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枝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典前线》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07:14:39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歌声、微笑、祝福——清华学子以独特的方式纪念校庆

李江涛  顾淑霞

      

    4月27日是清华大学建校92周年纪念日,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清华学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纪念校庆。
    “向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请写下您的祝福,随纸鹤一起飞翔!”清华校园南北主干道的两侧,五彩缤纷的纸鹤托起祝福的标语,载着同学们的美好心愿随春天和阳光一起飞舞,为清华园再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许多路过的同学都停下来,或写下自己的祝愿,或加入折纸鹤的行列。一只只纸鹤,一颗颗充满殷殷祝福的清华学子的心!
    10食堂旁边的小树林不时传来优雅的音乐和一阵阵的叫好声。学校艺术团的同学们正在这片露天的空地上表演节目,为母校92岁生日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由于非典的原因,今年清华的校庆取消了一切大型活动。为了表达对母校的祝福和对抗非典一线白衣天使的美好祝愿,校艺术团的同学们自发来到这里表演节目。瞧,独鼓演奏,民族舞蹈,自编的相声……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许多校领导也赶来了,曾担任学校民乐队老指挥的学校党委副书记张再兴老师还亲自拉了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
    掌声不断,笑声连连。在非典肆虐的日子下,还有什么比笑声更可贵的?
    在清华园的长廊里、石桌旁、荷塘边、草地上、自习室、图书馆……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清华学子赶走非典的阴影,读书、锻炼、讨论。听,此起彼伏、纵横交错的读书声;看,矫健的步伐,娴熟的羽毛球技术……清华学子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校庆,用自己的行动与非典对抗。
    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许多清华学子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记录下自己真挚的感受:
    “当我们很老很老的时候,那时我们会回忆起在清华的岁月里有这么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有口罩、香皂、消毒、隔离、阴影,有笑声,还有清华的深沉冷智和同学们的忙碌稳健。”
    “我们要用知识、智慧和健康的体魄创造我们的未来,建设祖国的明天!”

来源:新华社 2003年4月27日  (责任编辑:宋丽云)  
22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07:15:27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香港首名医护人员染"非典"去世 董建华慰问


      

  中新社香港四月二十六日电香港医管局二十六日公布,屯门医院一名三十八岁的男护士,三月底在非典型肺炎病房工作时受到感染,二十六日早上在屯门医院病逝,成为香港首位公立医院感染非典型肺炎死亡的医护人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二十六日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悲痛和慰问。
    董建华说:“该位护士尽忠职守,无私奉献,我谨此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慰问。”他已知悉医院管理局将承担为死者家属提供任何可能需要的协助,并采取一切可行措拖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二十六日说,我对于失去一名坚守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感到非常哀痛,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医院管理局高级行政经理刘少怀表示十分沉痛及哀伤,向这位护士的专业精神及其无私贡献致敬,对他的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医管局基金将拨款帮助他的家人。他并称,现时医管局已成立纠察队,加强医护人员严守程序。
    截至二十六日下午一时,香港有十七位病人较早前入院而二十六日证实感染非典型肺炎,其中包括三名医护人员。康复出院的病人有十八名。另有一百二十九名康复中的病人正在疗养,准备出院。

来源:中国新闻社 2003年4月27日  (责任编辑:孙元)  
23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2:07:33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温家宝考察北京防治工作 与北大学生共进餐


      

