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36|回复: 1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2 12:5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四年前,赵洪钧先生就在这里强调重视高血压、重视血压计。令人震惊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某版主还不如老百姓了解高血压,而且还在跟着“臆想”之流的医盲攻击宣传高血压的帖子。他们还自称治高血压易如反掌——和走穴、跑江湖的“专家”一样吹大话。
如果,本网站的高层人员对高血压的看法都和某版主的臆想一样,就是本坛的耻辱。
几个人的耻辱也不要紧,如果中医界都像他们一样,就是中医界的耻辱。
面对高血压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完全无作为、完全不知情或者跟着某斑竹一味胡吹,国人何必花很多钱支持这个论坛呢!
须知,归根结底,本论坛花的是老百姓额钱。

为此,从网上复制了两篇文章。
此类文章很多,只是有的网站是会员才能看到全文。
欢迎朋友们转贴更多的文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2:52:55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中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50年来,高血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的经历以及上百项的临床随即实验得出最重要的结果是:降压是硬道理,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在几个星期内达标,不要等几个月,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器官,降低一些心血管的事件。高血压是终生用药的疾病,活一天就得吃一天药,宁可忘了饭也不能忘了药。基于这三点思考,我们强调新型的固定剂量降压的思考。
  第一,降压是硬道理,是主要的策略,保护器官的主要手段是降压。终生用药不应该忘记服药,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用一些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的原因,是中国高血压用药的传统。六七十年代,我在医学院当学生,参加老的合作医疗的建设,北京市高血压防治的实际经历中,我们做的非常简单有效的,就是复方降压片,都是很老的药,以利血平,氯化钾等一些知名的药物为主……
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2:54:2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孙义兰 发布时间:2007-8-13 阅读:228次
广西省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541001)  孙义兰  庞振瑶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我国已进行多次高血压普查,某些地区亦进行本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近年来有关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综述:?
1  高血压诊断和我国高血压患病及治疗状况  1997年11月美国公布了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6次报告(JNC6),各国进行不少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大型试验,积累了不少新证据,颁布各自高血压防治指南,美国于2003年5月公布了JNC7[1]。欧洲于2003年6月在米兰公布了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与欧洲心脏学会(ESC)拟订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2]。我国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4年10月再次重新修订公布了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4]。上述三个指南在分类上各有不同,但均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诊为高血压。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为6档即:正常血压(SBp<120mmHg.DBp<80mmHg)。正常高值(SBp120~139mmHg.DBp80~90mmHg)。1级(SBpl40~159mmHg.DBp90~99mmHg),2级(SBp160~179mmHg.DBp100~109mmHg),3级(SBp≥180mmHg.DBp≥110mmHg)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SBP≥140mmHg.DBP≥90mmHg)。?
1.1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全国性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应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一致,直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包括我国在内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即以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我国不同时期高血压患病率  1959年全国普查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5]。2000~2001年35~74岁为高血压患病率为27.2%,有高血压患者129821100人[6]。2002年全国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为18.8%、患病人数达1.6亿,较1991年增长31%[7]。有报道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已达38.2%~57?0%[8]。于2002~2003年间据北京28个军队干休所对8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显示ISH占高血压病患者的67.61%[9]。刘国树等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报告白领高血压发病率为1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10]。许顶立等于2003年报道我国约有10%左右孕妇患有高血压[11]。一些单位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高血压流行病进行了调查:如对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血压和血脂调查显示黑衣壮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7%明显高于汉族人群的17.2%(P<0.01),且与甘油三脂(TG)呈显著相关[12]。扎西平描[13]等于2001~2002年对拉萨市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40.68%高于1991年的19.03%。国内区域性调查。如兰州市七里河区高血压患病为19.91%,标准化率为13.55%[14]。?
1.3  2003年广西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04%[15]。上述流行病学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满意。据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7%、12%和3%[16]。2000~2001年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为28.2%。控制率仅为8.1%[17]即使兰州七里河区1997~1998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19.1%、8.96%、2.83%。接近或低于全国水平[13]。2001~2002年拉萨地区藏族高血压患病率比1991年升高,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9.56%,29.64%,9.68%[13]。2003年广西居民知晓率为60.9%、治疗率为49.5%、控制率为15.1%[1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调查范围为广西五个城市的居民,并非“全人群”,所以我国高血压状态仍处于“一高”(高患病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状态。?
