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8|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五行相克理论推演之是与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3 08: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五行相克理论推演之是与非!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撰辑)

一般认为,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殊不知,有时并非完全如此!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其理论体系是天人相应,方法是比类取象,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虽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知识和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但有时亦依靠上述理论体系与方法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谬误。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诟病。

为此,特举几例五脏附五行生克说推演之病理变化,看看临床是否如此?

1、《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这段话是说:肝的真脏脉出现,死于庚辛日(金克木);心的真脏脉出现,死于壬癸日(水克火);脾的真脏脉出现,死于甲乙日(木克土);肺的真脏脉出现,死于丙丁日(火克金);肾的真脏脉出现,死于戊己日(土克水)。为什么如此?乃根据五行相克(胜)之理,推演而来!如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此言真脏脉见者,各有相克之死期。庚辛者,金日也。肝之真脏脉见而全无胃气,则至庚辛日而死,以金克木也。”

即以五脏附会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行相克说去推演,若出现真脏脉是死期。五脏附天干五行:即肝属甲乙木,心属丙丁火,脾属戊己土,肺属庚辛金,肾属壬癸水。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这是以五行相克关系立论的,其实用价值如何,尚有待于研究。”这还研究什么?事实这不明白着嘛,此并非源于临床实践,即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相克(胜)之义有二:一是正常生理,以维持五脏之间的平衡状态。二是异常病理,又分为相乘(相克太过)和相侮(反克)。

余脏准此类推。

2、《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这段话是说:病属于肝,痊愈在夏季(木生火);夏季不愈,加重于秋季(金克木);秋季未死,延持(维持病情不变)于冬季;复发(或好转)于来春。……病属于肝,痊愈在丙丁日(木生火);丙丁日不愈,加重于庚辛日(金克木);庚辛日不死,延持于壬癸日;复发(或好转)于甲乙日。如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凡病在肝者,以肝性属木,其病从春始也;至于夏属火,则火能克金,而金不能克木,故肝病当愈于夏,所谓子制其鬼者是也。若夏不愈,当甚于秋,盖甚则沦于死矣,而金来克木,所谓子休鬼复者是也。设秋不死,当持于冬,盖冬属于水,水为肝之母,母气一旺,肝气有资,故可与病气相支而不甚耳,所谓鬼休而母养,故能相持于父母之乡也。其冬虽与相持,其病复起于春,盖肝气之病,又当至春而起,所谓自得其位而起者是也。……肝病者,愈于丙丁之日,以丙丁火旺,所制者金,而金不克木,病自愈也。设丙丁不愈,加于庚辛之日,加即甚之谓也,以庚辛金旺,必来克土,而木病必甚也。设庚辛不死,持于壬癸之日,以壬癸水旺,必母来助子,而木病可支也。虽能支于水旺之日,而又必起于甲乙之日,以木病当复于本日也。”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本段所论的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节律,是古代医家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对长期临床观察的总结。其理论基础是《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关‘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理论。”此说妥否?明明是推演而来,却说是“长期临床观察的总结”,显属不妥!临床是否如此?所以程士德《内经》又说:“本篇所论的五脏病之预后转归,也仅是一种可能的模式或趋势,而并非是五脏病变的必然发展变化规律……切不可机械套用。”虽有此说,因是推演而来,没有“可能”,即临床实非如此!

3、《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灵枢.病传》说:“黄帝曰:大气入藏奈何?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这段话是说:关于疾病的传变,如心病先出现心痛,一日后传于肺出现咳嗽(火克金),再三日后传于肝出现胁肋胀痛(金克木),再五日后传于脾出现大便不通、身痛体重(木克土),再三日不愈则会死亡。冬天容易死于半夜(冬季属水,半夜属水,水甚克火),夏天容易死于中午(夏季属火,中午属火,火甚炽,火绝不能持)。
——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4、《灵枢.经脉》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壬笃癸死,水胜火也”。余脏准此类推。

这段话是说,患了肺病证(症),丙日危重、丁日死亡,因肺属金,丙丁属火,火胜金之故!患了心病证(症),壬日危重、癸日死亡,因心属火,壬癸属水,水生火之故!
——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5、《灵枢.论勇》说:“黄帝曰:四时之〔虚〕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者〕,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冬之虚风也;〔黑色薄皮弱肉者,不胜长夏之虚风。〕”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08:02:32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10-3 12:05:38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认为,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
---------------------------说的好,《黄帝内经》理论正是以临床实践为根据的,没有解剖,怎知五脏六腑?怎知12经脉?解剖人体证明的是人体内是什么?为什么人体会有生命?藏腑经络的关系是什么?没有阴阳五行理论,谁人能解答。
4
发表于 2019-10-4 02:29:10 | 只看该作者
为此,特举几例五脏附五行生克说推演之病理变化,看看临床是否如此?

