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刘力红读《黄帝内经》: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两大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6 21:4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1-16 14:03 编辑

刘力红读《黄帝内经》: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两大方法

中医思维+ 广东中医药  2018-08-02

作者简介:刘力红,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曾师从于李可、卢崇汉等名医大家,著有《思考中医》等。

下面谈谈疾病是怎么来的。其实我们把健康反过来就是疾病,不健康就是疾病。


《内经》有很多具体的说法。像《素问》的“至真要大论”就讲到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就是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中医认识疾病跟西医的差别,西医认为百病是怎么生的,病毒啊细菌啊等等,所以要用抗生素抗病毒。中医怎么认为?百病从哪里来?“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的条件,自然的变化,决定疾病的产生,这就是我们开始讲的法于阴阳的整体观。


还有《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谈到了“夫百病之所生者,比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举痛论”谈到“百病生于气也”。“气”实际上就是情志。“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是《素问》“举痛论”。


下面简单地来谈一谈《内经》对疾病由来的分析。


                                                          1
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是,现在时代有了变化。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的环境中慢慢的产生的。


《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再来,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


很多疾病怎么来?这样来的。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大家不要小看,是很多疾病的来源,外界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健康

                                                                 

                                                                      2生于阴阳

生于什么阴阳?大家现在最能看的到的阴阳就是男女了,男的为阳,女的为阴,阴阳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内经》讲生于阴阳?刚刚讲健康要“法于阴阳”,这里讲生于阴阳是什么意思?最大的阴阳是男女。男女最大的关系是什么?夫妇。很多疾病怎么来?是从夫妇那里来的。这里在座的很多都是过来人,没有结婚的有,可能占少数。结了婚就是有家庭,有夫妻。“阴阳之道,发端乎夫妇”,孔子讲的。


阴阳最大的问题就是夫妇问题。这个问题一谈、一点大家就很清楚。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要和谐,也就是夫妇要和谐。现在有几对夫妻不吵架呀?有,那我们报业集团真是要大力宣传。现在很多夫妇不是你埋怨我就是我埋怨你,男的猜忌女的,女的猜忌男的。男的出去了,女的在家坐不住,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互怨恨,这样阴阳就不协调。


阴阳不协调是疾病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疾病实际上是由这条路上来的,《内经》点的“生于阴阳”讲的是这个问题。夫妇不好了,阴阳不好了,阴阳不和了,那么生出来的子女,又在这样一个阴阳不调和的家里生长,这个子女不可能好。


现在很多父母带小孩来看病,反复的看。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治好了以后又犯,实际上根子在哪里?在父母身上,在阴阳身上。这点是需要大家高度重视的。因为今天没有时间来多讲这个问题,提一提,就是说健康跟这一块太重要了。和谐的家庭,就是和谐的阴阳,就是“阴平阳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够健康。这点弄不好,吃再多的保健药都没用,什么口服液都不好使。

                                                                 3生于喜怒


生于喜怒,就是生于情志,情志是很影响健康的,情志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刚刚讲到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所以为什么说人要法于阴阳呢?人跟天地是一个整体,人的情志实际上就相似于天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这个情志太过或者不及都会影响健康。“寒暑燥湿风”是外五行,外五行可以致病;那么“喜怒思忧恐”就是内五行,内五行也可以致病,尤其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学问。


屏幕上的人物是王善人,王善人是王凤仪,王凤仪可能在座有很多人熟悉,是东北的一位老人,1937年就去世了,这是一位农民,一字不识的农民,可是非常了不起。他类似于中国禅宗史上的六祖,六祖也是一字不识,但是后来彻证本性,对中国的禅宗有巨大的贡献,写有《坛经》。


王凤仪也非常了不起,也是大彻大悟,但是他的方式跟六祖不同,他的方式是去帮助最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帮助妇女,在他的学问里有一门很重要的学说,研究我们的情志、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理行为跟疾病的关系。他有很深切的体验,然后把它上升为一门学问。


我们的心理行为直接影响健康,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行为不健康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行为王凤仪归纳为五点:


第一点就是怨,怨人,喜欢埋怨人。“你怎么搞的啊,我这个水早就已经喝完了干嘛不给我倒来啊,你居什么心呐!”就是埋怨;

第二是恨。咬牙切齿,“我恨死你了”,尤其女同志可能喜欢这句口头禅;

第三,恼,恼火;

第四,怒,男同志容易发怒;

