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对话:与“四大名医”传人研讨临床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4 00:2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朋友:
我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编辑,本人发起的帖子“中医新课堂:你有机会与中医名家面对面”承蒙大家的厚爱,已被置顶。——稍微遗憾的是:余国钧老师不上网,而且地方口音非常之重,所以,我只能把网友的提问、交流话题,通过书信和他联系。在网络化的今天,难免让网友有旷日持久的感觉,呵呵!
能否让上网的中年名家能够和网友快捷地对话、交流呢?甚至,把针对具体案例地对华进行正式出版呢?
我准备请出四大名医孔伯华的再传弟子,与各位网友进行更加快捷、直接的学术对话。
    先让我介绍一下孔伯华先生:
孔伯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1929年,国民党政府作出 “取缔中医”的议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公愤。孔伯华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领全团前往南京汪精卫国名党政府请愿。面对汪精卫,孔伯华先生义正严辞地提出:咱们拿治病的效果来说话,找12个病人,你们先挑6个病人,用西医治疗;剩下的6个病人给我,用中医治疗。   
汪精卫同意做对比“打擂”,孔伯华分到了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6个病人。结果,孔伯华用中医治病的效果相当好,汪精卫眼见为实,看到中医的良好疗效,初步决定中医不能取缔。后来,汪精卫把自己的朋友介绍到孔伯华这里治疗,再试试治疗效果,最后发现效果相当满意。这样,汪精卫政府撤消了“取缔中医”的提案。
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对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备至关怀,多所建树,受到周总理当面表扬:“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1950年,毛主席发烧,1个多礼拜了。打了些针,吃了些药,烧还是不退。主席对孔伯华说:“麻烦你给我吃点中药吧”。孔伯华给毛主席诊了脉,看了病,开好药方,请毛主席吃两到三付。结果,毛主席吃了两付,就派人打电话说,烧已经退了。
此后,孔伯华又受毛主席邀请,座谈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孔伯华随后给毛主席上书
陈情,云:“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执技精良,方能拯济疾苦,故宜首重其培养人才”。周总理后来对孔伯华说,毛主席非常欣赏你的这个观点。于是,教委的同志把孔伯华解放前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办学资料取走,开始编写新中国的中医教学大纲,创办新中国的中医学院。
孔伯华对儿孙、弟子的要求极为严格,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传授。临终遗嘱:“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昔日,孔老在北京西单北白庙胡同,创建“北平国医学院”,担任院长,办学15年,为祖国培养了数百位杰出的中医骨干;今日,孔伯华的嫡孙孔令谦在北京展览馆路3号主持“北京伯华医馆”,专门诊治疑难杂症。
相声演员牛群对于“伯华中医”有着直接的感受,他曾公开发表一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刘大夫的故事》:
刘大夫叫刘孝威,是四大名医孔伯华的学生。我认识刘大夫之前,根本不信中医。1981年2月底,妈妈一下病倒了,等送到军区总医院妈妈已经不行了。也就住了两天,医院通知我,准备后事。我傻了。
  反正西医已经判了死刑了,能不能请中医看看?死马当成活马医。——结果,刘大夫来了,切脉、开药,“先吃三付药试试”。
    第一付药下去,所有的管子撤掉。第二付药吃完,妈妈坐起来了。觉得嘴里没味儿,开始偷咸菜吃。吃完第三付药,妈妈出院。三付药只用了三天。
  1984年全国首届相声大赛在青岛举办。赛前一个星期,我大腿根儿靠后长了个枣儿大的疖子。疖子长的不是地方,怎么呆着都疼。躺着疼,趴着疼,侧着疼,站着疼,蹲着疼,走着更疼,疼的我呲牙咧嘴。只有两种姿式不疼,一是站着,但必须把俩腿岔开。二是岔开俩腿不想站了就必须得趴着。受那罪就别提了,到医院,打针、吃药、抹药,疼是没减轻,疖子由“枣儿”变“鸡蛋”了。
  说话第二天就要比赛了,把我急的,头一天把刘大夫请到家里,我说:“我今天晚上就得上火车,明天在青岛比赛,我总不能在台上劈着岔说相声。”刘大夫拿出两包药,笑道:“你现在把这个先吃了,一会儿抹这个。今天晚上上你的车,我保你不到青岛就好了。”
 车没到青岛,疖子没了。那次我拿了两个一等奖。他救的是我的艺术生命。
  1989年秋,我二姐得了肝癌。天津各大医院跑遍了,结论一样:只能活三个月。刘大夫给二姐切脉,依然是:“先吃三付药试试。”当时二姐躺在床上,已经不能动了,吃不进东西。特别是肚子,鼓鼓的,象扣了一口锅,跟孕妇分娩前的体形一样。硬硬的,象放进一块大石头,用手按是按不动的。
  也就三、四天吧,二姐的肚子完全下去了,软软和儿和儿。脸色红扑儿扑儿的,腰杆儿直直的,走起路来很有劲儿,那饭量儿跟小伙子差不多。能吃能睡还打呼噜。可能人一有劲儿不使难受,每天早晨二姐都要起得很早,把我们楼的周围扫的干干净净。
我的《牛眼看家》摄影集出版后,我把第一本送给刘大夫。
“在‘孔伯华养生医馆’坐诊的每个大夫都像刘大夫一样,具有一身独到的本领” 孔伯华嫡孙孔令谦深情地回顾祖父孔伯华,“我祖父培育学生的标准是:学生一定要在某方面超过老师!尤其注重医德的培养!”比如,78岁的徐宏勋大夫,也是孔伯华的学生。作为名老中医,退休之前他的挂号费就是每位病人300元,但是,退休后他来到“养生医馆”,只收30元挂号费。徐老特别致力于治疗疑难病症,他亲手治愈的癌症病人朱邦本,被评选为“北京抗癌明星”,激励千万癌症病人与病魔抗争。——孔伯华先生在三十岁时,年纪轻轻,就已名噪北京,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举国知名。故此,孔老特别呼吁:“中医唯以疗效取胜,不分年纪大小。”——在“孔伯华养生医馆”,年仅30多岁的孔伯华再传弟子——阮劲平大夫,传承“每临疑难病症,必有自己独到疗法”的孔门独立医术风格,成为孔伯华中医学的学术继承人之一。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8:49:24 | 只看该作者

