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18|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1 20:3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医现代化悖论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后)
  
     20世纪对中医学来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有2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通过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后是有50年代对中医的排斥、歧视,60、70年代关于中医阴阳五行存废的论争,继而有80年代以来对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如何现代化的追问。的确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医是到了该彻底反省、认真总结的时候了。
    近年来,提的最响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可是对如何现代化,却是见仁见智,争议不决。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对这种观点已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并正引发一场论争。
    本文认为中医现代化问题已构成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要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20世纪末的中医就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不科学,所以才要科学化。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关于“科学”的界定,已出现很多种定义,有人认为科学就是对宇宙万事万物规律的探讨,有人认为科学就是分科的学问,有人认为科学就必须满足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这三个要求。应该说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宽泛的意义,第三种观点是严格的意义。
    就严格意义的“科学”而言,在17世纪以前,不仅中国没有,西方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科学是在欧洲由16-17世纪那场“科学革命”形成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承认中国古代有科学,但认为它不是理论性的科学而是经验性的准科学或前科学。董光壁认为李约瑟并没能发现中国古代科学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理论特征。他在研究了西方与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之后,指出中国传统科学在秦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论为哲学基础,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五大学科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学范式,并且联合开辟了宇宙图象之历法摸式、数学模式和物理模式之先河。其后传统科学的积累以其三次高峰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行为轨迹。结论是中国不仅有科学而是似乎也可以说有理论科学,不过它的特征不是公理论而是模型论的。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异的总源头是生成论与构成论的不同。东方以生成论为主流,于是形成中国传统科学的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特征;西方以构成论为主流,于是形成西方传统科学的结构的、几何的、公理论的特征。①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唯一沿用至今的学科,它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室检验。这是客观事实,没必要遮遮掩掩,从理论特征上说,中医还不是一种结构的、几何的、公理论的科学,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却是-种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
    模型论科学把理论看作一簇与经验同构的模型,用模型化方法表达理论,用“同构”概念来说明理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和物理关系。模型的优势在于,除部分地包括对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外,还可以包含许多非实在因素对应的结构。模型是理论的一种逻辑演算形式,是一种理论化了的理论形式,其中的命题不一定要看成真的,但在它们的集合中必须是可逻辑推论的。运用模型可以从原始观察陈述出发,推论出尚未观察到的一些有关的命题,而这些推论的结果又可以成为新的初始命题,由此不断地去寻找越来越多的可观察性质。①
    “模型论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新观念,用这个新观念来审视中医学,我们可以自然地得出中医学是科学棗是模型论科学的结论。
二、中医学建构的核心方法
    中医学采用模型的方法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模型论科学。有学者认为模型的方法也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②实际上两者采用的“模型’是不同的,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采用的模型是思维模型,而现代科学采用的模型是物质模型。
    所谓“模型”是指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是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
    物质模型是以某种速度、形式相似、人造或自然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物质模型是摸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
    现代西方生命科学主要采用物质形式的模型,如动物模型,以模型(动物)和原型(人)之间的生理过程、病理过程、心理过程的某些相似为基础进行摸拟。
    中国传统医学,从《内经》开始采用思维形式的模型法(而不采用物质模型法),其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河洛卦象数理模型,可统称为“象数符号模型”。而以阴阳五行为最基础模型,它是中医及整个中国传统科学建构的基础。这个思维模型是定性化的,并不用以表量,虽然也能进行简单的运算,但不是作为严格的量的依据,而是提供定性和推论的依据。③
三、中医理论(概念)研究的误区
