达新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理论。

中医概念的发生演变常表现为叠层累积的缓慢发展,而不是新陈代谢式的,更不用说科学革命了。如肝主疏泄中“疏泄”一词,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本义为岁木太过,木气达土,土得木气之宣畅而疏通。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认为与肾主闭藏相对而言,肝有疏泄精液的作用,首次将疏泄作为肝的功能论述。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的论述,提出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即疏通、调畅全身气机,进而影响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脾胃的运化、情志的变化及生殖功能等诸多方面。从《内经》到现代,疏泄的内涵不断累积丰富,但并未发生革命性变革。另一方面,由于中医学的学术范式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不可通约性,虽历经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研究,但总体上属于对中医理论的科学诠释性研究,其成果绝大部分难以纳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未为中医基础理论提供大量新的概念、理论。相对而言,中医学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生概念少,淘汰则争议,整理有变异,集成不全面,纳新显西化,标准推广难的局面。由此导致中医学科分化得不到支撑,学术交流推广受到阻碍。

概念为理论构建的基本单元,认识中医学概念的特征,对于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特质,构建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以及开展中医术语的标准化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促进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更多同仁的参与和争鸣。

10.从概念的语用角度而言——符号替代使用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研究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也是对等的共有信息的物质载体。它作为人类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能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但在中医学领域,一些语词概念在一定的语境下使用时,却具有与语词本身含义不同但相关的语义,由此形成符合替代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五行语境下的概念替代

五行学说将人体、自然界乃至社会的不同事物、现象纳入五行体系后,同一行之间的事物称谓在一定的语境下可相互替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筋生心”“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 这里的筋、血、肉、皮毛、髓五体作为符号,实际指代的是相应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即按五行相生关系,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故王冰注释“髓生肝”谓:“《阴阳书》曰:水生木。然肾水之气,养骨髓已,乃生肝木。”其他如中医治则治法所言“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泻南补北”等,莫不如此。

(2)干支符号的语义转换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原本是古人记录年、月、日的符号,但在后来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其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之间已经发生了互渗,干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既具有独立性质,又能与阴阳、五行、脏腑等互换、互动的符号系统。如中医藏象学说所言“乙癸同源”,即以乙癸分别指代肝肾,将肝肾之间精血同源互化的关系概称为乙癸同源。再如在运气学说中,干支符号作为重要的推演工具,可以代指五运、六气及其太过、不及的状况等。




[1].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9.

[2].王强.《黄帝内经》的“病机”是指病的机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2):9-10.

[3].刘文英.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逻辑特征[J].哲学研究,1988,(7):61-68.

[4].曾振宇.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5].许志泉.中医学术语的多义性及其标准化[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 18(5):329-331.

[6].[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93,147.

[7].[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93,147.

[8].姜燕.《甲乙经》中医学用语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263.

[9].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91.

[10].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2:279-280.

[1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8.

[12].邢玉瑞.胃气概念及其理论的发生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09-411.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37:44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研究十六讲


