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践行经方悟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15:2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临床中经常会遇见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用西药治疗难免顾此失彼,疗效也欠佳。但笔者抓主要矛盾,以经方治疗,往往能获得较好疗效,欣喜不已。现介绍两典型病案。

  病案一

  李某,男,74岁,2013年8月8日初诊。

  患者反复咳嗽10年余,每逢感冒、气候变化、环境变化便旧病复发。既往有肺气肿、前列腺肥大,左肾结石、喘证、腰痛等病史。

  刻诊:喘息无力,动则喘促,气不接续,发热,恶寒感甚剧,肢体浮肿,小便点滴难出,腰痛如断;舌质紫暗,苔白,脉沉涩。实验室检查:WBC:10.2×109/L。肺CT:1.双上肺纤维硬结钙化灶。2.慢支。3.肺大泡,肺气肿。4.左下肺结节影,考虑感染。5.肝脏多发低密度影,考虑囊肿。B超:肝肾囊肿,胆囊炎,胆结石,左肾结石,前列腺肥大(4.9厘米×3.9厘米×4.1厘米)。

  入院后曾用抗炎、平喘治疗1周,上述症状仍无改善,邀求服中药救治。笔者辨证为肾气不足,肾阳亏虚,瘀浊阻塞之“喘证,癃闭”。治以温补肾气,助阳解表,方用肾气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水蛭。

  处方: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3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3克,附子15克(先煎),麻黄10克,细辛3克,紫苏叶30克,人参30克,水蛭5克(冲服)。6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自觉喘平,恶寒发热减轻,小便已利。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续服6剂。诸证平稳。

  解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指出:“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伤寒论·辩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本例患者年高,素体肾阳虚衰,复感外寒,肾气不足,阳气虚衰,经脉失养,故见腰痛,肢冷,肾不纳气,喘咳,气促;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弱不能化气利水,水停于内,因水致瘀,血行不畅,水瘀互结,故见小便不利难出。由此可见,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复感寒邪为本证基本病机。

  治宜温肾助阳解表,补气利尿,化气利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肉桂益火,二药温通阳气,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肾为水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补阳虽少,取其“少火生气”之意,即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又该患者发热、恶寒较剧,神疲欲睡,说明身体阳虚,复感风寒;阳虚之体本应不发热,现反发热,恶寒较剧,是邪正交争所致。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通阳,散寒解表,方中重用人参、水蛭益气通络,化痰开瘀,改善“痰血凝结”之证,“心肺缺氧”状态;人参、麻黄、苏叶相配,益气开窃利尿,外散风寒,对癃闭体虚点滴不通,有开窍利尿之功。笔者深感精读经典,践行临床,用之得当,可力挽狂澜。

  病案二

  越某,男,71岁,2012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胃痛3年余,加重1周。伴呕吐心烦,时发时止,手足冰冷。曾查有胃多发息肉、疣状胃炎等病史。服奥美拉唑、雷尼替丁、尼则替丁、甲哨唑、阿莫西林、胃铋治、吗叮啉等西药,症状时轻时重。

  刻诊:胃痛甚剧,心烦呕吐,乏力厌食,大便稀薄,舌暗红,苔白,脉弦按之无力。胃镜示:1.Barretl食管;2.胃多发息肉;3.胃多发息肉电凝治疗术后;4.糜烂性胃炎(II级);5.疣状胃炎;6.疣状胃炎电凝治疗术后。经禁食水,予衣替米星、奥美拉唑等治疗5天后,胃痛显著改善。1周后因受情绪刺激胃痛加剧。口服奥美拉唑、尼则替丁、氯波必利,3天无效。要求服中药调治。

  笔者四诊相参,辨证为:肝郁肠寒,脾胃壅滞、寒热错杂之“胃脘痛”。方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僵蚕。

  组方:乌梅30克,细辛3克,干姜12克,黄连5克,附子12克(先煎),当归15克,白楜椒6克,桂枝15克,党参30克,黄柏5克,僵蚕10克。4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药后,胃痛减轻。唯觉手足冰冷,守方去黄连、黄柏,加三七粉4克冲服。续服3周,诸症若失,时至今日,胃痛未复发。

  解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燥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与本案胃痛时作,心烦呕吐,厌食乏力,口舌干燥,心下灼热疼痛,大便稀溏,手足冰冷,脉弦无力颇似。

  病机实属肝郁肠塞,脾胃壅滞,气机不畅,寒热错杂,采用乌梅丸温中补虚,理肝顺气,调和寒热,使肝胃气机和顺,脾胃升降有常,方中乌梅性味酸干,有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之功。《本草经》云其:“去死肌,消黑痣,蚀恶肉。”《本草逢原》也说“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

  僵蚕性味咸辛平,有消风化痰,散结之功。《本草纲目》曰:“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症癥结,僵蚕治风化痰,散结以行气,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别录》有“灭诸疮瘢痕。”三七粉化瘀、止血、止痛、散结、化恶肉之功。白楜椒易川椒,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名医方论》曰:“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一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而除渴,先其所因也。”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党参调其中气,寒热并用,可广泛应用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诸如胃痛、胁痛、消渴、呃逆、腹痛、泄泻、下痢等证,平调寒热,清上温下,寒温并进,临证屡见奇效。(辛文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3 23:59 , Processed in 0.0491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