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94|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来医学的先进医学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7 15:5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3 05:42 编辑

                     未来医学的先进医学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

          The future of the most advanced medical model——Natural - biological - psychological - social system medical model

                                                           作者: 王锡民

                                                          Author(s):  WangXiMin


(“未来医学的先进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发表于《未来与发展》201112期。该杂志系我国权威期刊之一.)


        关键词:未来医学、医学模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疾病防治、心理因素  

       Keywords:future medicine;  medical model;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disease prevention;Psychological factors

       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201107005

      摘要:本文深刻地分析了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未来医学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如下重要观点:所有后天获得性疾病均由环境因素所导致,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因素致病远比社会因素致病的比例大;自然因素导致躯体性疾病,社会因素导致心理性疾病;心与身的疾病可相互传导;医学模式要强调人与环境的整体统一,应兼备疾病防治的双能措施。

     Abstract: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 biological - psychological - social medical model" many defects in,proposed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model of the future——"natural- biological - psychological - social medical model". This mode stressed following important view: acquired sexual diseases ar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Environment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iseases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s are more than diseases caused by the social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cause physical sicknesses, social factors lead to psychological illness. Physical sicknesses and mental disease can conduct each other. Medical model man and environ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overall unity, should have bo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of double can.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认识论指导下的医学观和医学方法论。

  医学的宗旨是防治疾病,评价医学的标准是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受医学模式的制约。因而,医学应提倡先进、完美的医学模式。

  目前,我国医学界正在积极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与“生物医学模式”相比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笔者看来,其认识依然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决定了它必然存在着很大漏洞,以至于无法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这些漏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认识到自然环境才是导致人类发病的最主要环境因素,而且缺乏应对自然因素致病的防治措施。此外,在方法论上依然没有跳出机械唯物论的圈子,治病时治标不治本,无法治愈慢性病和疑难病,面对心脑血管病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无法解决。事实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医学治病水平,就必须寻找更加先进的医学模式。

  据笔者研究,未来最先进的医学模式应当是“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有这个模式,才是人类防治疾病的最佳模式。下面详细讨论这一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一、自然环境异常引起躯体疾病、社会环境异常引起心理疾病

  医学遗传学研究表明,除先天遗传性疾病之外,所有后天获得性疾病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异常变化所引起的①。环境因素不只是以往所说的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而是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因素均应包括在内。我将环境划分为二,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二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环境。

  首先,人是自然属性的人,又要靠大自然提供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来维持生存,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人体生命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一切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发生相应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超过人体生理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时,便会发生躯体性疾病。后天疾病中的大多数(大约80%以上)都是由于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不相适应所导致的。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环境(温度、湿度、风雨雷电等,中医称为风、寒、暑、湿、燥、火),地理环境(高山、洼地、土壤、水质等),天体运行状态(日食、月食、朔日、望日等),环境污染,环境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等。其致病的共同特点是,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生理(身)结构和机能使之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引发躯体性疾病。如感冒、中暑、感染、关节炎、克山病等。

  其次,人又是社会属性的人,社会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第二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就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分工协作)的关系,或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变化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引起躯体疾病,但却能影响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超过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时,就会发生心理性(心因性)疾病。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生活压力、社会交往、语言行为等因素。其共同致病特点是,可通过引起人的心理(心)异常变化(如增加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七情内伤等)间接导致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神经衰弱等。

  此外,个体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作息不规律以及缺乏运动等)也可引起人体疾病。从表面上看,它不属于自然和社会因素,而是个人行为。但从本质上讲,由于这种行为违背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进而扰乱了生理功能,所以仍属于自然因素导致躯体疾病之列。

  以上将环境划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环境,完全符合遗传学关于后天疾病全部由环境异常引起的结论,而且又区分了两种环境因素作用方式和引发疾病种类的不同,故此划分是科学的。但还应知道,在许多疾病的实际发病中,两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疾病的发展。