目   录

第一讲 《黄帝内经》的诠释学研究

一、诠释学概述

(一)诠释学的概念

(二)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诠释学与《黄帝内经》研究

(一)诠释立场与《黄帝内经》研究

(二)诠释学与经典理论的创新

(三)诠释原则、边界与《黄帝内经》研究

三、《黄帝内经》研究概况

(一)《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与版本

(二)校勘研究

(三)注释语译研究

(四)分类研究

(五)专题发挥研究

(六)通论性质的研究

(七)《黄帝内经》研究的工具书

第二讲  《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研究

一、道气论

(一)本原之道

(二)规律之道

二、无为论

(一)无为论的提出与演变

(二)无为论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三、环周观

四、辩证观

五、直觉思维

第三讲 《黄帝内经》与《周易》研究

一、《周易》系统

(一)《周易》

(二)《易传》

(三)易学

(四)河图洛书

二、《周易》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

(一)思维模型

(二)思维方式

三、医易关系研究述评

(一)医易同源说

(二)医易会通说

(三)医易两分说

第四讲《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研究

一、天人观

(一)天人合一的含义

(二)天人合一观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

二、形神观

(一)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

(二)《黄帝内经》中神的含义

(三)《黄帝内经》中的形神观

三、中庸观

(一)“中庸”的基本含义与渊源

(二)中庸观与《黄帝内经》理论的建构

四、常变观

(一)古代哲学中的常变观

(二)《黄帝内经》中的常变观

第五讲  《黄帝内经》气理论研究

一、气的含义

(一)气体状态的物质

(二)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

(三)一切可感知的现象或状态

二、气范畴的演变

三、哲学之气的特性

(一)弥散性

(二)透达性

(三)能动性

(四)多样性

(五)化生性

(六)经验性

四、《黄帝内经》中的气理论

(一)《黄帝内经》中气的分类

(二)《黄帝内经》对气化的认识

(三)《黄帝内经》气论的特点

五、气范畴在中医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意义

(一)整体思维

(二)取象思维

(三)变易思维

第六讲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研究

一、阴阳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一)阴阳范畴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阴阳理论的形成

二、阴阳的含义

(一)古代阴阳概念的表述

(二)现代阴阳概念的定义

(三)对立与对待辨析

三、阴阳范畴的特性

(一)抽象性与广泛性

(二)可分性与相对性

(三)严格的规定性

(四)功能动态性

(五)自调性

四、阴阳与矛盾的关系

(一)形成的时代及实践基础不同

(二)象与实体对象的差异

(三)阴阳与矛盾的属性规定不同

(四)和谐与斗争关系的差异

(五)具体概念与哲学范畴的不同

五、《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一)阴阳的医学化

(二)阴阳理论的一般阐述与应用

(三)《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理论

六、阴阳范畴在中医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意义

(一)阴阳与辩证逻辑思维

(二)阴阳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关系

第七讲  《黄帝内经》五行理论研究

一、五行溯源

(一)五方说

(二)五季说

(三)五星说

(四)五材说

二、五行整合

(一)传统哲学五行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五脏五行配属体系的形成

三、五行排序

(一)相生、相胜序

(二)经典序

(三)通行序

四、五行与时令、月令

(一)月令图式的起源与发展

(二)月令图式的方法论意义

(三)时令季节与五脏的配属关系

(四)五行休王说

五、五行与天干地支

(一)干支的起源

(二)干支的意义

(三)干支与纪时定位

(四)干支与阴阳五行

(五)干支的现代诠释

六、五行与关联性思维

(一)关联性思维的产生

(二)关联性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

第八讲  《黄帝内经》与象思维研究

一、象的含义与相关概念

(一)思维之象的分类

(二)相关概念辨析

二、思维之象的特征

三、象思维的概念

(一)象思维的内涵认识

(二)相关概念辨析

四、象思维的模式

(一)取象类推模式

(二)归纳演绎模式

(三)据象辨证模式

(四)以象体道模式

五、象思维的途径

(一)取物象思维

(二)取意象思维

五、象思维的方法

(一)观物取象

(二)据象类比

(三)据象类推

(四)据象比附

六、象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

(一)象思维与藏象理论的建构

(二)象思维与病因病机理论

(三)象思维与病证诊断

(四)象思维与治则治法

第九讲  《黄帝内经》与逻辑思维研究

一、逻辑思维与中国逻辑思维的特征

二、逻辑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

(一)概念、判断与推理

(二)模式推理具体应用

(三)比较与分类

(四)分析与综合

第十讲《黄帝内经》与原始思维研究

一、原始思维概述

(一)原始思维的含义

(二)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三)原始思维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特征

