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阜新汪海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3:50: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38:感冒后遗症  
  李某,女,50岁,威县张藿寨村人,2002年3月29日初诊。
  春节前感冒发烧,扎针、吃药后感冒稍好,但出现双下肢软弱无力,活动不便并双手麻木、酸胀、虚肿。又脊柱上段憋胀。饮食、二便、睡眠、月经大体正常。体略丰,神可,面目虚肿。脉舌象大体正常。血压150/80mmHg。
处理如下:
川芎10g  怀牛膝15g  桂枝15g  茯苓10g  白芍15g  五味子10g  陈皮15g  半夏8g  当归10g  党参10g  连翘6g  丹皮6g  三仙各10g  生甘草4g生姜20g
常规水煎日一付。
  金匮肾气丸9g日3次;心痛定片10mg日3次;双氢克尿塞片25mg日3次。
  4月4日再诊:面目虚肿大减,双小腿、双手和脊柱感觉如前。脉象略见滑数。上方西药改为日2次。煎剂去丹皮、连翘,加熟地15g、黄芪15g。
  4月9日再诊:除下肢略感软弱外,它症均去。血压120/80mmHg。守前方。
  按:该患者共就诊四次,显然比重症感冒初起要难治得多。此案也是滥用皮质激素的恶果。全身虚肿是钠水潴留,肢体软弱是低血钾、肌肉萎缩发炎的缘故。类似关节炎的表现是因为表虚而风寒入里。较重的此种情况很难治。现在看来,首次煎剂用丹皮、连翘不妥。加上附子,可能效果更好。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4:45: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0:低热心悸等半年不愈   
    李某,女,47岁,威县东郭庄人,2001年10月6日初诊。
    自春末开始常低热、心悸、气短、重时无力说话至今不愈。病初有高烧、咳嗽、吐痰,曾经多次输液有效,但停药后稍劳即犯。曾在县医院检查心肺无异常。近来体温在37℃~37.5℃之间。出虚汗且有盗汗。常不欲食,强食不难受。脉弦滑有力,舌前半如杨梅。心肺听诊无异常。血压160/80mmHg。处理如下:
党参10g  沙参10g  麦冬5g  黄芪15g  当归10g  白芍15g  生地10g熟地10g  五味子6g  陈皮10g  桂枝15g  茯苓10g  半夏6g  三仙各10g  川朴5g  生甘草6g
常规水煎日一付。
    补中益气丸9g日3次;金匮肾气丸9g日3次。
    10月11日再诊:仍诉食欲不佳。见饭欲呕。服药后大便稍稀。昨晚未睡好。上眼睑虚肿。脉仍见弦滑有力。舌前半仍如杨梅。T 36.9℃。血压140/70mmHg。中药守前方。西药加安定5mg每晚服。支持输液5天。
    10月17日再诊:体温再未超过37℃。自觉舒适或偶有小不适。脉象洪滑略数。舌可。血压140/80mmHg。煎剂去桂枝,加知母8g。余如下:
    人参健脾丸12g日3次;天王补心丸9g日3次;复方降压片1片日1次;安定5mg每晚服;刺五加片3片日3次;谷维素30mg日3次。
    按:如此处理至10月29日,自觉症状消失。但体温仍偶可超过37℃。综看病史和上述治疗过程,患者就是感冒起病。高烧、咳嗽、吐痰是继发感染。反复不愈应该是滥用皮质激素、抗生素和中药清解制剂的结果——特别是滥用激素之故。区区感冒弄到如此难治的地步,记在这里,希望读者注意。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9:51:4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1:反复感冒
    蒋某,女,30岁,威县张王母村人,2000年5月27日初诊。
    食少、乏力、手颤7个月。起病因上年冬天感冒并生气。多方治疗不愈。曾按心脏病治疗无效。两个月前在石家庄做胃镜诊为慢性胃炎,服丽珠得乐无效。正在服刺五加、谷维素等。体瘦,面黄,形困,神倦。脉弱,舌淡苔白厚。处理如下:
陈皮10g  茯苓10g  半夏10g  川芎8g  党参10g  白术6g  桂枝20g  防风10g  生甘草4g
常规水煎日一付。
    9月17日再诊:上次就诊一次,诸症悉去。近日又感冒、咳嗽、头晕。脉弱,舌润。煎剂原方加黄芩10g、生姜20g。成药加补中益气丸9g日2次。
    11月29日再诊:近日因为生气,又感背寒、心悸并心前区不适。卧位尤重。自测体温37℃。饮食可。大便隔日一次。面色黧黑。脉沉弱,舌可。煎剂原方加柴胡5g。成药改服逍遥丸6g日2次。
    按:此证初诊并非感冒,最后就诊也不是感冒。无论是不是,用上方均效。按胃炎或神经衰弱服西药则效不佳。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22:04: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2:感冒10年
    姜某,男,48岁,威县姜七里村人,2001年1月9日初诊。
感冒10年,反复不愈。有时需每天服药。近年冬夏均好犯。此次发作后输液7天。目前最痛苦的是前后头痛,特别是左眼疼痛不能睁。常感乏力,从未高烧,偶有低热。大便时干时稀。时有上腹胀满。体型中等,形困,神倦。脉象略见弦滑而数,舌可。左眼结膜明显充血,角膜溃疡,无虹膜睫状炎。T:36.8℃。处理如下:
党参10g  黄芪15g  当归10g  白芍15g  川芎8g  熟地15g  五味子8g附子5g  桂枝20g  陈皮10g  茯苓10g  半夏10g  川朴6g  三仙各10g  生甘草6g
常规水煎日一付。
    补中益气丸9g日3次;人参健脾丸6g日3次。
    以上内服。
    连翘20g、黄芩20g、黄柏15g、当归10g、生大黄10g。加水600ml煎开5分钟,凉温洗眼。每天三四次。2日后弃去,另煎一付。
    氯霉素滴眼液1支+地塞米松1mg白天点眼,红霉素眼膏睡前点眼。
    1月12日再诊:角膜溃疡好转,头痛减轻。似感腹内不适。脉转滑弱,舌淡苔灰。煎剂如前。成药加金匮肾气丸9g日3次。洗眼和滴眼药如前。
    如上处理至2月4日,诸症悉退,脉舌象接近正常。但有时仍有类似感冒症状。嘱停止洗眼、点眼,继续服用中成药。
    按:感冒10年,必有明显正夺。角膜溃疡也是正虚之故。故内服药一直温补。患者过于勤劳,不注意调摄,也是导致正夺的原因之一。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09:02: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3:感冒后眩晕   
    吴某,男,17岁,威县吴王母村人,1997年1月26日初诊。
    近一年多次感冒后眩晕。发作时天旋地转,频繁呕吐,故不敢动。此次感冒于一月前。开始有高烧,扎针吃药热退后即眩晕。曾多次就诊于县医院,诊为梅尼埃综合征,服眩晕停有暂效。体型中等,面色苍白。脉弦滑有力,舌苔白厚。血压120/90mmHg。体温37.1℃。处理如下:
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2g  白芍15g  桂枝20g  菊花12g五味子15g  茯苓12g  川芎10g  生甘草6g  生姜20g。
常规水煎日一付。
    安定5mg、奋乃静4mg,每晚服。
    1月29日再诊:头晕大好。脉略滑数,舌稍红。前方去西药。
    2007年6月22日就诊:此前10年中眩晕没有复发。近日感冒后又感头晕,且食少、乏力、多困、多睡。二便可。服西药数次无效。体型中等,说话气力不足。患者做厨师七八年,无明显咳喘史。脉弦滑有力,舌红嫩,苔不厚。血压116/80mmHg。处理如下:
柴胡6g  当归10g  白芍15g  苍术5g  茯苓10g  五味子10g  党参12g桂枝20g  川芎10g  菊花12g  半夏8g  生姜20g 甘草5g
常规水煎日一付。
    逍遥丸6g日2次;人参归脾丸9g日2次。
    一诊即愈。
   按:10年前的病是比较典型的内耳性眩晕。此病一般始于感冒,是前庭半规管因为上感发炎渗出所致。这一平衡器官功能受损,就出现眩晕。典型的表现是:患者静卧不敢睁眼,更不敢扭头。否则,天旋地转,频频呕吐。这种眩晕也大多有体虚因素。10年前的煎剂是小柴胡加味。疗效很好。当时开安定、奋乃静大概是为了镇静止呕。但不是必需。2007年的病情体虚更明显,去掉黄芩是鉴于明显脾肺虚。注意!不能见脉弦滑有力,即认为证属实。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0:35: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4:感冒后遗症
刘某,女,26岁,威县南古城村人,2004年2月23日初诊。
6年前感冒后遗留头轰响、咳嗽等症。咳嗽渐好,但头响不好。每遇噪音头即如共鸣。又两耳内常如窜火并耳鸣。饮食、睡眠、月经、小便可。大便偶干。可劳动,但体力不佳。体略瘦,神稍倦。脉滑弱,舌稍淡,苔白腻,中心剥苔。血压106/82mmHg。处理如下:
党参10g  黄芪15g  陈皮10g  茯苓10g  半夏8g  川芎6g  五味子5g  当归8g  白芍10g  附子5g  菊花8g  桂枝15g  葛根10g  三仙各10g  生甘草6g
常规水煎日一付。
逍遥丸6g日2次;金匮肾气丸9g日2次。
2月28日:家属来取药,说病小好。服药后颈部酸沉,小便黄。取药如前。
3月6日就诊:头轰响大好。脉舌象略如前。右耳仍有时有火热感。血压110/76mmHg。守上方。
按:这样的感冒后遗症颇少见。此证必不可按实火治,需补益且引火下行。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1:32: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5:感冒误治风寒入里病危
本村村民赵某之妻,1997年仲夏病重时82岁。她的身体一向很好,起病因一个多月前感冒发烧。起初扎针、服药迅速好转,但停药2日复发。又输液数日大好,停药后再次复发。发热之外,这时出现腰及腰以下关节肿胀、疼痛且腹痛不能食。又连续输液10多日益重。家属已经准备好后事,恰好这时我回乡,家属求治。
患者已经完全卧床20多天。面色萎黄苍白,十分消瘦(本来是高瘦体型,这时更瘦)。下肢及腰部完全不能屈伸且疼痛难忍。进食很少,便秘。脉细弱而数,舌淡瘦而嫩,苔白厚腻。体温38℃。血压160/100mmHg。询问是否曾经全身虚肿,家属称是。处理如下:
①支持输液。其中加青霉素钠480万单位、维生素C 3g、刺五加注射液60ml、黄芪注射液10ml。
②中药煎剂:川芎10g、怀牛膝15g、羌活8g、独活8g、防风15g、桂枝20g、附子10g、五味子10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15g、党参12g、白术6g、苍术6g、川朴6g、陈皮15g、茯苓10g、半夏8g、红花5g、三仙各10g、生甘草5g、生姜30g。常规水煎日一付。
③针刺:中脘、关元、双太仓、双环跳、双风市、双气街、双委中、双三里、双膝眼、双承山、双条口、双伏兔、双阴阳陵泉、双三阴交、双丰隆、双太冲、双涌泉、双行间等每日十穴交替。
④按摩:腹部、腰部和下肢中等力度的按摩,除揉搓肌肉外,重点被动屈伸关节。前两天向家属示范如何按摩,而后由家属做。
这个病也治得很艰苦。体温在一周内正常,食欲于十日后恢复,停止支持输液。但45天后患者才勉强可以下床。至年底才活动如前。若非患者家庭条件很好——经济无问题且子女孝顺,极可能不治。
患者2005年90岁逝世。逝世前不久还可以自理生活。
这就是中医说的风寒入里——入腹、入关节、入骨。西医自然认为是关节炎,病理是对化脓性感染免疫异常。但是,患者病初就是感冒,出现此种复杂而严重的情况就是因为滥用皮质激素等导致严重表虚而邪气入里。至此,一般西医治法不可能痊愈。类似验案请对看上文案5。他们都是很强壮的人,误治尚且如此。虚弱者误治,后果可想而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2:12:0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案46:洪钧治感冒现大承气汤证
约1997年,堂嫂76岁,她先有较轻的帕金森氏病,但生活可以自理,还可以做简单家务。当年仲春,因流感小流行她患流感。发热不很严重,也可以少量进食水。一周后却出现潮热、恶热不恶寒、一阵阵汗出、谵语。谵语时并非真昏迷——叫醒她可以正常对话。只是她迷迷糊糊睡去,就有谵语。这时查其脉象不是大虚,舌苔黄厚,脐周可触及结粪,于是给大承气原方一大剂。
    生大黄15g、芒硝15g、厚朴20g、枳实20g。
上四味共煎,第一煎快煎2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分两次服。
服药后1个多小时大泻两次,诸证悉退,又将息数日康复。
当时侄子和侄媳都说:没想到中药有如此捷效!
按:今教材注明此方的分两是:生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5g、芒硝9g。
我觉得分两偏小。特别是芒硝不宜小于10g。
又,传统上此方的煎法是:生大黄后下——煎不过20分钟,芒硝冲。可以简化如我所说。
又,芒硝的主要成分(97%左右)是硫酸钠,它和西药硫酸镁药理作用完全相同:不能被吸收——使肠管内的液体高渗——增加肠管内液体量。硫酸镁俗称硫苦,又称泻盐。西医曾经很常用。常用量20g。按化学理论,硫酸镁的用量要比硫酸钠大一点。市场上很容易购得高质量的硫苦,故我常常用它代替芒硝。
59
发表于 2009-6-7 12:23:2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感冒治到如此!!!可见中医与西医的差别!!!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6:49: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  带状疱疹
案1:疱疹脱痂后剧烈神经痛案            5:带状疱疹脱痂后疼痛不止
案2:典型带状疱疹案                    6:较轻的带状疱疹
案3:背部带状疱疹案                    7:高血压并带状疱疹
案4:严重腰腹部带状疱疹  
  
【概说】
带状疱疹是比较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关于此病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西医教科书上有非常详细的叙述。
简言之,此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西医无特效疗法。它可以不药而愈,较重时最好中西医结合处理。
此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典型。疱疹出现之前数日即常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而后在疼痛部位出现疱疹。此种疱疹虽然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却以胸背部最常见,而且亲眼看过一次就会认准。
多年前的病例大都没有留下书面记录。以下举近年熟人和亲属的几个病例。
由下述病案可知,青少年患者很少,故此病与年高体弱有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6 15:19 , Processed in 0.0601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