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防非典问答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1 02: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甲: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许多种非典的预防方法,让人有点儿不知所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
重了人们对非典的恐慌心理。
乙:对。由于大多数人对非典的预防原理缺乏必要的了解,只有盲从,导致行动上往往存在
片面或走极端做法,有时效果适得其反。
请就此机会介绍一下非典的预防知识。你觉得这类传染病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什么?
当然是注射疫苗。不过,一种疫苗的诞生需要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比如艾滋病,至今还没有
疫苗。
甲:那除了疫苗,还有什么药物预防方法?
乙:预防的作用是改善未病人群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现在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我总结大致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补充,一类是直接促进。
甲:请具体解释一下。
第一类方法是指直接补充参与机体免疫的物质,比如,输注免疫球蛋白。第二类方法是指通
过药物作用促进、强化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比如,注射胸腺肽。
甲:这两种方法是不是第一种更好一些?
不是。如果免疫功能过于低下,有疫苗也没用。另外,病原体千变万化,最有效的防御方法
是充分发挥人体免疫功能去一一应对。外来的补充只是补一时之需,何况因为目前尚未发现
对抗非典的特效药,只是理论上认为某些药可能有帮助,实际效果可能也很有限。大家同样
接触非典,有些人可以不病,说明人体自身仍具备抵抗非典的潜能。
甲:那中药的预防方法是属于哪一类?
乙:中医经典里有句话,“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要通过调动人体“尚未生病”的
健康脏器的机能,来恢复“已经生病”的部分,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因此,中医方法不是
去补充,而是促进,应属于第二类。
甲:中药的清热解毒药是不是属于第一类呢?
乙:这是现代中医认识的一个误区。清热解毒药的作用不是直接补充,而是直接对抗,以毒
攻毒。这些药物最早被作为外用药大量应用于外科疮疡,现代研究也证明,这类药在体外实
验中有明显的抑杀菌毒作用。以前中医用它们做内服药只是在有明显的热毒症状又缺医少药
的时候,用作单方来消除症状,用在复方里多是作为辅助。直到明清以近,时方盛行,这些
药物才被大量应用到内科治疗中。其中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类药与免
疫球蛋白之类的药不同,它们的成分都很复杂,不是人体内部能够生产的,药物经口服吸收
后,药效会因人体的代谢而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而且,药物本身还会人体的正常机能产生
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清热解毒药物对人体的免疫机能不是促进,而是抑制,因此使用时
有利有弊。尤其是作为预防用药,既然是以毒攻毒,在没有感受病毒的时候使用,其毒副作
用更为突出。清热解毒药的另一个作用是抑制免疫亢进,在某些疾病的特定时期是很有效
的。
甲:有报道说,陕西有不少学生因服用预防非典的中药而中毒,是不是这个原因?
据说那是因为用药过量造成的。一般地讲,普通中药采用常规剂量,即使选药有一些偏差,
反应也不会像药物中毒那样剧烈,而且,还会因人而异。许多人服用预防非典的药,出现轻
度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甚至感冒症状,这是比较常见的用药偏差造成的药物反应。
甲:这些反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刚才说了,预防用药应促进机体的免疫机能。免疫机能的振奋需要营养的支持,人体吸收营
养的途径是消化系统。中医讲,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健旺,营养能够充分的吸收
利用,机体的各部机能才能发挥作用。若虽食物来源充足,而营养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免疫
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免疫机能也必然随之降低,甚至直接表现出感冒症状。
甲:补气、滋阴类药物对预防非典有什么作用?
乙:在热病后期可以使用补气、滋阴类药物。由于热性疾病的消耗,损伤气阴,恢复期可予
以适量地培补。作为预防用药,用滋阴药属于无的放矢,和前面的道理一样,反而会加重机
体代谢负担,产生负效果。补气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免疫,但这一点上,中医与西医的观念有
差异,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不能单单依赖药物作用。还是要着眼于改善人体“造气”
“用气”的机能。
甲: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服用预防非典的中药如果有效,应该会胃口大开?
乙:有这种可能。另外一种可能是饮食的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吸收功能改善,体力和精神面
貌好转。至少,不应该出现乏力、纳差、容易感冒。
甲:直接服用健胃的药物是不是可以预防非典?
乙:肠胃功能改善可以提高免疫力。但不一定非得依赖药物。若采用药物健胃,须注意选择
好成分配伍。从单味药分析,一般辛甘温补的药物多具有促进免疫的作用,而苦寒凉泻的药
物多有抑制免疫的作用。另外,从辩证思路讲,健脾胃的复方配伍很多,虽需因人而异的选
择,但总体上也是倾向于温补。一方面由于现代人的饮食饥饱不规律,又常贪凉饮冷,容易
造成脾胃虚寒,另一方面,清热解毒药的滥用也损伤脾胃。临床上所见到的脾胃病,实热症
很少见。一般人所讲的胃热、湿热等等,其实是因寒邪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反映出的
一种表象,病因还是虚寒,不能头痛医头、见热清热、见湿利湿。
甲:这些医理太深奥,有没有简单的方药?
一般人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按照说明书的量或稍小一些服即可。