(四)原始思维的基本要素与特殊机制

二、《黄帝内经》中的原始思维现象

(一)天人合一观与原始思维

(二)阴阳五行与原始思维

(三)象数思维与原始思维

(四)梦与原始思维

(五)祝由与原始思维

第十一讲《黄帝内经》与系统思维研究

一、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思维

(二)系统科学

(三)系统论

(四)信息论

(五)控制论

(六)自组织理论

二、系统思维原理与《黄帝内经》理论

(一)元整体原理

(二)非加和原理

(三)有机性原理

(四)功能性原理

(五)有序性原理

(六)自主性原理

三、系统思维方法与《黄帝内经》理论

(一)系统论方法

(二)信息方法

(三)控制论方法

(四)自组织理论方法

四、对《黄帝内经》系统思维的评价

第十二讲  《黄帝内经》顺势思维研究

一、顺势思维的哲学基础

(一)“因”概念及其思想

(二)“时”概念及其思想

(三)“势”概念及其思想

二、顺势思维与治则治法

(一)顺应正气抗邪之势

(二)顺应人体气机之势

(三)顺应脏腑苦欲喜恶之势

(四)顺应经气运行之势

(五)顺应天时阴阳消长之势

(六)顺应天时五行变化之势

(七)顺应月相盈亏变化之势

(八)顺应地理差异之势

(九)顺应体质情欲之势

三、顺势思维与养生

(一)顺应天时自然之势

(二)顺应体质偏颇之势

(三)顺应气质变异之势

四、余论

(一)顺势治疗与逆势治疗

(二)中医顺势治疗与西方顺势疗法

第十三讲《黄帝内经》藏象经络理论发生学研究

一、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一)脏腑概念的形成

(二)脏腑分类的认识

(三)藏象理论体系的确立

(四)藏象学说发生学研究案例

二、经络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一)经络循行线的形成

(二)经脉循环理论的形成

(三)经络理论体系的确立

第十四讲《黄帝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研究

一、《黄帝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天人合一观

(二)阴阳五行说

二、《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的基本内容

(一)日节律

(二)月节律

(三)年节律

三、《黄帝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特点与评价

(一)取象性

(二)整体性

(三)思辨性

第十五讲 《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理论研究

一、人格、体质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一)人格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二)体质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二、《黄帝内经》中的人格体质分类

(一)阴阳分类法

(二)五行分类法

(三)脏腑分类法

(四)体态分类法

(五)人格特征分类法

(六)体质地域分类

三、影响人格体质的因素

(一)影响体质的因素

(二)影响人格的因素

四、《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人格体质与发病病机的关系

(二)人格体质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五、中医人格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人格类型研究

(二)人格与体质关系研究

(三)人格与疾病的关系研究

(四)中外人格理论比较研究

第十六讲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研究

一、运气学说的概念研究

(一)现有运气学说概念剖析

(二)运气学说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

(三)运气学说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运气学说的本质

二、运气学说的形成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形成

(二)形成时间的研究

三、运气学说的具体应用

(一)运气与病因

(二)运气与发病

(三)运气与疾病的防治

(四)标本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

四、运气学说的评价争议

(一)运气学说的古代演变与争议

(二)现代运气学说的科学性评价

(三)当前运气学说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五、运气七篇大论的医学思想研究

(一)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认识

(二)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贡献

(三)对中医脉诊学的贡献

(四)对中医治疗学的贡献

                                                                  
5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48: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经典词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50:48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研究十六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发表于 2020-6-30 18:22:43 | 只看该作者
成果累累!钦佩!
8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07:50:30 | 只看该作者
        邢玉瑞,1959年5月生,陕西乾县人,研究生文化程度,医学硕士,1994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1986年1月参加工作,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陕西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现任陕西省咸阳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人物履历
编辑
1978年3月至1986年1月,陕西中医学院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6年1月至2003年1月,先后任陕西中医学院教师、图书馆副馆长,九三学社咸阳市委会副主委;
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先后任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馆长,九三学社咸阳市委会副主委、主委;
2004年4月至2013年4月,先后任咸阳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咸阳市委会主委,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杂志社社长;
2013年4月当选政协咸阳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陕西省政协八届、九届、十届委员,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1]

研究课题
编辑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理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 2003-2005, 主持人。
2. 中医思维方法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 2003-2005, 主持人。
3. 中医理论建构的方法学研究.陕西省科技厅. 2005-2007, 主持人。
4.经络理论的发生学研究,陕西省中医管理局,2006-2007, 主持人。



发表论文
编辑
学术论文
重视中医理论建构研究,促进中医理论创新.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4~15.独著。
2.祝由疗法与原始思维考辨.中医药学刊,2004,22(6):990~991. 独著。
3.阴阳五行学说与原始思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3.独著。
4.经络学说的建构与古代神秘数字.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1):24-25.独著。
5.胃气概念及其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09-411.独著。
教学论文
1.诠释学与《黄帝内经》的研究.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2):7~8.
2. 体质概念的争鸣及其原因探析.中国医药学报,2004,(9):519.
3. 五行配五脏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4):1~4.
4.七情内涵及致病特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9):6~7.
5.阴阳学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9~10.
6.关于中医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1-13
9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07:59:40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邢玉瑞先生的书,就读过一本《中医思维方法》,其它的没有读过。看过这本书后,其它的就没有兴趣读了。这本书,说白了就是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繁琐版。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研究古籍的方式方法,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微言大义。

     比方说,藏象,不能停留在表面字义上,用现代的字义,强解古代没有过的字义。内经中的象,一点都没有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个象的意思。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08:05: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的数学原理