  二、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互为因果相伴存在

  神经生理学认为,大脑既是统帅“人体”所有器官的司令部,同时也是“心理”意识的产生地。这说明“身”、“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物质基础,二者统一于大脑。简言之,大脑“一星管二”,“心身相通”。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生理状态下,心理变化可引起生理变化,生理变化也可引起心理变化。在病理情况下也是如此:当心理发生疾病时,可进一步导致身体疾病;当身体发生疾病时,也可进一步导致心理疾病。由此证明,人的心理(心)与生理(身)的确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心身疾病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伴而存在。

  三、提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未来最佳系统医学模式

  笔者根据上述两大环境因素导致心、身疾病,以及心、身疾病的相互关系,推导出如下关系式:

  从这个关系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疾病防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内容,其中的三个箭头准确地表达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如下四个问题。

  第一,人类生活环境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环境;第二,人体后天疾病也相应划分为两大类,即躯体疾病和心因性疾病,二者既相联系又不等同;第三,自然因素引起躯体性疾病,社会因素引起心因性疾病;第四,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可相互传导、相伴存在。

  据此关系式,我们就可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措施。如果将这个关系式纳入疾病防治体系之中,就形成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位一体的系统医学模式。

  不难看出,这个医学模式既科学又全面,而且机理清楚、逻辑关系明确。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当今最前沿的系统科学思想,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讲,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分别构成两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健康既有赖于人体系统的自稳定,又必须保持人体与两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因而,疾病的防治离不开系统科学的指导,否则难收最佳效果。中医药疗效之所以优于大多数化药,就是因为中医是以整体系统观做为指导。据此推论,西医学模式也应当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兼顾人体整体内部的统一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完美的疾病防治措施。

  “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的疾病防治原则:

  躯体疾病预防:人体既要遵循生命规律,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又要防范异常自然因素对人体的侵袭。心理疾病预防:心理既要适应社会变化,又要对社会突发事件有心理应对措施。

  躯体疾病治疗:既要从人体整体系统角度进行“标本兼治”,又要考虑到自然、社会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干扰。心理疾病治疗:既要对个体进行心理、药物、非药物的系统治疗,又要考虑到自然、社会因素对于治病效果的干扰。

  从上述原则中看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概括了后天疾病的全部致病因素,阐明了不同环境因素引发人体疾病的途径、发病机制及其逻辑关系,理清了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相互传导关系。据此,我们就可制定出身、心疾病防治的双能措施,建立更加科学的疾病防治体系。可以说,该模式是一个兼顾科学与先进,既完美全面又切实可行的系统医学模式,笔者称其为未来医学的“最佳医学模式”。

  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全面急需提高

  医学模式必须适应时代特点,才能解决当代医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战、二战时期,感染性疾病和外伤是当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死亡的疾病谱主体。西医学应时代需要,将治疗感染和伤残等躯体疾病做为主要任务,其中抗生素为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立下了汗马功劳,手术则大大减少了伤残者的死亡。“生物医学模式”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然而,当时代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感染性和外伤性疾病已不再是难治性病症,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引起的难治病增加,其中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居于死亡榜之首。对此,“生物医学模式”深感无能为力。

  针对这种情况,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生物体自身的异常变化,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说明,要求根据躯体(生化或神经生理)过程的紊乱来解释行为的障碍,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认为生物学指标是决定疾病的最终标准。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于是,恩格尔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③。
该模式增加了社会心理因素,在认识论上较前者有所提高。因而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呼吁“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部分医院增设了心理咨询治疗等服务内容。

