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2 13: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岐黄术|万法归一|奖励积分 10|奖励论坛积分10分|1147416753][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12 01:36pm 第 1 次编辑]


幾個有關問題的討論:


1. 關於桔梗的使用:


桔梗在外感咳嗽方藥中頗為常用。徐靈胎在評批《臨證指南醫案》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出異議,他認為桔梗升提,究非嗽家所宜。桔梗湯(桔梗、甘草)雖是仲景方,但也應該多用甘草,少用桔梗。桔梗的主要作用是祛痰,古今論者皆以桔梗升提,故為“諸藥之舟楫”,實際上不過指其祛痰外出的作用而已。咳嗽痰多者,當然可用。桔梗雖升,但配以枳殼之降或前胡之降,升降相合正適以舒暢氣機,利胸膈咽喉。但對於乾咳無痰者?當忌用。金蕎麥、遠志袪痰作用似較桔梗為強,刺激性乾咳用之多不佳。桔梗的用量,一般以 3 至 6 克為宜。


2. 關於止咳方:


如前所述,外感咳嗽的治療,應當以病因治療為主。這也是中醫學“治病求本”的思想之一。“治病求本”的概念較廣泛,對於具體的病證來說,就是症狀(如咳嗽)為標,病因(如風寒、風溫)為本。張介賓說陽氣、陰精、胃氣這些內容是萬病之共本;起病之因,便是病本。《靈樞》說“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外感咳嗽,當分六氣論治,原因消除,咳嗽可止。


但是,也有風去、寒散、熱清、燥復,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這時,要看有無兼挾(缣碉嫛?鲅?⑹撤e等),有否臟腑內傷(如脾虛、腎虛、肺虛),如有,則須兼治兼挾,臟腑內傷有時更需要放作重點,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風這樣的脾肺兩虛症狀出現了,再用宣散降氣消痰止咳,勢必更加損傷已虛的脾肺,應改以調理虛損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誠如葉天士所說:“已經食減便溏,何暇紛紛治嗽”。通過健脾、益氣、溫肺,治本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這裡本的概念又調整成為“病為標,人為本”了。


如果已無六氣為病的表現,也不見兼挾及臟腑虛損而咳不止者,可以考慮用止咳方來止咳。於此宋元多用罌粟殼、冬花,《聖濟總錄》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門冬、貝母、桔梗、紫苑;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薑、百合、麥冬;紫菀散:紫菀、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罌粟殼、貝母、人參、桑白皮、五味子、烏梅、阿膠、桔梗)。


今人姜春華老師用截咳湯(南燭子、五味子、烏梅、訶子、馬勃、天漿殼);姚善止醫師用咳停方(焙蜂房、蟬衣、訶子、浙貝、川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參、野蕎麥、連翹),張孟林醫師用速效止咳湯(炙冬花、炙僵蚕、川貝、炙粟殼、桔梗、全蝎),這些處方,可供臨床者參考。一般來說,表證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


3. 關於痰白為寒,痰黃為熱:


此固其常也,教科書上這樣寫,原不為過。但是,只憑痰之顏色分辨寒熱是不夠的,有些時候甚至會導致判斷出錯。痰白痰黃不要緊,關鍵是痰稠不稠,黏不黏,黏稠之痰,始為真熱痰,這種痰,很難咯出。病人會告訴你:“黏在喉嚨裡出不來”。黃而黏稠為熱,白而黏稠更是熱。痰色黃而稀,易咯出,即不能判斷為熱,亦只不過說明其在體內停蓄的時間稍長而已,而白而膠黏的痰,?是津液因為燥火熏灼煎熬成痰,還沒有來得及在體內停留,即變為膠黏,因此屬熱屬燥。當然,這只是就痰論痰,並不是說不要四診合參。


4. 關於燥邪


前面已經說過秋燥,並且提及,由於諸多原因,使燥邪致病更為多見,除了風挾溫熱而燥生,風寒化火化燥這些之外,還有諸如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吸煙,居處高樓這些致燥的現代因素。我在這裡想說,燥要分別內燥與外燥。外燥有二,一是指秋令感受的燥邪時邪,二是指風寒風溫化燥的病理變化。時邪初起,病在表衛,故雖見乾咳無痰,口乾咽乾燥象,但仍須透達外邪。寒溫化燥,清其熱則燥氣自平,其間略加養陰生津之品就可以了。這些都屬於外燥。內燥則不同,屬於雜病的內燥由五內精血津液枯涸所致,雖然燥象相近,但其程度嚴重得多。知此,喻氏所論乃是陰虛肺燥,而清燥救肺湯為什麼要選人參而不是沙參的道理也就出來了。


