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1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8 19: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自《黄帝内经》建立经络系统学说以来,历代学者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整理发挥,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探索经络实质为核心,以国家攀登计划为标志的现代经络研究进入高潮。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

1经络学说的的发展
   

经络学说的内容记载最早见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内经》确立了经络学说,《难经》又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继《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东汉张仲景在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同名经合并为“六经”,《伤寒论》是经络学说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率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是研究经脉的专书。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至此不难看出,经络学说就是这样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经络的发展,现代学者认为主要来源于5个途径:①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②气功的“行气”感觉;③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④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⑤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由此认为,经络的发展离不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各位医家的经验总结。

2现代经络研究的思考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络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经络形态学研究和皮肤电现象的观察;②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主要进行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及其机理的研究、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③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结合现代科技的多种手段对经络的实质进行研究。50年来,经络实质的假说层出不穷,如: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说、经络波导说、动态液晶系统说、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生物电磁场说、第三平衡系统说、经络与进化学相关论、经络信息论、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经络的基因观、芯片论等等。但目前众多的假说都不能独立的对经络系统循行、分布、功能等作出完美的诠释。长久以来,由于未能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缺乏确切、可靠的研究依据,使得经络的研究存在较大争议。原因在于要想认识和理解经络,必然得搞清认识物质世界的3个层次:①看到的就是存在;②看不到,但能用现有仪器测知的也是存在;③看不到,又用现有仪器测不到的许多无形物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我们现代医学界有许多人并没有摆脱笛卡尔机械唯物论的束缚,始终受到近代还原论思路方法的影响,都试图对经络存在于人体的现象和规律直接用物理的、化学的现象来解释,把经络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低级运动形式,仅仅停留在看到了才承认存在的低级运动形式上,让他们去理解经络,的确有点强人所难。结果导致任何一种经络模式假说都不能完全包容中医经络的内涵。

3今后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经过近50年的现代研究,我们要明确的是: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现象是中医所特有的,因而经络学说的研究,无论是文献的研究、临床的研究,还是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实验研究,都不能脱离中医所特定的范畴。但是近50年的研究,毫无疑问,经络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更为宽阔的境地,科学阐释经络学说的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不脱离中医理论认真审视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1立足整体观,坚持多学科融合
   

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经络任何单一的、片面的、局部的研究都不能揭示经络学说的全貌。当前经络的研究必须跳出“纯”现代研究的误区,采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借助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现代科学研究手段,立足整体观,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去认识经络。

3.2立足临床,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进行深入、系统的文献研究,去粗取精,发现传统经络学说中对临床诊疗具有明确指导作用的内容,指导临床研究的选题;根据文献提炼出合理的内涵,结合经络的功能与针灸临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研究其整体水平、系统水平上的物质基础;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通过临床诊疗进行检验,并把研究成果服务于针灸临床。只有立足于临床实践,经络研究才可能有所突破。

3.3立足功能,以经络整体调控作用作为突破口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观察发现生命现象出发,借助理性思维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与规律的结果,其全部意义在于“经气”的体现。《灵枢•经水》日:‘‘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灵枢•终始》日:“凡刺之要,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官能》日:“审于调气”。《标幽赋》日:“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金针赋》日:“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素问•离合真邪》日:“……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日补”。可见经气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内经》确立的经络学说强调的是“功能上的经络”,而不是“结构上的经络”。

4小结
   

经络的起源、形成、研究发展提示我们,经络研究必须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强调多学科融合,立足临床和功能,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去认识经络,才可能有所突破和发展。