  然而,提倡并不等于能够实现。3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审视今天的西医临床工作时,却发现依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的低层次水平上。既不能治愈心因性疾病,更不能阻止心因性疾病向更加复杂的慢性难治病发展。与30多年前相比,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没降,反而升高,对于占疾病总数约80%的慢性疾病至今没有较好办法。事实证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有较大漏洞,并不能有效解决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这一切,均源于它在认识论上的偏差和不全面。例如: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概念,缺乏自然环境这一最重要的概念。因为,“生物”只反映人体生物学方面的变化;“心理”反映的是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社会”反映的只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三个概念都不包含自然环境的意思。
在医学模式中缺乏自然环境,就不符合医学遗传学已证明的环境致病规律,而成为片面性模式。环境不只是社会环境,还应包括自然环境,而且自然环境比社会环境更重要,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在两种环境所致疾病中,自然环境致病至少占80%以上,所以它也是人类第一致病因素。忽略了自然因素在疾病防治中的重大作用,必然影响到医学方法论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临床疗效不佳。当今化药治疗各种复杂疾病疗效低下,正是由于医学方法偏差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缺乏系统思想指导。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疾病是人体复杂系统的紊乱和损害,治病只有立足于整体并兼顾局部才是高明之举。但临床上至今仍只重局部治疗和对症治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整体病理变化对疾病的影响。这是对人体复杂系统缺乏清醒认识的表现,它直接决定了治病的效果。此外,人与自然环境构成了自然系统,人与社会又构成了社会系统。这两大环境系统直接作用于人体生理和心理,在疾病防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视了它,增加了人体发病的机会,并直接影响治病的效果。然而,临床上绝大多数医生对此问题却认识模糊。总之,缺乏系统科学指导的医生,在临床上就必然会面临重重困难。

  3、该模式没有阐明心理与社会因素不是两个独立的致病因素,而是心理因素致病途径的两个环节。社会因素不能直接导致人体患病,它必须通过心理途径发生异常变化才能引起心因性疾病,所以,社会因素只是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

  4、目前对于心因性疾病和躯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差,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疾病的本质机制不清楚,二是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症治疗”实为权宜缓解症状之下策,并不具有逆转疾病本质的“治本”作用,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治愈任何复杂性疾病,包括心因性、功能性和慢性复杂性疾病(感染和外伤手术类病机理简单,不在此列)。

  5、单靶点治疗思维方式和疗效限制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化药的毒副作用使慢性病患者旧病未愈又添新病,由此造成大量的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

  从以上所列5条,足可以看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无能力解决当今医学的难题。所以,即便能够实现这一模式,也仍不具有治愈复杂疾病的能力。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是理想的和最佳的医学模式。所以,弥补它的不足,加以完善提高,是未来医学研究者的神圣使命。

  五、现代医学亟待先进的医学模式做指导

  应当特别强调的是,现代科学已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进入系统科学时代,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唯有西医临床医学跟不上系统科学的发展,至今还停留在机械唯物论指导下分割还原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这就足以说明,现代医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科学的发展。因此,急需更新更加先进科学的医学模式。

  一个先进完美的医学模式必须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应兼备对心、身两大类疾病既能预防、又能治疗的双能措施。具体说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行预防,可防患于未然。从心病和身病两方面同时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只有满足这两个要求,才能收到防治双赢的最佳效果。笔者发现,祖国医学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足以可供现代医学所借鉴。

  笔者所提出的未来医学“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是一切后天疾病发生的原因,二者分别作用于人体和心理,促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可相互转化、使疾病趋于更加复杂化。这就提示我们,在疾病防治过程中,既要阻断发病的源头,又要采取针对性的最佳治病措施。

  笔者认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的提出④,大大开阔医学研究者的视野,向人们传达了一个全新的医学理念,展示了医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它站在系统科学的高度和时代科学的前沿,以系统全方位的视角审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总揽全局,明显弥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足,促使现代医学在认识论上产生质的飞跃,为今后的医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医学模式。

  笔者相信,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将促使更多的医生提高认识疾病的能力,从而去努力寻找战胜各种复杂疾病的方法,带动整个医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①王培林主编.医学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
  ②吴奋容等.生物医学模式及其局限性[J].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9(4):8~9.
  ③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9(30):1~5.
  ④王锡民.医学模式要尽善尽美[N].健康报,2011-5-30


注:此文入选为该期杂志封面上的四篇文章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4-10-17 17:02: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医学模式是啥?
3
发表于 2014-10-17 17:2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0-17 09:27 编辑

           这个模式,河北医科大学教授李恩在上世纪末,青岛学术会议上,早就提出来了!

