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12篇 复杂性理论(6)— 朗顿的《人工生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29 16: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12篇  复杂性理论(6)— 朗顿的《人工生命》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说明》:
1  资料来源:《复杂》,作者是米歇尔.沃尔德罗普,由陈玲译。
2  现在我将《复杂》书中对事物复杂性的论述分几篇文章贴出来。自然科学对复杂性的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还没有总结出几个抽象的定理,大多数是在对复杂事物进行描述。我认为《复杂》这本书对复杂性的描述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我希望网友能够从这些描述中对复杂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原书的写法是西方语言的典型方法,有些中国人不习惯,通过我的摘录,变成中国人习惯的说法,可能有利于大家的理解和接受。
3  摘录中的标题是我加的,为了理解方便。
一  约翰•冯•诺意曼对分子自动机问题的研究
   
冯•诺意曼从四十年代末开始就对自我繁衍的问题发生了兴趣。当时他和勃克斯、戈德斯坦已经设计出了可编程的数字化计算机。当时可编程的计算机这个概念还很新奇,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渴望了解这种可编程的机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回避的:一台机器能通过编程来复制自己吗?
    冯•诺意曼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的回答,起码在原则上他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毕竟植物和动物已经自我繁衍了几十亿年了,在生物化学这个层次上,动植物不过像星球一样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但这一事实并不能给予他很大的帮助。生物的自我繁衍极其复杂,包括基因、性、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细胞分裂和胚胎发育,更别说具体而详细的蛋白和DNA的分子化学了,这些在四十年代几乎完全不为人们所了解。而机器则显然没那么复杂。所以,冯•诺意曼在能够回答关于机器的自我繁衍的问题之前,他必须将这个过程简化至其本质,其抽象的逻辑形式。也就是说,他必须在头脑中形成编程员在许多年以后建造虚拟机器时的那种概念:他必须撇开具体的生物化学机器,找出自我繁衍的重要特点之所在。
    为了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感觉,冯•诺意曼先做了一个思维实验。他说,想象一台机器飘浮于一个池塘的水面,这个池塘里还有许多机器的零部件。接着,再想象这台机器是一个宇宙建设者:只要给出任何一台机器的描述,这台机器就能在池塘中一直划到寻找到制造机器所需要的合适的零部件,然后就制造出了这台机器。特别是,如果向它描述一下它自己,他就能够复制出自己来。
    冯•诺意曼说,这听起来像自我繁衍了。但却还不是,起码,还不完全是。新复制出来的机器的零部件全都很合适,但它不会描述自己,这意味着它不可能继续拷贝自己。所以冯•诺意曼同时也假定,最初的机器应该具有一个描述复印机:即对下一代机器的复制性描述。他说,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下一代就具有了无穷无尽进行繁衍的条件。然后就有了自我繁衍。
    冯•诺意曼对自我繁衍的分析作为思维实验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我们用更正式一点儿的方式重申的话,冯•诺意曼说的是,任何自我繁衍系统的基因材料,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必须具有两个不同的基本功能。一方面,它必须起到计算机程序的作用,是一种在繁衍下一代的过程中能够运行的算法。另一方面,它必须起到被动数据的作用,是一个能够复制和传给下一代的描述。
    这个分析结果变成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科学预测:几年以后的1953年,华生和克拉克终于拆解开了DNA的分子结构之谜。他们发现这个结构正好完全具备冯•诺意曼所指出的两个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基因程序,DNA编入了制造细胞所需要的酶和结构蛋白的指令,作为一个基因数据仓库,DNA的双螺旋结构在每次细胞分裂为二时都能解开和自我复制。进化以令人羡慕的节俭方式将基因材料的这种双重本质嵌入了DNA分子本身的结构之中。