学术对话:与“四大名医”传人研讨临床案例


医理探源:要结合临床的实践,不空谈!
(欢迎各位跟帖,让我们创造真正学术探讨的论坛风气,我们特邀阮劲平医师随时对诸位的提问进行回应!呵呵,不容易啊!)
名医传人阮劲平医学实践录之一
胸痹
胸痹一般为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甚者为心肌梗死,病人自觉症状为胸闷憋气,甚至胸痛彻背。中医一般认为是血瘀或气阴两虚,本人师从孔少华老中医对胸痹的认识,认为胸痹多为痰湿阻络引起。故治疗上以温胆汤化裁为主。
基本方
橘子络15克、橘子核1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炒枳壳10克、青竹茹15克、全瓜蒌30克、炙甘草3克、香附米10克、紫苏梗5克、桑寄生30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15克、霍石斛30克、血琥珀5克(同煎)
此方中以法半夏为主药,有强心作用。橘络橘核配合法半夏云茯苓取二陈汤之意化痰通络,香附米紫苏梗炒枳壳理气宽胸,全瓜蒌宽胸化痰,青竹茹化胸中痰湿,桑寄生伍橘络通络,六神曲和胃消食,炙甘草补心气,霍石斛养胃阴,血琥珀活血安神。诸药配合,共奏理气化痰,宽胸和胃之功。
因为心脏与胃相邻,若发生疼痛则部位相近,所以古人往往心痛胃痛不分,而且两个脏器功能相互影响,临床常见胸痹患者因吃得过饱而诱发胸痹。现代医学也认为心胃属于同一神经节段,有共同的植物神经支配,有一种病是心胃综合症,患者常由于食后发生心悸,此种情况多为中医所说的痰湿阻滞经络所致,故用温胆汤治疗常获佳效。
加减法:
心气阴两虚者,脉结代者,加南北沙参各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百合30克。甚者以西洋参6~10克易南北沙参。
胸中刺痛,舌有瘀斑者加紫丹参15克、桃仁5克、
心阳不振,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沉细微弱者加炮附子10克、干姜6克、人参10克、炙甘草易为6克。
病例:
张某某 男 60岁  就诊时间2005年12月
冠心病史8年,长年慢支,曾于2001年2003年做过两次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后,胸闷胸痛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时有心绞痛发作,2003年7月与11月连续两次发病住院治疗,此次刚出院未到一个月,因食用变质酸奶,而致急性肠炎,水样便,日十数行,心绞痛时作,故又入院急诊抢救,现症腹泻略缓解,日行四次,胃中有烧灼感,食欲全无,心律不齐,心绞痛时作,胸闷气喘,夜不得平卧,咳嗽有黄痰,不停吸氧,始能稍有缓解。医院已下病危通知。舌质红,舌苔白厚而腻,脉沉细微弱而数,至数不齐。
辩证分析:
此病人冠心病史八年,两次支架手术,仍时有心绞痛发作,显系气阴两虚之象。长年慢支,宿有痰湿蕴肺;此次因食用变质酸奶,日泻十数次,胃中灼热,食欲全无,为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滑泻无度,更伤气阴,兼有痰湿阻于胸络,故心绞痛时作,胸闷气短,夜不得平卧;咳有黄痰,亦是痰热蕴肺;舌苔白厚而腻系湿浊中阻,脉象沉细微弱至数不齐,心气阴两虚,小数,内有热象。综上所述,病情较为复杂,系心气阴两虚,湿浊中阻,兼有痰热蕴肺。先拟益气养阴 以护卫心脏,兼清化湿热。
处方
西洋参8克(先煎)、麦冬12克、五味子5克、桔皮10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白蔻5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15克、生甘草3克  二剂
方中首选生脉饮固护心脏气阴,又以桔皮、法半夏、云茯苓燥湿化痰,兼有强心作用,黄芩黄连清热止泄,滑石甘草取六一散之意利湿止泻;白蔻、六神曲以消导。