2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  正如上述我国高血压面临“一高”,“三低”的挑战。光靠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就诊者的治疗是不够的。而且治疗不仅仅要将高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干预危险因素,预防和逆转靶器官不良重塑,降低心血管罹患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因此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十分必要。?
2.1  为高血压防治和进行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我国1979~1980年,1991~1992年共2次组织全国高血压普查取得较为精确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资料,研究结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和进行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我国高血压专业人员引进美国联会工作委员会(JNC)和WHO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3年国内专家就美国JNC7和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讨论对比分析,制定了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极大地推动和指导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和临床治疗工作。?
2.2  为社区高血压防治奠定基础。高血压已被认为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除了医疗机构,发挥疾病预防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的作用,才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美国抗高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主要在社区医疗机构实施[18],多年前杜雪平[19]等就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探讨高血压的社区综合性管理与控制,结果高血压管理率由原45.80%上升至82.32%,血压在140/92mmHg以下的控制率,由原4.21%提高到50.71%,规范服药率由原20.1%上升至72.62%,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固定的合作关系及新型的医患模式能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当前社区的规模和建设比前有所完善,通过对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掌握社区的高血压资料能更好发挥社区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特别是预防高血压的护理干预,起到指导作用[20,21]。?
2.3  对研究、干预高血压有关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起到指导作用。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要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先于高血压出现。高血压也是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MS的病理生理基础,Bonora[22]等研究高血压58%伴有胰岛素抵抗。而血压水平对于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是独立的、连续的、一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在血压正常偏高和轻度升高的人群中,由此导致对危险因素的防治战线不断前移。这样从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临床防治实践[23]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是遗传——后天生活环境两种因素促成的疾病,但遗传基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后天生活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导地位[24]。有专家提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50%应归于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饮食和运动),20%归于基因遗传,20%归于环境因素,10%归于患者的治疗[25]。可以这样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高血压有关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进行评估,干预必不可少的手段。?
2.4  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起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死因,在心血管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中,高血压防治工作首当其中,但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的高血压观念和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极其陈旧、落后、不具备应用的防治能力,即使专科医院的医生中也有近10%的人不知道有效控制也是为了有效预防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乡村级医师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55%[16]。前述提到的我国高血压低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原因很多,医生缺乏正确防治高血压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是原因之一[26],通过开展和参与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不仅提高我国高血压检出率和知晓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理解高血压防治指南起到促进作用。?
3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3.1  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  心血管流行病学始起于上世纪30年代,20世纪6O年代以后,国际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发展已十分迅速,WHO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编写了《心血管病调查方法》一书,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70年代WHO建立的《WHO MONICA方案》是国际上第一个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方案的大规模国际长期前瞻性流行病学[27]。近20年余来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逐步深入,引入了新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化的评分方法,如Framinghan量表,欧洲SCOKE量图等[23]。Framinghan心肌研究还创立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28]。其方法学已被其他心血管前瞻研究广泛采用,其预测结果也已被国外多个高血压、高脂血症防治指南采用。我国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作为独立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WHO、Framinghan、欧洲等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在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足取得众多成果之一。?
3.2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全国高血压普查第一次于1979~1980年,这次全国性普查采用了统一方案和方法(标准)进行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研究,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证,遗憾的是调查的原始材料没有很好保存。1991~1992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性普查,采用了国际统一标准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准确的我国人群对高血压发病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以及人群对高血压认知认识的全面材料[27]。为我国各地区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作出重要贡献。?
3.3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调查同有关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一样关键在于各项调查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全面的严格质量控制。因此,我国当前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都采用《心血管病学调查方法手册》[29]进行设计实施。该调查方法强调明确研究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查人群类型、抽样方法、适宜样本量、统一调查研究方案、统一操作手册、统一好的表格、统一的质量控制中心等。?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是我国首要的死因,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虽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心血管疾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中,高血压防治工作首当其中。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开展社区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可提高高血压病人服药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要严格按照《心血管病学调查方法手册》的规定进行。?