此方之適應證,也應當不是“溫燥傷肺”,更不當在什麼“輕宣肺燥”之列,而是雜病內燥之方。二十五年前我在西苑侍診於方藥中老師時,北京拉鍊廠有一老工人患肺癌來就診,其證乾咳,喉有黏痰,但膠黏不出,氣逆喘促,方老即處以清燥救肺湯用人參的方,加吞浙貝、蟲草粉,效果不錯。此病例我曾留心隨訪過數年,所以印象頗深。


5. 關於喉癢:


外感咳嗽常見喉癢的症狀。癢屬風,故風咳,風寒咳,風熱咳初起,外邪襲肺,都可見喉癢,袪風藥如荊芥、防風、薄荷、牛蒡子、蟬退都可以止喉癢。風寒化熱,因熱而動風之喉癢,清其熱,則火平風息喉癢可止。燥邪傷肺,燥甚則乾,氣道失潤,則有取於甘涼濡潤。濕痰咳嗽,氣道受阻,肺氣上逆,則降其氣,化其痰,氣道通達,癢才能止,前者如射干、蘇子,後者如橘紅、半夏,有時我也用僵蚕、蜂房。


6. 關於體質:


葉天士說:“凡論病,先論體質,形色,脈象,以病乃外加於身也。”(見《臨證指南﹒嘔吐門》蔡嫗案)。故我此文雖然是說外感咳嗽,但患者的體質不可不究。就臨床而言,體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對不同病邪的易感性和既病之後病理變化的傾向性。大抵體豐肉柔,陽虛之體,本來就多濕多痰,而且腠理空疏,故較易為風寒之邪傷;而形瘦色蒼,陰虛之體,本來就多燥多熱者,則易感受風熱之邪。是以風熱、燥熱咳嗽,在陰虛體質者,常須照顧到陰分,葉天士處方中常選用玉竹、沙參、花粉、麥冬、蔗漿等一、二味,就是這個道理。


風寒咳嗽,在陽虛體質者,直須扶其陽。鄭欽安說:陽虛者,定見困倦懶言,四肢無力,人與脈息無神,唇舌青淡白色,而喜熱飲,食少心煩,身無發熱,吐白泡沬痰,喜食辣椒、姜等熱物,扶其陽則咳嗽自止,不可見痰化痰,見咳止咳。


我曾治過這樣一些病人,咳連數月,吹點冷風,沾點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療經過,大都如鄭氏所云,所用無非市俗之杏仁、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化紅、蘇子、枇杷葉,一味雜投,治成“壞病”了。改從體質論治,根本不管咳嗽,溫其陽,散其寒咳嗽即癒。這也就是前面說過的“病為標,人為本”了。
2
发表于 2006-5-12 14:22:47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在本论坛,应该提倡用简化字,禁止用繁体字.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4:57:16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版主说的不错,但繁体字是中国独有艺术,对于我们这些搞传统文化的人好象不应该排斥而要继承。
4
发表于 2006-5-12 15:08:41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下面引用由万法归一2006/05/12 02:57pm 发表的内容:
版主说的不错,但繁体字是中国独有艺术,对于我们这些搞传统文化的人好象不应该排斥而要继承。
简体字就不是中国独有的艺术?我们用简体字就排斥了传统文化而没有继承传统文化?
5
发表于 2006-5-13 00:23:44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讀中醫而不用繁體字是可惜的,
醫古文仍用繁體就是一例。
不用繁體字,有時會無法了解前人的意思呢!
6
发表于 2006-5-13 06:58:28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在本论坛,应该提倡用简化字,禁止用繁体字.
提倡可矣,“禁用”则过矣。说个“不提倡”足矣,毕竟有几千万人是用繁体字为主的。如果看不懂不看就是了。“禁用”,实际上是没有人有这个权力的。但我相信你是一时用词不当。
7
发表于 2006-5-13 13:42:37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支持6楼的说法
8
发表于 2006-5-13 19:32:24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為什麼禁用繁體字?
港澳台地區現在都在運用繁體字,
按版主的意思是應該禁止這三個地區的人在這個論壇發言囉?
我覺得倒是簡體字破壞了中文的美。
9
发表于 2006-5-13 21:51:59 | 只看该作者

已故名医何绍奇论外感咳嗽续

6楼说的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34 , Processed in 0.0599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