于建成 于建国    烟台于建成中医诊所

于子惠   吉林大学卫生学院2011届


讲五运六气的运气七篇,尽管是王冰在唐代补录进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的,可它就是散佚的上经。从王冰没有注解明白来看,也绝非王冰的私货,确实是师氏所藏。《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拨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运气七篇的确是言气之通天的,其它篇章大多是围绕运气七篇言病之变化的。今天我们了解的中医基础理论,诸如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辨证论治等等都滥觞于此。是也不是,听笔者慢慢道来。


1.1 五运六气简述


五运六气是由五运和六气组成的,五运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分成五份,平均每一运为73.05天,一周的五分之一72°,每年初运从大寒那一刻开始。主运五季分木火土金水固定不变,岁运是由当年的天干决定初运木火土金水的哪一行和太过不及。客运是岁运及依序向后排的每一运。以己未年金运不足为例:


  
运数
  
初运
二运
三运
四运
五运
  
季节
  
长夏
  
主运
  
  
客运
  
金不及
水太过
木不及
火太过
土不及


六气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分成六份,平均每一气为60.875天,一周的六分之一60°,每年初之气从大寒那一刻开始。主气六季分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固定不变,客之气每年按十二地支决定司天在泉,也就是按着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顺序每年退行一气。在主气三之气少阳位上的客气称之为司天,在主气终之气太阳位上的客气称之为在泉。以甲午年为例:

  
气数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四之气
五之气
终之气
  
季节
  
大寒至
  
春分
春分至
  
小满
小满至
  
大暑
大暑至
  
秋分
秋分至
  
小雪
小雪至
  
大寒
  
主气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客气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司天
在泉


按图索骥排一排推一推,学过五运六气的人谁都会,可是五运依据什么定的岁运,六气为什么要退行一步,却是千古之谜,自医圣张仲景之后再没有人说得清道得明。笔者从天文学上做了探索,揭开了这个谜底。


1.2 五运与金星的关系


中国古代是把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天体在天球上的运行规律,通过“天圆地方”模型,转化到平面图上,今天笔者采用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平面图,丝毫不影响计算。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以地球年365.25天纪年,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3.92天,减去地球运行一周365.25天,583.92-365.25=218.67天;

218.67×360÷365.25=215.53°,近似216°;

218.67÷3=72.89,近似一运的天数73.05;

金星与地球会合,大约8年在时空中画了一个五角星,并以二十八星宿做标记。第二次会合比第一次会合多出三个运,比地球运行两周少了两个运,见图1。


以10年为期,地球与金星会合,

第一年在1位、

第三年在2位、

第五年在3位、

第七年在4位、

第九年在5位,走完约8年一个五角星周期。


而第二年地球在A点,金星在4位、

而第四年地球在B点,金星在5位、

而第六年地球在C点,金星在1位、

    而第八年地球在D点,金星在2位、      

    而第十年地球在E点,金星在3位。


  这样就得出地球五运的岁运:


  
年份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岁运在12345点上称太过,在ABCDE位上称不及。


1.3 六气与木星、土星的关系


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年纪年,公转周期地球是1年、365.25天,木星是11.86年、4332.71天,土星是29.46年、10759.5天。地球与行星的会合周期,木星是398.88天,土星是378.09天。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19.76年、7253.45天(以土星观测木星凌日周期)。我们为了叙述方便,事先把木星和土星会合与地球连线定义为矢量轴,见图2。


《素问·六节藏象论》:“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如果,以太岁纪年的话,那么,把木星的运行一周11.86地球年规定为12岁(12×360),土星运行一周的29.46年规定为30岁(30×360),基本是土星运行两周,木星运行五周,重新闭合。木土会合周期20岁,以二十八星宿分成十二宫做背景,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岁,即一元。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木星与土星会合为20岁,相当于在土星运行一周的圆周内运行240°,会合三次重新闭合。0°和720°、240°、480°是木星和土星会合点,在圆周同一侧;120°、360°、600°是木星与土星在圆周内180°相对的点。


木星和土星每十年会合或相对一次,木星每运行一周12岁,减去10岁,就有2岁进入下一个十岁周期。也就是每周有六分之一角度或时间相对地后退了,对于一岁来讲就后退了六分之一角度,60天的时间,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六气中的一气,这就是每年六气客气退行一步的原因。


