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6 08:5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02 00:07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张诚敬

中医药现代研究是一个探讨已久的课题。由于笔者环境的闭塞,对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进展了解甚少,仅从一些中医药著述中了解到“曾经有人设想在人体阴阳平衡紊乱时所致的阴虚、阳虚,其病理学基础是人体的能量代谢的异常。”其构思有可能是从医学生理学角度来论证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也有人认为“抽象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联系的依据不多,难于用现代观点理解中医药由哲学观念主导的抽象理论。”这些观点一方面表明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希望,另一方面则表明中医药学现代研究存在一定困难。前者可能是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从中医药“证”的某些生理表现或实验依据提出的;后者可能是从中医药理论的高度抽象进行考虑的。中医药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与现代医学理论间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而数千年间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难以对抽象的理论找到实质依据;也有可能是基于现代医学临床理论主要是以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而中医的藏象观念只是初级的人体解剖学概念,缺乏病理解剖学的实质内容。而中医的病理生理阐述又较为抽象,难以建立抽象理论与实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于从现代医学中找到实体依据,但这并不表明中医药没有实体依据。

中医药是否具有科学内涵是现代研究的前提,如果不承认中医药具有科学性,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研究似乎就已经没有必要,因为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研究被认为没有科学性的东西,不可能得出中医药是科学的结论。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她的科学性是从那些方面体现的呢?下面将围绕这个议题谈一些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和思路。

1、中医药理论的可实践性:中医药是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中最为优秀、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药,是人类宝贵的医学遗产;是实践经验与理论并重的医学;中医药的实践性表现在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如果没有数千年的实践来证明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不用数十个世纪早已经被淘汰了,根本不可能延续到现在。中医药可以重复实践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

中医药能在数千年中对疾病进行有效防治的实践本身,就是对中医药必然具有医学内涵最为有力的佐证。不能盲目地附和“有效并不一定有理”和“中医药只有经验而不存在实质性理论”的无稽之谈来贬低中医药对医学的伟大贡献。任何神奇和难于理解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律有待于认识,中医药的效应是从人体疾病防治中体现的本身就表明了与人体生理过程的相关性。探索的目标就是要为中医药的抽象理论找到在人体生理过程的实体依据来证明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医学内涵。

近几十年来,国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已经证实了中医药防治各类疾病的有效性。中医药能够根据自己的特色理论和经验对各类疾病进行有效防治,本身就表明中医药具有相应的医学内涵。难道能够指导对众多疾病进行有效防治的医药理论,是会没有其医学实质的抽象之谈?几千年以来中医药对疾病的有效防治作何解释?中医药众多的系统学术理论著作难道会是凭空形成的?仅仅是中医药的学术理论较为抽象,有待于发掘其实质来阐明她的认识依据和医学意义。

2、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共同点: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一样,都是从认识疾病入手,采取独具特色的药物和治疗手段防治疾病的。

中医药与现代医药有共同的对象,那就是针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都客观地从实际的背景条件对疾病形成的原因、病理过程进行客观认识,寻求可靠的方法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不能被否认的共同点。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对疾病认识的程度、方法和手段:中医药学靠体验观察,用推测和验证的方法来认识疾病,靠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靠嚐百草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这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现代医学靠解剖观察机体组织的病理变化,靠生化检测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支持,靠数理统计来进行分析、总结数据;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和疗效确实的药物治疗疾病,采用动物实验手段进行药物的药理研究,对疾病理化指标的化验及药物的分析有准确的量化指标。这是医学科学随着时代前进必然产生的进步。

既然中医药与现代医药一样是对疾病进行认识和防治。因此,中医药的理论就不会是憑空想象出来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观点是出至于推测或设想。