    但还有其他的情况。当时冯•诺意曼知道,光有思维实验是不够的。他的关于在一个池塘里的自我繁衍机器的想象仍然太具体,与过程的具体材料绑得太紧了。作为一个数学家,他需要非常正式和完全抽象的理论。结果就有了后来被称为“分子自动机”这个形式的理论。这是他的同事,住在罗沙拉莫斯的波兰数学家斯坦尼斯劳斯•乌兰建议的。乌兰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乌兰建议的是约翰•康卫二十多年前发明生命游戏时所用的框架。确实,康卫当时非常清楚,生命游戏只不过是分子自动机的一个特例。乌兰对冯•诺意曼的建议是,最根本的是要想象一个可编程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时间”被定义为宇宙之钟的滴答声,“空间”被定义为一个个分离的细胞格。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定义抽象的计算机,一个有限的自动机。在任何一个时间和任何一个细胞中,自动机都会只存在于无限状态中的唯一一种状态中,它可以被想象成是红的、白的、蓝的、绿的、黄的,或1、2、3、4,或死的、活的,或不管什么。而且,宇宙之钟每滴答一次,自动机就会转入一种新的状态,这种新的状态是根据其当前的状态以及其邻居当前的状态所决定的。宇宙的“物理规律”因此就会被编入其转换表内:就是能够告诉每一个自动机根据其邻居可能转换的状态做出改变。
    冯•诺意曼喜爱这个分子自动机的概念。这个系统简单抽象到能够进行数学分析,但又能丰富多采到足以使他能抓住他正尽力想弄明白的过程。而且这又正好是一个你可以实际在一台计算机上模拟的系统。起码从原则上来说是可以这么做的。1954年,冯•诺意曼死于癌症,未能完成他对细胞自动机的研究,但应邀编辑冯•诺意曼在这项研究上的所有论文的勃克斯后来编辑了他的成果,并填补了冯•诺意曼尚末来得及完成的细节,于1966年以《自我繁衍自动机理论》为名结集出版。该书的要点之一是,冯•诺意曼证明了起码有一种确实能够自我繁衍的分子自动机模型的存在。他发现的这个模型极其复杂,要求大量的细胞格,而且每一个细胞有二十九种不同的状态。这是任何现有计算机的模仿功能都无法胜任的。但这种自动机确实存在的事实回答了根本的原则问题:一旦将自我繁衍看作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独一无二的特征,那就能让机器也做到这一点。
二  朗顿的人工生命游戏
    虽然克里斯•朗顿对人工生命的诞生已经记不清确切的日期了,但却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时刻。那是在1971年底,或1972年初,反正是在冬天。他就像个标准的计算机狂那样,独自一人呆在波士顿麻省综合医院的六层楼上,坐在心理学系的一架像书桌那么巨大的PDP-9型计算机的控制台前,凌晨三点了还在修正计算机编码的错误。
    他说,不管怎么说,在那个待殊的夜晚,我正在修改编码错误,因为明知这一阵子他无法在机器上运行任何东西,所以他就从计算机的大阴极射线管前面的盒子里抽出其中的一卷纸磁带,把它插入磁带阅读器,开始在计算机上运行“生命游戏”。
    这是他最喜欢的计算机游戏之一。朗顿说:“我们从比尔•高士泊(Bill Gosper)小组那儿弄到了这个软件程序,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玩‘生命游戏’。我们也在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这个前些年由英国数学家约翰•康卫(John Conway)开发的程序不是真的可以让你玩的游戏。它更像是一个可以按照你的意愿演化的缩微宇宙。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上只出现这个宇宙的一个影像:一个平面坐标方格上布满了“活着的”黑方块和“死了的”白方块,最初的图案可以任你摆布。但一旦你开始运作这个游戏后,这些方块就会根据很少几条简单规则活过来或死过去。每一代的每一个方块首先要环顾其四周的近邻,如果近邻中早就有太多活着的方块了,则这个方块的下一代就会因为数额过剩而死去。如果其近邻中存活者过少,则这个方块就会因为孤独而死去。但如果其近邻中存有两个或三个“活着的”方块,比例恰到好处,则这个方块的下一代就能存活下去。也就是说,要么是这下一代已经活着,能够继续存活下去,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产生新的一代。
    就这么简单。这些规则只是一种漫画式的生物学。然而“生命游戏”的奇妙之处在于,当你把这些简单的规则变成一个计算机程序之后,就好像真的能够让计算机屏幕活起来。与当今你所能看到的计算机屏幕相比,这个游戏的动作相当缓慢、迟钝,就好像是让录像机用慢动作重播一遍似的。但如果你用心观察,就可以看到计算机屏幕沸腾着各种活动,就像是在一台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池塘水里的微生物。开始时你可以随意设置一些活着的方块,可以观察到它们如何很快自组织成各种连贯一致的结构。其中有的结构翻滚不已,有的结构的振荡有如野兽呼吸。你还会发现“滑翔机”,即一小簇以常速滑过屏幕的活细胞。你还会看到稳定地发射出新的滑翔机的“滑翔机枪”,以及在那里气闲心定地吞食滑翔机的其他结构。如果你走运的话,甚至还可能看到《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那种“切夏猫”,它缓慢地销声匿迹,只留下微笑和足痕。每重玩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图案都会有所不同,没有人能够穷尽其可能性。朗顿说:“我看到的第一个图案是大而稳定的宝石型的结构。但当你从外部加入一个滑翔机,就会打乱这个完美无缺的晶体美。其结构就会慢慢消亡至无影无踪,就好像滑翔机是一种外来的传染病。这就好像是安德洛墨达的世系一样。”