参考文献?
1.The Seve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 C?7 report.JAMA,2003;289:2560~2572?
2.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committee.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Hypertens,2003;21:1011~105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103~112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061~1064?
5.范维琥,蔡乃绳.高血压病和症状性高血压.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0~1430?
6.李海宴,杨晓辉,左惠娟,等.北京不同级别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治疗状态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74~177?
7.陆再生.高血压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中华心血病杂志,2006;34:92?
8.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79~880?
9.李艳芳,赵瑞祥,卜聪亚,等.8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43~346?
10.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学术会议记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204~209?
11.许顶立,余艳红.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和抗高血压治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03;31:795~797?
12.尹瑞尖,潘尚领,林伟雄,等.广西黑衣壮人群血压和血脂水平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54~758?
13.扎西平描,黄贵文,胡学军,等.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78~781?
14.杨成悌,李小平,李秀丽,等.兰州市七里河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58~660?
15.陈娜萦,蒙晓宇,韦波,等.广西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215~216?
16.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64~269?
17.刘国仗,马文君.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84~889?
18.Major outcomes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giotensin-conrerting/enzyme inhibitor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s.dicuretic.The antihype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JAMA,2002;288:2981~2997?
19.杜雪平,张晓林,李燕娜,等.复兴医院社区高血压管理与控制.中华循环杂志,2004;2:22~24?
20.张红梅.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3~74?
21.孙新英.预防高血压的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1?
22.BonoraE,KiechlS,Willeit J,etal,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metabolic dissorders.The Bruneck study.Diabetes,1991;47:1643~1649?
23.周北凡.从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临床防治实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91~892?
24.陈达光.重视锻炼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高血压杂志,2003;11:1~2?
25.第76届美国心脏协会年会热点简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32:181~182?
26.Sever PS.Blood pressure control for the hypertensive patient:what can we do better?Am J Hypertens.1997;10:1285~1305?
27.吴北苏.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发展30年回顾.中华心血管病学,2003;31:881~884?
28.Wilson PWF,Agostino KBD,Levy D,et al.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t factor categorise(Framinghan).Circulation,1998; 97:1837~1847?
29.周壮江,吴锡桂.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山版社,1997.
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2:59:59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桂枝汤先生已经因为高血压倒下了。我坚信,4年来不少朋友也有自己的亲友因为高血压倒下。
所以,多讨论一下高血压,对我们自身也是有好处的。
欢迎多转贴文章!
欢迎多介绍自己的经验!
5
发表于 2008-3-12 14:02:42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重视高血压防治意义重大,防治高血压,一要忌嘴,戒烟酒,慎膏梁,适当运动以防病变,二是正确施治,一般高血压补肝肾,活气血,调阴阳,兼顾血脂,血糖,不须西药即可治愈,决非终身服药,忘了吃饭,也不能忘了吃药!若不信,可请有关部门验证。
6
发表于 2008-3-12 15:10:1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8/03/12 00:51pm 发表的内容:
按:四年前,赵洪钧先生就在这里强调重视高血压、重视血压计。令人震惊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某版主还不如老百姓了解高血压,而且还在跟着“臆想”之流的医盲攻击宣传高血压的帖子。他们还自称治高血压易如反掌 ...
7
发表于 2008-3-12 15:15:25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8/03/12 00:59pm 发表的内容:
桂枝汤先生已经因为高血压倒下了。我坚信,4年来不少朋友也有自己的亲友因为高血压倒下。
所以,多讨论一下高血压,对我们自身也是有好处的。
欢迎多转贴文章!
欢迎多介绍自己的经验!