  温家宝在考察北京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时强调:团结一致 同舟共济 群防群治 战胜非典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孙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在北京市建筑工地、超市、社区、高校考察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时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非典”防治工作已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单位务必把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只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群防群治,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非典型肺炎这场重大灾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陈至立一起参加了考察。
    26日上午,温家宝一行先后来到北京财富中心一期工程施工现场、物美大卖场惠新西街店、安苑北里小区和北京大学考察防疫情况。所到之处,温家宝与建筑工人、商场顾客、社区居民和北大学生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采取的防疫措施,以及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况。
    温家宝十分关心在京外地民工的防疫情况。10时许,温家宝首先乘车来到北京财富中心一期工程施工现场。他向工地负责人询问外来民工防治“非典”的措施,并向一些民工了解他们防治“非典”的方法。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十分满意。温家宝说,北京的各用工单位一定要加强外来民工防治“非典”的工作,做到既不影响工作,又防止疫情传播。民工身体如有症状,要立即检查,采取救治措施,治疗费用由用工单位负担。用工单位不要计较一时的利益,要从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绝不能把“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推回原籍和推向社会。民工们也要理解北京市政府所采取的防疫措施。离开工地时,他还再三叮嘱工地负责人要对民工的身体经常进行检查。
    随后,温家宝又来到位于北四环樱花西街的物美大卖场惠新西街店。恰逢周末,超市里顾客盈门,商品琳琅满目。员工和顾客们看见总理到来,纷纷热烈鼓掌。温家宝边走边向售货员和顾客问好致意,并提醒大家做好自我防护工作。他说,我们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居民需要,广大群众对此完全可以放心。他反复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保障商品供应,做到不断档、不涨价,保证质量,让群众安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生活秩序。
    地处亚运村的安苑北里小区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温家宝同社区负责人和居民亲切交谈。他说,群防群治是防疫工作的重要方针。社区工作很重要,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普及防疫知识,让每一户、每一个居民都知道防疫知识和信息,认识到非典型肺炎是可防、可治、可控制的,既要高度重视,又不必恐慌。温家宝来到小区9号楼退休工人张栋的家中,同他们一家人亲切交谈。听到安苑北里小区每天都定时消毒时,温家宝十分满意。他说,居民们一定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除了室内多通风,也要注意锻炼身体。
    临近中午时分,温家宝一行来到了北京大学。在勺园1号楼留学生宿舍,温家宝对部分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说,中国政府十分关心在华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防疫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在35号楼学生宿舍,他与医学系学生亲切交谈。在北大农园食堂,温家宝与同学们一起用餐,边吃边谈,仔细询问他们防疫和学习生活情况,他希望同学们加强自我防护,保重身体,安心学习,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温家宝说,当前我们一方面要打好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重大疫情面前,大家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铸就了愈挫愈奋、坚韧顽强、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相信经历这场与非典型肺炎斗争的考验,我们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会更加增强,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大踏步地前进。

来源:新华社 2003年4月26日  (责任编辑:宋丽云)  
24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2:12:16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非典”心理阴影逐渐散去——香港市民由惊恐走向平和

人民网记者  陈少波

      

