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9:17:5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西医对“病因”的认识,有各自的不同方法与特色。
姜春华先生有云:“它所指的风寒,实际上可包括真正病因、人的体质、气候、环境等等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不是单独的病毒或细菌,它所用的药也可能包含多方面的因素,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解释”。(《姜春华中医学术思想研究临床经验选粹》)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9:33: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李老说:我提出了西医的诊断过程,希望能够找到与辨证论治的融合点,
我觉得,诊断过程的差异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在各自思维方法上的融通与互补。这个工作需较长时间的大量临床实践,或自临床实践始。坐而论固可,起而行尤要!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1:45:5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转帖】
从侧面来认识辨证论治
干祖望教授
  京剧里一出“天雷报”,内容是说无情义子
张继保不孝,在清风亭被天雷殛毙。京剧“遇皇
后”中包公见到李妃,判断为真正的太后,把她
接驾回朝。理应包公向仁宗说明事实,晓以大
义,使仁宗认识自己的不孝。但这样正途去做,
深恐难获佳效。故而包公编导了一出“天雷报”
给仁宗御览,在仁宗激动之际,再说明李后之
事,仁宗大悟大惭,奉为母后,接下去就是“打龙
袍”。包公这个手法,就是采用“从侧面来”的方
法。
我曾教过一位西医朋友,一张朱丹溪的大
补阴丸,总是无法记住。之后采取董汉良《中药
记忆法》中“音同(近) 义通法,”教他五个字──
“伯母洗地板”,谐音于川柏、知母、猪脊髓、熟
地、龟板。从此记得牢靠,而且永远不忘。这又
是一个“从侧面来”。
中医的辨证论治,苦于没有一个有形的公
式,谈起来总感到是“空对空”的抽象得很,笔者
也写过些文章来介绍辨证论治,例如1987 年
《江苏中医杂志》第10 期的“中医要推陈出新,
不要新陈代谢”,出版于1989 年的光明中医函
授大学讲义《中医喉科学》第六章“辨证”等文章
里写得很详细,而且还创造性地制作几幅“辨证
公式”图表。可惜这种场合只能一本正经、规规
矩矩地讲说教式的正面话,绝对不能采用“从侧
面来”。我也明知“从侧面来”的效果特佳,可惜
迹近旁门左道,野狐参禅,难登大雅之堂。“嬉
笑怒骂尽是文章”的医话,则可以像淳于髡一样
地“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史记·滑稽列传》,无
所顾忌地“从侧面来”说上一通。
以治疗出血为例。一般人认为止血何难,
只须打开《本草》、《药物学》,什么大蓟、小蓟、仙
鹤草、丹皮、茅根、三七、白及、地榆、紫珠草、蒲
黄等等以及一切凉性药炙成的炭,都可凑上几
味,因为这都是公认的止血药。其实这样就大
错而特错了,这哪里是一个中医的思想与技术,
仅仅是一个抄书的无知机械人而已。
真正的中医处理出血症,自有一套办法─
─辨证论治。大体上不外乎:
风热犯肺的,法宜疏风清热,方宜桑菊饮之
类。
血热妄行的,法宜清营凉血,方宜犀角(现
用10 倍量的水牛角) 地黄汤之类。
热毒入营的,法宜清凉解毒,方宜黄连解毒
汤之类。
胃火过旺的,法宜清化阳明,方宜白虎汤之
类。
肝气郁而化火者,法宜疏肝清热,方宜丹栀
逍遥散之类。
肝阳上亢者(高血压的居多) ,法宜泻木清
肝,方宜龙胆泻肝汤之类。不过体弱正衰的,少
取苦寒药,多用甘寒药。必要时羚羊角粉。
湿热下注者(大多为尿血症) 法宜清化湿
热,方宜导赤散合小蓟饮子。
瘀血内停的(大多为吐血、痰血) ,法宜化瘀
活血,方宜化瘀活血汤之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罗国钧《中医内科学》48 页) 。
恶性肿瘤后期的,法宜扶正抗癌。
脾虚不能统血的,法宜健脾益气,方宜归脾
汤或止血归脾汤。
气虚不能摄血者,法宜升清益气,方宜补中
益气汤。但头面出血慎用,更其是肝阳上亢者,
绝对不能取用。
气血两亏的,法宜气血双补,方宜八珍汤或
十全大补汤。
大出血到气随血脱地步,法宜峻剂益气,方
宜独参汤。严重的应回阳固脱,方宜参附汤。
尚有两点应该注意:上身更其是头面上的,
需并取降气药物,如苏子、代赭石、牛膝之类;下
身更其是子宫出血,需并取升提药,如柴胡、升
麻之类。
以上种种,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法。一个抄
书的无知机械人哪里会体会得到“当一个及格
中医有这样的难”。
以上许多方药,很少直接取用止血药,这就
是“见血不治血”的从侧面来介绍辨证论治的最
好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消痰不治痰”、
“止泻不治泻”等等在辨证论治中产生出来的绝
妙的中医治病手段。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1:50: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06 09:55pm 第 1 次编辑]