1.3.1 退行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呢?矢量轴原本对应的节气退行了一步,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这个矢量轴就像阳光一样分季节给予地球不同的“光”照。不过这个矢量轴不像阳光那样直射,而代表的是木星和土星之间的夹角,三阴三阳分出不同的夹角。五运的原理与之相仿。


所谓的五运的岁运(也叫中运),就是金星与地球会合这个“矢量轴”,在某一年中对应的二十四节气五分之一的某一运上,而把它按在初运上统管一年;所谓的六气的司天(在泉),就是木星与土星会合这个“矢量轴”(土木会合周期形成的夹角),在某一年中对应二十四节气六分之一的三(终)之气上统管上(下)半年。


1.3.2 值得说明的是,此六段“气”是以太岁每岁360天计算的,而地球的二十四节气分成的六气是以地球年365.25天计算的,两者每一年相差5.25天、每一气相差0.875天,即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八十七刻半。然而,土木会合这个矢量轴却給两者平了差,见下表。土星会合周期378.09天,每年需多行12.84天;木星会合周期398.88天,每年需多行33.63天。上一年与下一年以20.79天的差数不断叠加递增,每六年却以124.74天的差数,再次以20.79天的差数不断叠加递增,无限循环下去。

  
地球年
  
一    子
二    丑
三    寅
四    卯
五    辰
六    巳
  
土木差
  
0-0
12.84-33.63
25.68-67.26
38.52-100.89
51.36-134.52
64.20-168.15
  
矢量轴
  
0
20.79
41.58
62.37
83.16
103.95
  
地球年
  
七    午
八    未
九    申
十    酉
十一   戌
十二   亥
  
土木差
  
77.04-201.78
89.88-235.41
102.72-269.04
115.56-302.67
128.40-336.30
141.24-369.93
  
矢量轴
  
124.74
145.53
166.32
187.11
207.90
228.69

对地球的影响应以会合视运动为准,12.0353太岁岁,含10.8622个木星会合周期(4332.71除以398.88);20.1485太岁岁,含18.1845个木星会合周期,19.1845个土星会合周期(7253.45除以398.88、378.09),相差一个土星会合周期,正好重新计算土木会合夹角,20.1485太岁岁与19.86地球年计算上相差约105天,接近两气,少阴退行到少阳,若干巧合就构成了六气模型。六气也好五运也罢,是会合星体对一个季节相对位置,尚且都是一个阈值,而不是一个点,气候转变如同模糊开关,本就无须精确到分秒。六气不以日,不以节气,不以月,而以四个节气约两个月为单位,考虑的就是误差因素,所以五运六气只能作为气候模型,不能作为气象模型。中国古代的历法相当复杂,兼顾日月星辰,据考证天干纪年来自于伏羲时代对五运(金地会合周期)规律的把握,太岁纪年原本就是为了掌握六气(木土会合周期)规律的也未可知,从商周到西汉逐渐继承和发展成以地球年为基准的六十甲子纪年。


1.3.3 不过呢,准不准并不重要,不准也没有关系。中医使用五运六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预测气候和疾病流行的,而是为了构建辨证论治模型的,后面会论述。当然越准越好,不但能预测气候变化,还能预测中医的流行病,阴阳二十五人容易在什么年节得什么疾病。以现代强大的计算能力,建立更为准确的小尺度模型是完全可以的。

1.4  对现代日地物理的启示


    1.4.1摘自美国 SolarGeophysicalData 中1749~2006年共258年,黑子数随时间变化关系,见图3(a),频谱见图3(b)。地球物理进展8大行星对太阳引力对比,见表1。


我们会发现,8大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比较,以木星为最大,可以称为唯大,金星、土星、地球基本相当,与地球比较而言,其它的几无影响。太阳黑子8.5年周期与金星和地球会合构成五角星的8年周期相近,10.0年周期与木星和土星会合或相对的9.93年周期相近,11.8年周期与木星运行一周的时间11.86年相近。而11.0年需要特殊说明一下,地球与木星会合周期是398.88天,在11.86年中会合约11次,398.88×11=4387.68天,与木星运行一周4332.71天相差无几。11年太阳黑子周期在木星近12年的周期里,对于圆周来讲就是660°,660°÷11=60°,正是六气中退行的一气。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1.4.2 太阳黑子有个22年的磁周期,太阳黑子磁场极性的转换周期。太阳黑子具有明显的磁场,且太阳南北两半球黑子的磁极是相反的。如果北半球处在黑子群前面的先行黑子具有正磁极的话,那么在南半球的先行黑子则具有负磁极。但同一半球黑子的极性是相同的。它们的对应关系随着黑子11年周期阳变化而相互逆转。所以根据黑子磁场极性来划分一个太阳活动整周期不是11年,而是黑子11年周期的两倍,即22年,称为磁极性转换周期,简称为太阳活动磁周期。


