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27|回复: 1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8 08:2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其争论无关要紧的扯皮事,不如直接讨论一个一个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08:3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10-16 23:06 编辑

         这是千秋雪先生发的帖子:

        伤寒论: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 (2013-12-07 21:08:46)转载▼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表证不解,本不当下,下之则反,因而导致了变证产生。下后邪气内陷化热,致热与水结于胸膈,阴滞气血运行,故脉由动数而变迟,必迟而有力,水热互结,阻滞胸脘部气机,故不通则痛,因而“膈内拒痛”。因误下后使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故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邪阻胸中,气机不利,故见短气,邪热内扰胸膈致心神不安,故见烦躁,甚则懊恼不安。“阳气内陷”即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阻滞气机致心下硬,形成结胸证,治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

  论下后形成热与湿合而蕴郁发黄的病证。太阳病误下可形成结胸证,也可因热入中焦与湿邪相合,熏灼肝胆形成发黄证。热为阳邪,蒸腾于上,迫津外泄,故见“但头汗出”,但因热为湿郁,故不能通身出汗,见“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湿为阴邪,欲从小便而下泄,但湿热郁结,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湿热内蕴,肝胆失疏,但热液泄,故身体发黄,治当清热利湿。



方义: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甘遂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大黄泻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三药相合,具有泻热逐水破结之功。不方泻下峻猛,故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故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以免损伤正气。

[辨治要点]
病机:水热互结于胸膈
主症: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恼,但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
方歌: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热实结胸证、脏结证与痞证的鉴别
证型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08:33:0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2013-12-07 21:08:46)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伤寒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表证不解,本不当下,下之则反,因而导致了变证产生。下后邪气内陷化热,致热与水结于胸膈,阴滞气血运行,故脉由动数而变迟,必迟而有力,水热互结,阻滞胸脘部气机,故不通则痛,因而膈内拒痛。因误下后使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故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邪阻胸中,气机不利,故见短气,邪热内扰胸膈致心神不安,故见烦躁,甚则懊恼不安。阳气内陷即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阻滞气机致心下硬,形成结胸证,治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

  
论下后形成热与湿合而蕴郁发黄的病证。太阳病误下可形成结胸证,也可因热入中焦与湿邪相合,熏灼肝胆形成发黄证。热为阳邪,蒸腾于上,迫津外泄,故见但头汗出,但因热为湿郁,故不能通身出汗,见余处无汗,剂颈而还。湿为阴邪,欲从小便而下泄,但湿热郁结,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湿热内蕴,肝胆失疏,但热液泄,故身体发黄,治当清热利湿。



方义: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甘遂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大黄泻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三药相合,具有泻热逐水破结之功。不方泻下峻猛,故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故方后云得快利,止后服,以免损伤正气。

[
辨治要点]
病机:水热互结于胸膈
主症: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恼,但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
方歌: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热实结胸证、脏结证与痞证的鉴别
  
  
证型
  
  
病机
  
  
主 证
  
  
治法
  
  
方 药
  
  
鉴别要点
  
  
条文
  
  
热实
  结胸证
  
  
邪热与痰水互结于胸膈心下
  
  
心下甚则胸胁至少腹硬满疼痛,舌上燥而渴
  
  
泻热逐水破结或清热化痰开结
  
  
()
  陷胸汤
  
  
病变在腑,为有形之邪结(属邪实)
  
  
128 134
  135 136
  137 138
  149
  
  
脏结证
  
  
脏气虚损阴寒内结
  
  
如结胸状,时时下利,舌苔白滑
  
  
温里补虚
  通阳散结
  
  
未出方
  
  
病变在脏(属虚中挟实)多难治
  
  
129 130
  167
  
  
痞 证
  
  
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或脾胃不和、寒热错杂
  
  
心下痞满,按之濡,或伴呕、利
  
  
泄热消痞或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五泻心汤
  
  
病变在中焦,为无形之气滞(多虚实夹杂)
  
  
149 151
  154 155
  157 158
  164
  
  
128条曰: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9条曰: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51条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三证均出自太阳病下篇,属太阳病变证范畴。因其症状涉及胸胁、脘、腹部,表现多为疼痛、胀满,故需加以鉴别。结胸证与脏结证症状相似,均为胸胁部疼痛拒按,但一为阳证,病在腑,一般可治;一为阴证,病在脏,多难治。结胸证与痞证,均可出现心下不适,结胸证为有形之邪结,故疼痛拒按,且由于痰热,痰水互结,症状部位较为广泛,或胸胁、或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痞证为无形之气滞,部位局限在中焦,但痞无疼痛,按之濡。
  




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08:36:55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对照一下,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能不能解释,涵盖千秋雪先生的帖子?
      2楼与3楼重复了,以3楼为准。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4:44:51 | 只看该作者
      一说正事,应者寥寥。

点评

学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8 19:45
言简意赅,切中时弊!  发表于 2016-4-18 17:2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6-4-18 19:45:0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4-18 14:44
一说正事,应者寥寥。

学习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22:37:2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有许许多多地方可以质疑,可以提出许许多多问题。请大家不用客气,尽量提出质疑,批评,把问题引向深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06:07:58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普及一下急性腹膜炎。腹膜炎,实际上是一种病理状态,他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特别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病理基础是腹膜壁层和(或)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多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所引起。大多数为继发性腹膜炎,源于腹腔的脏器感染,坏死穿孔、外伤等。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膜炎三联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及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白血球升高等,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如未能及时治疗可死于中毒性休克。部分病人可并发盆腔脓肿,肠间脓肿、和膈下脓肿,髂窝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06:09:13 | 只看该作者
      转载百度:

      
发病原因

(一)继发性腹膜炎

⑴腹内脏器的急性穿孔与破裂:是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最常见的原因[1]。空腔脏器穿孔往往因溃疡或坏疽性病变进展而突然发生,例如,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伤寒溃疡、胃或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憩室炎等穿孔而导致急性腹膜炎。实质脏器例如肝、脾,也可因脓肿或癌肿而发生破裂。

⑵腹内脏器急性感染的扩散:例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憩室炎、女性生殖道上升性感染(如产褥热、输卵管炎)等,可蔓延至腹膜引起急性炎症。

⑶急性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嵌顿性疝、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引起绞窄性肠梗阻后,因肠壁损伤,失去正常的屏障作用,肠内细菌可经肠壁侵入腹腔,产生腹膜炎。

⑷腹部外科情况:利器、子弹穿通腹壁时,可穿破空腔脏器,或将外界细菌引入腹腔,腹部撞伤有时也可使内脏破裂,产生急性腹膜炎。腹部手术时,可由于消毒不严,而将外面细菌带至腹腔;也可因手术不慎,使局部的感染扩散,或胃、肠、胆、胰的缝合口溢漏,有时由于腹腔穿刺放液或作腹膜透析时忽视无菌操作,均可造成急性腹膜炎的后果。

(二)原发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

细菌入侵的途径一般为:①血行播散,致病菌从呼吸道或感染灶通过血行播散至腹膜,婴儿和儿童的原发性腹膜炎多属此类;②上行感染,来自女性生殖道的细菌通过输卵管直接向上扩散至腹膜腔,如淋病性腹膜炎;③直接扩散,泌尿系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腹膜层直接扩散至腹膜腔;④透壁性感染,特殊情况下,如肝硬化腹水、肾病、猩红热或营养不良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肠腔内细菌即可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06:10:56 | 只看该作者
      
临床表现

急性腹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低血压、速脉、气急、白细胞增多等中毒现象。因本病大多为腹腔内某一疾病的并发症,故起病前后常有原发病症状。

(一)临床症状

1.腹痛 腹痛是最主要最常见的症状,多数突然发生,持续存在,迅速扩展,其性质取决于腹膜炎的种类(化学性抑或细菌性),炎变的范围和患者的反应。胃、十二指肠、胆囊等器官急性穿破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时,消化液刺激腹膜,则骤然产生强烈的全腹疼痛,甚至产生所谓腹膜休克。少数病例在发生细菌继发感染之前,可因腹膜渗出大量液体,稀释刺激物,而出现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暂时缓解的病情好转假象;当继发细菌感染后,则腹痛再度加剧。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炎一般先有原发病灶(如阑尾炎、胆囊炎等)的局部疼痛,穿孔时腹痛比较缓起,呈胀痛或钝痛,不像胃、胆囊急性穿破的剧烈,且疼痛逐渐加重并从病灶区域向全腹扩散。腹痛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诉述异常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另一些仅述钝痛或不适感。

2.恶心、呕吐 由于腹膜受到刺激,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带有胆汁;以后由于麻痹性肠梗阻,呕吐变为持续性而无恶心,吐出物可为黄绿色胆汁,甚至棕褐色粪样内容物。

3.其他症状 在空腔脏器急性穿孔产生腹膜炎时,由于腹膜休克或毒血症,虚脱现象常见,此时体温多低于正常或接近正常;当虚脱改善而腹膜炎继续发展时,体温开始逐渐增高。若原发病为急性感染(如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胆囊炎),在发生急性腹膜炎时,体温常比原有的更高。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例,由于腹膜渗出大量液体,腹膜及肠壁高度充血、水肿,麻痹的肠腔积聚大量液体,加上呕吐失水等因素,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钾总量显著减少。此外,由于肾血流量减少,毒血症加重、心、肾及周围血管功能减损,患者常有低血压及休克表现,脉搏细数或不能扪及,也可有口渴、少尿或无尿、腹胀、无肛门排气。有时有频繁的呃逆,其原因可能是炎症已波及膈肌。

(二)体征

腹膜炎患者多有痛苦表情。咳嗽、呼吸、转动身体均可使腹痛加剧。患者被迫采取仰卧位,两下肢屈曲,呼吸表浅频数。在毒血症后期,由于高热,不进饮食、失水、酸中毒等情况,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各重要器官处于抑制状态,此时患者呈现精神抑郁、全身厥冷、面色灰白、皮肤干燥、眼球及两颊内陷、鼻部尖削、额出冷汗。

腹部检查可发现典型的腹膜炎三联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在局限性腹膜炎,三者局限于腹部的一处,而在弥漫性腹膜炎,则遍及全腹,并可见到腹式呼吸变浅,腹壁反射消失,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压痛和反跳痛几乎始终存在,而腹肌紧张程度则随患者全身情况不同而不一致。一般在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腹壁肌肉呈木板样强直,而在极度衰弱例如肠伤寒穿孔或毒血症晚期病例,腹肌痉挛或强直征象可很轻微或缺如。腹腔内有多量渗出液时,可查出移动性浊音。胃肠穿破致气体游离于腹腔时,约55~60%病例的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当炎症局限、形成局限性脓肿或炎性肿块且近腹壁时,可能扪及边缘不清的肿块。在盆腔的肿块或脓肿有时可通过直肠指诊扪及。

   


诊断鉴别

根据典型的症状与体征,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和CT检查等,急性腹膜炎的诊断一般不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8 17:44 , Processed in 0.0820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