【转帖】
谈辨证论治
邓铁涛(教授)
  近年来“, 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亮点。
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 有一位老
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 有人认为辨证
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
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
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
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
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
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
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辨证论
治是什么? 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
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
问题。千万别把其应有的地位降低了。辨证论
治的思想孕育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 金匮》提倡“脏腑经
络先后病”。“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
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无论“外感”与“杂病”的病
证,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
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
《易经》一脉相承“易”者变易也。这一观点又与
中医另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相结合,外感病
之变化概括于“六经”整体之中,“杂病”之变化
概括于“脏腑经络”之中。“传变”之论,中医学
并不禁锢于仲景时代,到了清代温病学说的长
成,发明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理
论,从而对发热性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与治疗
从19 世纪到20 世纪的前半叶达到世界的最高
峰,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西医治发热性疾病,与中
医之疗效相去甚远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掌握好辨
证论治之精髓谁的疗效就好。疾病谱正在日新
月异,有深厚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
验的中医学者可以通过辨证论治的途径去研究
新的疾病并进而治愈之。
切有人说无症可辨怎么辨证? 这是要贬低
辨证论治者最喜欢说的道理。其实所谓无证可
辨引用最多的就是人无症状,小便检查有蛋白、
红细胞或白细胞之类。这类病西医能检查出
来,但目前似乎仍无办法治愈。我不会进行检
查,病人拿来化验单我只作参考,我运用辨证之
法,却治好一些顽固之蛋白尿患者及尿有红白
细胞之患者。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症,脉,舌等
四诊合参加以辨证。
从未听说有人问──无病可辨的病人怎么
治? 我几十年来也治疗过一些这类病人,即生
化检查一切正常,体征正常的病者。例如在七
十年代某人民医院请我会诊中山大学一教授,
经过多种检查,不能确诊是什么病,乃名之曰
“厌食症”。病人一切检查正常,就是不想吃饭,
吃不下饭与其他食品,乃日渐消瘦,卧床不起,
声音低微。经过辨证,我认为他脾胃虚衰,宜大
补脾胃,用大剂健脾益气养胃之剂治之,半月许
已能行走,不到一月出院矣,到家嘱家人放鞭炮
一串,以庆生还。又如我院一女职工,症见头
晕,时止时作,发作晕甚,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
我以甘麦大枣汤加减治愈。西医诊断不明的病
多矣,为什么不曰无病可辨如何辨?!
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
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因为这个问题早在
高校二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已阐述清
楚。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不排斥辨病,但比辨病
高一筹。(录自《新中医》)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1:52:5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转帖】
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对“辨证论治”的阐释,来表述笔者一
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辨证论治浅谈
赵梓仙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它将诊
断和治疗创造性地溶为一炉。所以有的人说
“中医的诊断就是治疗”。这句话说得有理,但
也未尽然。
我认为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论治是辨证的
实现。二者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有如阴阳太极
一样,动静之间,奇妙无穷。既然辨证是治病的
依据,所以“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
程中尤为重要。所谓“证”,是人体疾病所反映
的综合状态,它随着病势的消长,病机的转换,
时刻都在变化当中。其变化的各阶段之间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怎样从纷繁的变化之中捕捉
它的要点,用以分析、鉴别、判断疾病属性的过
程就是辨证。“证”既辨明,则表里断,阴阳别,
可以据此确立治疗准则了(论治) 。其实辨别病
性以至确立准则的同时,论述治法方药就已孕
育其中,所以说辨证和论治是统一的。假如病
人经过治疗后,没有康复或收效不大,甚或加
重,那就说明我们的“辨证论治”有错误的地方。
当然原因既可在“辨证”,又可在“论治”,此时二
者又有各自的独立性。所以说“诊断未必就是
治疗”。
其实,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走
一步都是在吸收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华
基础上的自身完善。通过不断吐故纳新,发展
成熟。比如今日的“中西结合”,就是这样的一
个例子。但我认为二者之间,有如“辨证”和“论
治”一样,有可通之处,亦有其不可通之处,所以
莫要沦为“牵强”。因为二者毕竟产生于不同的
社会背景条件下,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不
可替代性。
限于历史、种族等诸多原因,我们的祖先没
有采用解剖、化验的方法来认识疾病,处理疾
病,而是吸收当时的哲学、宗教等学科的理论,
通过实验(病药之间) ,对比,揣测,总结,再实
验,再总结的反复过程,逐步确立了“辨证论治”
(此“证”,指药证和方证) 的纲领,再经历代医家
的不断充实、改正、完善,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
见到的八纲、六经、脏腑、三焦、卫气营血、伏气
新感等辨证论治的理想模型(此“证”,指疾病时
所反映的状态) 。其实, 脏腑、三焦、经络只不
过是古人理想中的生理模型:六经、卫气营血等
是病理时的理想模型,直中、传经是病理过程的
理想模型,其实质很难用小白鼠、显微镜来解释
清楚。所以中西医二者之间的融合,还有许多
实质的问题尚待研究。但不妨请一部分研究人
士来做深入的探讨。如果整个中医界都来做这
项工作,恐怕会复制出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来,
这样既有悖于科学的宗旨,又不利于中医的继
承和发展,应当引起中医药学界的重视。
中国中医药报/ 2003 年/ 03 月/ 17 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2:00: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所以中西医二者之间的融合,还有许多
实质的问题尚待研究。但不妨请一部分研究人
士来做深入的探讨。如果整个中医界都来做这
项工作,恐怕会复制出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来,
这样既有悖于科学的宗旨,又不利于中医的继
承和发展,应当引起中医药学界的重视。
------------------------------------------------------------
!!
37
发表于 2008-11-6 22:04: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正大光明才是做人的第一准则;
   坦诚相待才是学术交流的一个前提;
   实事求是才是发展中医药的基本态度;
   无能不可怕,可怕的是顽固;
   删也可以,封也无所谓!随便吧!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2:13: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转帖】
方药中教授论病机十九条及其运用规律  
                        