从古至今,不可否认世界上所有的医药都是针对人体疾病的。人体是实实在在的生物体,生物体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独特标志是具有新陈代谢,新陈代谢过程虽然复杂而微妙,仍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对同一物种的生物个体而言,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新陈代谢的变化存在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就是疾病产生的个体生理基础,古今亦然。致病因素的存在、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新陈代谢的变化,一旦新陈代谢的变化超出正常阈值范围时,就会导致机体适应过程的产生,部份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异常表现的实质就是疾病的病理过程。而古代人体的生理过程与现代人体的生理过程如三羧酸循环的能量代谢过程、人体的发育过程、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和废物的排泄过程等都不能证明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些过程都是围绕将摄入的食物进行异化和同化,产生能量和热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求而进行的。从这一出发点分析,古代人认识的“疾病过程”与现代人认识的“疾病过程”难以证明其有实质性的不同。客观地讲,人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古代的物质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条件和医药条件都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使疾病的病谱发生了改变,但不管病谱如何变化,疾病总是与机体的生理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病谱的改变只说明了防治手段、生存环境和致病因素的变化,并不意味同一种疾病过程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例如感冒、疟疾、麻疹、痢疾等的病理过程乃至发烧的过程等。这就使应用现代对疾病的认识观念去分析和研究古代对疾病的认识观念并作出相应的定位成为可能。

3、阴阳的形态:要阐明中医药的医学内涵,就必须为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找到实质形态。中医药理论是针对人体疾病防治的,人体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生物体。坚信中医药理论不会离开人体来对疾病进行认识和阐述,是探讨中医药理论科学性和医学内涵的基本思路。只能从实体结构来探索中医药的医学内涵,捨此别无它途;很难想象能使人们对剥离实体后的抽象逻辑作出形象的理解。探索的选择是面对中医药是针对人体疾病这个不容否认的现实,通过人体去探索中医药理论,找到其实质依据来证明其科学性和医学内涵,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医药理论。只有让中医药的理论被世界公认,中医药才能在不受歧视的环境中走自己发展的道路。至于中医药学术著作中的抽象阐述,必然有其认识的依据。

中医药理论是以哲学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认识和阐述医学道理的,其主导思想和认识方法是哲学的,但并不意味哲学已经完全取代了医学;用哲学观点认识事物的时候,是以具体事物为依据的,中医药是针对人体疾病防治的科学,人体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生物体。内经在金匮真言论中的阐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虽是用阴阳观点对人体的内部和外部进行认识,确切表明【阴阳】是与人体有关的概念,是证明中医药中的【阴阳】没有离开人体来阐述医学的证据。内经在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阐述明确地表达了阴阳与疾病的关系,其所指的【病】当然是人体的病而不是别的什么物体的病,说明【阴阳】是与疾病有关的,与疾病有关就自然与人体有关,既然与人体有关就必然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阴阳与人体生理活动有关就意味阴阳具有医学意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是讲阴阳偏胜时都会引起对应的病,不管是阴病或阳病都是人体的病,明确表明【阴阳】偏胜与人体疾病发生之间有必然的关系;清楚表明内经中【阴阳】是以人体为认识基础的,成为从实体研究中医药科学内涵的依据。

【阴阳】在哲学中是个对应概念,不指具体的事物,是没有实质形态的。但对特定的具体事物而言,阴阳随着所认识的不同事物有完全不同的实质涵义。例如将阴阳冠于化学中的离子,则分别代表酸性和碱性离子;在物理学中冠于电子,则分别代表正负电子;现代医学将【阴阳】用于化验中则表示显示某种疾病的检验指标强弱或有无,都具有不同内涵的实质形态。内经在六节藏象论中【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是讲在用阴阳观点认识自然的时候,将天和日认为是自然界的阳,将地和月认为是自然界的阴,都具有实质的形态。表明在用【阴阳】观点认识事物的时候,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此时的【阴阳】所表达的就是特定事物中对应或对立的两个方面。

要为人体【阴阳】找到实质形态,就必须置身于古代的历史环境中,循古人的思路去探索思考:那时候人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疾病?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自然科学尚处于蒙昧时期,巫医甚嚣尘上,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资料缺乏,信息的交流也极为困难,主要靠言传心记。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和治疗疾病呢?他们唯一能用的只有五官和头脑。我们听过关于神农嚐百草的故事,只能是靠自身的体验进行判断。至于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只能是观察和体验,一点一滴的积累认识,应用各种方法和药物,观察效应,总结经验。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现代医学也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才具有今天这样水平的。

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可以认为是对阴阳形态的定义,内经素问中的语译是“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从现代的立场认识,“阳化生的力量”是功能形态,“阴构成的形体”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形态;清楚地告诉人们“阴有形,阳有态。”是对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的阐述,证明【阴阳】在古代人的认识中也是有具体指向的,这种特定的具体指向无疑是科学的。

