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哲医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3-10-9 11:19:52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5 21:28
《症治论读释义》正出版中!适合广大中医、在校学生、中医爱好者。相当于一本中医百科全书。

  先生您不会是出版社的推销商人吧?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2:35:46 | 只看该作者
jyds123 发表于 2013-10-9 03:19
先生您不会是出版社的推销商人吧?

宣传是为了给爱好中医人一次了解有价值中医书籍的机会。你先生例外。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2:4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9 05:00 编辑

法,都把经络系统的组成搞错了。因此,若按经络学说现代理论所说的经络系统对“经络”进行研究,必然会走弯路。如果先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对“经络”的研究就不会走弯路了。

【8】众所周知,经络学说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已经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各个领域。如果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弄不清“经络”和脏腑、肌表、血脉、筋、骨、腧穴的关系,中医学各学科的科研、创新、发展和提高,都将面临难以攻克的障碍。因此,中医学的各个学科都需要弄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9】当前,中医学已面临逐渐衰落的严峻形势,在这关键时刻弄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明确“经络”是什么,再挖掘出经络学说被埋没的传统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创新、发展和提高,都将注入新活力,出现新转折,一定可以迅速扭转逐渐衰落的局面。

二,哪些文献仍可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1】由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在近代已逐渐埋没了,所以,近代医书大部分说不清“经络”是什么。特别是中医学的新编教材,几乎都把“经络”这一基本概念解释错了,甚至把经络系统的组成也搞错了。但是,《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记载没错误。因此,根据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仍可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来。

【2】在中医学的古文献中,《内经》最具经典性。从战国时期到现在,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内经》传下来的。因此,《内经》最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内经》对“经脉之始生”确实有解释,确有“六律建阴阳诸经”的记载,还记载了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时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说明“经络”的起源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所以,根据《内经》的记载,可以弄清“经络”是怎么产生的?可以弄清“经络”是什么?可以弄清“经络”是干什么用的?可以弄清哪是“经”?哪是“络”?在此基础上,能够如实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3】《难经》成书比《内经》稍晚,是仅次于《内经》的经典文献。《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比《内经》更详细,弥补了《内经》的缺陷和不足。在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中,《内经》对“十二经”的记载和《难经》对“奇经八脉”的记载,是经络学说最经典性的文献。因此,《难经》也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4】《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是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医学的典范。所以,《伤寒杂论》可以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伤寒杂病论》开创六经辨证时,把十二经简化为六经,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经络”是什么。     

【5】《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内经》和《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的记载,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每一“经”都有腧穴。但是,到了元代,《十四经发挥》对腧穴的归经作了修改和调整,把腧穴归了十四经,而不再是每一“经”都有腧穴。所以,《针灸甲乙经》和《十四经发挥》可以从针灸学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根据“经络”和“腧穴”的关系,也能说明“经络”是什么。另外,在针灸学的历史上,《针灸逢源》最后一次调整腧穴的归经,可为佐证。

【6】四川绵阳永兴镇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记载了十条经脉,缺两经。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缺一经。战国时期《内经》问世时,记载了完整的十二经,但奇经八脉尚不完整。《难经》比《内经》稍晚,则记载了完整的奇经八脉。并且,《难经》第二十五难还记载了经络系统补充手厥阴心包经的情况。所以,若把《内经》、《难经》和这些出土文献互相对照,可以从经络系统逐渐充实和逐渐完善的角度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7】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最早的经络专书是《明堂孔穴》,已佚。其内容,散见于《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还有经络穴位图,古称“明堂孔穴图”,也称“明堂图”。晋代《抱朴子》曾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唐代甑权曾进行修订。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还加以引用,说:“归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甑撰为定云。……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作之”。随后,王焘撰《外台秘要》,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经”,“任脉”并入“足少阴经”。但是,这些图都没传下来。所以,迄今为止,《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经典文献,仍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关键性文献。

