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8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以及历代医家的发展、补充和完善。自从有了中医教育和科研,有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的交流,人们就开始探索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表述,从中西汇通至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者进行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代中医学院教材的数次改版,都涉及到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问题。在现代科学、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研究与了解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日渐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而且,它将可能成为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下就开展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的意义和设想谈点看法。
  中医基本理论为何需要现代表述
  首先,中医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但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却由于中医基本理论表述的不规范,或概念模糊、思维方法复杂等,导致现代科学不能充分理解中医。其次,尽管中国人世代都与中医药有密切接触,但很多现代人对中医深奥、复杂的理论知之不多,这是严重制约中医药学术推广的因素。再次,随着国际社会中医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医药,学习中医,但他们也常常为读不懂中医理论而苦恼。
    为解决以上问题,谋求中医更长远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几十年来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从中探求一些规律,设计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开展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使中医基本理论更好地为现代科学、现代人及国际所接受,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概念明确,理论方法完善的基础上。中医发展两千多年来,虽然历代医家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理论、方法,但某些概念仍不够明确,理论方法也不够规范。如中医所谓“神”是什么? “神明”又是什么?流感的治疗为什么要有寒、温之分?等等。虽然中医认为任何诊断、治疗方法在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个体是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相对的一致和理论方法本身的规范,制定理论方法使用的标准等是可以进一步完善的,而且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工作。具体而言,目前开展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中医理论需要发展,中医研究50多年来的历史需要系统总结,通过结合对古代文献、中医药学术思想史等研究,梳理中医药学术理论发展的脉络,规范和明确中医基本理论概念,将会为中医药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奠定基础。
  2.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播与普及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一个环境,需要中医药文化、知识及学术的传播、交流与普及。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表述,需要建立规范和标准,需要用公众语言对其进行表述与说明,以使中医基本理论能更广泛地为现代科学、大众和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3.促进中医药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无论中医临床,中药生产,或中医其他服务项目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通过现代表述的规范和标准,制定相关法规及运行规程,建立良好的运行秩序,以保障中医药治疗、保健等作用的充分发挥。
  4.促进中医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中医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创新不能脱离实践,不能脱离现代研究,也需要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支持。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它可以为理论创新搭建平台。
  中医基本理论如何开展现代表述研究
    中医药现代研究是以纵向深入为主,而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则应以横向的归纳和综合为主。通过纵横结合,既要从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取现代表述的元素,又要在某些方面有目的地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以突破难点。
  1.主要研究内容
  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以及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概念的语言表述(语意表述)与规范;另一部分是概念的现代阐释(意义表述)和理论方法的规范化。文献研究是基础,通过对经典,对中医药学术史等的研究,以及对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成果的全面分析与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中医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现代语言表述的研究,从语义和翻译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对译。
  首先,中医基本理论现代阐释研究的目的是丰富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在客观实证性和可调控性的人体动态平衡等方面,探索科学规律。如中医药具有较理想的抗休克作用,但作用机理是什么,在现代医学方面其作用特点和途径是怎样的?中医药治疗早期糖尿病也有优势,那么它作用的特点和机理又怎样等,这都是需要现代科学研究和表述的问题。
  其次,中医认识疾病、认识人体、认识自然的方法,以及通过整体性、协调性和矛盾互动等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等方面,也需要现代科学的研究和规范。如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与环境、体质、既往病史、精神状态等有关,那么各因素到底怎样起作用,它们相互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如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三焦通行气机,命门为生命原动力,五脏六腑、十二经相互协调,中医的很多诊断、治疗方法就建立在这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但是这些理论认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规范这种说理根据?这类内容也是现代表述研究的重要范畴。
  2.研究方法
  中医基本理论现代表述的研究应结合传统和现代研究方法,既要重视中医药传统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理论思维等方法,更要重视采用调查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循证医学方法、实验法,以及现代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方法。以横向的知识对比和资料分析为主,结合临床调研和目的明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从战略高度把握中医经典、中医药学术,才能实现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表述。
  传统方法和对理论的高度把握是形成现代理论表述的基础。如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流感、肺炎、消化性溃疡等),中医有较完整文献记载治疗经验的历史至少已有几十年,将这些资料与历代医籍、医案等对照分析,将可能提示一些中医治疗某些或某类疾病的倾向性意见或规律、原则。若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多中心的观察研究,又可以检验经验,并将其上升为新的理论,这就实现了较理想的现代理论表述。