    所以那天晚上,计算机在出声地运转,计算机屏幕上活跃着各种小图案,而朗顿在修改编码错误。“有一次我抬头扫了一眼,计算机屏幕上的生命游戏正在弯弯曲曲地逝去。然后我重又扫了一眼我正在修改的计算机编码。这时我颈后的汗毛倒竖了起来。我感到还有其他人在这个房间里。”
    朗顿回头环顾,以为他的一个同事正偷偷站在他身后。这是一间拥挤不堪的屋子,放有PDP-9型机的巨大的蓝色机柜、立着许多放置各种电子设备的架子,还堆放着一台老式脑电图记录机和示波管。有一些箱子挤在角落里,电线和管子长长地拖曳满地,还有许多从未使用过的东西。这是真正的计算机迷们的天堂。但并没有人站在他背后,没有人藏在那里,他完全是一个人呆在这里。
    朗顿回过头来看计算机屏幕。“我意识到,一定是‘生命游戏’在捣鬼。计算机屏幕上的某些东西是活生生的。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一刻的感觉,我区分不出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过程。我从某种深层次上认识到,在计算机上发生的一切和在我肉体上发生的一切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确实是这两件事的同一种过程。”


三  计算机演示的人工生命
(一)“柏德”群体绕过障碍物
人工生命研讨会上的一场最为生动的演示:克内基•雷诺尔兹的“柏德”群。雷诺尔兹在这个计算机模型中只用了三条仅限于局部的和“柏德”之间相互作用的简单规则,而并没有编写全面的、自上而下的详尽规则,来告诉“柏德”群如何采取行动,也没有编写任何规则来告诉“柏德”群如何马首是瞻地听从头领“柏德”的指挥。但正是这些局部的规则使得“柏德”群对不同的情况产生了有机的应变能力。这些规则总是趋于将“柏德”拉向集中,在某些方面有些像亚当•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总是要使供与求趋于均衡。但正如经济领域中的情形一样,聚集的趋向只不过是一种趋向而已,其结果却是,所有的“柏德”都根据近邻的行为作出反应,所以,当一群“柏德”碰到像柱子这样的障碍物时,每一个“柏德”就会各行其是,整个群体就这样毫不困难地兵分两路,从障碍物的两侧流绕而过。
    朗顿说,如果用一组自上而下的规则来做这件事,整个系统行动起来就会麻烦、复杂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各种规则要告诉每一个“柏德”在碰到每一种可以想象到的情况时应该采取何种具体的行动。他确实见过这样的系统,它们总是显得非常愚蠢和不自然,更像是一个动画片,而不像是栩栩如生的生命。另外,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根本不可能把每一种情况都考虑到,所以这种系统总是一碰到复杂的情况就变得无所适从,总是表现得既僵硬又脆弱,常常会于踌躇犹豫之中嘎然而止。
(二)图示植物
乌德勒支大学的阿利斯蒂德•林登美尔和里基那大学的普莱赞梅斯劳•普鲁辛凯乌泽的图示植物也同样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体性思考的模式的产物。这些图示植物不是画在计算机屏幕上的,而是“种”到计算机屏幕上去的。它们起初是单个的茎枝,然后有一些简单的规则来告诉每一个茎枝怎样生出叶子、花朵和更多的分枝来。这些规则同样没有包含植物最终的整体形状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类的信息,只是模拟植物生长过程中众多细胞怎样各自区分开来、怎样相互作用。但这些规则却产生了看上去极逼真的灌木、树木、或花朵。事实上,经过仔细筛选的规则是能够产生非常近似已知物种的计算机植物的。(而如果对那些规则做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改变,都会导致产生完全不同的植物。这说明,对进化来说,发展进程中的微小改变多么轻易就能导致外形上的巨大改观。)
四  人工生命研究的基本原理——生命的特征并不存在于单个物质之中,而存在于物质的组合之中
人工生命与常规生物学基本上是相反的。人工生命不是用分析的方法——不是用解剖有生命的物种、生物体、器官、肌理、细胞、器官细胞的方法——来理解生命,人工生命是用综合的方法来理解生命。即,在人工系统中将简单的零部件组合在一起,使之产生类似生命的行为。人工生命的信条是,生命的特征并不存在于单个物质之中,而存在于物质的组合之中。人工生命将用计算机,或也许是机器人等新型媒介来探索生物学领域的其它发展的可能性。“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可能的生命形式’这个意义上来看待‘已知的生命形式’,才能真正理解野兽的本质。”朗顿说,从抽象的组织角度来看待生命,也许是人工生命研讨会上产生的最为瞩目的思想。这一思想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相关绝非偶然。这两者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知识之源。