    中医学概念如阴阳、气、脏腑、藏象、经络、证,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现代化所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按照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科学概念不应该是抽象的、歧义的、模糊的,而应该有确切的、固定的、清晰的内涵。而中医理论概念却不符合这一要求,所以要以实证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些概念的“物质基础”,于是近年来这种以寻找“物质基础”为目的的中医科研课题全面铺开,并很容易获得各种科研基金的资助,与此同时,那些非实证、实验研究的课题则难以立项。
    然而那些对中医概念、中医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科学研究的成果,却不容乐观。它给中医理论思维造成了一种新的混乱,给中医学制造了另一个悖论棗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证、实验方法既能证实中医概念的科学性,又能证实中医概念的非科学性。从而陷入中医科学研究二律背反的学术怪圈。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医核心概念“脏腑”(“藏象”)现代研究的思路和结论。
  “脏腑”的现代研究,主要采用与西医解剖组织相对照的思路,将“藏象”看成是藏之于内的实质性脏器,不少研究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同于西医的这五种脏器,如心被看成心脏,脾被看成是消化系统的器官,心包络被看成是心包膜,命门被看成是肾脏、是肾上腺皮质、是内分泌系统,三焦被看成是网膜或淋巴系统……将中医五脏关系理解为西医脏器间的关系,如肝与胆相表里就是“肝脏”与“胆囊”的解剖位置互为表里、两者功能互为联系;肝肾同源的缘由就是肝病患者具有骨性肾虚证表现,血钙、血磷及相关激素下降……
    目前有关藏象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心:对心气虚实质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血浆cAMP(环核苷酸)含量,心肌图等方面与心气虚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心气虚患者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理之一。
    肝:对肝阳上亢所致肝病的研究,选用神经系统、内分泌、血管紧张素、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等40项实验指标研究,认为其生理病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揭示肝与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神经一体液调节素有密切关系。
脾: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锌、铜是脾的物质基础,在脾虚失运(脾主运化)、脾主肌肉模型中,酶分泌下降,活性降低;揭示脾与植物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消化系统及三大物质代谢有关。
    肾: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密切关系,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的特征。
    肺:肺气虚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量值及微血管传导值有改变,说明肺气是调节微循环物质之一。
    然而在脏腑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心主神明、心阳虚、心与小肠相表里、肝藏血、肝主疏泄、脾阴虚、肾主纳气、肾主耳、肾主骨生髓、肺主宣发又主肃降,等等,均没有很好的解释。
    这种研究的结果使中医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人因为脏腑的某些方面在解剖组织学、生理学上找到了物质结构,于是喜形于色,赞叹古人的伟大,中医的科学!另一些人因为脏腑的某些方面找不到物质结构,于是妄自菲薄,甚至怒斥中医根本没有科学性!中医界成了理论思维最为混乱的领域之一。
四、如何走出“悖论”的怪圈?
    本世纪的中医研究者应该而且能够为2l世纪的中医研究指出一条出路,以尽快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笔者仅提出两点看法,以供专家讨论。
  1、认清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
   上述寻找物质基础的中医科研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就是中医的气、阴阳、脏腑、经络、证是一种物质结构。这种观点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
    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以原子论为代表的希腊自然哲学,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可以说重视实体物质的原子论、结构论是西方哲学的主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西方哲学、西方科学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爱因斯坦定域性的破坏,玻尔量子力学的再解释,时间与实在关系的论争,标志物质实在观的变革;物质的非物质化,“场”概念的提出,能量和质量、潜存和实存关系的表明,标志实体原则的扬弃;怀特海过程哲学、拉兹洛系统哲学以机体系统和结构不变等概念取代物质实体,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从“聚集”义上界说“物”;人本主义诸流派将物质概念心理化,等等,标志当代西方哲学对物质的两种勾消。④
    关系实在论是以现代科学、数学(包括几何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与东方传统思想背景也有着深刻的联系。与西方式的实体思维和实体逻辑相反,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关系,即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中心的思想方法。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代表作《易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一特点。《易经》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凭借阴和阳这二元的组合来说明(分别用符号一一和一表示)。阴是消极性,在逻辑上是否定的,阳是积极性,是肯定。一切现象必须具有消极面和积极面,一切判断也必须具有否定和肯定(二值)。不过,应当强调,阴阳都并非实体,也并非事物所固有的本质。它们表示的正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例如,男是阳,女是阴,这是相对于男和女这组关系而言的。如果对于双亲来说,男就成了阴,而对于子来说,母则成为阳。也就是说,阴和阳都不是一元谓词,而是从开始就作为二元谓词。④
    中医学的概念是对关系实在的描述,而不是对物质实体的描述。如“气”是指生命运动的本源,生命运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阴阳五行”则是“气”的表达模型,代表相反相成的运动方式及其物质运动内部的关系;“脏腑”表示生命活动的五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而绝不是仅指组织器官;“经络”是生命运动走向及其调控、转换过程的路径……
    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不可通约性原则”,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概念范畴属于不同的范式,对应着不同的世界,没有同样的指称。因而那种寻找物质基础的藏象研究、经络研究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