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史,也可说明一个问题,在经络学说的传承过程中,“经络”的循行路线以及腧穴的归经,曾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调整,并有传写错误。《十四经发挥》对腧穴归经的调整也说明这一点。由此可以佐证,“经络”决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否则,假如“经络”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决不能删除,决不能修改和调整,更不能兼并。

《千金要方》所说“指南”二字,显然是说“经络”有指导作用。

【8】从《内经》以后,自战国秦汉以来,历代中医文献都有经络学说专用的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据初步统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约五十多个。若以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为依据,逐一弄清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名词术语的词义,最能在各个方面或具体细节上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反映出来。比如,弄清“经”、“络”、“脉”、“经脉”、“络脉”、“六经”、“十二经”、“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奇经八脉”、“经别”、“别络”、“浮络”、“孙络”、“根结”、“起止”、“终始”、“标本”、“气街”、“四海”、“属络”、“经水”、“经气”、“经隧”、“经穴”、“经筋”、“皮部”、“经病”、“经证”、“开合枢”、“离合出入”、以及“经脉之海”、“经络之海”等名词术语的词义和基本概念的内涵,最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这些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无一例外都能说明,“经络”最初不是在人体内生成的,“经络”本身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的。

【9】最近出版的《发现经络》,根据《内经》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明确提出“经络”是古代医家在春秋战国期间为中医学创建的论理工具,进一步明确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经络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各学说的相互关系,可参考。

三,《内经》怎么说的

【1】《内经》原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其中,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不是集中在一起的,而是零散见于多个篇章。经络学说的内容,主要在《灵枢》部分,《素问》有所补充。因此,《灵枢》和《素问》都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

【2】《灵枢·经脉篇》说:“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段经文讨论的问题,是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对“经络”的研究不能不首先弄清这个问题。中医学在近代说不清“经络”是什么,主要是没把这段经文理解透,埋没了这段经文的精髓内涵。因此,对这段经文,必须深刻理解。这段经文的文字虽不多,寓意却很深。

根据文意可以看出,这段经文所说的“经脉”,不单指经络系统的“经”,而是指整个经络系统。因为,所谓“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并不单是“经”的作用,而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作用。

在这段经文中,雷公向黄帝说:“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立刻知道“经脉”最初是怎样产生的。若能知道“经脉”是怎么产生的,当然也就知道“经络”是什么了。因

44
发表于 2013-10-10 05:5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0-9 22:07 编辑

       中医理论,气血不可分离,“气血分离,阴阳决绝” ,如何理解,请赐教。
       经络是气血的通道,怎么理解?
       赵以岭的观点也是:血行血道(血脉),气行气道(经络),古今中外的人都把经络理解错了!请赐教。
       刘里远的双循环论,也是这个意思,看来并非一家之言。

       不言而喻,的确是个大问题。针灸足三里,只刺激到气脉,调气而不调血,潜台词是气脉等同神经系统,血脉等同于血液循环系统。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13:0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1 05:17 编辑