小时候玩过一种玩具叫拉拉哨,又叫拉绳飞陀。两绳拉开,中心的球顺时针旋转;收回,逆时针旋转。木星与土星如同两端拉绳,太阳如同中间的飞陀。行星引力不足以对太阳有所作为,但对随同太阳自旋的表面物质可以让其做流体运动,如同地球的洋流。


1.4.3 天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犹如电机的定子与转子之间的运动,改变着太阳系的电磁场,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造成干扰。而相关研究表明,气候与电磁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与太阳黑子周期也密切相关,五运六气的数理模型在当代是否还有借鉴的价值呢?


1.4.4 观测数据表明,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交替,气温、气压和大气环流变化规律也与太阳黑子数有关,气温在太阳黑子数多的年份,夏季高温日数和冬季严寒日数均偏多。太阳黑子数与行星运行周期是否相关呢?只要相关,五运六气的科学性就毋庸置疑,其次才可讨论精度和适应地域问题。


2.1 经络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素问·阴阳离合论》: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这里讲的是六经,明显可以看出是把六气通过开合枢,使三阴三阳变成了经络的表里关系,见图4。三阳经像朝阳运转,三阴经背阴运转。在构建的六经基础上又依照天五地六构建了十一经,在十一经基础上把少阴经分出一部分做厥阴经,形成十二经学说,再产生奇经八脉,经络学说趋于稳定。《灵枢·经别》:“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阴阳系日月》:“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这样的证据在内经之中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陈述了。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一个有趣的现象,月球绕地一周(月相间),即一个月的天数;与土星饶日一周的年数,两者巧合,都是29.5,土星一个周期,29.5年有354太阴月;一太阴年有太阴日354天,一太阴月有29.5天。土星一个周期29.5年,当做一年,一个太阴月当做一天,一个时辰分成三十份,是4分钟,恰巧是太阳周年视运动中天每天退行1°的时间。木星一个周期近12年,一年有12月,一日有12辰,一辰240分钟分成12份,每份20分钟,恰巧是土木会合的数。木星一个周期近12年,有144个月,一日有1440分钟。如果继续找,巧合还有很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都是5、6的倍数。时间的一个周期,空间的一个圆,按同一比例分割,可以同构,相互映射,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这又是五行学说同构原理,也是现代系统科学同构原理的具体体现,此处不妨称之为时空周期同构映射原理。这也就容易理解了经络为什么可以随时辰浮沉?如,伤寒一日在太阳,二日在阳明,三日在少阳,四日在太阴,五日在少阴,六日在厥阴,“六经的抗病机制”或称“潜伏期”每日为一经。再如子午流注,穴位随时间开合。


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遵循大自然的某种法则,或刻录了大自然的信息,是极为可能的。一个俄罗斯的科普视频讲,如果,把我们描述太阳系运动的四维,再加上一维,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行星的运动轨迹就是螺旋状的,与基因的螺旋结构有没有相似之处呢?所以说,经络本质研究,任重而道远,现代科学有太多未解之谜。


说经络理论是构建的,并不意味着否定经络的存在。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和针刺疗法的真实有效,也说明经络是存在的。这是长时间观察生理病理现象,并加以总结提炼的结果。从经络的某些特性来看,经络不可能是有形质的组织器官。笔者的先师陈功老师认为,是一种“影子”,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而这个“事件”,也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中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在调用时就表现为“经络现象”,它很可能与三个胚层有关。

这个“影子”是全息的另一种表现,与现今全息不同,现今全息是实体器官在体表的投影,而“影子”全息是某些信息的投影,也可称之为映射。笔者认为,亦或是经络存在于基因之中,这个“影子”是由基因决定的,也未可知。基因能够决定每一个细胞乃至整个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决定每一组织的性状。而构建的经络本就是指阴阳比值不同的区块,生长壮老已这个时间属性在空间的表达。基因再通过一定的媒介决定电脉冲的形式,传递信息予神经,当然也包括中枢神经。细胞电活动即生物电现象,意义在于信息的转换、传导、传递与编码,就像计算机一样由每个脉冲形成二进制,按着一定的程序完成生命活动,基因就是程序存储器。