  2.从非线性科学中获得启示,从中医自身规律出发寻求发展。
    目前中医科研借助的科学方法大多属于线性科学的方法,对近年来正在兴起的非线性科学尚无较多认识。
    线性和非线性本来是数学名词。所谓线性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用直角坐标形象地画出来,是一根直线。在线性系统中,部分之和等于整体,描述线性系统的方程遵从叠加原理,即方程的不同解加起来仍然是解。非线性则指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叠加原理失败,非线性方程的两个解之和不再是方程的解。非线性物理现象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参量的极微小变化在一些关节上可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可以促使空间规则性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如孤子、涡旋、突变面等)。
    近20年来非线性科学在探求非线性现象的普遍规律、发展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相干结构的孤子揭示了非线性作用引起的惊人的有序性;确定性系统的混纯使人们看到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而人们多年来视而不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分形和分维的研究把人们从线、面、体的常规几何观念中解放出来,而面对更为多样而真实的自然;自组织现象和图形生成反映非线性地耦合到一起的大量单元和子系统中由于有序和混饨竞争而形成的时空组织或时空过程。③
    线性科学混纯研究对于认知生命现象可能具有根本性的启发作用。非线性科学的系统性、自组织性、自相似性原理与中医的整体全息观念较为一致。当然作这种分析的目的不是比附,比附是没有出路的。以此论证中医的高明更是毫无意义的病态行为。我只是想说非线性科学或许给中医的发展会有某种启示作用。
    中医最终应当也只能按照中医本身规律发展。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劣,我认为中医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的总体认识以及功能调整上,而西医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就目前情况而言“中西医结合”还相当困难,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线性科学的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考虑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然后怎样去发扬这个优势,再也不要(实际上也不可能)处处与西医争短长、全面与西医相抗衡,否则,很可能下个世纪就再也没有中医了。
  参考文献
  ①董光壁,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大难题的思考。易学与科学1998;3(2):2-4
  ②孙小礼,模型棗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哲学研究1993;(2):20一26
  ③张其成,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24-27
  ④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
  ⑤来健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127-145

2
发表于 2005-7-11 21:41:37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张其成是个学哲学的学者可是却能对中医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这提醒我们什么?
是不是多学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中医会有更独特的认识?
是不是现代的先进微观领域让中医却步了?
是不是学中医的人该多反思反思了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1:48:48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所言正是,自古成大医者,必先通易理
要振兴中医发展中医迫切需要对现在的中医学生实行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学好中医的关键一环,需要对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尤其是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
4
发表于 2005-7-11 22:05:06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那你的改革是如何的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2:11:57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自己并不是改革家,只是想对目前的中医说些话
我的建议是在中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作为必修课
6
发表于 2005-7-12 14:23:59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11 10:11pm 发表的内容: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自己并不是改革家,只是想对目前的中医说些话
我的建议是在中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作为必修课
一看这句话,失望ing!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14:27:45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谢谢王不留行 赐教,本人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没水平,因昨日已疲惫之极
放心,来日方长.本人定多说些有水平的话
8
发表于 2005-7-12 15:59:28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我当年曾经参加了《中国医药学报》的那场论战,写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之后,论战就嘎然而止,再也没有下文了。再以后张先生继续宣传他的悖论,而我则沿着中医系统论的路子不知不觉走到现在,这条路走的是对还是错,也许要留待后人评判了!
张先生曾经说过他悖论的由来,说出自他和蔡定芳先生一番彻夜的争论,张是传统派,蔡是改革派,争论以后,蔡在上海发表了“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发展大势”的文章,引发轩然大波,中医元老们纷纷猛烈抨击,后来《医学与哲学》予以转载,争鸣范围进一步扩大,相信经过的人都会记得这段历史,相对来说,悖论文章的争鸣范围要小得多,只有两三个人参与,影响很小,南北两次争鸣都已成往事,中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我倒是希望中医能有更多的争鸣,即使言辞激烈点也不要紧,不然,中医就只能在沉默和麻木不仁中衰亡了!