《中医药信息》刁利红:2006-5-12 7:42:10
2
发表于 2006-5-18 19:26: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引用由一江春水2006/05/18 07:08pm 发表的内容:
3.3立足功能,以经络整体调控作用作为突破口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观察发现生命现象出发,借助理性思维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与规律的结果,其全部意义在于“经气”的体现。《灵枢•经水》日:‘‘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灵枢•终始》日:“凡刺之要,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官能》日:“审于调气”。《标幽赋》日:“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金针赋》日:“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素问•离合真邪》日:“……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日补”。可见经气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内经》确立的经络学说强调的是“功能上的经络”,而不是“结构上的经络”。
[color=#FF4500]《内经》确立的经络学说强调的是“功能上的经络”,而不是“结构上的经络”。
——功能,而不是结构,这应是正确理解经络概念的切入点。
3
发表于 2006-5-18 20:24: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南京陈斌先生差矣.<内经>的观点首先是解剖,一切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在解剖的基础上套用天人相应___________天地的绝对作用您如果细看原文,而不是译文,就一切明了.教科书欺骗了大家
4
发表于 2006-5-18 20:39: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引用由张济风2006/05/18 08:24pm 发表的内容:
内经>的观点首先是解剖,一切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在解剖的基础上套用天人相应
赞同并支持!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2000版教材《针灸学》第6页)
5
发表于 2006-5-18 20:48: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18 09:01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张济风2006/05/18 08:24pm 发表的内容:
南京陈斌先生差矣.<内经>的观点首先是解剖,一切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在解剖的基础上套用天人相应___________天地的绝对作用您如果细看原文,而不是译文,就一切明了.教科书欺骗了大家
[color=&#35;FF0000]经络、脏象等概念,一开始皆源于解剖,但在中医理论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其内涵的重心逐步的发生了变化,逐步的由解剖的、结构的内涵,移向了功能、生理为主的内涵,成为了功能的、生理的单位,成为了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的集合。
即:源于解剖,而又最终高于解剖、超越了解剖的范畴。
6
发表于 2006-5-18 23:53: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问题是内经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缺失,,内容太大我的研究简直没法帖.真没方法解决我只能说南京陈斌先生的观点差矣!!!!!!!!!!!
7
发表于 2006-5-19 08:24: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陈鑫剑在 2006/05/19 08:39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6/05/18 08:48pm 发表的内容:
经络、脏象等概念,...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的由解剖的、结构的内涵,移向了功能、生理为主的内涵,成为了功能的、生理的单位,...即:源于解剖,而又最终高于解剖、超越了解剖的范畴。
这个认识方法很对!认识结果却只达到一半,还剩下一半未达——“那就是《功能的、生理的单位,也是建立在固有结缔组织的实体组织上的。》”。然而,这剩下的一半,正是真正能指导临床治病的内容!缺了这一半,经络学就与临床脱节。
这个认识方法叫“发展”。



8
发表于 2006-5-19 12:42:5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南京陈斌先生,我觉得我们如果各述己见,也解决不了问题,换个方式吧
实体和功能能不能单独存在,请先生回答,您说伏我我一定宣布我错了
9
发表于 2006-5-20 12:36: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20 00:39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张济风2006/05/19 00:42pm 发表的内容:
南京陈斌先生,我觉得我们如果各述己见,也解决不了问题,换个方式吧
实体和功能能不能单独存在,请先生回答,您说伏我我一定宣布我错了
[color=&#35;FF0000]功能是有其物质载体与结构的,是不能独立于物质载体与结构而存在,如果否定这一点,就否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说经络是功能的、生理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结构的单位,并不是否定了经络有其解剖、结构的属性,只是在理解经络这个概念时,应将注意力、研究重心,放在其生理功能的属性上,而不是放在解剖结构的属性上;某一个生理功能,可能建立在不同的解剖组织结构基础上,而某一个解剖组织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果将经络视作是一个生理功能的单位——机体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沟通的通道,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物质载体与结构,是建立在多种不同的解剖组织之上的,包括了血管、神经、组织液、周围免疫系统、固有结缔组织等,而这之间的主体结构,则应是血管——植物神经复合结构(参见袁其伦先生的文章)。而如果不把经络视作是生理功能的概念,把它视作是解剖结构的概念,希望在机体的组织结构中去寻找到这样一个独立的解剖形态的组织结构,则在方向上犯了错误。经络几十年的研究,已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在解剖领域里,去寻找“经络”的存在,是失败的,过去没找到,现在没找到,将来也不会找到。
10
发表于 2006-5-20 12:52: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引用由53度2006/05/15 11:40am 发表的内容:
依帖中所言,经络是血管,十四条正经中,任、督是最大的两条。可是外科医生作胃手术时,取上腹正中切口,即上自剑突下至脐间,三、五分钟就可开腹。为什么?因为无血管,干净利落快速,不信,你就问外科医生去。
个人认为,经络的主体结构是血管——植物神经复合体结构,是从经络的整体言;而在部分经络上,如任督二脉,它们的物质载体与结构,则未必是血管,而可能是固有结缔组织为主,如腹白线、竖脊肌组织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37 , Processed in 0.1861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