此,根据这段经文,可以弄清“经络”最初是不是在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在此基础上,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若对这段经文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证实,“经络”的分布和循行,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而成的。因为,这段经文表明,人在母腹内没生成“经络”,人出生时也没“经络”。所以,由这段经文可知,《内经》在解释“经脉之始生”时,根本没说“经脉”是人体内生成的。比如:雷公曰:“愿尽闻其道”,译成现代语言是说,想全面了解经络学说。黄帝的回答,是从胚胎发育开始,即:“人生始,先成精”。接下来,黄帝介绍人在母腹内生成的脏腑组织器官,即:脑、骨、髓、筋、脉、肉、血、皮肤、毛发、胃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髓”是骨髓或脊髓,这都是人在母腹内生成的各种组织结构。所谓“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是胎儿出生后不再由胎盘提供营养,开始依赖于“谷入于胃”的后天营养。很明显,黄帝的介绍表明,人在母腹内和人出生时都没“经脉”。于是,雷公才接着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尽快知道“经脉”是怎样生成的。针对这个问题,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似乎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破解了这种表达方式,足以说明,人出生时没“经络”。并能说明,“经脉”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论理工具。
       根据雷公与黄帝的两次问答,可以说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已说明人在母腹内和人出生时,没有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叫“经脉”。因为,雷公接着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假如出生时有经脉,雷公就不用再问了。第二个问题:雷公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表面看答非所问,实际是介绍“经脉”的作用。通过“经脉”的作用,来说明“经脉”是什么。这是古汉语的一种固定句式。即:“……者,所以……”。把这种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通译为“……,是用于……的”。所谓“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意思是说: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不可不知。这是介绍“经脉”的作用。根据“经脉”的作用,就应该知道“经脉”是什么了。这是因为,所谓“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是综合性很强的作用,决不是人的脏腑组织器官或某种结构可以具备的作用,而是方法论或论理工具才能具备的作用。在医学领域,除系统理论、方法论、论理工具外,人身体上的任何脏腑、任何组织器官,都不具备”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综合性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通”,应作“通晓”解,不能理解为“通畅”。所谓“不可不通”,是“不可不晓”或“不可不知”的意思。
       若仔细分析可知,这段经文的表达方式,还有另一种寓意,即:把“经脉”和“血脉”区别开了。意在表明,“经脉”和“血脉”不是同一个的概念,不能相混。因为,黄帝所说“脉为营”的“脉”是“血脉”,不是“经脉”。否则,雷公就不用接着再问了。并且,“血脉”是血管,其作用是“营”,即运行血液。“经脉”代表整个经络系统,其作用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由此可以看出,这段经文所说的“经脉”,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其作用,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这种作用,显然是论理工具的作用。
       当然,凭这一段经文把“经络”界定为论理工具,似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经文,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都可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的身体上创建的,是“论理人形”的工具。按现代语言说,相当于论理工具。在《内经》和古文献中有很多记载都可证实这一点。
       【3】《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阴阳诸经”,指十二经。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因此,把这段经文和《灵枢•经脉篇》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合起来,就回答了“经络”的来源和出处,能够说明,“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成的,而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创建的。据考证,《灵枢》还有另一种版本,记载的是“六律建阴阳诸经”,在“建阴阳诸经”五个字的前面有“六律”二字,这更说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也就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因为,六律的核心是“三阴三阳”。
       所谓“六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律制,以“三阴三阳”为核心,可用于多学科。古代的音乐,有十二个音阶,分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也称十二音调,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一个名称代表一个音阶。从低音算起,排列成奇数的六个音阶为“六阳律”,称“律”;排列成偶数的六个音阶为“六阴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简称六律。“律”和“吕”的发音,一奇一偶,依次相接,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古代医家按六律建十二经,也是阴经和阳经依次相接,阴阳相生,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律书》开篇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索隐》引《释名》说:“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尔雅》还把“律”释为“铨”、“法”等。这些记载表明,《灵枢》说“建阴阳诸经”或“六律建阴阳诸经”是有历史依据的,说明古代医家所建的十二经也是以“六律”为“根本”,是“禀于六律”,是“制事立法”和“物度规则”的一种形式,故可用所建的十二经对气脉、腧穴、脏腑、各组织、各器官和各种病证进行系统研究。
       《灵枢•经别篇》还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是古代的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地理知识。所谓“外合于十二经水”和“内属于五脏六腑”,是说十二经在外与十二条大河相对应,在内则与脏腑相对应。其对应关系,主要根据古代医家对十二经水的“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和脏腑的“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的系统认识。
以上两段经文,可以说明以下四个问题:
       一,脏腑与十二经的来源和出处不同。人的脏腑是在母腹内发育的,出生时就生成了,但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发育成的,不是出生时就有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是按“六律”创建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脏腑和十二经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
       二,古代医家开创十二经的目的,是落实“人之合于天道”,或“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与天地自然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整体观。
       三,“六律”以“三阴三阳”为核心。在古代,天文、地理、历法、音律、医学等领域,都贯穿着“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等哲学概念,可用于多学科。因此,不能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诸“经”误解为解剖学概念。
四,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解剖、生理、病理、天文、历法、地理、音律、以及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其中,古代医家对“气脉”和气血运行规律的系统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详见第五节)所以,经络学说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多学科互相交叉,融为一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经络学说的学术成就也能证明,经络学说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文、地理、历法、音律、解剖、生理、病理、养生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创建的,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基础、文化基础和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家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生命智慧。

