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29 15:0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 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灵枢·脉度》曰: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 “手之三阴, 从藏走手;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 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府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其腧穴是从四肢末端至肘膝的向心性循行。在十二经的气血流注中, 手三阳及足三阴经的循行方向为向心性, 与五输穴的流注方向一致, 而手三阴和足三阳经的循行则是离心性的, 两者之间的走行方向相反, 于是出现了十二经循环和五输穴流注两者之间运行方向的不一致。本文拟从营、卫气的生成和运行以及经气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对两种理论体系并存的现象进行探讨。

      《难经·八难》曰: “气者, 人之根本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它纵贯于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无处不有, 无处不在, 运行不息。纵观人体之气, 有原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水谷之气( 分清浊二气) 等, 种类繁多, 各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其中尤以营气、卫气、经气在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以及诊断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十二经的循环及五输穴流注理论进行探讨, 首先就要分析二十经气血流注中的气血和五输穴中经气运行的性质与内涵。

         1 营气的生成及运行营, 通于荣, 以其具有营养作用而言。它来自于中焦脾胃的化生, 是水谷精气中之精者, 故营气又称为荣气、营血。《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同时又说“营出于中焦, ⋯中焦亦并胃口,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 故独行于经脉, 命曰营气。”《素问·经脉别论》中又说:“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津四布, 五经并行。”

          说明了营气的生成有赖于中焦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 通过脾胃对水谷的腐磨转输, 向上传于肺, 再由肺的肃降及朝百脉的作用将之布散于十二经脉。故《素问·痹论》叙其功能为“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乃能用于脉也。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营气为水谷之精微, 分布于血脉之中, 成为血液的部分则在经脉之中运行以循脉上下, 营运周身。即所谓“营在脉中”。《灵枢·营气》云: “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 气传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髓, 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其循行途径在《灵枢·营气》中的记载为: “故气从太阴出, 注于阳明, 上行至面, 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 注大指间, 与太阴合, 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 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之端, 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页内, 注目内眦, 上巅下项, 合足太阳。循脊下尻, 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 上行注肾。从肾注心, 外散于胸中, 循心主脉出腋下臂, 出两筋之间, 入掌中,出中指之端, 还注小指次指之端, 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 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 复从跗注大指间, 合足厥阴。上行至肝, 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 入颃颡之窍, 究于畜门。⋯此营气之行, 逆顺之常也。”其循行与《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循行路径完全一致,说明营气的循行是依十二经的流注次序而运行不息的, 亦即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主要是营气的运行, 由手太阴肺经始, 经手阳明大肠经, ⋯至足厥阴肝经而终。再经任、督二脉, 又复合于手太阴肺经, 是为一周。营气与卫气沿十二经脉循环流注,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度, 夜则入于阴亦二十五度,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相并而行。


      
      2 卫气的生成与循行卫气的生成有云出于上焦者, 如《灵枢·营卫生会》: “卫出于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亦有认为卫气与营气同出于中焦者, 卫气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 是水谷中的悍气, 如《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亦云: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卫气的运行较为复杂, 归纳之大致可有三条途径:

      
     ( 1) 与营气同行,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灵枢·营卫生会》: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行于阳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 故气至阳而起, 至阴而止。”《灵枢·卫气行》云: “故卫气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度,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脏。”《灵枢·邪客》: “卫气者, 也其悍气之疾, ⋯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
            文中阐述了卫气的循行规律, 即昼日顺行于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经, 入于阴分( 目) , 再至足太阳, 是为一周, 昼日行二十五周。入夜则从手阳明经阳跷至五脏, 从肾脏始, 经心、肺、肝、脾为一周, 一夜共二十五周。天明, 又由阴分经阳跷脉至足太阳, 此为一昼夜行五十度于身。因此, 卫气的运行, 虽云与营气并行, 然而共循行途径却与营气不完全相同, 营气以十二经次序进行流注, 阴阳经脉交替而行, 昼阳夜阴, 入夜却不单在五脏运行。而卫气之行却以昼夜及脏腑经络的阴阳属性作为参照, 日行于六经之阳, 夜入于五脏之阴, 经脉脏腑阴阳分明, 与昼夜同性, 绝无混淆。这是营卫之行的不同之处。