第五,烦。现在很多T恤上还写个“烦”字,这是要把病写在身上。


王凤仪总结了这五点“怨恨恼怒烦”是导致一切疾病的重要因素,他做了很细的区分。怨导致什么疾病,恨导致什么疾病等。往往怨人的容易得消化系统的疾病,就是脾胃的疾病,怨是属土的,这个是毫厘不差的。我在清华大学访问的时候开始接触到这个学问,那个时候可以说我非常震动,我才知道我根本不叫医生,最多半个医生还不是很好的医生。


恨人,就伤“心”,循环系统的疾病跟恨是有决定关系的。


恼,呼吸系统,肺。


怒,就是肝系统,肝胆。怒包括闷怒、郁怒、大怒都是,中风这些,中风在中医也是属于肝这个系统里面的。


烦,女同志喜欢讲“烦死人”。对不起,肾就有问题,生殖系统就有问题,烦这个因素直接伤肾。


                                                                4
生于饮食

饮食包括食量的问题、饮量的问题,尤其现在饮酒的同志,“感情深一口闷”,这个对身体不好。包括“寒温无节”,大量进食生冷、冰冻的东西,这个不好。尤其现在什么东西都是冰冻的,这个会损伤人的阳气。人的阳气对于生命来说太重要了,不要轻耗。救都救不及,补都补不及,你还老去伤害它。


冷饮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人的体质和西方人的是不同的,这就是法于阴阳啊,西方是收的,东方是散的,一散,内里面的阳气就露;西方是收的,里面的阳气就盛,他可以耐生冷,我们是不能耐生冷的,不宜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另外一个就是荤素的问题。荤素也要有节。我是素食,可是现在吃素食的你就感觉到出去很不方便,尤其出去开会,比如我现在来到报社还好办,小范围做几个素菜,出去几百个人开会,不会为你专门做素菜。大家的饮食习惯太荤了,而人是荤素都要有,我们的生理告诉我们,草食动物的肠和齿跟肉食动物的肠和齿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肉食动物都是伶牙俐齿,都是尖的齿,我们的四个门牙就是肉食动物的尖齿;素食动物都是平牙,我们除了这四颗尖齿之外都是平牙。我们有三十二颗牙齿,二十八颗是平牙,四颗是俐牙,这就是我们该吃多少荤该吃多少素的标准,大家自己去计算。

                                                                    5生于居处


居处也是有影响,居处的环境实际上就是风水。过去认为这个是迷信,这是决对错误的,有没有风水?肯定有。


只要有中医就有风水,风水跟中医是一个道理,它就讲五行。怎么进气,门窗的走向,纳什么气,就是阴阳,这就是五行,没有丝毫迷信。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环境,这个阴阳协不协调,五行相不相合,它会影响在这个环境里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所以“生于居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讲的是这个问题。


刚刚讲的也就是“寝处”,也就是跟睡眠有关系。起居,这里我稍微谈一下,今天也没有时间多讲,睡眠很重要。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我们刚刚讲到阳气是人的命根,阳气靠什么补充,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像我现在在这里讲话是耗阳气的,大家在这里听课也耗阳气的,行、动、一切思维都在耗阳气,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耗阳气的途径很多,可是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几乎就靠睡眠。所以睡眠几乎是养阳气的唯一的方式,你说重不重要,也就是养命的唯一方式,所以这个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闲视之。


“起居有常”就是讲的这个问题。这个“常”就是讲的跟阴阳合拍、跟四时合拍、跟天地合拍。现代科学实际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6
一大法宝就是睡眠,就是要早睡

为什么要早睡?刚刚我们讲到了居处是要“有时”,睡眠是要“有时”,为什么要有时?因为天地的阳气是在这个时候潜藏,在肾所主的这个时候,是人的亥、子、丑,就是冬天是肾所主,那冬天就是老历的十、十一、十二月。一天里面也有冬天,一天的冬天是什么时候?亥时、子时、丑时,用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就是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这个是肾所主的时候,这是一天里面的冬天,这个时候是需要藏的。


我们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最好的藏的状态是什么呢?睡眠。在睡眠状态下就养精就蓄锐,阳气就获得很好的补给,就可以持续发展,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发展。


现代的医学就讲,这个很奥妙,传统医学也认识到这点。中医讲肾是主骨的,骨生髓,髓生血,造血是在骨髓系统,骨髓是由肾所主的,而肾什么时候工作呢,冬季工作,也就是一天的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钟,在肾当班的时候才造血,肾在怎样的状态下才当班?肾要人体处在藏,睡眠的时候才当班,要强调在这个时段里一定要睡觉,睡觉了肾就能够主骨、生髓、就生血,阳气就能够得到补给。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睡觉,错过了,对不起,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当然你也睡八个小时,你的这八个小时跟我的这个就不一样。现代人习惯于夜生活,显然这个是有悖天道的,这一点希望大家真正的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调整自己的睡眠,“得道天助”。