一一医哲不分。用哲学(五行)的演绎分析(万事万物之间普遍的关联与规律),取代了医学五脏内部之间内在的、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关联与规律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具有或然性,无必然性。
5
发表于 2019-10-4 04:09:19 | 只看该作者
两千多年前涉及内脏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在古人当时条件下是没法弄很清楚的,古人当时是应用的司外揣内类似于黑箱的研究方法,为了说明脏腑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至于平衡,古人引入了五行,帮助其建构理论,这在当时是很高明的方法,现代人如果处在《内经》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成果也是很了不起的。

问题是现代关于脏腑相互作用的了解已经比《内经》时代深入了很多了,五行脏腑理论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临床的现象和事实中医理论没法解释,中医理论已经遭遇了很严重的危机。脏腑相互作用的理论应该有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现代中医至今也没有做到。

重点是营卫理论的漠视,已经让中医认识不清自己,这才是中医发展最大的问题。五行的问题还在其次。
6
发表于 2019-10-4 05:00:46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0-3 20:09
两千多年前涉及内脏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在古人当时条件下是没法弄很清楚的,古人当时是应用的司外揣内类似于 ...

两千多年前涉及内脏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在古人当时条件下是没法弄很清楚的,古人当时是应用的司外揣内类似于黑箱的研究方法,为了说明脏腑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至于平衡,古人引入了五行,帮助其建构理论,这在当时是很高明的方法,现代人如果处在《内经》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成果也是很了不起的。

问题是现代关于脏腑相互作用的了解已经比《内经》时代深入了很多了,五行脏腑理论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临床的现象和事实中医理论没法解释,中医理论已经遭遇了很严重的危机。脏腑相互作用的理论应该有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


一一善!
7
发表于 2019-10-4 05:08:33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10-3 20:09
两千多年前涉及内脏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在古人当时条件下是没法弄很清楚的,古人当时是应用的司外揣内类似于 ...

重点是营卫理论的漠视,已经让中医认识不清自己,这才是中医发展最大的问题。五行的问题还在其次。

一一营卫只是机体全部生理生化过程(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某个部分或环节,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强调一下是可以的,但不宜以偏概全,或主次颠倒。
8
发表于 2019-10-4 05:31: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发表于 2019-10-4 06:12:45 | 只看该作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此言真脏脉见者,各有相克之死期。庚辛者,金日也。肝之真脏脉见而全无胃气,则至庚辛日而死,以金克木也。”
============================================================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自己理解错误,不是经典的错误。

10
发表于 2019-10-4 06:39:42 | 只看该作者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本段所论的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节律,是古代医家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对长期临床观察的总结。其理论基础是《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关‘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理论。”此说妥否?明明是推演而来,却说是“长期临床观察的总结”,显属不妥!临床是否如此?所以程士德《内经》又说:“本篇所论的五脏病之预后转归,也仅是一种可能的模式或趋势,而并非是五脏病变的必然发展变化规律……切不可机械套用。”虽有此说,因是推演而来,没有“可能”,即临床实非如此!
===========================================================================
        请问先生,【“长期临床观察的总结”,显属不妥!】为什么不妥?【明明是推演而来,】你有什么根据?是因为你自己没有这么多的临床经验,主观的错误认为【明明是推演而来,】不要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内经》以及古代医学家!!
         我反复说过,取象比类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在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扬弃或然性,增加其必然性。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必须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才能得到必然性的结论。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要经过反复临床实践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自己学习经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错误理解,反而责怪《内经》推演!!推演,是自己的错误理解。实际情况是:把经过反复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经验 归类于阴阳五行,形成理论。先有长期的临床实践的验证,而后归类于阴阳五行,使得经验条理化、理论化。这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西方科学理论也不是绝对真理,还是要反复修正!也不能机械套用。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同样适用于西方科学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0 04:19 , Processed in 0.0656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