二十世纪初,阿龙佐•彻基(Alonzo Church)、科特•歌德尔(Kurt Godel)、爱伦•图灵和其他一些人都指出,无论机器是用何种材料制造的,机械流程的实质,即导致机器行为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机器本身,而是一种抽象的控制结构,是可以用一组规则来表示的程序。朗顿说,正是这种抽象的东西使你可以从一台计算机里取出一个软件,插入另一台计算机上运作:机器的“机制”在于软件,而不在于硬件。这正是朗顿十八年前在麻省综合医院得到的启示。而一旦你接受了这一点,那就不难理解,生物体的“生命力”同样也在其软件之中,即,存在于分子的组织之中,而不是存在分子本身。
但朗顿承认,这种认识的跨越并非像看上去那么轻而易举,特别是当你考虑到生命呈现出怎样的流动性、自发性和有机性,而计算机和其它机器呈现出怎样的受控性,接受这种认识就更难了。初看上去,甚至从机器的角度来谈论有生命的系统都显得非常荒唐。
但答案就存在于进一步的伟大洞见之中,这也是人工生命研讨会上一再出现的主题:有生命的系统就像机器,这很对,然而生命体这台机器却具有与一般意义上的机器全然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生命的系统似乎总是自下而上地。从大量极其简单的系统群中涌现出来,而不是工程师自上而下设计的那种机器。一个细胞包含了许多蛋白、DNA和其它生物分子;一个大脑包含了许多神经元;一个胚胎包含了许多相互作用的细胞;一个蚂蚁王国包含了许多蚂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种经济包含了许多公司和个人。
朗顿最终用斜体字归纳道:“我们从计算机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中获得的最为惊人的认识是:复杂的行为并非出自复杂的基本结构。”“确实,极为有趣的复杂行为是从极为简单的元素群中涌现出来的。”
    朗顿说,人工生命研讨会一再强调这样一个主题:获得类似生命行为的方法,就是模拟简单的单位,而不是去模拟巨大而复杂的单位。是运用局部控制,而不是运用全局控制。让行为从底层涌现出来,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做出规定。做这种实验时,要把重点放在正在产生的行为上,而不是放在最终结果上。正如荷兰德喜欢指出的那样,有生命的系统永远不会安顿下来。
    朗顿说,确实,当你把这个自下而上的概念当作其逻辑结论来看待时,你就会把它视为一门新型的、纯粹的科学——生机论。这个古远的概念说的是,生命包含着某种能够超越纯物质的能源、力量、或精神。而事实上,生命确实能够超越纯物质。这不是因为有生命的系统是被某种物理和化学之外的某种生命本质所驱动的,而是因为一群遵循简单的互动规则的简单的东西能够产生永远令人吃惊的行为效果。他说,生命也许确实是某种生化机器,但要启动这台机器,“却不是把生命注入这台机器,而是将这台机器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让它们产生互动,从而使其具有‘生命’。”
    朗顿最后说,从生命的特点在于组织,而不在于分子这一点上来说,生命有可能不仅只是类似计算机,生命根本就是一种计算法。朗顿说,要知为何,就得从以碳为基础的常规生物学开始解释。生物学家们在这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指出,活的生物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基因型,即编入其DNA中的各种基因蓝图。生物体的结构正是这些基因蓝图所创造的。当然,在现实中,活细胞的实际运作极为复杂,每一个基因对每一种单一的蛋白分子来说都是一个基因蓝图,成千上万个蛋白分子在其所在的细胞内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相互作用。实际上,你可以把基因型想成是许多并行运作的小计算机程序的组合,每一个程序代表一个基因,当它们被激活时,所有这些被激活的程序就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陷入逻辑冲突之中。而作为一个集体,这些相互作用的程序却能够完成整体的计算任务,这就是表现型,即,有机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结构。
在概论的撰写中,朗顿非常谨慎地避免宣称人工生命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实体“真正”是活的。它们显然并不是活物。计算机中的“柏德”、植物和自我繁衍分子自动机,所有这些不过是模拟而已,是一种高度简化了的、离开计算机就不存在的生命模型。


2
发表于 2005-8-29 20:56:34 | 只看该作者

第112篇 复杂性理论(6)— 朗顿的《人工生命》

感谢先生的辛勤劳作并使论坛增辉!
3
发表于 2005-12-10 07:23:42 | 只看该作者

第112篇 复杂性理论(6)— 朗顿的《人工生命》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3>医学哲学</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9:07 , Processed in 0.2127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