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
中医现代化研究已多年了,进展是巨大的,但到了世纪之交,却难以进一步深入,有人提出中医现代化已陷入了“悖论”的怪圈,其基本观点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要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有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由此引发了中医现代化悖论命题的世纪论争。争论已来往了两个回合,可是依然让人找不出解决中医现代化悖论命题的明确答案。否认或者回避“中医现代化悖论”的存在对于中医学的未来是毫无益处的,事实上,这个悖论正深深困扰着每一个从事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人,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无从谈起。那么,问题的焦点到底在哪儿呢?中医特色的实质又到底是什么?中医现代化的路到底该怎样走?兹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 论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的中医现代化道路行不通——驳所谓“科学现代化论”
中医学要现代化,这是毫无疑义的,除了少数泥古不化者,大多数中医对此也不会有所怀疑。历史证明:任何学科若不注意吸收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它只会逐渐枯萎,最终为时代所淘汰,正如悖论作者所说:“不现代化则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中医学的理论已是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医学上的反映。可是,怎样现代化,如何在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同时又不丢弃自己的特色,这是问题的焦点。悖论作者指出:“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这当然不是该文作者本人对中医现代化的定义,而是张氏所谓“科学现代化”论者的界定。这种现代化的目标是美好的,但在操作中首先就会碰到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医学的概念,诸如阴阳、气血、脏腑、证等本是古代医家用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带着强烈思辩性、臆测性色彩的名词,具有一定的非客观性,而欲以“客观化、定量化转移”,怎么能不入误区呢?“科学现代化”论者所倡导的道路,只会把中医现代化引入“悖论”的怪圈,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那些对中医概念、中医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科学研究的成果,却不容乐观,它给中医理论思维造成了一种新的混乱,给中医学制造了另一个悖论——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验、实证方法既能证实中医概念的科学性,又能证实中医概念的非科学性,从而陷入了中医科学研究二律背反的学术怪圈”。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阴阳、气血不过是古人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工具,是当时那个时代哲学、科学文化在医学上的反映。笔者认为:要发展中医学,就不能狭隘的被这些所谓的概念所束缚,而必须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以人为本,以健康与疾病为考察对象,在健康与疾病的观察和研究中发展中医、完善中医,在发展中医的过程中精确中医概念,扬弃中医概念,从而最终完成中医现代化的蜕变。
2 论中医特色的实质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医学上的反映以及中医现代化方法论的错误是导致中医现代化悖论产生的根源
现在有这么一种担心:你说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在发展中医的过程中扬弃中医概念,可是没有了阴阳五行,代之以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医学还是中医学吗?中医学的特色又何以保持呢?这儿首先要明确所谓中医特色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对比研究提示:中医学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现代系统论具有深刻的一致性。从发病原理上,现代系统论认为:生命是有机系统,人体和疾病过程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其在内外环境的“涨落”中,通过耗散过程产生负熵,或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自组织能力”,能自动的实现减熵增序,“有目的”的把机体建立并维持在特定的有序稳态上,一旦偏离,它会通过自组织过程再予恢复。此现象就是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而疾病就是生命系统自稳调节紊乱的过程。中医学则认为: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和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脏腑经络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气机气化升降出入有次,津液运行输布代谢有序,是人体生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这种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一致性不能维持,或遭到破坏,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就是进入了疾病状态,正所谓“偏阴偏阳谓之疾”。两者都是从自稳调节紊乱的角度阐释的。在治疗上,中医注重整体调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是总的法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系统论语言表述即仔细的审查生命系统紊乱的情形,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反馈控制调节措施,以使生命系统恢复有序稳定为目的。可见,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系统论思想,但不可否认,中医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系统理论又有朴素、模糊、不精确、不严格的一面,但是,与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把复杂的生命活动简单的归结为物理、化学、机械等低级运动方式,不注意从系统的水平考察健康与疾病的现代医学相比自是大不相同,这也正是所谓的中医特色之所在。而欲以“实验、实证、分析”的还原论方法研究朴素系统论指导下形成的中医理论,这又何异于缘木而求鱼,怎又能不陷入“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呢?!因此,中医现代化方法论的错误是导致中医现代化悖论产生的根源。如果继续所谓“科学现代化”论者的还原论道路发展而不改变,无论是“解构派”还是“改造派”,都只会使中医现代化在悖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并最终葬送中医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同样,如果只是“在中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其不足进行修补”而不施以现代系统论的改造,不能大力的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而狭隘的被所谓气、阴阳、五行、脏象等古老的中医概念所束缚,就像要求一个人用两条腿与汽车赛跑,最终也只能使中医现代化事业失败。西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近二十年来,现代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什么我们中医反而要放弃自己的优势,重复别人的错误呢?!
