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籍中并无肺癌这一病名, 但与肺癌相似的记载, 散见于 “肺积” 、 “息贲”、 “ 肺痿” 、 “肺花疮” 、 “咳嗽” 、 “痰饮” 、 “咯血” 、 “积聚” 、 “肺痈”、“肺疽” 、 “胸痛” 等病症资料中, 尤与 “ 肺积” 、 “息贲” 相似。 《 素问·奇病论》 : “病肋下满, 气逆,……病名曰息积” , 《 难经》 记载 “肺之积, 名曰息贲, 在右肋下, 覆大如杯。久不已, 令人洒浙寒热,喘咳, 发肺壅” , 较早提出了与肺癌相似症状的病名, 即肺积、 息贲。 宋 《圣济总录》 也对肺积、 息贲有记载, 曰:“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 涕唾脓血”。肺花疮与肺癌亦有许多相似之处, 清 《青囊秘决》谓:“人有久咳之后, 肺管损伤, 皮肤黄瘦, 咽喉雌哑……, 人以为肺中痈也, 谁知是肺痿而生疮乎?此等之症, 不易解救。” 清 《张氏医通》 曰:“阴虚咳嗽, 久之喉中痛者, 必有肺花疮, 难治”。 “癌”作为病名出现, 最早见于宋代东轩居士 《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 》 :“ 嵒疾初发, 却无头绪, ……”,其中 “嵒”(yan,想来并不是岩石之“岩”) 与 “癌” 通, 但此处所称 疾的症状,于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符合, 只是属于用于痈疽五发的一种。 而在其后 150 年, 宋代杨士瀛在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发癌方论》 指出:“ 癌者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 颗颗累垂 ……毒根深藏, 穿孔透里, 男则多发于腹, 女则多发于乳, 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 。这些论述, 与恶性肿瘤的表现极为相似, “癌” 作为病名正式提出。
病因病机:
肺癌的发生, 是在脏腑正气亏损的基础上,外感六淫邪毒, 内伤七情饮食, 或嗜食烟酒辛热之品, 导致肺气宣降失司, 津液不布, 积聚成痰, 痰凝气滞, 血行受阻, 瘀血留结而成。
病能:
《难经·五十五难》 记载:“ ……积者阴气也, 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 ……积者, 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 清 《医学心悟》 曰:“积者, 推之不移, 成于五脏, 多属血病。”清代何梦瑶 《医碥》 云:“古分积属脏在血分, 聚属腑在气分, 即阴阳之义耳, 不必泥也。”
肺癌III期B中医药综合治疗病案
初诊: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1岁
【主诉】
左肺癌2年余
【病情记录】
患左肺癌2年余,经放化疗、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后,效可,刻下乏力,纳可,无咳嗽及咳痰。
【既往病史】
有糖尿病史2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青霉素及其它药物过敏史。
【切诊】
脉象滑细弱,舌淡苔白腻。
【治疗】
中药处方:
黄芪 50g 党参 15g 太子参 30g 红景天 30g
百合 30g 枫斗 30克 土白朮 15g 茯苓 15g
熟地黄 24g 山萸肉 30g 泽泻 9g 丹皮 9g
天麻 10g 全蝎 6g 五谷虫 15g 蜈蚣(大)1条
黄精 15g 玉竹 15g 山药 24克 焦三仙各 10g
炙甘草 6g 炙枇杷叶 15g 制桑白皮 9g 姜半夏 9g
陈皮 6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二诊:
【病情记录】
患者病情平稳,诉略有腹泻,纳食渐开,脉象滑细弱,舌淡苔白腻。
【治疗】
中药处方:
黄芪 50g 党参 15g 太子参 30g 红景天 30g
百合 30g 枫斗 15克 土白朮 15g 茯苓 15g
熟地黄 24g 山萸肉 30g 泽泻 9g 丹皮 9g
天麻 10g 全蝎 6g 蜈蚣(大)1条 黄精 15g
玉竹 15g 山药 24克 焦三仙各 10g 炙甘草 6g
炙枇杷叶 15g 制桑白皮 9g 姜半夏 9g 陈皮 6g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三诊:
【病情记录】
周身乏力,精神可,时有汗出伴烘热,纳可,睡眠可。
【切诊】
脉象弦滑细,舌暗苔薄腻
【治疗】
中药处方:
黄芪 90g 党参 30g 太子参 30g 红景天 30g
土白朮 30g 茯苓 15g 熟地黄 24g 山萸肉 30g
泽泻 9g 丹皮 9g 天麻 10g 黄精 15g
玉竹 15g 山药 24克 焦三仙各 10g 炙甘草 6g
炙枇杷叶 15g 制桑白皮 9g 姜半夏 9g 陈皮 6g
鸡血藤 30g 制菟丝子 15g 补骨脂 15g 金荞麦 15克
配7付 每日一剂 水煎服 每日两次
四诊:
【中医四诊】