  另外,现代研究及多学科研究必不可少。中医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对一些疾病在治疗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个体上,中医的治疗作用和方法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如风湿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医、西医的治疗方法相互影响,从而使临床疗效发生变化(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从中医病因辨证的角度出发,针对多病因致病规律辨证施治在临床上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中的机理却不清楚(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这些深层的问题都需要现代科研设计或多学科方法的运用来完成。D3
2
发表于 2006-5-9 09:14: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前一部分  言之无物
后一部分  莫名其妙
既然是  中医 的基础理论   怎么总想着去西化呢 两种不同的事物总结方式 并不因为时间的先后性而能武断地说明哪个更正确
看起来更简陋的总结 也许是更高层次的抽象
3
发表于 2006-5-9 13:17: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这个“题目”使我愤怒!“洗心革面”是什么意思?-----
可是这内容却很好!真不知如何就被套上了“洗心革面”。
4
发表于 2006-5-9 21:35: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同意二楼观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9 22:10: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搭建学术平台  促进学术发展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2004年学术会议巡礼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是目前全国惟一专门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央级科研院所。该所本着“在改革中发展,在建设中发展,在开放中发展”的方针,以务实求真为理念,以继承创新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术开放。现对该所2004年主要主办或承办的8个学术会议或专题学术论坛作一个回顾。
  一、重铸中华医魂—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北京论坛
  重铸中华医魂-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北京论坛于2004年2月18日~20日在北京召开。该所与学科建设协作单位浙江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共同举办本届论坛。来自行业内外二十几个科研、医疗、教学单位的代表及外国留学生等共60余人参加论坛。中医学家路志正、陆广莘等31名中外学者在大会做专题发言。论坛围绕学科理论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思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哲学观念,证候及五运六气研究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与会学者认为,中医学历数千年而存续至今,影响日益广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罕见奇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中医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的具体体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领悟中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基本前提。迄今为止,中医学理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科学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如果轻视或放弃了中医学理论的主导作用,也就是丢掉了中医学的根本和灵魂。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关系到如何在医疗需求不断提高,科技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坚持自身医学特质,关系到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科制度,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是其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尤为重要。学科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在当代中医学人的头脑中深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理论之根。同时,要在全面整理中医学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进行理论范畴梳理、理论源流考证、理论内涵阐发、理论外延界定,探索建构能够全面、系统、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法则及其思维方式;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便于现代学者理解、把握、交流、运用的思想逻辑体系。
  二、全国中医证候研究专家论坛
  2004年7月,由该所主办的“全国中医证候研究专家论坛”在北京召开。全国二十几个科研、医疗、教学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这次论坛的首席专家陆广莘研究员作为了题为“中医证候理论概念属人性质问题-从疾病医学教条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主题报告。
  陆广莘指出,中医学是在天人之际相互作用中,以人的健康生态和谐为目标,以对人的生生之气自我实现的健康能力和痊愈能力的认识,来决定其养生治疗实践和效果评价的医学。由于中、西医学对医学的认识和实践的目的以及目标对象这个“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医道”和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21世纪的医学,不应当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研究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学也面临着从化学的医学观上升到生命的医学观,从生物医学模式上升到人类医学模式,从疾病的医学上升到健康医学,从对抗医学上升到生态医学的发展取向。中医学的“证”有四个层次:中医学对象实际的证、中医感官诊察所得的证、中医思维判断所得的证、中医学理论模型的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养生治病实践必求于本的诊疗思想,是根据对象特征生生之气的专门方法论,是一门生命之道的实践智慧学。
  此外,18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做专题学术报告,论题涉及“证候的自然哲学特征”、“开拓证本质研究的新思路”、“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医体质与证候”、“病证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古今辨证体系的比较谈中医证研究”等内容。会议就中医证候的概念与沿革,中医证候的特征、属性和本质,中医证候与藏象、病机、体质的关系,中医证候与疾病的关系,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问题以及中医证候研究的特点、难点、重点、切入点,如何吸收和借鉴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研究成果及可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三、第三届中医痰病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医病因病机学术研讨会
  2004年8月,由该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医痰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医病因病机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研讨会上,潘桂娟研究员在题为“中医痰病研究提纲”的报告中,论述了痰的概念、痰病的范畴、痰病证治研究的现状、痰病证治的特色优势、未来中医痰病证治研究的学术目标、重点任务、研究内容等。报告指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病因病机学理论的突破,往往不仅能够推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而且有可能促进从基础到临床整个中医药学术的进步,金元医学、明清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即是典型例证。中医痰病证治研究的根本意义即在于此。
  在会上,20位会议代表围绕着痰病理论、临床各科疾病从痰论治经验、化痰药物的使用及病因病机其他内容做了大会发言,其中主要论题有“中医理论中的痰病”,“临证祛痰术”,“体质与痰证”,“中医痰病病名的内涵及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无形之痰的泛化对中医理论创新的启示”,“气化、痰浊与衰老”,“痰的源流考证”,“从代谢综合征认识痰证的特点”,“脾虚证与痰证联系强度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研究”以及“中医学怪病多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等。