笔者通过对内经中主要医学论述观点的了解,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希望,中医药在其理论形成的初期,就触及了疾病发生的生理学深层次的原因,而这种认识疾病的生理学深层次的原因是现代医学并未注意到的。例如内经在评热病论中的阐述【阴虚者,阳必凑之;】的观念,其具体的阐述是针对肾病的,探索认为【阴虚者,阳必凑之;】适用于所有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这种观念不仅仅是针对于肾病,而是更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如果暂时把阴设定为是机体的组织,阳设定为机体组织的功能;那么,阴虚就是组织结构的虚弱,阳必凑之就是组织的功能反而增强。为什么?这里很难作出清楚的回答,这是中医药在古代就作出的对病理生理现象因果关系的认识。【阴虚者,阳必凑之;】是人体生理器官层次乃至细胞层次的因果关系,是古代医者经过反复的探索、论证得出的对疾病规律的认识,按照现代中医药学的说法是阴虚时必然会产生的阳盛现象。现代中医药学认为“阴虚会导致阳盛,阳盛亦会造成阴虚;”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逆转时就会演变成为“亡阴导致亡阳”或“亡阳导致亡阴”而产生死亡的结局。而这些现象必定是发生在人体的,是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活动之间的反常现象。从人体生理过程去研究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只要能解释清楚【阴虚者,阳必凑之;】不同生理层次的关系,就能建立起【阴阳】与生理学之间的有机联系。由此认为从人体生理过程对中医药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一条必经的途径。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古代并没有完整的生理学概念?从人体生理过程研究中医药是人为的拼凑?”探索的回答是:“不存在完整的生理学概念并不等于不存在人体的生理过程,古人清楚地知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就是人体需要食物的滋养。而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乃至废物的排泄就自然构成了人体的生理过程。而“生理过程的表现总会与现代一样从多范畴表现出来,客观上讲是可见或可感知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的。”

4、中医药的病理理论:现代病理理论包括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两个方面,现代的临床医学注重病理实质形态,没有实质形态为依据的抽象理论是很难被其认同的。中医药理论中缺乏病理解剖形态,应该承认是中医药的短处;中医药的病理生理阐述较为抽象,但中医药的病理生理论述中对人体【阴阳的虚实】与【寒热】变化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却是系统的,从历史角度讲甚至是精辟的。只要通过论证判断【阴阳】在人体范畴实质形态的存在,中医药病理生理方面论述的科学性就会显得异常鲜明。

上节中所提到的【阴虚者,阳必凑之;】根据设想“阴虚就是组织结构的虚弱,阳必凑之就是组织的功能反而增强”是一种反常的生理现象,实质上就是一种病理生理现象。内经中的阐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和【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等都是关于病理生理现象的论述。

以【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为例,探索认为是古代医者观察体验到人体在发烧过程中首先表现出“寒战”继而引起高热规律的总结,发烧患者的发作过程先出现寒战,就是内经所称的重寒,寒战过后就进入发热期就是【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寒战是发烧的前驱病理症状,探索认为古今应是一致的;寒战的出现,极有可能是一个短暂的代谢抑制过程,寒战意味机体内热量的不足,难以维持体温,表明机体代谢的抑制;在此过程出现后,机体的代谢调节机制起动,……引起ATP、ADP甚至AMP多级储备能的水解产生热量,生成cAMP而成为细胞的第二信使,诱导细胞代谢不产生机械能而产生热能来弥补机体产热的不足,很快将体温调节至超越正常水平,出现发热的过程,一旦体温超过正常标准时,细胞生物膜的流动性因体温的升高而增大,会使进入细胞内通过扩散转运的代谢底物量增多而导致基础代谢水平的提高。现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度,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提高13%,正是这种效应导致代谢水平的上升,使机体体温维持在一个超正常的水平上,进入发烧的持续过程,表现为出汗、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全身乏力现象标志着机体内的能量供给不足,提示代谢途径是向产热的方向进行的。内经称其为【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是对发烧过程的先寒后热变化规律的认识。(本段摘录于【寒热的生理基础】)虽然这仅仅是笔者个人对【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作出的不一定正确的理解,但充分表明了中医药在古代对病理生理现象就具有独特的认识。

