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志调摄养生 [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0 11:2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志调摄养生

  
   邓大学
  
  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
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内经》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
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医的养生学
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博大而精深的内涵,独
特而实用的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民的健康长寿,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保健康复医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从本期开始,我们特约多年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原安徽省中医药管
理局局长、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学会会长邓大学分八次为读者朋友详细
讲解“中医养生八法”。让我们共同了解中医养生之道,遵循中医养
生原则,沿其途径,走上健康长寿的坦途。      本版编辑
  养生,又称摄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即保养、补养、
摄养。养生就是调摄生命、保持健康以达到长寿。
  养生的实质就是要做到“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养生的核心是
要“调和阴阳”。
  养生的原则是协调阴阳、保阳益阴;五脏坚固、脾胃为本;畅通
经络、调和气血。
  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
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
  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
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
养,首重养神。
  清静养神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
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
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
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
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
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
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
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
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
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
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
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清静养神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修性怡神法。“性”是指人
的性格和情操。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其中
有许多人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性格,常常使
人疾病丛生或早夭。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指出,“世人欲识卫生道,喜
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自除烦恼”。因此,讲究养
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生活
中有许多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
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
  调摄情志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
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常用的控制和
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
节制法、疏泄法等。
  以情制情法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
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
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
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
  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
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
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
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
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
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升华超脱法
  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
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
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
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
  暗示法
  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
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
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
证。
  开导法
  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
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
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
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
  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
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疏泄法
  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
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
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
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2 03:19 , Processed in 0.0700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