      
           ( 2) 与营气并行, 行于脉中则为营, 行于脉外则为卫《素问·举痛论》曰: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气血相依而行, 故寒气客于脉外虽先伤气, 血亦因之而少; 客于脉中虽先伤血, 气亦因之而不通。高世注曰: “人身十二经脉, 乃血气出入之道, 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若寒气入经而正气稽迟, 则血凝涩而不行。气行脉外, 血亦随之, 今寒客于脉外则血少。血行脉中, 气亦随之, 今寒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从病理上反证了营卫并行于脉内或脉外。另外, 从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上分析,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血赖气而动, 气赖血而载,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同时, 气又能摄血。由此证明气虽行于在脉外, 但亦存于脉中的道理。试问若卫气只在脉外, 则何以推动血液运行, 营气若独存脉内, 则何以载气而行。

      

           ( 3) 散行于周身《素问·痹论》载: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即云卫气布散于人体周身各处的皮肤、肌肉、肓膜、胸膜之间, 以完成其“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开合”的生理功能, 这也是卫气运行中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 卫气中与营气相伴而行, 即“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的部分和营气同是组成十二正经气血流注中的主要成分, 也就是说十二经的气血流注实际上就是营气和卫气在周身的循环与流注。有关卫气的不同循行途径的原因, 是因为《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 各时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卫气的不同特性及功能。

   
            3 经络之气的生成、循行及与五输穴理论来源的关系

      
           ( 1) 经气的内涵与循行除营、卫二气之外, 在周身流动不息的还有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素问·离合真邪》曰: “真气者, 经气也。”而真气据《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经气是先天的元气与后天之谷气合并而成的用以充养全身, 而先天元气是指脏腑元气及其功能表现于外的神气, 其与水谷精微的合气即是经气。与水谷之清浊二气, 也就是营、卫气不尽相同。经气即是人体的正气, 以固护肌体,抗御外邪为其主要功能。经气循行于经脉之中,是所属脏腑神气的外在功能表现, 故以脏腑而命名经脉, 如手太阴肺经等。同时, 脏腑神气通过经络的输注外应于体表的部位就形成了腧穴, 张隐庵说: “穴乃气之所注。”《灵枢·九针十二原》云: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强调说明了腧穴是脏腑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五腧穴内气血流注是本脏腑的元气和水谷之气。而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则是环流周身的营气和卫气。两者内涵不同, 临床指导意义也不同, 五腧穴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广泛应用于脏腑本身病症的诊疗。

        
            ( 2) 《内经》中两种理论体系的并存《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 皆在五腧也。”《灵枢·本输》载: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始终,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腑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脏之所溜处⋯肺出于少商, 少商者, 手大指端内侧也, 为井木; 溜于鱼际, 鱼际者, 手鱼也, 为荥; 注于太渊, 太渊, 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为腧; 行于经渠, 经渠, 寸口中也, 动而不居, 为经; 入于尺泽,尺泽, 肘中之动脉也, 为合。手太阴经也。⋯”就是说经络二十七脉之经气上下出入全身, 各经经气都是从四肢末端的井穴开始, 流注于五腧,经四肢的跖掌部、腕踝关节、前臂小腿、肘膝关节的向心性运行, 从五输入内属络于脏腑。如手太阴肺经起于拇指之端的少商, 溜于大鱼际部鱼际, ⋯合于肘部的尺泽穴等, 并列举了除手厥阴心包经以外的十一条经脉的五输穴, 都是从手足的末梢经腕踝、肘膝的向心性循行。

