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摸脉诊病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5 19: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摸脉诊病刍议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6-22来源:《中外健康文摘 》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供稿文/金 栋
[导读]摸脉诊病是中医的传统诊法,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
摸脉诊病刍议   
金 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河间 062450)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195-02   

【摘要】 摸脉诊病是中医的传统诊法,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临床观察,单凭脉诊,容易误诊,故历代名医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反对以脉诊代四诊。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大的当属问诊,故诊病必先问明原由。同时指出脉诊的临床意义及中西医名词术语的不同,并强调中医诊病除四诊外,必须结合现代医学的仪器检查。
【关键词】 摸脉;诊病;四诊合参;刍议
  
     摸脉即诊脉,乃中医传统诊法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有人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摸脉诊病最神奇、最神秘和最准确。故有的病人找中医看病,忌讳你问,总是先让你摸脉,以摸脉是否准确来判断你的医术。客观地说单凭摸脉诊病或以此来判断大夫医术的高低是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1 古代医家强调“四诊合参”,反对以脉诊带四诊
中医诊病历来就主张四诊合参,反对以一概全,以脉诊带四诊。古代医家早有明训,如《濒湖脉学•自序》:“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1]李中梓云:“有讳疾不言,有隐性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2]并在《诊家正眼》中云:“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声音,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3]李时珍《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一部重要专著,为中医诊断学—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对脉学非常有研究,但仍强调四诊合参。而李中梓《诊家正眼》亦是一部重要的脉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今之28病脉,就
  是在《濒湖脉学》27病脉基础上,再由《诊家正眼》加一“疾脉” 增定脉象28种而成。李中梓虽对脉学造诣至深,但又不偏执一端,却十分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客观的讲,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重要的当属问诊。
2 诊病必先“问”明原由
现代医者都知道,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经典亦有明示,《素问•征四失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胡天雄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妄言,是信口胡说。诈名,是杜撰病名……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而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是为粗尽极。”[4]而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景岳全书•十问篇》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 [5],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赵晴初云:“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
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3 诊脉的临床意义
中医摸脉诊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长摸脉诊病。《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由摸脉而确诊、得知疾病还有 “神”、“巧”等称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难经•六十一难》:“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李时珍之“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正源于此。
中医诊病虽主张四诊合参,但历代医家还是非常强调诊脉的重要性。中医经典《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诊家枢要•自序》:“医之要,莫先于脉。”[6] 何也?因“ 诊脉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7]那么摸脉到底能诊断出什么病呢?诊脉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辨别病证的部位 机体患病后,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此脏腑主要指五脏六腑之气血,与西医的脏器不等同。(2)判断病证的性质 是属寒证或热证,以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3)分辨邪正的盛衰 是属虚证或属实证。凡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虚弱所致的虚证;凡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剧烈所致之实证。(4)推断病证的进退 结合症状,脉证合参,可以推断病证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 [7]。
4 中西医名词术语不同
我们国家目前中西医并存,医学术语不同。中医术语,如虚证(阴虚、阳虚、心气虚弱、脾胃虚弱等)、实证(实火、有积、肝阳上亢、肺热炽盛、肝火犯肺等)、寒证、热症、痰饮瘀血、气滞水湿等,经四诊合参摸脉只能说出这些术语。如患腰痛水肿病,经摸脉诊为“肾虚”证,此是中医功能学概念、证候学名称,非等同于西医的肾脏器质性病变,经检查如化验尿、血生化肾功能检查、肾脏彩超等皆无异常,既非肾炎,亦非肾病。所以摸脉既
  摸不出肝炎,也摸不出肾炎,更摸不出冠心病、糖尿病、不孕症、癌症、脑出血、梗塞等疾病,因为这些都是西医病名,需要通过仪器检查才能确诊。如果一摸脉就能摸出这些西医疾病,那干脆不用仪器检查了,因为你摸脉比现代化的仪器如化验、X线、B超、心电图、CT、MRI等还要准确,有些疾病用仪器检查还不能确诊,而一摸脉就能摸出来,岂不怪哉!
5 中西结合,四诊+仪器检查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别说摸脉,就是四诊合参,有时也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中医诊脉部位现独取寸口,也叫气口、脉口,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此处正是桡动脉,是心脏动脉的一个分支。若公正客观的讲,摸脉可以推测心脏及血管病变。无论功能性还是器质性,外源性还是自身性,凡影响心脏,使心脏电生理发生变化而引起心律失常时,脉象可以显示,但终不如心电图诊断准确。如未影响心脏,许多病从脉象上是不能反映出来的。为适应目前临床需要,现代中医学者主张中西结合,提倡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在诊断上除传统四诊之外,还必须借助先进仪器检查给予定病即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治疗,再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诊和误治。否则单凭摸脉诊病,贻误大焉![8]
参 考 文 献
[1] 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
[2]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医宗必读[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9184.
[3] 李中梓.诊家正眼[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6.
[4]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4.
[5]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9.
[6] 滑寿.诊家枢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5,125-126.
[8] 金栋.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N].健康报,2009,02,26(4版).
                                                                2009-8-15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9-8-16 03:38: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摸脉诊病刍议

这是西医不懂中医的观点,井底之蛙!中医诊当然要四诊合参咯!切脉不是西医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那么窝囊!西医的仪器对病位的定位不一定比中医切脉高啊!实际上西医的误诊是多如牛毛啊!他不会摸脉并不等于摸不出来,别说肝炎、冠心病、糖尿病、不孕症、癌症都能诊断出来,当然要四诊合参,就连胎儿的性别和昨天有没有发生过性生活都能摸得出来!醒醒吧!歧视中华民族智慧的可怜人!是你们没遇到过,并不等于没有!
3
发表于 2009-8-16 06:4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摸脉诊病刍议

    在诊断上除传统四诊之外,还必须借助先进仪器检查给予定病即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治疗,再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诊和误治。否则单凭摸脉诊病,贻误大焉!
    四诊合参问为先,结合临床参检验。
4
发表于 2009-8-25 18:28: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摸脉诊病刍议

                                 涩脉探讨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叁伍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和临症经验差异及病人发病时病情复杂多变,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所诊的脉象则各异。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就是房颤脉[1,2,3]。因房颤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通过心电图检查当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检查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4]《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5]晋•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的脉学著作对历代医家影响巨大,沿用至今并皆遵从之。从二位前贤的文字描述,皆系涩散(短止)并提,而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1,2,3]。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整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6,7]和怪脉之解索脉[8]。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4]《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5]《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9]《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10]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11]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11]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5]《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9]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3]。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3]。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12]《濒湖脉学》:“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5]《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10]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也,非结代之脉。《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10]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3]。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9]《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10]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4]《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迟,迟细而难知是涩。”[5]《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13]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在〉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H%tk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叁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现代医学心律失常中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Xy06Mf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2,233,231,233
[4]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3,2--3
[5] 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8--59,72,58,59,56tdNp
[6] 金栋.散脉小议[J].中医杂志,1997,36(6):377
[7] 金栋.叁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8]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9] 李中梓.诊家正眼[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92,67--73,67
[10]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98,101--102,98
[11]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12] 滑寿.诊家枢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
[13]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9—131
                                                2009-08-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4:53 , Processed in 0.0507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