46
发表于 2013-10-10 15:57:53 | 只看该作者
      “ 这说明,十二经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按现代语言说,相当于论理工具。”

     针灸足三里治疗胃病,与经络无关?与气脉、血脉、经脉有什么关系?
     经络与气血、气、血是什么关系?
     是不是没有正确理解书中的意思?
     还请先生赐教。
47
发表于 2013-10-11 09:12:3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作为一个论理工具,例如六经传变、药物归经等等,并没有错误。
     经络作为一类物质结构,存在于人体内,也是事实。
     二者并不矛盾。
     经络与藏象一样,是一个功能单元,实现其功能,需要西医的许多结构才能够完成。只是现代科学还未能够揭示是哪些结构。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3: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1 05:21 编辑

【4】《内经》的记载表明,在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建阴阳诸经”不是虚构的,而是有基础的。如《素问•针解篇》说:“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在这段经文中,明确指出: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这说明,人体和天、地、阴阳、六律都相应。所谓“人阴阳合气应律”,意思是说,人的阴阳和气的运行规律都与六律相应。因此,人体本身具有“建阴阳诸经”的基础。
       再如,《灵枢•邪客篇》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支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员地方,人头员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支。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针解篇》说:“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五”。这两段经文说明,古代医家认为,人的头、目、九窍、喜怒、声音、四肢、五脏、六腑、寒热、手指、足趾、三百六十节、肩膝、腋、毫毛、牙齿、高骨、肌肉、生育能力、心意、气血运行规律等,都和天地阴阳相应。因此,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十二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基础。
       【5】《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可以看出,人的“色脉”具有通“神明”的重要作用,是人体和五行、四时、六合、八风相“合”的重要基础。这段经文说明,人体和六合八风相合,主要是以“色脉”为基础。所谓“色脉”,是“气脉”和“血脉”的合称,故曰色以应日、脉以应天,表明“色”和“脉”是两个概念。所谓六合,指上、下东、西、南、北,或三阴三阳。所谓“八风”,是八方渐远之地。在古代,“八风、八肱、八极”是“九州”外围依次渐远之地。
       据考证,古代医家对“气脉”和“血脉”的系统认识,以及对天地人的系统认识,为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奠定了基础,六合为创建十二经提供了基本形式,“八风、八肱、八极”为创建奇经八脉提供了基本形式。六合和八肱,概括整个宇宙,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概括整个宇宙和整个人体。(详解参见有关章节)
       【6】《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地覆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历兑,名曰阴曰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霶霈,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段经文的前一部分,主要说明人和天地阴阳互相对应,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这是中国古代“人与天道相合”或“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也是古代医家把人体和天地自然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基础。
       其次是说明人体不仅和“阴阳”互相对应,也和“阴阳之变”互相对应。即“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种认识,为古代医家开创经络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比如,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在手部和足部分别确定各“经”的“根”和“结”,就是人体和“阴阳之变”互相对应的体现。
       所谓“阴阳之变”,即“阴阳离合”,指“阴阳”的衍化。“阴”衍化为“三阴”,即“少阴、太阴、厥阴”。“阳”衍化为“三阳”,即“少阳、太阳、阳明”。这和“阴阳”只代表两方面有所不同,而是更复杂了一些,代表六个方面,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这六个方面,在阴阳的基础上,有了方位、时空、立体、次序、量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多种内涵,比“阴”和“阳”的内容更丰富,故曰“阴阳之变”。
       由“阴阳之变”可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是“阴阳”衍化出来的,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古代哲学领域的概念。所以,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根本不是把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叫“经”,而是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叫“经”,即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由此说明,必须从“三阴三阳”入手,才能正确理解十二经。
       由“阴阳”衍化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六,只能提供六经的名称,六经再与手足相配,则十二经都有了名称。比如,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称足六经。手少阴经、手太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手阳明经,称手六经。合起来则称十二经。因此,手经和足经有同名经,同名经的阴阳属性是相同的。比如: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阴阳属性都是“少阴”;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阴阳属性都是“太阴”;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阴阳属性都是“厥阴”;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阴阳属性都是“太阳”;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阴阳属性都是“阳明”;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阴阳属性都“少阳”。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十二经,实际是六对同名经,是“三阴三阳”的固定形式。并且,“三阴三阳”的阴阳属性决定了十二经的表里关系。比如,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相表里,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相表里。再如,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相表里,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相表里,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表里。
       根据阴阳属性,十二经可分六阴经和六阳经。比如,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阴经、足厥阴经和手厥阴经,合称六阴经。足太阳经和手太阳经、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足少阳经和手少阳经,合称六阳经。同名经是六对,阴经和阳经各是六对,都和“六律”相合。所以,《灵枢》说:“六律建阴阳诸经”,说明十二经是按“六律”创建的。
       《灵枢》明确指出,阴经和阳经“异名同类”,意思是说,各“经”的名称虽不同,但“经”的实质没区别。比如,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虽不同,其实质都是“经”。