    自3月初首次发现“非典”病毒入侵以来,港人已经度过了一个多月的“非典日子”。从不习惯戴口罩到养成习惯,从不理解隔离措施到主动接受,从最初的莫名恐慌甚至涌到超市抢购粮油到在高度预防之下如常生活,港人的心态逐渐变化,如今正趋于平和,逐渐摆脱“非典”造成的心理阴影。
    不再歧视戴口罩者
    大约在3月10日前后,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多名医护人员出现了“非典”病症,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密切关注。香港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并以“夺命肺炎”名之。但是,不少港人虽然对“非典”疫情议论纷纷,最初似乎并没有十分重视防护,街上鲜见戴口罩的市民。巴士上偶尔有乘客戴着口罩,其他乘客也会投以异样的眼光。
    随着病毒逐渐扩散,疫情不断扩大,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被传染,香港医院管理局下令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戴口罩。当一些社区发生感染病例后,港人也开始加强防护,纷纷抢购口罩。一时间,不少药房门外都排起购买口罩的人龙。到了3月底,许多人一出家门,就把口罩戴上。在巴士上,在商场里,随处可见戴着口罩的市民,不戴口罩的反而成为异类。记者采访时也都戴着口罩提问,看到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没戴口罩,还要求他做个示范。
    此时,从港府的卫生官员到专业的医护人员,以及电台、电视台的节目,纷纷呼吁市民正确看待戴口罩的行动。他们强调,戴口罩者不应遭到歧视,因为这不仅是为了防止自己受到病毒感染,还体现了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如果市民自己感冒、咳嗽,主动戴上口罩,可以防止把飞沫喷到别人身上。
    最初,香港的商场、餐厅担心员工戴口罩会吓走顾客,如今他们却统一要求员工佩带口罩,为的是让顾客放心、安心。
    隔离起来更加安全
    3月31日,港府发现位于九龙观塘地区的淘大花园出现异常的大规模感染疫情,于是几十年来首次引用防疫法例,宣布封楼令。4月1日,港府实施更加严厉的措施,把淘大花园E座的居民全部迁入隔离中心。
    几十年前制定的法例,如今第一次实施,受影响的市民那种心理震撼可想而知。有人匆匆搬到亲戚处躲避;搬迁时也有居民拒绝开门,整个搬迁行动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也曾有怀疑感染的市民不接受隔离,与卫生署人员和警员对恃十多个小时。
    但是,有些已经搬离淘大花园的市民却在“封楼令”宣布后,急匆匆地赶回家。他们在封锁线上如释重负地说,这一下安全了!因为他们这些天躲在外面并不好受,不管住亲戚家还是住酒店,都担心影响别人,也难免会遭到白眼。回到家里,不仅每天有卫生署的医护人员为他们检查身体,政府还会免费供应他们的一日三餐,照顾他们的起居生活,当然安心。
    香港电视台直播了整个搬迁行动,在全港市民的注视下,“淘大”E座居民平静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但是,入住陌生的隔离中心,不少居民难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不过,前后十天的隔离生活,不仅保证了大部分居民的身体健康,更拉近了他们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更密切了邻里关系。入住麦理浩夫人度假村的冯太太致电香港一家电台,称赞隔离中心基本设施齐备,可以在四周散步,也可到电视室看电视,这些天和丈夫在一起,她感觉如同“再度蜜月”。有位曾经在隔离首日投诉“惨过坐牢”的刘先生,经过几日的隔离生活,亲身感受到政府和各界的温情,心情大为好转地说:“在香港其实已经很幸福!”
    淘大花园的隔离措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4月10日,港府当开始实施“家居隔离令”,要求受感染人士自律地留在家中,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支持。居住在大埔的许先生,因为幼子感染了病毒而接受隔离。他不仅不介意被隔离,反而希望港府应早些实施隔离令。当“非典”病毒扩散到淘大花园附近的德福花园,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居民“逃亡潮”。住在发现感染个案大厦的洪太太坚决地说,即使疫情恶化都不会搬走,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都愿意接受隔离。
    到记者发稿时,香港共有330个家庭856人需要接受隔离。港府仅向35人发出过警告,但是尚未有人接到过第二次警告。整体来说,港人已经平静地接受了隔离措施。
    高度设防如常生活
    “非典”这一世纪疫症,病毒到底是什么,又是怎样传播的,对医学界来说,都是新课题。眼看着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加,普通市民感到不安,甚至心生恐惧,也并不奇怪。
    在“非典”阴影的笼罩之下,港人明显减少了消费,减少了外出。没有“非典”的日子,那怕到了晚上九、十点钟,多数餐馆也都要排队等候。但是,最近以来,即使是在人气较旺的铜锣湾,即使是在晚上七、八点钟的用餐黄金时间,餐厅里大多数的餐桌都空着。部分电影院出现了零票房的惨状,航空公司不断大幅削减航班,街道上也难见熙熙攘攘的游客。
    4月1日下午,有人利用香港明报新闻网的名义,散播“香港将宣布为疫埠”的谣言。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纷纷到超市抢购,香港多家超市货架上的米、油、快食面等基本粮食被一抢而空。特区政府马上作出澄清,抢购潮仅持续了短短两三个小时就平息了。事后,不少市民打电话到电台,自我反省:毕竟是受过教育的人,为何如此轻信谣言?
    随着港府采取有力措施,斩断病毒在社区传播的链条,感染个案不断下降,特别是政府官员和有关团体的负责人带头消费,市民的心态也逐渐改变,恢复了信心。进入4月中旬,马场里重新恢复人气,数万忠实的马迷们戴着口罩入场观赏比赛,体现“马照跑”精神。更多的市民选择了户外活动,或者爬山远足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在海滩享受阳光普照。卡拉OK厅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卫生措施,包括更换麦克风的套,重新吸引了歌迷入场高歌。复活节假期里,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的新片《PTU》公映,记者和朋友稍微去晚了一会,竟然差点没票。
    不少商业场所都高度设防,增强了市民外出的信心。日前在香港一家酒店举行的一个酒会活动,主办单位特意在门外安装红外线体温测量仪,为所有嘉宾量度体温。4月26日下午,记者到时代广场购物,只见楼下专门有人派发消毒纸巾,在电梯的按钮旁还新添了消毒液。整个时代广场人潮涌涌,楼下一家手机商的销售摊位外甚至排起了近来难得一见的人龙。
    前些天,一位朋友居住的小区上了“疫楼榜”。打电话问候他,没想到他倒自觉很宽心:“放心,我们没问题,这里消毒措施做得很足!”(人民网香港4月28日电)