  四、首届全国五运六气学说研讨会
  2004年8月,首届全国五运六气学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SARS专项课题“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组发起,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持会议筹备并与安徽中医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全国二十几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五运六气学说研究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对《素问遗篇》“三年化疫”理论的发掘研究,到运用天文数据对太初元年干支纪年分歧的澄清;从对《黄帝内经》五运与六气推演格局的正本清源,到对运气学说发展沿革的剖析;或从气象数据对气候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或从历代自然灾害的统计对五运六气的预测意义进行探讨;既有对SARS证候的运气分析,也有对运气学说研究现状的总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多学科的学术内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体现,对疾病预测和临床治疗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别具特色的珍宝。当前五运六气学说研究的重点,要突出方法学的建立。五运六气是一种动态的复杂变化,要掌握各运气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地、辨证地分析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动态变化才能进行正确预测。要运用最先进的多学科技术数据和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更好地揭示五运六气学说的科学内涵。要通过对五运六气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五、第六届全国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4年9月,由该所主办,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共同协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召开。来自全国近二十几个教学、科研、医疗机构的近80名学者参加会议。会上,有16名专家围绕中医治则治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常见病治则治法研究、中医治则治法各家学说研究、中医治则治法基础实验研究作了学术报告。
  该所周超凡研究员就“中医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作了主题报告。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专家博·阿古拉教授作了有关蒙医传统疗法的报告。其他与会代表就“中医治则治法名词术语标准化”、“中医未病治疗”、“运气治则”等理论研究内容以及外感病、肝胆病、心系疾病、肺系疾病、脑外伤、产后病等疾病的中医治则治法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六、第三届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由该所与上海市中医医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有256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会议就中医学对睡眠与睡眠障碍的认识、中医药防治睡眠障碍的法则及其研究进展,现代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颜德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张景行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研究员等20名专家学者,就当前和未来睡眠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睡眠障碍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七、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和急诊分会胸痹学术专业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及河南安阳市中医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来自全国多家医疗、教学、科研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基础理论研究所胸痹急症研究室主任沈绍功在会上作了题为“心病与祛痰”的主题报告。与会学者围绕心病证治理论、临证观察与疗效评价、实验研究与机理探讨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八、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基础研究论坛
  2004年11月,该所负责筹备并主持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基础研究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有20余名代表作学术报告。其内容涉及中医理论建设与发展,中医古籍整理的现代方法和手段,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中医运气学说研究,中医证候及治法研究,针灸经络研究,中医实验方法探索等不同领域。
(智  莉)
6
发表于 2006-5-9 23:06: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中医界有这些人完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3:27: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基本理论应该“洗心革面”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高剑波 烟建华
摘要: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学科。本文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分理论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和理论的经验解释力三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可能性。目的是对从科学哲学这个新的视角审视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力求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不足,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哲学;理论思考
自《内经》以来,中医基础理论几乎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社会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疾病谱乃至于自然环境都在改变,而中医基础理论却依然故我。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临床的阵地正在不断缩小,形势危急。于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医界兴起了一股反思的热潮,希望能找到中医学驻足不前的原因,对症下药,振兴中医。时至今日,这仍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也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以科学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从认识论、方法论及本体论、价值论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提供关于科学认识及其发展的逻辑性、历史性和社会制约性的模型,探讨科学知识的本质,获取方法、评价标准、逻辑结果和目的等。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当然也在科学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可以用科学哲学的观点来考察。
根据科学哲学的认识,理论(或假说)能得到经验证据的确证,就表明该理论具有解释或说明经验事实的可行性,从而引起科学家共同体或个人的信任,就被认为是科学的。理论的可行性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以及理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等几个方面,以下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加以剖析。
! 理论的逻辑可行性
