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1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12 14: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医贤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中医的基础理论有很大的程度上源于周易,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系统,病机学说,以及运气学说等。
例如,在中医的脏象学说中,把人体的脏器、神志、液、体、窍,归类与心肝脾肺肾,明显的是从周易的取类比像演绎而来,把五行中的生克乘侮的关系,类比于脏象中,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涵,加深了脏于脏之间和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阐述了病机的运动变化的规律。使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脏腑学说理论建立起来。对中医的基础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早期的易医相通的表现形式,经常表现是用卦像来类比说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理,给人以关于疾病的病因病机方面的启示。
《左传》:昭公元年,当时的著名医生医和,为晋侯治疗疾病,是一个易医相通的很好的典型范例。
关于晋侯的病,医和说:“疾不可为也,(此说明了疾病的预后)”是为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此说明了疾病的起因)“女,阳物而晦时,(此当理解为女子是依附于男子的又是每晚侍奉男子的)淫则生内热蛊惑之疾”。蛊者,“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血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蛊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由上卦艮和下卦巽组成,《易经》说卦传释,艮为山,为阻,为少男。巽为风,为顺,为长女。
从蛊卦的字面来解释,血字和虫字组成了蛊字,意为血中生虫,为腐败之像,谷中生虫亦为腐败之像。从蛊卦的卦像来解释,巽为长女,艮为少男,易经的解释认为,长女当配长男,少男当配少女,长女配少男,为不当之配,为女惑男。女色惑乱了男子的心志。造成了严重的疾病。
关于“风落山”,有的医古文书中解释成:“长女迷惑少男如同风吹落了山上的草木一样”(见于《医古文译注》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其实这是牵强附会的解释方法,是不通《易经》本原的缘故。蛊卦下为巽,为风,上为艮,为山,艮为刚上,巽为柔下,艮为止,巽为风,在上者停止不前,在下者屈卑顺从,必然产生腐败。风止于山下,草木凋零,是事物开始败坏的徵像。
医和用易经《山风蛊卦》的类比恰当而明确的说明了晋侯起病的病因,当前的病情以及疾病的性质,以至于晋侯的大夫赵孟赞叹说:“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
2
发表于 2004-7-12 19:0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4/07/12 02:24pm 发表的内容:
易经的解释认为,长女当配长男,少男当配少女,长女配少男,为不当之配,为女惑男。女色惑乱了男子的心志。造成了严重的疾病。
巫乎!!!
3
发表于 2004-7-13 06:2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易”理非《周易》也。
“易”理源于河图洛书,中医之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理论应用,即易理之发挥也。
4
 楼主| 发表于 2004-7-13 07:53: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4/07/13 07:55am 第 1 次编辑]

周易不是讲易理是讲什么?星河可以谈一谈?
河洛是易理的源泉,源泉可以等同周易吗?
河洛是否为周易之源,其实也尚存争议,欧阳修就认为河洛之说:“贻误学者,为患岂小哉?”,元代陈应润,明代刘濂,清代胡渭,黄宗义具反河洛之说。
即便河洛为周易之源,源泉就等于自身吗?
你是不是认为,父亲的父亲是爷,爷爷就等于父亲呢?
即便中医理论有受河洛之说影响的因素,这也病不能否定:“易理为周易。”
“周易之理不是周易”,这本身就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5
发表于 2004-7-13 08:3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这个问题的分歧,在于“理”、“法”之义不明。
中华文明的各个部分,无不与易理相关,所以你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冠之以易而堂皇。
易理,是哲理,是世界观。
周易,不过是儒家对易理应用的一种技法。
中医对易理的应用,自然有自己的技法,怎么不从这里探讨一番呢?
如果我们的中医同道都用某人的算命技法来断病,那才能证明中医合乎易理么?
6
 楼主| 发表于 2004-7-13 10:2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4/07/13 10:24am 第 1 次编辑]

如果说周易不是易理,易理之辞从何而来?为什么不叫河理或络理?或河洛理?
周易=算命的技法 ,这就是你理解周易的水平吗?
可怜!
《周易》精湛的哲学思想,自“五四”以来,就深受重视。冯友兰在致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的《代祝辞》中,称周易哲学为富有辩证思维的“字宙代数学”。“周易热”中首先突出的是《周易》哲学思想。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1980)、吕绍纲《周易阅微》(1991),张祥平《易与人类思维》(1992),罗炽主编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1994)、张吉良《周易哲学和古代社会思想》(1996)、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1999),都着力于剖析《周易》哲学,特别看重其以象数思维为特征的民族思维方式。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1994)着力探讨《周易》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引人深思。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周易》哲学作唯心或唯物的性质判定,而深入探讨《周易》所启示的民族思维方法及其特色,探讨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固有特征。《周易》美学思想受到重视,刘纲纪《周易美学》(1992)、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1997),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1997),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掘发,填补了易学中的空白。
  关于《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视和分析。刘大钧《周易概论》(1986),宋柞胤《周易新论》(1982),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郭树森、张吉良主编《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1993),罗炽主编《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1995),翟廷* 《周易与华夏文明》(1995),周山《周易文化论》(1994),胡道静、戚文主编《周易十日谈》(1992),从不同角度阐述《周易》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1995),发掘了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古代诗歌。程振清、何成正《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1993),周豹荣《周易与现代经济科学》(1989),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1991),余敦康主编《易学与管理》(1997),对《周易》的经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阐述,突显了《周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还是多读点书,再来发言!
  
7
发表于 2004-7-13 10:58: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很好,我很赞赏[溪流]先生的探讨精神,虽然我们的看法有分歧。
实际上,由于种种的原因,传统文化被沉淀了,你所列举的现象表示了人们通过周易来窥探易理的欲望。
易理成于“数”,中医的医理也因于“数”。只有懂得了医理之中的易理,才能算是进了中医的门槛。
比如说,某人内脏有病,通过观其左腿或右腿的病变与否,当可断定病在何脏,这就是易理在中医应用中的体现。
既然先生提出了医与易的话题,过几天我也写几段这方面的文字,届时请先生见教。
8
发表于 2004-7-13 12:06: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先生用《左传》(非中医书籍)中的记载,来印证“医”与“易”的关系。是否要值得商确一下?
9
发表于 2004-7-13 15:25: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医和易相通,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易理讲的是阴阳关系,医理讲的也是阴阳关系.易医相通并不神秘.
10
发表于 2004-7-16 12:46: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古代医易相通的典型范例

易理应该属于哲学范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自身也会随着历史的具体发展而有所发展,回顾古文化史,以及溪流先生对现代著作的总结,都不难看出这一点。哲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科,对自然科学具有确定的指导意义,中医学就是在精气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构建起自己的体系。但是哲学的发展,也恰恰来自于具体学科的发展,马列主义在探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候,就具体而科学的运用了当时关于人体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所以说,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如果一味应用哲学的理念和逻辑来指导或强加于具体学科,而脱离具体的实践进步,那么哲学将成为一坛死水,具体的自然学科也将严重的扭曲变形。“不知易不可为大医”,这句话我们不能否定,但是怎样来知呢?似乎有必要来认真对待一下,也恳请方家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8:28 , Processed in 0.0520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