我们很忙,怎么办?我们可以早一点起来干活。今天我们听到两位领导说深圳的同志习惯于睡懒觉,这个不好,违反自然,这个可以调整,健康在大家自己身上。


如果实在做不到的,那么你的双休日就拿来早睡,九点钟就睡觉,就等于一个礼拜五天在透支总有两天给你补啊,如果那两天休息了以后一放开就熬到三四点,然后睡到十一、二点那更加完蛋,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7另外一个法宝,是敲胆经

这个也是我广为介绍的一个法宝,很好。因为阳气要得到补充就要有来源,拿什么补充呢?五谷杂粮补充,通过脾胃的运化转化成精微,人的消化至关重要的是要靠什么啊?胆。现代医学也认为整个消化胆汁起到决定作用。


所以通过敲胆经就能够保证消化吸收这个渠道很通畅。人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够消化吸收,而且对减肥的效果也很好。怎么敲?我在这里做一个示范,人的胆经是从这里(头部)一直到下面(脚部),侧面,但是我们不需要所有的都敲到,就敲这一段,屁股这一段到膝盖这段就行。


只要你持之以恒,很多健康就回到你身上来,尤其爱美的女同志,减肥效果很好,为什么?因为胆汁管脂肪的消化。怎么敲?一天敲两三次,这个分治疗和保健,如果真正有肝胆疾病的,这个是立竿见影。我见到的很严重的胆的疾病敲上一段时间就不痛了,真正有疾病的,你敲就发狠点敲,时间长一点,没有病光是保健的,就敲缓一些。老人,敲缓一些,年轻人可以多敲敲。


一个早睡,一个敲胆经,当然内心还要有快乐充实。


真正的健康属于大家自己、真正的上工属于大家自己,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些道理都很简单,实际上饮食也好,起居也好、劳逸结合也好,大家都知道,但是拜托大家一定要去身体力行。比如说敲胆经也很简单,可是如果我们不去身体力行,就像这样一个简单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只有我们去行了,我们才能够得到。■


【来源:中医思维十,文章有删减】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2:2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1-16 15:00 编辑

其实,《内经》中还讲了“百病生于气”的重要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网友大伟先生在评论刘教授的论述时认为:(内经)这段话从情志过激、外感邪气、过劳所伤三大方面论述了“百病生于气”的内部发病学观点,(外来致病的因素是:风寒暑湿燥火,里面已经讲到),气包括:元气、宗气、阳气、中气、卫气、营气、精气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气机,而不是只是情绪这个“气”,而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百病生于气也”。指以上行为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机的异常,由此再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气机失调造成的广泛性如下:
1、造成血病,有血虚、血热、血瘀、血黏;
2、气机失调还需要具体分辨到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
3、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总称,各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气机失调,也就影响到具体的胃液、肠液、鼻涕、泪、唾液、尿液、皮肤水份、乳汁、汗液、这些问题。
4、造成经络的堵,经络不通而堵就疾病产生。
5、气机失调造成“气”病就补充一下,有气虚、气逆、气滞、气陷、气胀、气乱、失神、少神、假神、神疲、神乱。
      气的致病广泛性就这样非常的大,而自身无法把握的致病因素,如外伤、突发灾害、妇女生育,就不是内在的致病因素之中。
     大伟先生补充这些内容也值得参考,刘教授讲的第三个致病因素“生于恼怒”,也属于气致病因素的范围,即内经所述的“百病生于气”中的五志之气,外感邪气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可看作是第一个致病因素中的内容,劳则气耗未谈及。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3:09:56 | 只看该作者
若要进一步探讨《黄帝内经》致病因素的内容,可将生于恼怒与生于气合而叙述,并再增加一个“生于过劳”,因过劳而病甚至过劳而死的古今皆有,现在更是常见的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
4
发表于 2020-1-17 05:53:47 | 只看该作者
    一部红楼梦,各自有看法。
5
发表于 2020-1-17 06:06: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0-1-16 22:07 编辑

《内经》有很多具体的说法。像《素问》的“至真要大论”就讲到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就是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中医认识疾病跟西医的差别,西医认为百病是怎么生的,病毒啊细菌啊等等,所以要用抗生素抗病毒。

一一刘教授对西医认识的很肤浅。西医很早以前就不是生物医学模式了,已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9 16:44 , Processed in 0.417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