来源:人民网 2003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庄红韬)  
25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江泽民批准 解放军急调千名医务人员进京抗非

黄春旺 陈静

      
4月27日,304医院举行仪式,欢送医疗队奔赴抗非典一线。图为欢送现场。


    记者今天从总后卫生部获悉,经军委江主席亲自批准,为紧急支援北京市非典防治工作,全军各大单位火速抽调1200 名医务人员支援北京市组建非典定点医院,第一批抽调人员今天全部到位。
    中央军委对军队向北京紧急支援医疗力量高度重视,要求选调精兵强将,搞好思想教育,提供足够保障条件,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为贯彻落实军委的指示精神,全军医疗战线全面部署,紧急行动。在北京近郊定点医院建设现场,总后紧急支援筹备组已全面展开各项准备工作。
    今天下午1时,解放军总医院继昨天欢送第一批9名应急医疗队员到定点医院后,又欢送8名队员奔赴“抗典”一线。记者看到,欢送场面十分感人:办公楼前张挂着红色横幅,全体院领导和医护人员列队送行,医疗队员们胸戴红花,肩背迷彩包,8双手有力地攥在一起,显示着他们作为军人执行重大特殊任务的必胜决心。放射科教授杨立代表全队表示:“作为军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执行这一任务我们感到光荣和骄傲。我们一定不辱人民军队的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誓在这场与非典较量的特殊战场上,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下午 2时,304医院举行庄严而简短的欢送仪式。记者看到,30名英姿勃勃的医疗队员在全院战友的鲜花和掌声中登上汽车,院领导亲自送他们赴定点医院。记者还在海军总医院、307等医院的政治部门看到了数千份请战书、决心书。
    下午6时,记者在京郊定点医院看到,首批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医院紧急支援医疗队已全部到位。据悉,京外各大单位医院医疗队正从各地火速向北京开进。记者江宛柳
    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积极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区委、区政府,给总参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送来一面绣有“危难见真情、神勇防化兵 ”十个大字的锦旗。这是首都人民对该院为防治非典所做贡献的褒奖。
    这个学院把为防治非典做贡献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防化兵的优势,组织科研攻坚小组,迅速配制出3种高效消毒剂,派出应急机动小分队,为首都的重要区域进行消毒杀菌。
    几天来,小分队成员克服气温高、消毒液气味刺激性强等困难,每天坚持奋战20个小时。据了解,从4月22日起,这个学院共出动300多车(次),已在中南海周边地区、天安门广场地区以及国家机关的部分大院消毒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

来源:《解放军报》 2003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张爱敬)  
26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7:38:48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国难当头 当振奋信心
致《请为我的父母祈祷》的北大学生的一封信

作者:陈钢

      

