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为中医学术界大兴争鸣之风叫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31 22: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中医学术界大兴争鸣之风叫好
王辉武 指导  田生望  陶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
  2004年8月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的“2004年中医药科学论坛”发起了以中医药科学问题为主的学术争鸣,我们认为这对提高中医学的认识、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活动,也是学科成熟的表现。
  目前的讨论,主要从人文、哲学等多个角度,围绕中医学的科学性、中西医学的比较、中医药学目前的困境以及中医学的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在中医药的科学性方面,学者们分析认为,部分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持否定态度的根源在于泛滥的激进的科学主义,在于科学一元论及其狭隘的科学观。宋正海认为,科学主义一方面忽视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过分欣赏西方近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迷信近代科学体系,热衷于用近代科学的特征(科学观、方法论)来定义整个“科学”;另一方面把“科学”这个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绝对化,全面否定科学的社会性;不承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体系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因而妨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学的认识。廖育群指出,在科学一元论者中,要么把科学作为正确的代名词,要么把科学等同于西方科学。而在西方社会中,科学、技术、医学甚至数学是并列的关系。他认为,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学不必硬要归于这种“科学”体系中。毛嘉陵强调,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相对正确性,不能把科学等同于正确。黎鸣认为,现代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西方的=科学的=完全正确的”一系列概念的偷换,中医学自然就被排斥在这种科学体系之外了。
  李申讨论了科学的范畴等问题,他指出科学只有一个,但表现形式可以不一样,水平当然也有高低;目前科学的确切概念还不统一,大体上有严格定义与宽泛定义之分。严格定义的科学只能适用于物理、数学等很小的范围。并且现在许多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分支也不都符合严格科学定义。刘长林认为,科学是多元的,可以因对象、认识方法、认识层次的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的知识体系。
  对于中医学的科学属性和与西医学的区别,刘长林认为中西医因分别侧重于时间和空间,而产生了不同的科学源流和不同的科学体系,二者是对称互补的。朱清时将中医归于复杂性科学范畴,他指出,以还原论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现代主流科学在研究复杂事物时有很多的局限性,目前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的条件还不成熟。姜岩则进一步指出,还原论在近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性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这个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的出现,它在宇观、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局限性便逐渐暴露出来;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则从逻辑层次上宣判了还原论统治地位的终结。而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具体地讲就是中国古代的整体思想和实用化方法),却已成为正逐渐兴起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祝世讷将中医学归于典型的古代科学,他认为评价中医的基本问题是科学水平而不是是否科学的问题。他同时指出,中医学的某些认识,已超出了西医学的视野并领先于现代医学。杨玉辉还提出,中医学是真正的人体科学,其基本理论和方法水平并不比西方医学低。
  以上观点表明,中医学也是一种科学体系,但它不是单纯意义或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并且与目前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有一定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和西方医学相比有其独到之处。
  对中医学目前发展艰难的原因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黎鸣指出,思想界不健康的状态妨碍了人们对中医的正确认识。王一方认为,“五四”以来,中医受到了激进的科学主义怀疑和批判,而失去了自己的人文传统。他认为应当走出科学主义的阴影,以历史的实践为准则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医,而首要的工作就是对中医人文传统进行挖掘、整理和重建。宋正海认为,中医发展受阻源于科学主义泛滥。他提出要振兴中医,当务之急是在医药卫生界内部彻底批判科学主义。刘力红指出近年对中医经典的遗弃,是目前中医界信心危机和学术滑坡的原因之一,因此主张重拾经典。
  有不少专家学者也在该报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薛公忱、张宗明等指出,中医理论面临的最大危害就是民族虚无主义,中医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因此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曲黎敏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可以明显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有助于训练中医学思维。张军大胆地向权威提出质疑,认为中医学目前的困境与阴阳五行这一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被“偏解”有关。许家松认为,应重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应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还有很多学者强调应该重视师承方法在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目前在这方面的探讨还在进行之中。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人要团结,学要斗争”。在一个学科中,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争鸣,对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争总是源自于差异,不同的观点,在彼此的据理力争之下,原本模糊的,可以不断深入、细化。从模糊到明确,而逐渐成熟、明朗。正确的观点,会在争鸣中进一步确立和发展。错误的成分,则会逐渐被扬弃、被剔除,从而提高了认识水平,也丰富和净化了学术内涵。
  当前中医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正如黎鸣所说,长期以来,由于国情等多种原因,思想界自卑自贱的消极状态,妨碍了国人正确认识西方和西方文化,也同样蒙住了中国人正确认识自我和民族文化的视野,导致一部分中医药从业者,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信心,对中医学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中医药界人士对中医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或不屑一顾,或以不懂中医为荣……。中医药的生存、继承与发展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我们认为“中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的和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而不仅是中医界的问题。只有从理论上、学术上通过学习、讨论和争鸣,提高全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从实践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优越性,逐步从“全盘西化”的泥潭中走出来。如果全民都了解中医、信中医、用中医、自觉地支持中医,中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还难能奏效。
  中国中医药报所举办的讨论,找到了多年“中医问题”的根源,我们要为这种明智的举措拍案叫好,同时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也希望讨论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2
匿名  发表于 2005-2-1 18:43:14

[转帖]为中医学术界大兴争鸣之风叫好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17:50 , Processed in 0.0478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