5、中医药研究的探索思路:中医药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现代立场重新对其进行认识,让世界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是一条重要的思路,只有让人家懂得中医药认识和防治疾病的基本道理才有让其相信的理由。要让世界认识和相信中医药,就必须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实质进行客观的分析论证,作出符合现代逻辑的判断,阐明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科学性和医学内涵,将抽象的中医药理论进行实质性定义,通过论证判断确定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原理,重新评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价值和医学意义,发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潜力是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现代人类难以相信缺乏实质形态的抽象理论和承认缺乏机理的效应是客观的现实。

要发展中医药,必须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来指导临床实践和科技创新,进一步突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让抽象的中医药理论脱去哲学外衣还其医学的本来面目,让中医药认识、防治疾病的原理被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才谈得上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发展。

中医药理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基本形成,与现代医学理论间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能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对中医药学理论进行分析认识?古代对疾病的认识与现代对疾病的认识有何异同?古代同类疾病的病理表现与现代有无差异?这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尚需探讨,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但也正是解决中医药科学性和医学内涵的希望之所在。

中医药理论是在医学发展的初期形成的,其对疾病的认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历经数千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中医药理论已经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传统医药理论。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中医药理论属于医学发展阶段的认识,其阐述是相对直观的,例如在内经的开篇中对养身的认识时就认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就是对不同时代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规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认识。认为当时的人与上古之人寿命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当时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所致的。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为了满足欲望,过份消耗精力导致人的早衰,使寿命缩短。这与现代对养身的认识是一致的,虽是简朴的认识,且与现代时隔两千多年,仍有其现实意义。所以不能认为发展阶段的认识就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如果没有发展过程中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现代认识是一个无须论证的常识性概念。

中医药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们都众口一词地认为中医药具有自身的医学价值和内涵,而且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设计了许多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实现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突破。一百多年来的努力终因没有实质性进展而使证明中医药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医学内涵的希望未能实现。笔者无意去评论其原因,将中医药认识疾病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认为是纯粹哲学范畴的观点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既然思想基础被束缚在哲学的意识范畴内,界内之人是无法跨越这个无形雷池的。不能突破哲学意识的屏障,其它方面的突破很难对“阴阳的虚实与寒热”的关系作出解释。探索认为将中医药的基础认识理论【阴阳五行】作为重点来研究是探索的基本思路,通过论证判断找到抽象“阴阳”的实质形态还其医学的本来面目,证明【阴阳】在人体生理过程实质形态的存在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突破口。只要突破阴阳的哲学屏障,中医药的临床技术理论如“四诊”、“八纲辩证”和“中药的治病机理”等的科学性自然会迎刃而解,阴阳的虚实与寒热现象之间的关系就可从组织细胞水平作出符合现代逻辑的解释,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医学内涵将会以新的面貌展现自身的辉煌。

探索不主张用现代医学观点改变中医药原来的面貌,也不主张用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对中医药的理论观点简单地进行解释或定义;而主张采用设想和论证方法来判断并阐明中医药的原理且保持中医药体系的完整是中医药原理探索的基本立场。

上述分析虽然尚不能完全清楚地表明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医学内涵,但已经说明了中医药中的阴阳是与人体生理过程有关的;用假设的方式说明了【阴虚者,阳必凑之;】是人体生理过程中的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活动之间的反常现象;证明阴阳在中医药学中并非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抽象概念,为证明用哲学认识论观点阐述的中医药理论具有科学内涵找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依据。