点评

你的这个说法,早在我的意料之中。你一定会上来泼冷水,不足为奇。因为你写不出来。 关键是,他的提法与我提的是否完全一样,何者为优。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都会写作文,但层次不一样,这就是区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7 21:32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1:3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28 07:0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7 17:21
这个模式,河北医科大学教授李恩在上世纪末,青岛学术会议上,早就提出来了!

      你的这个说法,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料定你一定会上来泼冷水、捣乱。
      你只知捣乱,但想没想过:他的提法与我提的是否完全一样?内涵是否一样?认识水平上能否达到本文的水平?何者为优?岂能相提并论?如果只是一个肤浅空洞的提法,没有内涵,提了又有何用?


      本文首次对于自然与生物的原理关系,社会与心理的原理关系,心理与生物的原理关系等论述的一清二楚。即使有人提过,但没有具体内容,对于原理没有论述。也没有什么用处。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都会写作文,但层次不一样,这就是区别。
      中国古代首先发明了火药,但是在洋枪面前,吃了败仗。所以,中国的火药淘汰了,这说明武器是在发展的。不是停留在古老的水平上。
      你既然提出来李恩曾提出,可否将他的文章贴在下面,供大家参考评价。


      



5
发表于 2014-10-17 22:29:40 | 只看该作者
         到百度点击一下,比比皆是,1995年就有人提出来了!
      写文章之前,查查资料,是最基本的常识!

点评

你说的那些,能写出本文的水平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8 09:23
比比皆是,却达不到本文的高度,又有何用? 科学研究是发展的,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太无知。  发表于 2014-10-18 06:27
6
发表于 2014-10-17 22:34:0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7 22:29
到百度点击一下,比比皆是,1995年就有人提出来了!
      写文章之前,查查资料,是最基本的常 ...

百度一下,好主意。
7
发表于 2014-10-17 22:42:45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恩学术论文选(续集)第11页。
    我赠送给他的书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他赠送给我的就是该书。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8:3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28 06:4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7 22:29
到百度点击一下,比比皆是,1995年就有人提出来了!
      写文章之前,查查资料,是最基本的常 ...

             李同宪:我发表的文章,你说李恩早就提出来过。我让你把李恩的观点贴出来,你不敢贴,说百度比比皆是。
        
                

点评

告诉你了,你也去买一本书,第11页。  发表于 2014-10-18 16:55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9:2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3 05:3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7 22:29
到百度点击一下,比比皆是,1995年就有人提出来了!
      写文章之前,查查资料,是最基本的常 ...


你无非是想抬杠。
你说的那些,能写出本文的水平吗?能达到本文的认识高度吗?
实际上,古中医就是这个模式,你不知道吧。还用这个那个提,问题是,是否认识到该模式的具体内涵,说出道理。
拙文提出此模式,则是对该模式的论证、展望和具体规划。岂是你能理解到的?
10
发表于 2014-10-18 14:1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4-10-18 14:18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0-18 08:36
李同宪:我发表的文章,你说李恩早就提出来过。我让你把李恩的观点贴出来,你不敢贴,说 ...

哈哈  老兄不必动气,有一句话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我先从这个小故事里来表达我的看法。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还有几句话  , 任何一次机遇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看不见  二是看不起,三是看不懂,四是来不及。


所以   王先生大可以不必动怒,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    都要经历一番磨难才能终成正果的。我们一起面对有理的   无理的言论,一起面对,有理无理的人,让胜于雄辩的事实去说话。

点评

王先生大可以不必动怒,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 都要经历一番磨难才能终成正果的。我们一起面对有理的 无理的言论,一起面对,有理无理的人,让胜于雄辩的事实去说话。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22 18:12
杨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我也有很深的体会。  发表于 2014-10-19 17:22
这个态度好,高啊!  发表于 2014-10-18 16: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9:09 , Processed in 0.0568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