3 病、证、症新解及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指导下的中医现代化
关于中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证”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世纪末中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了中医思维很大的混乱。我想要明确证的意义,不能不提起另外两个概念:病和症。关于病的定义,我推崇西医四版本科教材《病理生理学》的说法:“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疾病是个统括性的概念,具体包括损害的病因和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两个方面。我认为:从系统论观点,凡能损害生命系统自稳调节的因素,如遗传、感染、情志、饮食、房劳、气候等,都应该属于病因的范畴,根据在具体疾病中作用主次的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根本病因和协从病因。在病因的损害刺激下,人体这个高度自组织系统自稳调节紊乱,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系统自组织力与偏离力的相互斗争中,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中,在一定阶段上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则不能产生一种生命态到另一种态的飞跃,尽管导致疾病的病因不同,却可能引起生命系统自稳调节大致相同的反应,构成了相对固定的生命系统异常态,笔者认为这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质的生命系统异常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
这种病理生理状态有形之于内者,而通过各种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表现于外;有形之于外者,如患者的主观不适和医生通过体检所感知的体征。这些反映生命系统(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生命系统异常态的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则谓之证候。(与现代医学对比分析可以认为:所谓生命系统异常态实质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异常整合型式,因此,证候更简练的定义是反映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整合型式的实质的所有外显信息的总和)。而医生以各种诊察方法所获取的临床信息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反映此种生命异常态的信息,反映彼种生命系统异常态的信息,反映病因的信息等,统而言之谓之广义的症,也就是说,症就是指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以及查体、化验影响学检查等各种诊察方法所获取的所有临床信息的总和。(患者主观感知的异常则称之为狭义的症,即平常所谓的症状)。因此,在诊察疾病时,医生面对纷纭复杂的临床信息即所谓的症,既要注意分析损害机体的病因即病的信息(或谓之病候),又要注意把握其自稳调节紊乱即证的信息(即所谓证候);在治疗疾病时,既要注意祛除其病因,又要注意调节其紊乱,才能取得“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祛除病因或诱因即辨病论治,调节其紊乱即辨证论治。中医和西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是运用的这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太一样。中医侧重于辨证论治,但辨病论治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鸭胆子治痢等,唯其病模型模糊而不严格;西医重视病因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在慢性病的治疗中,西医病因治疗的方法不多,往往更侧重于病理生理治疗,调节其紊乱即辨证论治,但西医对于证的信息把握上更侧重于查体、化验以及影像学检查,证模型粗略而不直观,而对望、闻、问、切等方法所获取的证的信息不太重视,这恰恰却是中医把握证的信息的主要手段。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真正实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呢?笔者认为:必须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系统的水平考察健康与疾病。不能拘泥于狭隘的中西医门户之见,而要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尤其要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生命异常态即所谓不同的证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实质,研究这种实质与其显信息即所谓证候的深刻的内在联系,研究证与证动态变化的原因和治疗对证的动态性影响,更尤其要注意研究同一种症的不同病因或病理生理学实质即所谓病本质或证本质,因为症是一切临床活动的起点,任何疾病的分析、证候的确立均要以症的表现为依据;症又是一切临床活动的终点,所有治疗的调整、疗效的判定亦是以症变化的观察为基础。同时要反对厚西薄中论,要全面继承和发掘古人优秀的系统医学思想和辨病和辨证论治的宝贵经验,研究其朴素描述的科学实质以及调节生命系统紊乱的方法的合理内涵,而摒弃其不科学、不合理、不严格的成分。我认为:在研究中还要注意防止单纯以中医药对某项化验指标的影响来研究中医学的倾向,虽然这种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缺少,但中医更注重整体调节,追求的是系统质的最佳,还原的研究也应该是为了整体的目的。要注意研究中西医学对同一种疾病论述的异同,分析其何以异,何处同。从所异之处着手研究,分析其科学实质,所同之处则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为我所用,往往是发展中医学的捷径。
总之,中医学要现代化,既要重视药的现代化,又要重视病和证的现代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之所在,中西医对比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捷径,而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中医特色、不落入西医巢窠的指导思想和有效手段,是指引中医现代化摆脱悖论困境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4