张存悌  
  
方药中(1921~1996),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范化、气化学说等方面的研究,他关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涵的阐述,为中医学术界首次提出。方药中倡导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步骤、方法和模式,对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化的确立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他对肝、肾疾病的诊治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要著作有:《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医学三字经浅说》、《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代表作为《医学承启集》。笔者1989年12月在北京国防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亲聆了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方药中的一堂演讲,感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比喻精彩,受益匪浅。今将记录稿整理出来公之同道。
  
1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理。中医关于病机的阐述很多,但比较突出并能示人以规矩者,首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对病机十九条多是注释文字,而对实质探讨的并不多。这是一个十分必要加以深入讨论的问题,个人认为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可分六个方面:
  

其一,强调了分析病机在临床诊治上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提高疗效上的关键作用。辨证论治绝对不是对症治疗,经云:“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引文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下同)要谨守病机,务识其义。
  

其二,如何分析病机,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问题,先“定位”,亦即首先确定患者病变所在部位,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等即是例子。
  

其三,强调了“定性”问题,亦即进一步确定其证候性质,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即是例子,强调定位与定性要密切结合起来。
  

其四,明确提出了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有不同的病机;反之,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有相同的病机。前者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瞀瘛,皆属于热”,虽然同为抽搐痉挛,却有属风属湿等不同;后者如“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吐泻、腹胀、转筋等临床表现虽不同,但在症候性质上却同属热象。
   

其五,强调了药物归经理论的作用,要按经络选药,泛泛用药不会有效。
   

其六,提出了治疗原则问题,强调了“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必先五胜”,要找出原发病继发病;处理好正邪关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甚者夺之”。总之,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2 根据病机十九条精神,把辨证论治分为五个步骤进行
   

(1)定位。如何定位,有五个方法:①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定位。如头痛,两额痛属胃,巅顶痛属肝,枕后痛属肾。


②根据脏腑功能特点定位,如肝主疏泄、藏血、主筋、易动,凡属上述功能失调者,如胁肋胀满、出血、运动障碍等,均可定位在肝。


③根据体征特点定位,如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液为汗,因此凡属上述体征如面赤、舌短、精神反常以笑为主、自汗等,均可定位在心。曾治一精神病患者,嗜笑,前医用温胆汤不效,我用天王补心丹两周后好转,原因是心在声为笑,该患嗜笑,提示病位在心,故用养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丹取效。


④根据病因定位,尤其发病诱因为情志因素时更要注意。曾治疗一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眼睑下垂,吞咽不利,四诊合参,定位在脾,用补中益气汤治愈。另有病人亦患此症,照我方自服不效。询之,发病前曾因调工薪而生气,是肝先病而脾后病,合用逍遥散3周治愈。