             经络的这种向心性循行在《内经》中就构成了一种与《内经·经脉》篇中记载的十二经的循环流注方向不同的两种学说。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针灸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早就有十二经的向心性走行的论述,这与《灵枢·本输》记载的完全相符。如在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 主要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足脉有六条: 足泰阳脉, 足少阳脉, 足阳明脉, 足少阴脉, 足泰阴脉,足( 通“厥”) 阴脉。臂脉有五条: 臂泰阴脉, 臂少阴脉, 臂泰阳脉, 臂少阳脉, 臂阳明脉, 亦缺少了手厥阴脉。记载的十一脉的循行方向都是向心性的, 即十一脉均由四肢末梢的手部或足部起始, 止于躯体中心部的胸腹部或头部。而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 也论述了十一脉循行、主病和灸法。其循行也是沿向心性方向。除此之外, 肩脉和大阴脉已改为远心性的循行方向, 即由躯体中心部向四肢末梢部的方向循行。从著述的年代上考证, 《足臂十一脉灸经》的成书时期大体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 甚至更早, 比《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早。而《内经》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当在先秦战国或西汉时期, 晚于帛书,证实了《内经》对《十一脉灸经》的继承, 这是经脉学说由形成到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演变过程。《内经》之后的《甲乙经》也是以四肢末梢做为“脉气所发”之处。由此可见, 经脉及经气的向心性循行, 是古代或《内经》早期的一种理论, 在《内经》中此说论述较少, 也不够完善, 在后世的《甲乙经》中虽有所继承, 但《灵枢·经脉》中的经络循行理论记载的很完善, 故后世也就多宗《灵枢·经脉》之说, 而忽略了另一种向心性理论的存在, 只留下五输穴的名称, 并未阐明其原理, 因而出现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与五输穴经气流注两者之间完全相悖的理论。《灵枢》中五输穴向心性循行的理论虽然记载较少, 只散见于各篇之中, 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但它却是经络理论发展的渊源所在, 我们不能因其记载少而否认它的存在。  
         

          4 临床针感循经传导的验证临床针刺以得气为取得疗效的关键,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指针下的沉紧、满实而不紧涩的针刺感应, 是经气会聚于针下的反应, 这种感应可出现在针刺的局部, 也可沿着经络出现循经感传, 其循经感传的方向并不都是沿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的方向, 而是呈多向性的。譬如, 针刺足三里穴, 除局部得气的针感之外, 最常出现的可以有沿足阳明胃经循行方向的向下传导, 甚至可感传至足趾, 同时也可以出现向上的传导感应现象, 针感逆足阳明胃经的循行方向, 通过膝、髋关节至胃脘部, 甚至到达鼻部。这种普遍存在的循经感传现象充分证实了经络中气血运行的多向性特征, 虽然营、卫二气在十二经中的气血流注是经络气血循行的主体, 但在经络之中并非只有此单一固定的循行流注, 尚有脏腑之气的向心性循环, 以及谷气、邪气、卫气等在经络之中的流动或游行于经络腠理之间的散行, 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重点:综上所述, 十二经流注与五输穴循行方向相悖的原因有二: 中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分析, 五输穴向心性循行的理论当早于十二经的环流, 早在《内经》之前即已出现, 随着环流理论的兴起, 在《内经》中就出现了两说并存的现象;其二: 十二经脉之中行着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气血, 从气血的内涵方面分析, 十二经的循环流注, 主要指的是营气和卫气的运行, 而五输穴的流注则是先天元气与水谷之气组成的经气的运行, 两者之间的物质不同, 其运行途径、循行方向及功能亦不相同。所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 经络之中除有营气在十二经中的循环次序流注, 以及卫气的并营而行于脉外, 昼行于阳二十五度, 夜入于阴( 五脏) 二十五度, 行于脉中的部分外, 尚有十二经的经气由四肢末梢的向心性走行, 三者共同完成“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的经络联系途径。同时, 也正因为有经气异于营卫的向心性循行, 才有可能解释“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等五输穴的理论, 为五输穴在临床上对本经及它经的特殊治疗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十二经气血的环流理论因其论述完整而为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 这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结果, 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285fd0102vxgl.html
2
发表于 2017-6-29 15:31: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17-6-29 15:35: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7-6-29 15:44: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17-6-29 21:2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29 21:55 编辑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医学流派、学术传承与争鸣的结果。
6
发表于 2017-6-29 21:41:0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29 21:21
不同时期、不同医学流派、学术争鸣的结果。

亦可能是师承内证(内视、内照)岐视、岐照不一。
7
发表于 2017-6-29 21:49:2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29 21:41
亦可能是师承内证(内视、内照)岐视、岐照不一。

可惜,我等凡夫俗子无此内证之功,故十二经之气血流注如何循行,不得而知矣。
8
发表于 2017-6-29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6-29 21:49
可惜,我等凡夫俗子无此内证之功,故十二经之气血流注如何循行,不得而知矣。

因为至今仍然得不到现代解剖的证实。
9
发表于 2017-7-3 16:07: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3:41 , Processed in 0.0617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