    亲爱的这位北大学生,你的文章已经在全国许多报纸上转载了,大家读了你的文章,都为你的父母平凡而崇高、真挚而热烈的品格和感情而深深感动!他们不仅慷慨赴“国难”,而且对你的教诲也是语重深长的,你妈妈对你说:“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成为你的人生动力源泉啊!
    这位北大学生,人们要感谢你这封不平常的来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闪光,看到了一对伉俪情深而更深明国家大义的知识分子大无畏、视死如笑的精神风采,我们感动,我们振奋,我们为国家、民族有这样平凡而杰出的白衣战士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我们拥有这样众多类似你的父母这样的广大白衣战士,有党中央、政府和全社会的同心协力,我们对战胜非典的战争一定会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位北大学生,你的痛苦的心情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大家也都为你对父母的担忧和对父母深深的爱而深深感动。但是,但是,我在这里还是想对你说,请记住你妈妈对你叮咛的一句重要的话:“你已经长大了”!
    “你已经长大了”——这里更深的意味是:“我们已经把你培育到成为北大的学生了,一位北大的学生不管在什么方面都应当能够独立担当了!”孩子,你是否能这样来领会妈妈的说话呢?
    “你已经长大了”——社会也会认为一位北大学生应当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孩子,千万别忘了你是一位北大的学生啊!
    什么是北大的学生呢?——在历史的风雨中,我们看到北大领导的“五·四”运动狂飙突起;看到抗日抗战时期北大的英勇不屈;在诸多重大国难时节的挺身而出……北大学生,永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面临重大命运时高扬着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对你说,孩子,请在为你的父母为天下人祈祷健康的同时,挺起胸膛来,要有北大学生的精神,不要有什么“从未有过的绝望”这样沮丧的情绪。中华民族面对这“非典”疫情还到不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即使真正到了民族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有党的领导,有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最终,我们都能战而胜之!在目前全面抗击“非典”的伟大战斗中,相信你也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入战斗,因为,那是与你的父母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这位北大学生,感谢你的来信,我们最终相信你会成长和坚强起来。中国人的绝大部分,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铸就了愈挫愈奋、坚韧顽强、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位北大学生,让你,让我,让我们每个中国人,为打赢这场非典之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振奋信心。

来源:人民网 2003年4月28日  (责任编辑:徐冬梅)
27
 楼主| 发表于 2003-4-29 13:49:40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北京:非SARS患者十小时紧急交接

郭小景 胡小明

      

