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50|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6-18 23:33:00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观网络及现实的行医人及学子们,都是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文著。然后调集全身之能量,将其熟记于心后,便觉自己非常了得了,就到处开方来检测自己所学。一旦稍有疗效,便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医学真谛了。如果再挖掘出古人医学圣贤的潜台词,就会以医学上工自居,一派大师、学究之形象跃然眼前。
纵观网络及现实的行医人及学子们,虽然都是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文著,但同样的疾病而所开出的药方却五花八门、奇花异放。各行医人及学子们都有一番高谈阔论。观百方无二、三相同,对于无医学常识之人又如何选择呢?总不能试吃百方吧?那么患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弃中医而选择全世界都会统一的诊断学“西医”了。
本人曾经在 《现在的中医界的老爷们有问题》一文中,曾经说过“……不同的身体素质,站在不同的方位,患病的身体才会逐渐康复。而中医药物只是在模拟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而已,而中这个方位是健康态的方位。哪个药方模拟越真实,那个的药方的疗效就会越显著”,也就是说任何疾病不是我们人类可以治疗的,我们的所谓治疗充其量不过是给模拟出一个方位而已,真正的治疗是人体依赖自身的正气自我修复而已。那么什么才是人体的正气呢?很多中医人士并不知道“正气”是什么,现在气的写法是错误的,气的真正写法应该是“炁qi”。因为这个字属生僻字很多人不认识,所以在七十年代出现“炁”功时没有几个人认识这个字,所以以后使用现在这个“气”。
这个炁是无字多了一点,而下面是个火。从道家的观点来说是无火为炁。火是什么呢?从性格、脾气、精神角度上来看,性格:火大就会性格急躁、脾气火爆对身体伤害极大;中医:火旺就是在消耗体内之阴,有性命之忧;精神;火躁会使心智不明。所以道家崇尚无火之人,即为圣人。例如老子、孔子、孟子等人。道家的这个“无”与佛家的“空”基本是一个道理。但一个人要做到一个绝对的“无”是不可能的事,那就和行尸走肉一般,那也不是道家所追求的目标,人还应该具有“善”念的。所以无字之上还是要有一点善的,这个炁字就是这么形成了。
当精子和卵子在人体内交和的那一瞬间,一个无火之人就在孕育中了。也就是充满正气之人在成长之中了。婴儿通过母体的养分得到大量的正气,乃为先天之本(不遇天灾人祸,先天之本一般都会充足的),直至降生。婴儿降生以后,通过脾胃调和各种食物补充人体正气,乃为后天之本,直至三十岁。三十岁是而立之年,而立,立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是成家立业,其实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而真正要立的是你的善与恶,只要善念强,你的正气还在护你,而你恶念强,你的身体素质马上就开始衰落。所以你可以看见很多人的身体素质在三十岁以后开始衰落了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三十岁以前人体健康不衰落,而三十岁以后才开始衰落呢?原因很简单,原因是人的思想还不成熟,对善与恶、是与非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所以列宁说,年轻人犯的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的。所以在三十岁这一年是人类健康的分水岭。
当一个人的正气不足时,寒邪将侵入人体,疾病就此产生了。然后就有很多的庸医就会用药物给你补充正气了。说到此处我试问,在精子和卵子在人体内交和的那一瞬间,生命在孕育的时候,生命依赖你给补充正气了嘛?答案是没有。生命的正气来源于母体的养分,脱离母体后养分来源于后天之本“脾胃”,始终也没有来源于药物啊。如果药物可以补充人体正气的话,人类为什么还要吃饭呢?为什么不吃你的树皮、草根?宇航员杨利伟上天还带什么食物,带点中药不就可以了嘛。所以中药可以补充人体正气纯粹一派胡言。杨利伟如果带着中药上天一般也就可以活五天,如果带着西药葡萄糖去最少可以活十天。
不管中西医它们治病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模拟一个方位,在这个方位里,人体在正气充足时,会与疾病在斗争,直至铲除疾病。在人体的表现为疼痛或者非常疼痛,如果人体没有力量与之斗争时,正气会保存实力。不会与其抗争的,它将仅有的能量供应你保持生命的器官,此时你没有疼痛感。所以很多人在人体没有感觉的时候检查出“癌症”,就是这个原因。
何为上工,所谓的上工就是能够辨别疾病,将人体的卫气置于卫气有利的方位里,使卫气有充分的能量与寒邪抗争,直至铲除疾病,此乃为上工了。而医治疾病其实是患者自己,而上工的作用在其次位。根据而立理论,疾病是患者本身的善恶的一念之差,患病本是上苍惩罚患者的,而上工拥有善意去拯救,却违背了上苍之用心。所以上工没有几人是善终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上工人里没有有钱人的,有钱人一定不会是上工。所以我奉劝行医人及学子们不要想在患者身上发不义之财了。你小心会遭报应的!尤其还在下工之时,就乱开药方,贻误病机,导致患者死亡你就更加难逃其咎了。切记!切记!切记!
2
发表于 2005-6-19 08:04:05 | 只看该作者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下面引用由思想家2005/06/18 11:33pm 发表的内容:
近观网络及现实的行医人及学子们,都是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文著。然后调集全身之能量,将其熟记于心后,便觉自己非常了得了,就到处开方来检测自己所学。一旦稍有疗效,便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医 ...
巫医!
现代社会了,以如此巫医思想为医道真谛,值得所有中医人深刻反省.
3
发表于 2005-6-19 08:27:23 | 只看该作者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人体生病后,人体的生理代谢还在继续还在变化.除非“邪弱身强”,邪才不移或被人体免疫.而绝大数人体感觉生病时,往往不是“邪弱身强”病邪都会随人体的生理代谢循环规律移动深入。病邪在人体是绝对动态的变化。同样的人得同样的病在不同阶段、不同气候、不同心理、......治疗方法也是绝不相同的。如果是同样的病不同的人,那差异就更大,治疗下方甚为复杂。这才是病邪在人体的变化规律。中医学就是根据这一现实人体生理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法、来开处方的。所以处方变化性很大是正常的。
  而西医没掌握人体生理变化的种种规律,而是单凭人为的意志为出发点。以一两种固定的治疗方式来对待病人。不负责也不科学,还鼓吹“规范化”,这才是真正的“为心主义”。我想只要真正懂得人体生理变化的种种规律的人,就能一眼看穿西医理论的严重缺乏,只是在器具上有所突破。但没有掌握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这些东西功能正确性成份是极少的。而不知其中道理的和为了个人利益的人,却拿国家的财产大进特进,还美其名“引进先进技术”。
  这一切都归根于“无知”的结果、教育“无方”的结果、归根于不讲真理、不讲科学的后果。
  