2张其成,关于中医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之我见,中国医药学报,2000,15(1):9
3祝世讷,系统中医学导论,湖北,第1版,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1:28
9
发表于 2005-7-12 16:55:10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中医现代化应该是传统化的继承发扬创新而不是替代
10
发表于 2005-7-13 06:53:36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07/12 03:59pm 发表的内容:
3 病、证、症新解及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指导下的中医现代化
关于中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证”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世纪末中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了中医思维很大的混乱。我想要明确证的意义,不能不提起另外两个概念:病和症。关于病的定义,我推崇西医四版本科教材《病理生理学》的说法:“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疾病是个统括性的概念,具体包括损害的病因和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两个方面。我认为:从系统论观点,凡能损害生命系统自稳调节的因素,如遗传、感染、情志、饮食、房劳、气候等,都应该属于病因的范畴,根据在具体疾病中作用主次的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根本病因和协从病因。在病因的损害刺激下,人体这个高度自组织系统自稳调节紊乱,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系统自组织力与偏离力的相互斗争中,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中,在一定阶段上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则不能产生一种生命态到另一种态的飞跃,尽管导致疾病的病因不同,却可能引起生命系统自稳调节大致相同的反应,构成了相对固定的生命系统异常态,笔者认为这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质的生命系统异常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
这种病理生理状态有形之于内者,而通过各种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表现于外;有形之于外者,如患者的主观不适和医生通过体检所感知的体征。这些反映生命系统(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生命系统异常态的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则谓之证候。(与现代医学对比分析可以认为:所谓生命系统异常态实质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异常整合型式,因此,证候更简练的定义是反映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整合型式的实质的所有外显信息的总和)。而医生以各种诊察方法所获取的临床信息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反映此种生命异常态的信息,反映彼种生命系统异常态的信息,反映病因的信息等,统而言之谓之广义的症,也就是说,症就是指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以及查体、化验影响学检查等各种诊察方法所获取的所有临床信息的总和。(患者主观感知的异常则称之为狭义的症,即平常所谓的症状)。因此,在诊察疾病时,医生面对纷纭复杂的临床信息即所谓的症,既要注意分析损害机体的病因即病的信息(或谓之病候),又要注意把握其自稳调节紊乱即证的信息(即所谓证候);在治疗疾病时,既要注意祛除其病因,又要注意调节其紊乱,才能取得“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祛除病因或诱因即辨病论治,调节其紊乱即辨证论治。中医和西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是运用的这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太一样。中医侧重于辨证论治,但辨病论治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鸭胆子治痢等,唯其病模型模糊而不严格;西医重视病因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在慢性病的治疗中,西医病因治疗的方法不多,往往更侧重于病理生理治疗,调节其紊乱即辨证论治,但西医对于证的信息把握上更侧重于查体、化验以及影像学检查,证模型粗略而不直观,而对望、闻、问、切等方法所获取的证的信息不太重视,这恰恰却是中医把握证的信息的主要手段。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真正实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呢?笔者认为:必须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系统的水平考察健康与疾病。不能拘泥于狭隘的中西医门户之见,而要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尤其要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生命异常态即所谓不同的证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实质,研究这种实质与其显信息即所谓证候的深刻的内在联系,研究证与证动态变化的原因和治疗对证的动态性影响,更尤其要注意研究同一种症的不同病因或病理生理学实质即所谓病本质或证本质,因为症是一切临床活动的起点,任何疾病的分析、证候的确立均要以症的表现为依据;症又是一切临床活动的终点,所有治疗的调整、疗效的判定亦是以症变化的观察为基础。
恭贺王不留行君打通任、督二脉,大功初步告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8:18 , Processed in 0.0572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