49
发表于 2013-10-11 15:32:35 | 只看该作者
     书中第50页:“气脉”也是人体上客观存在的,古称“隧”。
    经络在人体上不存在?
    针灸足三里是刺激了气脉发挥治疗作用的?

     请先生赐教。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12:5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2 05:02 编辑

再如,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经的分布和循行路线虽不同,“经”的实质和阴阳属性没区别。所以,只要弄清其中一“经”是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经络系统是什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所谓上下相会,是手经和足经上下相会。所谓“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说明“阴经”和“阳经”是同类的东西,都是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经”,而不是以人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为“经”。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所谓“足之十二经脉”,是左侧足六经和右侧足六经的合称。同理,左侧手六经和右侧手六经也可合称“手之十二经脉”。这段经文可以说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以手六经象天,以足六经象地,把人体和天地日月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体现“腰以上为天”和“腰以下为地”。这和《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是一致的。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论述了创建足六经的过程,可以证明,主要根据天地阴阳和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比如,“天地覆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再如,“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很明显,前者论述天地阴阳,后者论述人体阴阳。古代医家根据天地阴阳和人体阴阳确定了“至阴”穴之处的阴阳属性。所谓“未出地”,是地下,属阴。所谓“则出地”,是刚露出地面,为阴中之阳。这是“地”的阴阳。在人体上,“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相当于人体刚露出地面的部位,其阴阳属性也是“阴中之阳”,属“太阳”,故命名为足太阳经的起点,即足太阳经的“根”。依此类推,足趾和手指都有一定的阴阳属性,可以分别命名十二经的“根”。在“根”的基础上,按相同的阴阳属性,再在头或胸腹部命名十二经的“结”。“根”和“结”之间,就是十二经最初的直行主干。所以,“根”和“结”是十二经的起源。
       古代医家创建足六经的过程可以表明,“经”的名称源于哲学领域,是阴阳衍化出来的,不是以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为“经”,而是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经”。同理,手六经也是这样创建的。(注:手六经的“根”和“结”,参《灵枢•根结篇》)
       “根”和“结”的作用,主要是确定“经”的两端,创建立各“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直行主干。至于奇经八脉和“经”的分支、以及逐渐复杂的循行路线,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调整、逐渐完善的。所以,出土文献可以证实,“经络”最初很简单,分支很少,但逐渐复杂,分支越来越多。
       所谓“圣人面南而立”,相当于人体模型。这说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是按“面南而立”的姿势确定人体的阴阳属性。比如,按“面南而立”的姿势,明确了“太冲之地”,就能确定至阴穴的阴阳属性为太阳,并能确定涌泉穴的阴阳属性为少阴。依此类推,足趾各端、手指各端、以及头和胸腹部,都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最后说:“阴阳霶霈,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所谓“阴阳霶霈”,是阴经和阳经相互交错的比喻词。所谓“积传为一周”,是各“经”依次相传为一周。所谓“气里”,指人体内部之气。如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营卫气血的运行等。所谓“形表”,指各“经”在体表上的图形。比如,把“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绘成图,即经络在体表上的图形。因体表的经络图形能够反映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所以说“气里形表而为相成”。这说明,“经”的起点和终点、“经”和“经”之间互相交错、依次相传、成为一周、乃至形成经络图形,都是古代医家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