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命题以及得到解释的经验陈述,依据一定的逻辑法则组成的演绎系统。这样的系统必须是基本概念明晰,基本命题成立,命题之间协调而无矛盾的。因此评价理论的逻辑可行性就是要审视理论内部的结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一个逻辑可行的理论,首先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自相矛盾的和缺乏内在联系的“理论”都不是真正的理论,充其量也就是语句或命题的无规则组合。[#]中医基础理论在这方面还有着不足之处。首先是概念的明确性,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是模糊的,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而对“三焦”、“命门”概念的具体所指更是争论不断。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命题是否成立以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有待进一步考察,主要是理论可检验性的问题。
再次,命题之间的协调性也存在着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内容间缺乏内在联系,本来围绕着同一问题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差,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这也是导致中医临床上片断地运用基础理论的原因之一。
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汗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理论,又有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的理论,还有“膀胱气化失职,津液不能化为尿液,逆行于上而出汗”[’]、“脾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末而出汗”[’]等理论,但并没有一个可以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并且明确说明不同命题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如“汗为心之液”和“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间有何联系?运用于临床的时候只能是各说各的,能用哪个算哪个。究其原因,是中医基础理论以辨证逻辑为主要形式,而形式逻辑的成分较少( 这是中医的特色,但一种理论如果没有了形式逻辑的确定性而过于灵活,就会变得难以掌握并且使可信度降低,还会让理论的使用者在实践中无所适从或者对其随意使用。
! 理论的可检验性
理论的可检验性是由理论的本质所决定的,理论原本是用来解释经验事实的。如果某理论不具有可检验性特征,那么该理论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为理论的可检验性表现为该理论蕴含着若干经验陈述,这些经验陈述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验。这一点也恰好就是理论确证的必要条件,如果由一个理论不能导出经验事例,或者经验事例是不可检验的,该理论就不可能获得确证,也就没有解释或说明经验事实的可行性。[!]例如,“物体受热会膨胀”和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某种方式加以检验的。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哲学、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参与形成的产物,并不是完全以客观物质实体为基础———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区别于现代科学实体论哲学基础的特点所在,所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存在着一些可以找到需要检验的陈述却无法进行检验的命题。例如,要检验命题“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首先要明确“肾”、“肾中精气”以及“蒸腾气化”的概念;之后,由此命题可以导出的经验陈述之一是: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常,就会导致尿液生成和排泄的障碍。要想验证这一陈述,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确定“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常”的状态,“精气”看不见摸不着,其“蒸腾气化”更是难寻踪迹(包括其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这里,虽然可以得到理论的经验陈述,但是其检验却是无法实施的。因此,不能照搬现代科学的检验思路,但必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特点提出新的检验思路,毕竟理论如果是不可检验的,就无从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难以使人信服和接受,更谈不上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来取得发展了。

理论的经验解释力
理论可行性的关键在于它解释经验事实的能力,而逻辑可行性与可检验性只是解释力的必要前提。一般地说,科学家考察理论的可行性,首要的是关注理论对经验事实的解释能力。从现象中E0逆推的猜测性理论H是否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能否用来推导现象E0以及相关的同类现象E1、E2、En;如果逆推理论H是可行的,那么H应能导出E0;如果H不能导出E0,那么,H就是不可行的,如下图。

在考察理论的可行性时,对现象的解释是主要的。这是因为理论原本就是用以说明现象的,同时科学活动的目的也在于建立既可圆满地解释已知事实又可成功地推导未知事实的理论。所以理论可行性的评价也就主要表现为对理论解释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只是从逻辑上对理论进行的主观评价,不同于评定理论真理性的事实验证。在理论可行性的评价中,有时还出现这种情形:当某一逆推的理论H能够成功地解释更多的新事实时,人们也由此得出H是比较可行的。正如库恩所指出的:人们评价、选择某一理论的标准之一就在于,该理论“应有广阔视野:特别是,一种理论的结论应远远超出他最初所要解释的特殊观察、定律或分支理论。”
以中医基础理论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引起“肝脾不和”的理论为例,它应该是由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等肝失疏泄的症状和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共同或先后出现的现象逆推而来,而且似乎也可以再推导出上述现象。但是,对于为什么还会有仅有肝失疏泄的症状而没有任何脾脏异常的症状这一现象的解释,它就无能为力了。如果说是肝病未及脾脏,那么怎么样肝病才会影响脾脏呢?是病久、病重,还是其它什么情况?还是不甚了了。如果这一点不能解决,那么这一理论对其来源现象的解释就不能算圆满,因为理论并未阐述清楚现象产生的条件,而仅仅是说明了一种可能性。理论不能够对现象作出圆满的解释,也就更难以期待以此为起点解释新的现象和做出预测了。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做以下设想,要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科学化,可以先将其整理成为一个独立于哲学因素的内部和谐一致的逻辑演绎体系,再研究其可检验性与经验解释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更加科学的理论。在理论整理以后,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将理论量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医学理论,探讨其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并具体实践。即使是得出否定性的结果,也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探讨作出阶段性的结论。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文无意机械套用科学哲学的标准,把中医基础理论改造成为完全符合西方科学理论标准的理论。因为就“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理论”等问题,科学哲学本身也在探讨,目前它还不能够作为衡量理论科学与否的决定性尺度,而只能算是一个供我们用以审视中医基础理论的视角,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不足,加以改进。毕竟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任何科学理论,还是应该有其共性的。同时,这种研究也可能反过来促进科学哲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冯契主编" 哲学大辞典(修订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张大松" 科学确证的逻辑与方法论 湖北:武汉出版社,
邓铁涛主编" 中医诊断学 第5 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库恩 必要的张力 纪树立译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2-07-16)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第26卷 更新日期:2003年11月15日 医学捌号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33 , Processed in 0.0855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