中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中最为系统、最为精辟的传统医学,她的理论著作及诊断、治疗方法都是极为精湛的。如能成功地对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医学内涵进行认识和评价,将会对医学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药能对众多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不仅说明了中医药理论的可实践性,也表明中医药理论必然具有内在的医学涵义。当前,用现代医学相关理论认识和判断其医学实质并阐明其科学性,将中医药抽象的理论阐述从哲学的束缚中脱颖出来,形成能被世界认同的现代中医药理论,是一项厐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果中医药基本学术观点的科学性被揭示,中医药现代研究将会取得飞跃性的进展。中医药现代化时代的到来,是历史的必然!
2
匿名  发表于 2004-10-6 12:22:13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论述精辟,见解独到!收益非浅!
我将继续关注。。。。。。。。
3
发表于 2004-10-7 00:5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读了<中医药科学性探讨>一文后,感觉良好。文章中的中医药[理论]有实体依据,突破中医药现理论中哲学意识屏障的重要性等观点值得肯定。因为中医证治理论确实有其对应客体;中医理论内的哲学观是借以解读、分类各种生命现象而已,过份强调这种哲学观在中医证治理论内的作用,必将影响对中医证治理论所包含的本质的认识。[DISABLELBCODE]
4
发表于 2004-10-8 12:15: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下面引用由张诚敬2004/10/06 08:53am 发表的内容:
【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寒战是发烧的前驱病理症状,探索认为古今应是一致的;寒战的出现,极有可能是一个短暂的代谢抑制过程,寒战意味机体内热量的不足,难以维持体温,表明机体代谢的抑制;在此过程出现后,机体的代谢调节机制起动,……引起ATP、ADP甚至AMP多级储备能的水解产生热量,生成cAMP而成为细胞的第二信使,诱导细胞代谢不产生机械能而产生热能来弥补机体产热的不足,很快将体温调节至超越正常水平,出现发热的过程,一旦体温超过正常标准时,细胞生物膜的流动性因体温的升高而增大,会使进入细胞内通过扩散转运的代谢底物量增多而导致基础代谢水平的提高。
鄙人试用“生命整合论”解释【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
寒——细胞生物化学过程受挫,给出能量(主要是电子能)不足,而神经系统却一刻不能没有能量供给。此时机体采取的代偿措施是打喷嚏、打寒战以增加细胞给出电能:打喷嚏是剧烈压迫肝肾脾使其给出电能,打寒战是强迫肌肉细胞给出电能。如果这些方式都不能缓解神经系统的电匮乏状况,那么机体就要以非常的“肌肉细胞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给出能量,于是发烧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时强制退烧——中断表皮组织的氧化还原反应,势必要求肝脏细胞在此承担起给出电能的重任,这对于正在休整的肝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烧可能退下来了,肝脏的损伤就大了,在接下去的病灶转移到肺部的时候,肝脏难以给出足够的能量平息剧咳,于是,西医所说的肺炎就开始了......
生命整合论对此采取的方略是:下去的药一定要起到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同时保护肾脾),要保证神经系统有足够的电能供给。发烧不可怕,关键保证大脑清醒,不晕、不疼,就不会有后遗症。在后面的止咳阶段要继续维护肝肾脾,再用一些温和一些止咳糖浆(不能用过寒的,否则容易伤到肾),配合掐按合谷穴止剧咳,几天后逐渐就可以去根。
我的孩子的发烧就是经历了这些阶段,最后治愈了。当然,在发烧到40度的时候,对是否送医院家庭出现意见分裂,几乎要打架了。因为,我的孩子以往在38以上的时候就会抽风。但这次没有,而且吃饭正常,没有头晕,只觉得累,想睡觉。
外人看起来冒了大风险,我却不以为然:人家牛老先生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这么过来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9:3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下面引用由壶中人2004/10/23 01:15pm 发表的内容:
所以,我们何必把时间、精力花在科学与不科学的纷争之中呢?何必自己心虚,怕别人说自己不科学呢?发展自己的学术,这才是硬道理。
6
匿名  发表于 2004-10-24 20:38:14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中华民族的先人医学研究的方法是:先普后专,举重若轻
历史的发展却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先专后普,举轻若重
您的文章是对我的鼓励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5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肖尧山先生:
鄙人在本版还有一篇“人体生理阴阳的实质”帖子,烦先生过目。
8
匿名  发表于 2004-10-27 22:51:48

[原创]中医药科学性探讨

下面引用由张诚敬2004/10/25 05:44pm 发表的内容:
肖尧山先生:
鄙人在本版还有一篇“人体生理阴阳的实质”帖子,烦先生过目。
已拜读。
您的文章使我联想起高尔基的《海燕》,就是那种为之一振的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3 20:23 , Processed in 0.0605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