2.2 辨证论治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拿六气辨证为例,其辨证特点是,主气与客气像篮球循环赛一样,一气与六气相对,主客相胜决定疾病的性质与表现。这仅仅是六气辨证的一个方面,系统全面的尽在“病机十九条”当中。这一方法,说白了就是通过流行病调查,找出发病规律,建立一套理论模型,加以把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方法,是各门科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只可惜科学的西医没有使用这种科学方法。后世医家未必直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辨证论治理论,但这种思想却根深蒂固。直白地说,就是五行再分五行。


以外感风邪为例

  
  
  
  
湿
  
伤风
  
风热
风湿
风燥
风寒






以内伤肝脏为例

  
  
  
风(肝)
  
热(心)
湿(脾)
燥(肺)
寒(肾)
  
肝风内扰
  
肝火旺盛
肝胆湿热
肝阴不足
肝血虚寒






就拿肝火来说,肝中真的有火吗?非也,无论外感,还是内伤。不考虑五运六气因素,也应该理解成肝心同病。当然,辨证论治不仅仅是这些,五运六气虽说是上经,但中医全部内容也不是皆仰仗其衍生,看看本文开头引用《素问·病能论》中的话就知道了。


2.3 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辨证论治很多时候要用到五行的生克乘侮,很多人认为这是玄(乎)之又玄(乎)的东西。其实道理很简单,也的确客观存在着这种关系。所谓的生就是顺序,此有利于彼,所谓的克就是克制、控制,乘就是控制太过,侮就是控制不足。寒可以控制热、热可以控制燥,燥可以控制风,风可以控制湿,湿可以控制寒。大自然就是这样,做着季节交替的。


五行学说从五运六气这个具体方法衍化出的一个方法论,把任何事物运动周期划分五段,或称五个相位,名曰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大到人的一生,小到细胞的一生,都可以这样分,称之为取象比类。既然是分段,就可随意划分,有时划分四段,称之为四象,划分六段,称之为六节。但还是以五行为主,因为五行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型,是辩证法灵活应用的唯一实例。


与脏腑联系,是看脏腑在一个周期里哪个相位上表现得最旺盛,就把它分到哪一行,名曰藏(脏)象。任何事物都按着相位旺盛定出五行属性,就构成了五行的普遍联系。这一思想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同构理论,同出一辙。


五运六气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属性,正如天体运动的春分与春分点,春分是运动的时间属性,春分点是运动的空间位置。正是这种思想,促使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产生。现代基因研究表明,生命有着节律基因,不但调控包括睡眠、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而且每个基因都可能按照生理节律的周期被修改。生物钟紊乱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科学家预言反过来利用生命的节律有可能找到新型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中医在两千多年前不已经找到了吗?藏象与经络,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完美应用于临床。现在,不就是差一个什么靶向,定时信息在分子水平反馈回路上如何转录、转译的解释吗?古老的中医是不是可以对现代生命科学有所启迪呢?


2.4 脏腑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德,古字义,自己认识的路。气,节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说,《内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意识”,“意识”是由天体运行和四季变化规律主宰的,是两精相摶引起的,所谓的精,是天之德,地之气。而《素问·宣明五气》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是承载天德地气的盛器,把藏神的定义为心、藏魄的定义为肺、藏魂的定义为肝、藏意的定义为脾、藏志的定义为肾。这里的五脏属于解剖意义上的中枢,岂能与胸腹腔的器官完全相对应?足见中医的脏腑是虚拟构建的,是依据五运六气构建的,不再具有与解剖实体本身相一致的功能。


为什么某一脏腑可以表现在某一行上旺盛,其它行上不旺盛,即旺相休囚困呢?因为中医就是把同一行旺盛的生命和疾病现象,联系起来构建的脏腑,解剖名词不过是借用罢了,正如《素问·病能论》所说:“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没有被五脏六腑这个构建的脏腑模型所借用的解剖器官,称之为奇恒之府。奇,余数也。五运六气,五脏六腑,借用11个名词足够了。在不足以把握生命和疾病规律的时候,认可再虚拟一些脏腑,如三焦、膻中等,也不再借用解剖名词,以免误导世人。这就是为什么一根筋简单思维的人,无法理解中医的症结所在。