⑤根据发病时间定位。各个季节均有相应脏腑易于发病,如长夏发病,多定位于脾。一日当中12个时辰各司一个脏器,如子时属胆,寅时属肺等。
  
(2)定 性。传统有八纲、六经、卫气营血等定性方法,我归纳出14字定性纲领: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临床运用似乎更具体,更明确。
  
(3)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要在错综复杂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哪一个脏腑定位、哪一步疾病定性是最重要的。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重视原发病,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比如旁边那间屋子水龙头发了水,冲到我们这个教室,你怎么办?如果光淘教室里的水,恐怕不行,随淘随涨。只有把旁边的水龙头关住了,这水才能治住。这水龙头就是原发病,淹进教室的水是继发病,前者是本,后者是标。


其二,辨识标本,分清真假寒热。辨证论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要总体分析,不被假象所迷惑。曾治一高烧42℃的病人,口中须含冰,清热药、消炎药都无效,我诊为真寒假热,用红参20g,附子20g,煎成200毫升冷服,一剂而安。必先五胜这一步是辨证论治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要求复杂,却必须弄清。
  
(4)治病求本。要求有三点:首先,治原发病。其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治本的基础上治标,不如此,想治标也未必治得动。再次,识分寸。用药要适可而止,“效不更方”要分析看,病情变化了,效也要更方。“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5)治未病。五脏相关,一脏有病,必然涉及到其它脏器。“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治本脏无效,可借助治疗它脏达到治疗本脏目的。比如你找某个部门办事,但它顶着不办,没法解决。你可以想法找它的上级告它,让上级来管它;还可以找下边的群众鼓动一番,让他们反过来帮你说话,这样“三管齐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以肝为例,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凡属肝病,除了考虑肝本脏外,还必须首先考虑肺和脾的问题,特别是治肝不能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更要考虑这一点。如曾治一高血压病人,血压200/140mmHg,多方治疗不效,后来在平肝方中加用补中益气汤,血压就降下来了,这就是补肺制肝法。一般来说,治病用到第4步就可以了,特殊情况就要用到第5步。
  
3 体 会
   

在当代名医中,方老是笔者特别仰慕的中医大家,其理论之精深,治病之老到,均令人钦佩不已。尤其他在规范辨证论治方面提出的“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五步法”在统一辨证论治步骤方面所作的贡献可谓前无古人。该方法使人在临证时有所遵循,思路明晰,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逼病机本质,可收辨证准确、施治得当之功。尤其面临症状多端、病机复杂之病时,此法更显层层剥丝、化繁为简的优越性。笔者自掌握“五步法”以来,治疗一些疑难病证疗效明显提高,颇感得心应手。应该强调的是,运用“五步法”,有两步是关键请引起注意:一是“必先五胜”,方老强调在错综复杂的证候中,一定要分清哪个脏腑、哪种病机在起主导作用,特别要弄清原发病、继发病,治病求本就是要治原发病。如方老曾治一患,恶心呕吐,泄泻乏力,一派脾虚表现。前医用了很多补脾止呕药不效。方老详询病史,发现其症始发于小便不利,继发为恶心呕吐等症,原发病位在肾,用补肾利尿剂治肾而呕吐恶心自止。二是“治未病”,在治疗已病脏腑不效时,要善于治疗未病的“所胜脏”与“所不胜脏”,常可取得佳效。方老所举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高血压收效,意在补肺以制肝,就是突出例子。此外,方老的两个比喻十分精彩,深入而浅出,给人启迪。尤其方老多次引用的经文“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文字有些晦涩,深奥费解,经方老“三管齐下”的比喻,就把五脏之间的克侮关系及调理未病脏腑的道理很轻松地讲了出来,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尽显中医大家之功底。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2:16: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版纳福龄堂2008/11/06 10:04pm 发表的内容:
正大光明才是做人的第一准则;
   坦诚相待才是学术交流的一个前提;
   实事求是才是发展中医药的基本态度;
   无能不可怕,可怕的是顽固;
...
请先生说说此为何来由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6日 10:22pm 时添加 -=-=-=-=-
请管理高层注意一下版纳福龄堂先生反映的这个情况!!!
40
发表于 2008-11-7 08:39: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梦里悬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虽真觉后假;闲中演偈谈元,言言酷似,说来虽是用时非。
上下五千年,圣贤多又多。而今经典被歪解,似这谁之过?
古人说东,今人说西。古人言天,今人言地。指鹿为马,沾沾自喜。使一觉悟,才无久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22:10 , Processed in 0.06266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