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 12:0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总论部分。现予发表,诚挚希望同仁、老师、学者共磋,批评,指正,并寻求合作。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有意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总论
最近,通过研究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在《内经》的《灵枢·经脉篇》,找到了对“经络”的解释,并已出版《发现经络》一书。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找到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从此,对“经络”的研究,有了确凿的依据。据此证实,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与《内经》相悖,与史实不符,几乎都有严重错误。因此,必须纠正。否则,经络学说存在错误,后果非常严重,中医学将永远陷入误区,无法摆脱落后局面。
《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从古代传下来,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把《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了。宋代以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虽失而复得,但没人理解,直到现在,仍埋没着。因此,一般认为,《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很详细,也很实用,但没解释“经络”是什么。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很少,除《内外》外,都没对“经络”的概念进行解释。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解释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受此影响,中医学一千多年没顺利发展,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逐渐混乱,造成了目前的落后局面。近代以来,对“经络”的研究和探讨,费了许多周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没突破。
据最近考证,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秦汉以前,“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在《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成书时,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否则,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形不成系统理论。
考证结果表明,《内经》成书时,曾对“经络”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据《内经》的《灵枢·经脉篇》解释,所谓“经络”,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经”和“络”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顺序、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除《灵枢·经脉篇》的解释外,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皮部论》、《灵枢·经别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灵枢·经筋篇》、以及《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可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经络”是上古圣人“论理人形”的工具,用现代语言说,即论理工具。再如,《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和《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大部分失传。现在于世的经典文献,只有《内经》记载了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但是,《内经》成书以后,《素问》流传较广,《灵枢》大部分丢失。到宋代,《灵枢》九卷仅剩残本。如宋代史崧作《黄帝灵枢经》之叙时说:“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这说明,宋代以前,《灵枢》曾经丢失。所以,《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在宋代已罕为人知。
史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灵枢》丢失的部分又失而复得。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此后,《灵枢》才广为流传。从《内经》成书到南宋,相隔了一千多年,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人没理解《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所以,《灵枢》虽失而复得,对“经络”的解释仍埋没着,受此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
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黄帝灵枢经》。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第三卷“经脉篇”第一段原文。但是,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必须破解了表达方法,才能说明“经络”是论理工具。可惜的是,南宋以后的历代医家,都没破解。所以,经络学说在传承过程中,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了,逐渐掺杂的曲解误说,一代一代传下来。
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主要是语言文字逐渐通俗,但没理解“经络”是什么。因此,在掺杂了曲解误说的基础上,“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络”与阴阳五行和人体结构的关系,都被歪曲了。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结构。由此导致,中医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把论理工具当人体的结构进行研究,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彻底纠正掺杂的错误。
现已证实,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在春秋以前,中医学既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也没经络学说。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把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古代医家才开创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经”和“络”,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古典文献对“经络”的记载和大量史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以前,中医学没说明这一点,是因为埋没着《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现在,已经找到《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必须明确这一点。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的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针灸、方药、气功、养生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因此,若不把“经络”的概念解释清楚,中医学在各个领域都有解释不清的问题。若不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经络学说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中医学将陷入误区。所以,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明确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作用,中医学犹如枯木逢春,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5 03:26 , Processed in 0.0607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