刻下症状不显,述有乏力,纳眠可,二便可,面色平顺。脉象细弱,舌暗苔白腻少津。
【治疗】
中药处方:
茯苓 15g 肉桂 6g 川芎 5g 太子参 12g
黄芪 30g 土白朮 15g 炙甘草 10g 当归 10g
熟地黄 15g 炒白芍 20g 炒丹皮 9g 泽泻 10g
山萸肉 24g 菊花 10g 桑叶 9g 生地黄 15g
川贝 15g 百部 10g 北沙参 15g 麦冬 15g
天冬 15g 知母 9g 黄芩 5g 地骨皮 9g
陈皮 10g 青皮 9g 桔梗 6g 桑白皮 10g
北五味子 15g 砂仁(后下)12g 木香 10g 姜半夏 12g
鸡内金 10g 炒枳实 9g 厚朴 12g 水红花子 12g
制鳖甲(先煎)15g 山慈菇 10g 猫爪草 20克 生牡蛎(先煎)30g
冬凌草 15g 焦三仙各 10g 杏仁 6g 炒桔核 15g
配7付 取一剂 浓煎收膏 每日两次
【按语】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祖国医学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乃治疗疾病大法之一,同样适合应用于肺癌的治疗。
扶正培本, 顾护正气
古人认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肺癌的形成被认为是 “正气不足, 而后邪气踞之”所致其过程是正邪双方斗争的过程。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基于此, 古人提出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朱丹溪云:“ ……养正气, 积自除。”张元素在 《活法机要》 中指出:“ ……故治积者, 当先养正则积自除。譬如满坐皆君子, 纵有一小人, 亦无容地而去, 但令其真气实, 胃气实, 积自消矣。”而早在《内经》 中就提到了顾护正气的必要性, 大积大聚, 衰其大半而止”。本法可贯穿于肺癌的各阶段。
辨证使用攻补方法
病变早期, 邪气壅盛,正气亏虚不著, 实多虚少, 可以以攻邪为主, 扶正为辅。《景岳全书》云:“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 盖缓之则养成其势, 反以难制,以其所急在速攻可也”。
病变后期,正虚明显或虚多实少, 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宜顾护正气,缓消积块,不可急攻。《景岳全书》曰:“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衰,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 攻不易及, 胃气切近, 先受其伤,越攻越虚, 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盖凡治虚邪者, 当从缓治, 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活法机要》 中说: “实中有积, 大毒之剂治之, 尚不可过, 况虚而有积者乎? 此治积之一端也。 邪正盛衰,固宜详审。”朱震亨在《 丹溪心法》 指出:“凡积病不可用下药, 徒损真气, 病亦不去, 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 则根除矣。”李中梓在 《 医宗必读》 中说:“盖积之为义, 日积月累, 非一朝夕, 所以去之, 亦当有渐, 太亟则伤正气, 正气伤则不能运化, 而邪反固矣。”清喻嘉言更是提出了 “大要缓而图之, 生胃津、 润肺燥、 下逆气、 开积痰、 止浊唾、 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 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 的治法, 对后世研究肺癌治疗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总之, 古人认为, 应根据病变发展之阶段, 详审邪正盛衰, 辨清虚实, 以及虚实的多少, 辨证地使用攻补之法。正如李中梓 《医宗必读》 :“初者病邪初起, 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 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 邪气较深, 正气较弱, 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势经久, 邪气侵凌, 正气消残, 则任受补。”
本例患者罹患肺癌病,中医称为肺积病,癌症的治疗无论中医或是西医均为难症,个人在临床上处理肿瘤患者较多,认为中西医协作的MDT(多学科会诊)治疗,选择时机,分层,分时段的“围治疗期”治疗恶性肿瘤收到一定临床效果。本例患者为肺癌III期B患者,一般肺癌III期B的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本例患者使用中药、节段性放化疗,持续治疗近3年余,基本达到PR和CR的目的,OS明显延长,患者是明显获益的。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