二诊:药后腹泻减轻,一日三次,自觉胃舒服一点,但仍无食欲,胸闷气短未见缓解,胃中灼热,咳嗽痰黄,夜不得平卧,舌红苔白厚腻,脉象仍沉细不齐。心气仍不足兼有肺胃郁热,上方加一味黄芪15克益气,桑叶10克、川贝10克、炙杷叶10克清肺化痰。二剂
三诊:药后腹泻虽止,但反觉气壅于上,夜间喘甚,因思虽然心气阴两虚,但肺胃痰热不除,上方加生黄芪反助热上攻,心之气阴也不得复,故重新处方:
西洋参6克、麦冬12克、五味子3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杏仁泥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条黄芩10克、橘子皮15克、法半夏10克、苇根15克、川贝母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炙甘草5克、二剂
此方在生脉饮和二陈汤护心强心的基础上,以桑菊杏宣降肺气,桑白皮、地骨皮、黄芩、苇根清泻肺热,川贝母化痰,全蝉衣、大青叶解毒利咽,以加重清肺化痰之力。
四诊:药后咳喘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也明显减少,夜得平卧。又服三剂,诸症缓解,偶有心中烦热之象,此为心阴不足,又加百合20克、生地10克以养心阴。后以此方加减调理月余,病情稳定。
此患者病情较重,虚实夹杂,既有心之气阴两虚,又有痰热郁肺,兼新感之湿热腹泻,故用药颇费周折,既要益气养阴,固护心脏,又要化湿止泻,清肺化痰。初诊时患者心绞痛时作,心率不齐,脉沉细微弱,证象颇危,故以生脉饮益气养阴,生脉,二陈汤化痰强心为主,又因湿热腹泻甚重,故加芩连清肠止泻,白蔻六神曲化浊和胃,以增食欲,滑石块生甘草取六一散之意利湿止泻,二诊时腹泻缓解,但心脏情况仍很危险,且兼肺热之象,于是试加黄芪益气,桑叶川贝杷叶清肺化痰,但药后反觉肺气上逆肺热之象加重,因思,心气虽不足,但肺热不除,心脏的负担不可能减轻,此时的主要矛盾是痰热蕴肺,欲补心脏气阴,必先清除肺内之痰热,故重新处方,以清肺化痰为主,兼顾益气养阴,故加桑菊蝉杏以宣降,黄芩苇根泻白清肺,大青叶解毒,川贝二陈化痰,配伍生脉饮二陈汤固护心脏,故药后症状明显减轻,肺热得清,心脏压力缓解,喘憋、胸痛诸症消失,病情趋于稳定。
3
匿名  发表于 2005-7-14 18:58:51

学术对话:与“四大名医”传人研讨临床案例

支持中医!!!
呵,楼主要多多挖掘好中医哦.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18:48:45 | 只看该作者

学术对话:与“四大名医”传人研讨临床案例

我在美国当中医(一)

鲁班(Benny Luban Lin)
我在美国做中医,已有10余年的时间了。在开办独立诊所几年后,便开始到美国的中医大学兼职授课和带教,我教美国人学习中医、中药和针灸,并在临床上指导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
多年前,我拜中国四大名医孔伯华关门弟子刘孝威为师,成为孔门第三代传人。师祖孔伯华曾受到周总理当面表扬:“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这种“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的精神在美国中医界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我先后通过美国联邦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医考试,取得了纽约州和加州的中医针灸行医执照,专攻目前西医一些棘手的病证,如急慢性痛证,热证,过敏性疾病,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总结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殊效的治疗方药和方法。

