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淤证的诊断要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31 21:3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淤证的诊断要点
      1、舌下脉络粗涨紫黯,脉象沉涩。或兼眼底有淤斑,或兼渴不欲饮。
      2、胸肋胀痛。头侧胀痛。
      3、有情志变化,如:烦躁易怒、抑郁叹息等。或病情随情绪变化而减轻或加重;
      4、痛有定处,刺痛、拒按、夜晚加重。
      5、病症在活动后减轻,休息时加重。
      6、恶梦纷纭。
      7、月经色黯,有紫黑色块状物;月经来临前症状加重。
      8、症状时发时止,一日反复多次。
      9、肌肤青紫晦黯,肌肤甲错。 淤
      10、局部发冷或发热,昼轻夜重。
      11、病因外伤而起或以前有过外伤史。

      什么是病?病是对人体非正常生理状态变化过程的整体性概括。它包括疾病的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几个阶段。“病”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生理变化过程。
      什么是证?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证是病情(即病因病机)本质的一种反映。它是由一组特定症状所组成的症侯群。
      什么是症?症是指人体在非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
      一种疾病可以从始至终表现为一个“证”,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之“证”。
      当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总会有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出来。外在的现象往往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反映出内在的本质。古人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这句话正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辩证呢?通俗地说:辩证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中医学而言,所谓的现象,就是指患者诸多的临床表现,即症状。所谓的本质,就是指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及病理机制,即证候。
      在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甚至是必然的联系,当人体处于某种非正常的生理状态时,有些症状直接反映出疾病的本质,而有些症状则间接反映出疾病的本质;有些症状必然会出现,有些症状很有可能会出现,而有些症状则有可能不会出现,或说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将与人体生理机制关系最为密切、出现概率最高的症状称之为“主症”。
      本质可以产生必然的现象,但现象不一定是本质的必然反映。所以,单凭某个主症往往难以真实地反映病情。只有当一组由特定症状组成的症侯群,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时,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病情。比如:
      血虚主证:多梦易醒、头昏心悸、肢体麻木、面色无华、双目干涩、爪甲菲薄、毛发枯萎、月经颜色正常、但量少、推迟,夜半小腿拘痉,舌淡、苔白、脉弦细如按刀刃。
      血虚主症:
      1、多梦易醒——心藏神、主血脉;肝藏魂、主藏血。心肝失养,神魂不宁,故多梦易醒当为主症。又:心肾不交者,多难以入睡;阴血不足者,往往可以入睡,但多梦易醒。
      2、头昏心悸——血主濡之。《素问——五脏生成篇》: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不赖之滋养。头养失所则昏,心养失所则悸。
      3、肢体麻木——麻者,气之虚也;木者,血之虚也!
      4、小腿拘痉——
      5、面色无华——心主血,其华在面。
      6、双目干涩——肝开窍于目。
      7、爪甲菲薄——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8、毛发枯萎——发为血之余。
      9、月经颜色正常、但量少、推迟——满则溢。血虚不能应时而满,故量少、推迟。
      10、闻响则惊——心藏神、肝藏魂,血虚心肝失养,神魂不藏,如空谷回声,外响内应,故闻响则惊。
      血虚者,最容易出现以上十大症状。这些症状中,每一个都有可能与血虚有关,但是,仅凭其中任何一个症状,都远远不足以确定是否血虚。如果同时具备其中的二个症状,则血虚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长;如果同时具备其中三个以上症状,则基本上可以确定为血虚证。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说,可以作为借鉴。
      有人说,科学是可以反复验证的,而中医的疗效则难以重复验证。错!西医重复验证的是“病”,中医重复验证的是“证”,无论是哪一种疾病,无论是在疾病哪一个阶段,只要出现以上血虚的主证,用四物汤加减,十之八九,必有效验!谁说中医的疗效不能重复验证?
      
      中医治病往往是“千个郎中千个方”,即使是针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辩证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暴露出中医的一大弱点:医者各执已见,患者无所适从。分不清谁对谁错,谁都有自已的一大堆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凭疗效说话。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标准。
      中国中医研究院曾经想推行标准化中医,对各种证型实行量化、规范,结果胎死腹中,不了了之。为何如此?答案是:中医可以相对规范,但不能绝对量化!有些人认为中医是灵活的,一旦对它实行规范,中医也就不成为中医了。其实,中医不是玄学,中医有自身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是为相对规范提供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对成千载上万则同类医案的分类、分析、总结,是可以提炼出经得起临床反复验证的主证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标准化方案的错误之处在于:设立了太多的标准,反而相当于没有标准。
      中医辩证需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对规范:
            一、心经主症、肝经主症、脾经主症、肺经主症、肾经主症。
            二、气虚主证、血虚主证、阴虚主证、阳虚主证。
            三、水饮病诊断要点、痰证诊断要点、湿证诊断要点、淤证、郁证的诊断要点、小便不利症诊断要点、大便不调症诊断要点、口渴症诊断要点、失眠症诊断要点、腹胀、腹痛、腹泻症诊断要点、呕吐症诊断要点。

            四、特殊治疗方法的运用:表里双解法、温寒并用法、攻补兼施法、痰淤分消法、下法妙用、吐法妙用。
     凡事都有规律,中医也有自身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宗”者,“证”也!牢牢把握主证,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2
发表于 2005-5-6 00:59:13 | 只看该作者

淤证的诊断要点

本人经验脉瘀多浮涩,寸脉多见,要细寻如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00:26 , Processed in 0.0495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