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瑞芬教授以药膳为主调治产后病验案两则
发表者:刘瑞芬 12人已访问
【关键词】重度子痫前期产后恢复;产后外感邪毒;验案
一、“重度子痫前期”产后恢复期
张XX,30岁,于2016.3.12因“孕33周,尿蛋白(+++),血压160/100mmHg”以“重度子痫前期”于济南市XX医院收入院并当天行剖宫产术,2016.3.16(产后四天)出院,出院血压150/100mmHg,尿蛋白(+++)。于2016.3.16入住金月汇月子所。
2016年3月23日刘教授查房,现产后11天,症见:双下肢水肿,心中烦闷,脘腹胀满,偶感头晕,无胸闷憋喘 ,少许恶露,无异味,双侧乳房胀乳汁可,口淡而腻,食欲不振,眠可,二便调。查体:精神可,面色少华,眼睑无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足、小腿延及大腿上1/3见水肿,皮薄色白而光亮,按之凹陷难起,腹壁亦可见水肿,宫底位于脐下两指,舌体红,苔厚腻,脉虚数。刘教授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产后恢复期;子肿。证属:气血虚弱,瘀血内阻,脾虚湿盛,阴阳失调。治以补益气血,祛瘀利湿,调理阴阳。给予药膳:党参枸杞甲鱼汤、阿胶蒸蛋、虫草党参乌鸡汤、冬瓜老鸭汤等。同时服益母草颗粒,配合清热利湿饮,药物组成:红豆、薏苡仁、冬瓜带皮,每天代茶饮。
第二次查房:2016年3月30日。产后18天。产妇述于3.26日水肿已明显减退,现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触之软,无头痛头晕,子宫复旧好,少许恶露,近一周血压维持在120-138/80-88mmHg,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厚,脉虚数。嘱其继续服用利湿饮及药膳。
第三次查房:2016年4月6日。产后25天。产妇未再出现水肿及其他不适,现恶露已净,近一周血压108-110/60-78mmHg,4.5复查尿蛋白(+)。纳眠可,二便调。继用以上方案。
出所时产妇血压110/70mmHg,乳汁充足,无其他不适。
按: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 , 发病率在我国为9.4%~10.4%,在国外为7%~12%,本病发生于妊娠 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症状轻者仅有水肿、头晕头痛等不适 ,重者可出现晕厥、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等,一般于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转阴。本病在中医属“子肿”“子晕”“子痫”范畴,孕后阴血下注养胎,精血益虚,水不涵木,阴虚火旺,故患者表现有头晕、心中烦闷、舌红、脉细数等症状。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不运,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故出现肢体浮肿;脾阳不运,故出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淡而腻。又因新产后气血亏虚,亡血伤津,多虚多瘀。刘老师辩证为气血虚弱,瘀血内阻,阴虚阳亢,脾虚湿盛。故调治当以补益气血,祛瘀利湿,调理阴阳为原则。因考虑到患者现在哺乳,为易于患者接受,未予中药汤剂,选用以药膳为主的调治方法,药食并用,其中阿胶蒸蛋、虫草党参乌鸡汤大补气血,固本培元,党参枸杞甲鱼汤滋阴潜阳,益母草化瘀缩宫促进子宫复旧,利湿饮中赤小豆、薏苡仁健脾利湿,冬瓜带皮利水消肿。各类药膳相互协同,达到既能补益气血而又能避免滋生内火的功效,阴阳并调,寒温并用,故获良效,较自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二、产后外感邪毒
乔某,32岁,产妇自述在医院待产期间右足被蚊虫叮咬,继之起一水疱,抓破后渐起丘疹,之后水肿渐蔓延至小腿,曾给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效果不明显。于2016.3.29剖宫产一男婴,产后使用炉甘石局部外洗,口服维生素C,但水肿未见减轻。于2016.4.3入住金月汇月子所。
2016年4月6日刘教授查房,现产后8天,症见:双下肢水肿及散在红斑,伴瘙痒,无心慌胸闷,恶露少,无异味,乳汁可。查体:产妇双下肢、大腿外侧、臀部、上臂见凹陷性水肿,并见散在红斑,宫底位于脐下3指,血压119/82mmHg ,双乳胀,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刘老师诊为:产后外感邪毒;丘疹性荨麻疹。治以补益气血,化瘀利湿,祛风止痒。予药膳:阿胶蒸蛋、海带薏米龙骨汤、黄芪土鸡汤、西洋参甲鱼汤、通草鲫鱼汤、虫草乌鸡汤、荷叶饼、薏米粥。同时每日服红豆薏米冬瓜皮水,中药外洗病灶处,外洗方药物组成:黄柏15g,苦参30g,白鲜皮15g,茯苓18g,徐长卿15g,三付,水煎外洗,日一剂。
第二次查房:2016年4月13日。产后15天。产妇自述4月9日后水肿已明显消退,现症见:双下肢触之无凹陷性水肿,无红斑,恶露干净一天,子宫复旧可,乳汁可,舌暗红,有瘀点,脉滑,纳眠可,二便调。嘱其继服利湿饮,药膳同前。
第三次查房:2016年4月20日。产后22天。产妇未再出现下肢水肿,乳汁可,纳眠可,舌暗红,脉和缓,二便调。继续补益气血,药膳同前。
按:此例病人,于待产时被毒邪侵袭,因孕后期,阴血下聚养胎,各脏腑功能不足,故易为外邪所侵。而产后阴血骤然亏虚,血室正开,,百节空虚,无力驱邪,以致邪毒滞留体内化为热毒,火热炽盛,燔灼营血,外发于皮肤,故见红肿及散在丘疹。且因产后气血亏虚,瘀血内阻,故调治上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兼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为原则,内服与外用联合治疗。药膳中选用阿胶蒸蛋、海带薏米龙骨汤、黄芪土鸡汤、西洋参甲鱼汤、虫草乌鸡汤补气养血,通草鲫鱼汤通乳,同时配合利湿饮、荷叶饼、薏米粥健脾利湿。外洗方中,黄柏性苦寒,以清泻下焦湿热;苦参既能清热祛湿,又能杀虫止痒,善于治湿热所致皮肤病常用药;茯苓利水渗湿;徐长卿利水消肿,活血解毒,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补益气血的功效,取得良效。
药膳是以药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融我国独特的烹调技艺与中医药学理论为一体,把药品和食品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制成。饮食养护在养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孙思邀所著《千金要方》中亦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对食疗尤为重视。因其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起到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的协同作用。药膳因不同于中药的汤、丸、散、丹、片等剂型,可以加工成菜肴、粥、糕点、饮料等,易于被患者接受并能长期食用,尤其对于产后哺乳期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药膳调护更加适宜,在未来也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辉堂,周宾堂,周金兰﹒试论药膳在临床营养学中的发展优势.[R].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 (2):61-62
[2].钟伟苑,邓军.丘疹性荨麻疹发病因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6.(3):75-77
2015级研究生孙翠霜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