因地而治,针药并用调西人之体
——兼论产后病症的辨证施治

本人在美国行医十余年,美国产妇自我保健意识之差,产后病症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这与美国现代化、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大多数妇女从怀孕到产后,不会因为特殊阶段需要调养而改变其衣着打扮,照样露脐裸脚。即将临盆之际,方准入院,分娩后48小时,如没有大出血或感染等症状的出现,就会出院。产后之饮食起居,亦无特殊变化,完全没有“坐月子”之说,仍然如常沐浴洗头,恨不得第二天就出去逛街,着装仅是应时应季而已。因此,产后病症就成了美国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强弱不同,症状不尽相同,但多多少少都有。体质强者,病症轻,恢复得快;体质较弱者,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其中产后疼痛为常见。
产后病症,是指孕妇分娩后出现的一系列各种症状。如产后疼痛(腹痛,腰痛,身痛,胁痛),产后恶露不下或不绝,产后血崩或眩晕,产后浮肿或尿频,产后乳汁不下或自漏等等,皆因产时伤气伤血,气虚气滞,血虚血瘀,或外邪乘虚而入,阻碍经脉而致。
到我诊所里来的病人,都是经西医治疗后,由于效果不显著而求助于中医的。多年以来,如何以东方传统医药来治疗西人之病症,如何古为今用,中为西用,也成了我潜心钻研的最大课题。中药与针灸独特的疗效,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也给产后病症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产后病症,临床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临证时首先要辨别病症属虚还是属实,属寒还是属热,或者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然后方可分别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产后诸症中最突出和普遍的,便是产后疼痛。产后疼痛,是指孕妇分娩后,出现各种不同的疼痛症状。有以腹痛为主的;有以身痛为主的;有以腰痛为主的。临床上又以遍身疼痛,肢节痠疼不利为多见,常见证型有:血虚,血瘀和风寒。在美国,西医对此几乎束手无策,只能让患者靠服用止痛药渡日。
孔伯华师祖曾说过,“治病必求其本,乃坚守不可移之法规”,而肾又为“本中之本。”根据产后多虚夹瘀的特点,结合美国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可以推想本病的发生,皆因产时失血过多,劳伤肾气,损伤脉络。气因血耗,不能逐瘀下行,反流注于经络,阻塞关节。或产后百节空虚,寒湿之邪乘虚侵入,经络受阻,致使肾亏血虚,寒湿阻络,瘀血流注,不通则痛;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亦为痛。表现为遍身痠胀疼痛,绵绵不休,时而针刺样疼痛或麻木,肢节痠楚,关节紧皱不利,遇寒加重,常常伴有恶寒,体倦乏力,睡眠不安,饮食减少,大便时干时溏,舌质黯淡,苔薄,脉弦细涩。治宜补肾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止痛。针灸治疗,药用自拟养元汤化裁。同时嘱咐患者忌食寒凉生冷之品,保暖防寒,劳逸结合。
病案举例:
莎伦·露特(Sharon Rutter),美国人,女,38岁。2004年1月15日初诊。
主诉:产后遍身疼痛时轻时重6月余,伴右腕关节肿痛1月,近来加重。
   六个月前顺产一足月女儿,正值炎夏,裸肩露脚,洗头泡澡,逐渐出现腰痛,肢节痠楚,以为照顾孩子所致,稍加休息则会恢复,未予重视。继则出现全身疼痛,诸关节痠痛不利,曾多次前往医院就医,各项检查都正常,予于止痛类药物口服,疗效不稳定。日后身体胀痛加重,以颈项肩背为剧,甚则麻木,有针刺样痛,喜温,失眠,体重增加,倦怠。近一个月来,右腕关节肿痛,放射到全手,拒按,不能提物。经友人介绍,求助于中医针灸治疗。查右橈骨茎突处有一结节状隆起,压痛明显,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舌黯红,苔薄白,脉滑沉弦而弱。脉症合参。
   西医诊断:痛症,右橈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中医诊断:产后疼痛。
(未完待续)
5
发表于 2005-7-19 20:54:15 | 只看该作者

学术对话:与“四大名医”传人研讨临床案例

我不太喜欢孔氏用药,多而繁杂,不太容易知道其用意。
6
匿名  发表于 2005-8-26 10:31:00

学术对话:与“四大名医”传人研讨临床案例

好!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4:28 , Processed in 0.0527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