像西医把人体分成八大系统一样,中医把人体分成五大系统。不同之处在于,西医是形态结构,中医是功能集合。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是虚拟的脏腑,这一方法,现代系统科学称之为黑箱法。古人确曾想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人体,但是面对如此繁杂的事物,没有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的支撑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当务之急是治疗问题,所以古人采取了思辨的方法,绕过去了。那一点点解剖知识只是当作虚拟器官的名称使用。中西医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心想事成,藏神的心,不可能心血瘀阻;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主管勇怯的胆,不可能分泌精汁,助小肠消化。混淆的话,就会造成理论的混乱。


2.5 阴阳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阴阳的本义原本很简单,就是指朝阳和背阴,昼和夜,春夏秋冬,五运六气都是阴阳的运动形式。中医认为,生命也具有这种属性,而且决生死处百病。说白了,让人活着的机制就是阳,让人死亡的机制就是阴。所以张景岳说,小儿为纯阳之体。华佗说,阳为生之本,阴为死之基。


上面所说的阴阳,后世道家称之为先天阴阳。而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前后表里等等也借用阴阳来区分,后世道家称之为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就是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是区别对待事物的一种方法。所谓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把阴再分出阴阳,把阳再分出阴阳来。后天阴阳,当然也能区别对待先天阴阳,而且中医就是这样做的。


阴阳在人体上无处不在,而且比值各用不同。是因为组成我们人体的是5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有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都有生之本死之基的阴阳。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可认识。这就是藏象和经络的机制。


那生之本死之基的阴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里说,生命赖负熵为生。看来阳就是负熵,阴自然是熵了。


那在人体上,熵与负熵是如何体现的呢?根据组织胚胎学中的“重演论”,个体是种族进化过程的原则重演。但这不应该仅限于个体的胚胎时期,而应当是个体的一生。只是在胚胎时期这种现象明显(负熵增强),容易被用解剖和生理技术所发现罢了。个体的一生,就是重演种族的过程。与种族进化不同的是,种族进化是加速的,即越来越快,而个体一生的进化越来越慢,是减速的。就是说,个体生命的负熵递减而熵递增,一旦负熵减弱到一定程度,生长发育就停止了,而进入衰老时期,负熵消失,进化停止,人就死亡,这无论是因衰老,还是疾病或意外伤害。


人类依靠食物维持生命,如果单纯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为什么不能主要食用无机物?如果单纯是为了新陈代谢,那请问,在原子层面有何新旧之分?人类之所以要食用有机物,就是为了获得负熵。中药为什么该用阴坡的,阳坡的不顶用?该用春季的,秋季的不好使?因为它们不再有应有的阴阳比值和五行的旺相,这与化学组分无关。除自限性疾病以外,西药需要终身服药,也许就是因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不具有负熵和生物的生长壮老已节律的信息。


2.6 也许有专家学者会提出质疑,五运六气成熟于西汉甚至东汉,而经络、藏象、脏腑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甚至更早。这并不打紧,五运六气成熟于西汉甚至东汉,但并不意味着滥觞于汉代,五运早在伏羲时代就有了,太岁纪年起源于商周,六十甲子纪日不晚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满篇讲的都是天文历法,借鉴天文历法模型,构建中医的医学模型是铁定事实。


3. 中医理论是临床医学理论,不是基础医学理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指导临床。在自然科学层面上,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而对生理病理的认识,尚属自然哲学层面。现代科学技术能否使自然哲学层面上的东西,变成自然科学层面上的东西,对未来生命科学和医学做出贡献呢?值得深思。但中医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科学,是不可否认的,通过天文、历法、气候、物候、流行病学广泛而长期的调查,并以数学为手段构建理论模型来把握疾病发生干预转归的规律,这一方法是各门科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如果这不是科学,那什么又是科学呢?没有采用这种科学方法的西医,如果能否定其它科学,那么才能否定中医。


中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很多概念已经是模棱两可,众说纷纭,古今概念已经不可通约。仿效夏商周断代工程,理顺其渊源和脉络实有必要。


西方文艺复兴,复兴古希腊文明,使得现代科技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古中华文明,将会带来什么?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领导



注:看看下面五运推理与五气经天图(苍丹黔素玄)的对应关系,可惜找不到六气古代天象图。

  
年份
  
  
五运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点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素问·五运行大论》: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20:04 , Processed in 0.065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