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 00:0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赵洪钧
这个问题本来不复杂,却被某神医搞得复杂了。
他为了给自己超大剂量使用附子找经方依据,说前人考证的汉代衡量是错误的。于是,附子一次用500克也不必顾忌,甚至可以用到700克以上。
其实,仲景如何用附子恰恰足以驳倒他——或者证明他没有读过仲景书。
今《伤寒论》用生附子,最多一枚——强人一大枚。用熟附子最多三枚。注意!这里所谓“熟”,指仲景所谓“炮”,即在火旁烤,有时要炮得“坼”——裂开了。
仲景用生附子一枚的,恰恰是神医说的四逆汤。
莫非,汉代的附子一枚会有250克吗!?
我看恰恰相反——汉代的附子要比现在个儿小。
仲景方中还有几种药是论枚的。如栀子一般用14枚。大黄虽然不论个儿,也说过如博棋子大5、6枚。注意!棋子应该指围棋子。
如果按照附子推理,那时的栀子一枚该多么重呢!?
总之,最足以判断仲景用量的倒是这些“枚”。
此外,仲景用散剂还有“方寸匕”之说。
神医该怎么说呢?
又须知,重要的仲景方要服3次,或分温再服。四逆汤就是分温再服。
于是,仲景再世会被神医吓着的。
当然,不是说后人不可以超越仲景。
至于如何解释可以用远远大于仲景的用量,我曾经说过为什么。这里不再说。
只是我不认为可以放心大胆地用30克以上。
如果看过仲景之后的书。更足以证明古人常常用小量。
请神医读读《局方》和金元医书。《水浒传》也能说明问题。
所以,当代的用量已经够大了。
还有,神医说:四逆汤是治心衰的。
这个问题倒是有点复杂。不过,神医不知道什么是心衰,什么是休克是肯定的。
按仲景所治,不是心衰,而是休克。
详说请参看拙作《伤寒论新解》中的“四逆汤新解”。
不过,有的心衰也需要用附子。
但不要以为心衰都可以用附子,而且用大量。
下面附上我的一个病案。
高心病急性左心衰竭
患者是我的同村同乡,却是仓促中救治的。
1991年春末一天,一位故乡的邻居患脑意外住在县医院。抢救期间院方多次告病危。大约住院一周之后,院方宣布束手。其子专程到省城请我回乡看看是否还有希望。患者还住在医院里,于是,和比较熟悉的同行交换过看法之后,即回故居。当时已过半夜,刚上床休息,忽听有人慌张叫门。
原来是另一位村民病危。
仓促赶到时,见患者面色和全身苍白,口唇淡紫,大汗淋漓,端坐呼吸,严重气短并不断吐出血样泡沫痰。他只能勉强说三个字——“不行了”。
显然这是典型的急性左心衰竭。于是立即让人去外村拉氧气,同时一面救治,一面检查、问病史。
在我的印象中,患者的身体不错。为什么突然急性心衰呢?
望诊之外,脉诊最方便。患者的脉象洪大弦急,硬而有力。立即测血压为240/120mmHg。这时患者还吊着输液瓶子。其中输的是盐水、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和副肾素,真是南辕北辙!于是立即换上10%葡萄糖加西地兰和速尿。注意!仍不宜快速输液,保持输液通道是为了便于用药。
略加询问,才知道患者原来只有比较轻的呼吸困难。输液三天,逐日加重,以至于如此紧急。看来前医以为患者是支气管哮喘。他没有想到量血压,大概也没有诊脉的基本知识,以至如此误诊误治。
恰好侄子和患者是近邻,他那里有部分中药,立即口述让他取药如下:
黑附子30白芍20干姜20茯苓20白术15甘草10五味子20桂枝20。
这是大剂的真武汤加五味子和桂枝。
患者家里备有炒花生用的带鼓风机的火炉。于是急煎20分钟,频服。
如此中西医结合处理半小时后,病情仍无缓解。
于是再煎一剂,频服。
如此处理,2小时后病情缓解。喘停汗止,血压降至160/100mmHg,不再吐血样泡沫痰,可以半卧。天色将近黎明,我才去休息。
当夜情况紧急,家属和邻居均以为不救。来不及准备敛服,竟致借来邻家一位老者准备好的寿衣。
所幸迅速好转,患者又存活6年。过世时大约72岁。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00:09:24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请注意,上面说的用量大小不仅仅指附子。
3
发表于 2007-1-12 11:52:01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这在火神派看来或许是小儿科,但这个方中“桂、附”的量我也不敢用,余药在我看来不算重剂。这个病案强心利尿中西皆然。
4
发表于 2007-1-12 14:02:35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大剂量使用姜附为火神派的特点之一,值得研究、借鉴,因为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大剂量应用姜附常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正如本文所指出的,《伤寒论》原书方剂的剂量并不大。因此某些人所宣传的大剂量使用药物是《伤寒论》正宗心传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们以伤寒派自居,完全是欺人之谈。
5
发表于 2007-1-12 17:06:43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1/12 02:02pm 发表的内容:
大剂量使用姜附为火神派的特点之一,值得研究、借鉴,因为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大剂量应用姜附常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正如本文所指出的,《伤寒论》原书方剂的剂量并不大。因此某些人所宣传的大剂量使 ...
赞同!
6
发表于 2007-1-12 17:11:45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我在四川江油(附子的原产地)考证过:现在制作的一枚炮附子的重量大约在25~30克之间,据当地药农讲,现在的附子生品已经比原来解放前大,主要是一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致使附子的重量增大。并且现在的炮制方法和古法都不同,现在的方法主要是靠蒸煮,过去主要是靠火烤(解放前主要都采取火烤,蒸煮时间短)如果按照过去的制法和附子本身的重量而言,一枚炮附子的剂量大约在20克左右。
7
发表于 2007-1-12 17:38:55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关于附子的用量,大可不必标新立异,治病药物不在量,而在于用的恰当,我们可以放开古典医籍不去考证,看看我们当今名医如蒲辅周老先生的医案,不就一目了然吗?其附子的用量多者为4钱、其余的药物3钱都很少,蒲老不是一代名医吗?
8
发表于 2007-1-17 18:25:44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同意五积散的说法,用量大小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附子少了确实不行,但个人体会30克已经不少了。很多情况下用附子只需几克或十几克。
9
发表于 2007-1-17 19:41:49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还有汉代的钱和清代的钱重量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古代的度量衡用钱作单位?古人用药的确是用钱币来衡量,汉代的五铢钱是历史上最小的制钱,汉代的五铢钱衡量药面一钱也就是一克左右,一两为16钱,相当于现代的16克,但唐宋以后的制钱一钱可衡量大约是3克,一两也就等于30克了.如果有五铢钱的网友可以试试,如果古人用的是12两制的秤,那么一两只能相当于现在的12克了,基本上和现在接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古方会有大剂量用药的原因吧.
10
发表于 2008-8-13 12:32:39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古人果然用大量吗?

楼主之言,针对时弊啊!但对道地药材的考证,有待大家去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4 11:34 , Processed in 0.0623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