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29——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8 20:4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28 12:49 编辑

【6】手太阳络脉
       《灵枢•经脉篇》:手太阳之别,名支正。下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语译]:
       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分出,向内侧注入手少阴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
       【7】足太阳络脉
       《灵枢•经脉篇》: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校勘]:
1,“扬”原作“阳”。据《针灸甲乙经》改。
       [语译]: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
       【8】足少阴络脉
       《灵枢•经脉篇》: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语译]: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分出,绕行足根,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脊部。
       【9】手厥阴络脉
       《灵枢•经脉篇》:手厥阴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校勘]:
1,“别走少阳”原脱。据《太素》杨注引《明堂经》之文补。
       [语译]: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10】手少阳络脉
       《灵枢•经脉篇》:手少阳之别,名外关。去腕二寸,外臂,注胸中,合心主。
       [注释]:
(1)遶:与“绕”通。
       [语译]:
       手少阳络脉,名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臂膊的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
       【11】足少阳络脉
       《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12】足厥阴络脉
       《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
       [校勘]:
1,原无“上”字。据《脉经》、《针灸甲乙经》补。
2,“循经”原作“循胫”。据《太素》改。
       [注释]:
(1)茎:指阴茎。
       [语译]: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距离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部,结在阴茎处。
       【13】任脉的络脉
       《灵枢•经脉篇》: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注释]:
(1)任脉之别:任脉的络脉,名尾翳。尾翳是鸠尾的别称。任脉还有一络脉在会阴穴处。《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任脉别络。”
       [语译]:
       任脉的络脉,名尾翳。从尾翳处分出,向下,散布于腹部。
       【14】督脉的络脉
       《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注释]:
(1)膂:指脊骨。
(2)膂:指脊骨两侧的肌肉。
       [语译]:
       督脉的络脉,名长强。挟脊骨两旁上项,散布于头上;下当肩胛之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到脊骨两侧的肌肉。
以上是整个经络系统的循行与分布概况。根据《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参考战国秦汉时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充分说明,经络系统主要包括以上这些组成分。除此之外,不含别的。
       近代医书认为,经络系统还包括脾之大络、胃之大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许多难数计的孙络或浮络。究其原因,主要是误解了《内经》对“经络”的解释,没弄清”经络“是什么。
       现在,已经发现了《内经》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据此证实,“经络”古代医家创建的是论理工具。因此,必须澄清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谓“脾之大络”和“胃之大络”,以及许多难以数计的孙络和浮络,其实质,都是“血脉”。所谓“十二经筋”,是把全身诸筋分别归属于“十二经”。所谓十二皮部,是把整个人体的体表分别归属于“十二经”。此外,《内经》还有“络脉三百六十五”之说,并不是说经络系统的“络”共有三百六十五条,而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概括全身的血脉,并与一年三百六十天相对应。因此,必须掌握古代医家用“经络”对人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弄清“经络”与人体结构的关系,才能澄清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经络”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理工具,人的任何结构都是被研究的对象。“经络”和人体任何结构的关系,都是论理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所以,千万不能把人的“体表”、“血脉”和“筋”误认为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附:脾之大络和胃之大络
       【1】《灵枢•经脉篇》: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胁肋。
       [语译]:
       脾脏的大络,名大包。此大络于渊腋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肋。
       [按]:
       《灵枢•经脉篇》把“脾之大络”列在十四经之“别”的最后。论“十四经”之“别”时称“别”,论“脾之大络”时称“络”,以示区别。其区别是:十四经之“别”是“经”分出的,“脾之大络”不是“经”的分支。并且,《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所谓“络者”,专指脾之大络。所谓“络脉异所别也”,说明“脾之大络”不同于十四经之“别”。因“脾之大络”的实质是血脉,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但十四经之“别”不具备“必见”、“必下”的特征。因此,“脾之大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2】《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校勘]:
1,衣:《针灸甲乙经》卷四第一中作“手”。按:作“手”似是。
       [注释]:
(1)虚里:指部位,在左乳下乳根穴处,为心尖搏动之处。
       [语译]:
       胃的大络,名虚里。此大络从左乳下贯膈向上连接肺脏,此大络搏动时用手可以感觉到,故可用来诊察宗气的盛衰。
       [按]:
       在左乳下,用手感觉到的搏动,是心脏和动脉搏动,而不是“经”或“络”搏动。并且,古代医家根据“胃之大络”的搏动诊察宗气,说明“胃之大络”的搏动是心脏和动脉的搏动。因此,“胃之大络”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110——11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0:19 , Processed in 0.0480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