       按古代的说法,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为了“有明法,以起度数”,便于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系统研究,在古代,这是“圣人之为道”的方法和手段,古称“法式”。如《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以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短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数,逆顺之常也。”所谓“易用之数”,主要是指“阴阳”和“三阴三阳”。所谓“法式”,是有固定形式的系统方法或法则。三阴三阳就是固定形式。所谓“检押”,是对号入座的意思。比如,至阴穴所在之处的阴阳属性是阴中之阳,属太阳,命名为足太阳经的“根”,这就是对号入座。同理,按这种方法分别命名十二经的“根”和“结”,都是对号入座。按这种方法创建的十二经,人的主要部位和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与“经”的阴阳属性相同,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有了明法,起了度数,以“经”为“纪”,便于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系统研究,故曰“乃可后传也”。由此说明,“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在古代,这是“经”的基本含义和“经”的主要作用。所以,不仅医学领域创建“经”,其他领域也创建“经”。比如,“十二经水”是古代地理学领域创建的。天文学创建了经纬之“经”。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这段经文,论述了“经”在医学领域的主要作用。
       这段经文表明,“经络”最初是“论理人形”的工具,古代医家是用“经络”对人体进行研究,而不是把“经络”当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所谓“上古圣人”,是《内经》对《内经》以前古医家的称谓,泛指医学造诣高者。所谓“论理人形”,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对人体进行研究。
所谓“列别脏腑”,是把脏腑按类别排列次序。比如,脏为阴,心肝脾肺肾心包为脏,皆属阴。腑为阳,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为腑,皆属阳。心肺心包在胸膈以上,为阴中之阳。肝脾肾在胸膈以下,为阴中之阴。脏腑和十二经相配,主要是根据脏和腑的阴阳属性,故阴经都配脏,阳经都配腑。
所谓“端络经脉”,是对经络和血脉的进行观察和揣摩。血脉的归经,主要根据“经”和血脉的分布。
       所谓“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是按“六合”或“六律”的理论形式把脏腑和“经”相配,把血脉归“经”,即各从其“经”。这是古代医家用“经络”对脏腑和血脉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
       “列别脏腑”四个字,“列别”是动词,脏腑是名词。“列别”是划分类别或排列次序的意思。脏腑和十二经相配时,阴经配脏,阳经配腑,手三阴经配胸膈以上的脏,足三阴经配胸膈以下的脏,每一“经”配一个脏或一个腑,所以,必须把脏腑划分类别,排列次序。比如,脏皆属阴,都与阴经相配。腑都属阳,都与阳经相配。心、肺、心包三脏,在胸膈以上,都配手阴经。心与手少阴经相配、肺与手太阴经相配、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肝、脾、肾三脏,在胸膈以下,都配足阴经。肾与足少阴经相配、脾与足太阴经相配、肝与足厥阴经相配。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是腑,腑都与阳经相配。这样,十二经的每一经就都有了一个脏或一个腑,落实了脏腑和十二经逐一相配。
       “端络经脉”四个字,“端”是动词,是观察和揣摩的意思。“络、经、脉”三个字是名词。“络”和“经”即“经络”。“脉”是血脉,即血管。所谓“端络经脉”,是对“络、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03:52 , Processed in 0.0604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