  我相信我这样的解释一个没有学过医学的高中生都能明白。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为什么这些所谓的“师、家、授、导”他们的结论却是相反的?????是值得深思啊!!!!!!
  如果真得想学医救人,中医学是最好的选择,但难度是一定的。
4
发表于 2005-6-19 08:27:49 | 只看该作者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你的文章,我觉得对所有也中医的人来说,是一警示。可惜了,网络里和现实中的业中医的,大多把这样的警示当作耳边风,尤其是网络里的“中医”,说实在的,许多根本就不懂何为中医,以为看了几天中医书就是中医大家了,在那里指手画脚。对着书本往电脑上打文字,引用什么经典理论,张口就来,还以为他腹中饱学,其实真正的抄剽高手,还以为他上过临床有多少经验,哪知道开个感冒方也无处下手,再或者颇有胆量,方是一挥就来,看好几个小病,便沾沾自喜,以大医自具,若病稍见复杂,则百无一效,然后从不谈不效之病,永远谈得效之方。再与之语,或满出经纶,只是不能有切身感受,更不能化作俚语,一句而知其要;或是乱用经典,不相及处硬要绕道相连,无知初学,以为了不的的高人,不知腹中没几个大字,脑中大多是杂乱纸张。
5
发表于 2005-6-19 09:13:06 | 只看该作者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最近有点时间。我只是出自内心,把事实道理讲出来。帮助那些想学中医而有迷惑的学子。不至于受那些不科学的学说影响,给于实质性的信心。
6
发表于 2005-6-19 10:37:24 | 只看该作者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很好很好,一定要打击那些伪中医.
7
发表于 2005-6-19 12:03:08 | 只看该作者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支持思想家先生,学医以治病求人为本心。以病求医,则方如已出,这才叫出师。
8
匿名  发表于 2005-6-19 13:23:57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现代人能上月亮,先是有理论为基础,然后经过大量的技术操行才行.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文著只是基础,然后经过大量的技术操行才能掌握中医.但如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基础没有学过,能学精通中医?门都没有!!!!!!!!!!!111
9
匿名  发表于 2005-6-19 16:36:27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下面引用由jggfff2005/06/19 01:23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人能上月亮,先是有理论为基础,然后经过大量的技术操行才行.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文著只是基础,然后经过大量的技术操行才能掌握中医.但如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基础没有学过, ...

现代中医的悲哀就是学通理论没几个,临床过关的没几个.
10
匿名  发表于 2005-6-20 08:04:16

敬告中医的行医人及学子们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08:46 , Processed in 0.0549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