8
发表于 2008-3-12 15:19:13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已经不是攻关课题了吧,只要人们相信中医,,,
9
发表于 2008-3-12 18:26:05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难题与对策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12月20日 15:03


王清海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高血压病”的记载,也没有等同的中医病名,所以,在中医临床和研究上常常碰到许多难题,导致中医防治高血压病的地位得不到现代医学的认同,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难题
    1.诊断难
    高血压病没有对应的中医病名。由于高血压病大多伴有眩晕、头痛,所以,现代中医文献(包括高校教材)普遍认为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所以,在书写病历时,中医诊断写眩晕或头痛。但许多高血压病患者早期没有眩晕或头痛,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血压已经明显升高,有些患者血压已经高达200mmHg/110mmHg,仍混然不知,就是因为没有上述症状。这时中医诊断该怎么写?所以,用眩晕或头痛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显然不合适。
    2.治疗难
    大量文献资料(包括高校教材)普遍认为,高血压病属于肝的病变,临床应该辨证为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所以,治疗大多以平肝潜阳或滋阴潜阳为法。由于这种理论的误导,临床上许多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忽略了辨证论治的精髓,一见到血压增高,就用平肝或滋阴潜阳的方法,但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但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不是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而是气虚或阳虚或痰湿或瘀血,用补气、化痰等方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血压得以平稳下降。
    3.疗效评价难
    高血压病的治疗目标,西医主要关注血压是否降下来,所以,西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降血压,评价疗效也是看服药后能否降压。中医治疗在于整体调理,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而非针对性,二者治疗原理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疗效评价指标本应该不同。可是临床上也常把把血压能否降下来作为评价中医疗效的金标准,这是导致中医疗效被否定的主要原因。此外,临床上还常常有这种情况:血压达标了,症状并没有减轻或消失;反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了,血压却不达标。那么,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评价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也亟需解决。
    4.科研设计难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课题很难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获得立项资助。其原因一是中医辨证的规范性不被认同,辨证论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正确反映高血压病的实际情况;二是辨证论治与固定方药研究的矛盾。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是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但过于灵活,缺乏重复性,固定方药(中成药)的研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体现中医的特色;三是疗效评价只是注重血压的下降程度和症状的改善程度,而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远期疗效指标如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治未病)、改善高血压病的预后、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等,但却没有被用到评价指标中来。
    5.成果推广难
    一是机制研究,这种研究大多注重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选用了不少先进指标,但由于背离了中医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成果毫无推广应用价值;二是辨证论治研究,由于缺乏重复性和规范性,很难推广应用;三是中成药投放临床,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市场宣传大多背离辨证论治原则,难以被同行学者认同。
    二、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对策
    上述临床难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笔者认为,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也许会有所裨益。
    1.开展高血压病中医概念的理论研究
    建议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心主血脉”理论作为切入点,从中医的气血理论和血脉理论为基础,解释高血压病的生理病理;从血脉运行的异常探讨“脉胀”病名与高血压病病名的相关性,探讨中医病名的诊断及诊断标准。通过深入开展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等理论研究,重点解决高血压病的中医生理、病理、病名及诊断标准等基本问题。
    2.开展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规律和辨证规范化的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既是优点,也有缺点。前者是其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方案个体化,可能取得最佳疗效;后者是其灵活多变性,使得其研究成果的应用都很难把握。建议着重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或血脉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变化规律等的相关关系、正气与浊邪的相关关系、环境气候对血脉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中医辨证规律并对辨证标准进行规范化研究,揭示高血压病的病变实质。
    3.开展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疗效评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也是中医疗效是否被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整体调理的优势,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建议把高血压病患者症状改善的评价与生存质量评价结合起来,把治未病的中医理论与高血压病的预防和并发症的防治、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被中西医学共同认可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4.开展科研方案设计的研究
    高血压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危害关键在于长期、渐进性的发展,出现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如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被公认的重大课题。中医药整体调整,使机体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和谐,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正是中医的强项。建议科研设计不要单纯从片面“追求降血压”的思路去做,而应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以改善预后、防治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为切入点。
    5.开展中药新药的研究
    建议依据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大力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的系列研究,实事求是地进行药物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防止夸大疗效和包治各种高血压病的虚假宣传,开发具有辨证论治特色的有效的中药新药。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诸多的临床难题,制约了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得不到同行的认可。只有通过数年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提高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提高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地位,才能使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相关新闻



10
发表于 2008-3-12 18:49:29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本板块普及高血压常识

参下帖: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34&topic=1578&show=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20:50 , Processed in 0.4163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