甲:服药后会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禁忌?
乙:服药反应视个人体质而定。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食欲、精力会好些。少
数人因脾胃寒湿较重,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咳嗽、皮疹等等,这些反应多是一过性的,
是脾胃机能改善、寒湿外透的现象。不是药物中毒。精神、体力不会降低,免疫机能会明显
改善。脾胃复健以后,可以减量用甚至停药。禁忌主要有两点:一是不要吃生冷和过于油腻
的饮食。像冷饮、冰啤酒等最好远离。二是成人要节制房事。
甲:中医为什么常说人有肾虚?
乙:中医所讲的肾不同于解剖意义上的肾脏。其功能除了与泌尿有关外,还“主藏精”、
“主骨生髓”。中医经典上称之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意思是说,肾精充足是其他脏
器功能强健的后方保障(作强),可以促进其他脏器更充分的发挥其功效(伎巧)。所以,
称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房劳伤肾是从收支平衡上讲的,一般男性青春期后会出现精满
自泄现象,间隔大约半月左右。也就是说,生成相应的精需靠半个月的营养积淀、凝炼,而
且,随年龄的增长,恢复期还会延长。如果房事间隔少于这个阶段,营养透支,就造成肾虚
精亏,引起全身脏器机能降低。(女性大体也是如此,只是表现出的现象有些差异)曾有报
道,交配过的雄性藏羚羊比未交配的越冬存活率低50%,从动物的生存能力方面也佐证了上
述观点。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虚的人本来就更易表现出热性病。
甲:那如何补肾呢?
乙:肾不重补而重在养。节制房事为第一位。至于确需药补者,可酌情用金匮肾气或桂附地
黄丸。六味地黄、知柏地黄一般不宜用。
甲:如前所说,脾胃和肾是人体的后天、先天之本,提高免疫力要从这两者入手。除此之外
呢?
乙:还要保证充足有效的休息。尤其是睡眠。睡眠是机体自我恢复的重要机制,睡眠缺乏可
直接导致抵抗力下降。
甲:你对隔离防护怎么看?
乙:这是预防传染病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截断传染途径。但这只是控制传染病的三
个环节之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其他两个环节同样也很重要。采取防护措施要
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不防护或流于形式。比如,口罩厚度应不少于十二层,经常见到有些
人只戴着个医用一次性口罩,基本起不到防护效果。另一个极端是过分依赖防护措施,忽视
自身体质的养护。因为隔离防护措施不能保证绝对与病原体绝缘,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忽
视休息甚至带病上岗,虽然精神可嘉,但因体质下降,被感染的风险很大。又比如,公交车
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天气冷时,窗边的乘客想关窗,离窗子远的乘客要求开窗通风,理由
是“感冒是小事,防非典通风是大事”。其实两者都是大事。感冒了,抵抗力下降,在任何
环境下都更容易被感染,而通风可以间断性的开窗。这种情形实际上也反映了许多人对非典
过于恐慌。
甲:恐惧等心理因素对预防非典有什么影响?
乙:网上流传的“非典十种死法”其一就是被吓死,当然,绝大多数人不会。但身心相互影
响,不良情绪超过限度会对机体构成直接伤害,不仅会使免疫机能降低,还直接影响到脏器
的功能,日久甚至产生器质性病变。因此,志趣淡泊、心境畅达不仅对预防非典,还包括日
常养生保健都是至关重要的。
甲:有没有对预防非典比较有效的保健品?
乙:我个人推荐,20岁以上的人可以服蜂王浆,最好是鲜浆。未成年人不能吃,因其有刺激
性腺作用。蜂王浆对提高免疫力、补肾、恢复体力、促进睡眠都很有帮助。但服用时要注意
两点:一是不要在晚上服用。二是节制房事,保证休息。别刚补起一点,状态一好,又耗散
掉了,要“持盈保泰”。还可食用少量的生姜,因为生姜有健肠胃、辟瘟疬疠的作用,可以提高免疫力。另外,平常人还可以少用一点玉屏风、补中益气之类的中成药,用
量在常量的1/2--1/3即可。间断服用,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的作用。
有人讲,阴虚的人不能吃热药,象玉屏风这类药,会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这又是一种误解。社会上真正的阴虚体质的人极少。大多是因气虚经脉不畅,表现出虚热,
被误认为阴虚。象玉屏风、补中益气这类药正是针对此病而设,叫做“甘温除热法”。当然
,有时也需临证变通。但一般人,先少量试服一下,不会出问题。
甲:你所讲的预防方法,与时下流行的中医专家建议的方案有很大差异,为什么针对同一种
乙:疾病,会有这么大的分歧?
首先,我对这些前辈专家、教授很尊重。但由于每个人的学识、经历有所不同,对医学理论
的理解和运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当仁,不让于师”,值此传染病流行之时,作为医生,就
事论理,我谈我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大家可以自己分析甄别,用实践检验。
如果已经得了非典,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疗?
现有的非典治疗主要目的是支持和对症处理。实际是靠患者自身作用自愈的。从某种意义上
讲,预防和治愈只是自愈时间快和慢的差别,其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致的。但针对发病过程中
出现的种种变化,治疗上也需做出一些针对性地调整。
甲:你能不能对上面所讲的,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乙:以上所讲,有的地方过于具体,主要目的是阐明预防的原理,不必拘泥为定法。如果能
做到“能吃能睡肾不虚,合理防护不恐惧”的话,不需要再采取什么更积极的办法,也不会
感染上非典。


-------------------------------------------------------------
2
发表于 2003-5-1 06:34:02 | 只看该作者

预防非典问答录

先生之文,给当前的防治“非典”作了一次拨乱反正。可惜,中医界的决策者确至今执迷不悟。悲夫!
3
匿名  发表于 2005-4-14 19:27:33

预防非典问答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00:31 , Processed in 0.0493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