  当北京宣布首次征用两所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临时改建为SARS医院时,一场凶险的紧急转移战斗即刻打响。
    前天上午10点,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张茅来到北京宣武医院宣布市政府命令。刘敬民说,为了降低死亡率,医疗战线的国家队一定要上,有能打硬仗的国家队盯着,抗击“非典”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接到通知,负责接收宣武医院非SARS病人的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立刻行动起来,从病种、轻重核查病人,连夜调整病房、重新部署医护人力,张开双臂迎接新病人的到来。
    昨天上午9点,北京天坛医院先遣队———神经内科8名医生护士奔赴宣武医院北病房楼。重症监护病房7个病人,4个带着呼吸机,稍有衔接纰漏,就将酿成大祸……
    王国栋目击跟随着爷爷王广惠从宣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撤呼吸机换成护士捏皮球,通过电梯进入抢救车重新插上呼吸机,进入天坛医院抬下抢救车重新由护士捏着皮球乘电梯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再次插上呼吸机安然无恙,他哭了,“我真特别感动,真的,这么多人送、这么多人接,我谢谢他们的付出,谢谢……”
    护士为病人准备了标签
    记者昨天上午赶到北京天坛医院时,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已经分别腾出80张和39张病床,尽管该院已经派出120余名医务人员分赴胸科医院、朝阳区疾病控制中心、佑安医院等“非典”一线,同时还要管理本院发烧门诊和隔离病房,人手极为紧缺,但是该院党委书记高晓兰说,“我们无条件接收病人,并将更好地延续病人的治疗。”
    9点,记者换上白大衣,戴上双层口罩、医帽、手套,套上鞋套,做妥全身防护后与天坛医院先遣队———神经内科8名医生护士同车赶赴宣武医院。带队的科支部书记赵性泉说,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一共7个病区,经头一天探查是80个病人,现在究竟有多少病人转院还是个未知数。记者看到护士手中拿着一摞穿着皮筋儿的小牌牌,她们说这是给病人准备的标签,可以撕成两半,一半戴在病人的手腕上,一半装在病人的病历袋中,转院完成之后进行核对,不会出错。
    9点30分,先遣队进入宣武医院北病房楼,经接洽,医生护士各赴不同的病区。赵性泉则率医生护士匆匆来到重症监护病房核查。这里一共有7名重病人,4名带着呼吸机,他们是转运的重中之重。
    “她叫李凤兰,格林·巴利综合征,已经脱离呼吸机观察。”宣武医院医生介绍,天坛医院医生护士则分别装病历、写名字,给病人的手腕上戴标签。一群医生护士又拥在另一张病床,“赵惠卿,多发性脑梗塞、脑干梗塞,已经脱机”。“王广惠,格林·巴利综合征,带呼吸机”,赵性泉叮嘱,“这个病人上抢救车。”记者看到,王广惠的手腕上除了一个纸标签,还系着一条塑料带子,而且是红色朝外写着名字。他们对记者说“这是上抢救车的标识”。经过一阵忙碌,记者得知,除了患病毒性脑炎合并癫痫的李绍良,不能脱离呼吸机的重症病人还有病毒性脑炎患者、16岁的女孩邹至,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刘汉琳,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王通。据了解,格林·巴利综合征是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病人往往出现四肢瘫痪,病情严重的出现呼吸肌麻痹。
    6辆救护车18辆“999”同时出发
    10点30分,医护人员穿越拥挤的出院处,进入南病房楼神经内科七病区和急诊观察室核查病人。这时,天坛医院那边来电话,本院6辆救护车及18辆“999”同时出发。
    11点整,天坛医院书记高晓兰率副院长兼神经大外科主任赵继宗、副院长兼神经大内科主任王拥军及20多位医务人员,跳下救护车,和前来迎接的宣武医院领导走到病房二楼活动室详细核查、安排、分工、提醒注意事项。他们决定:第一批转移者是呼吸机病人,第二批为卧床病人,第三批是普通病人及家属。
    “让开让开。”随着一阵急促的喊声,一群人匆忙推着一位病人下电梯而来,有人举着点滴,有人捏着一个黑色皮球,迅速抬上“999”抢救车,“接呼吸机”,“调参数”,“护理单子”,“输液药品”,“病人王广惠”,医生护士应答之声此起彼伏。这时已是11点50分。当第二位捏着皮球的呼吸机病人王通被抬上另一辆抢救车之后,警车开道,两辆抢救车随之呼啸而去。
    在天坛医院北病房楼前,数十名医护人员和20台铺着崭新被单的平车齐刷刷地列为两队,每台平车上还放着一兜送给病人的卫生及生活用品。只见他们的头顶上拉着一条横幅———向积极支持与“非典”作斗争的病友学习。戴建平院长手持黄色喇叭坐镇指挥。
    12点10分,两辆抢救车急速进入医院,打开车后门,脱呼吸机换皮球,推入等待已久的电梯,进到四楼医院中心监护室。王广惠的呼吸声痰鸣音很大,“吸痰”,嗞嗞啦啦一阵儿响。“注意,抬上床了啊!”三名护士跪在床帮上,5名医生站在移动床的左边,还有人举着点滴,有人拿着病人身上的各种管子,嘿,一下子准确无误挪移成功,接上呼吸机,连上监护仪,四条代表生命体征的曲线平稳显示在屏幕上。十几位眼睁睁盯着屏幕的医生护士都松了一口气。
    一直跟着紧急转运的王广惠的孙子王国栋哭了,眼泪和汗水流到一起,他对记者说,“我真的特别感动,真的,这么多人接送,从病房到车上,从车上到病房,我都亲眼看到了,那么紧张,那么尽心,我谢谢他们,平安转运,平安啊。”
    天坛医院停了13台神经外科手术
    13点40分,37名神经内科病人全部顺利转入天坛医院。紧接着,北京友谊医院接走55名内科系统病人。15点30分,神经外科病人大转运开始。据赵继宗副院长介绍,天坛医院当天特意停掉了已安排的13台神经外科手术。接到天坛医院的病人中有15个昏迷和气管切开的,有10个等待开刀的。根据病情,这些病人将分到神经外科的血管组、肿瘤组、脑外伤组、功能组和脊髓组。截至18点,33名神经外科病人安全转至天坛医院。
    据悉,宣武医院余下的123名其他病人今天全部转到北京友谊医院,同时中日友好医院的数十名神经系统病人将继续转到天坛医院。
    今日零点,北京宣武医院所有门急诊全部停诊,传染病医院模式改造工程即将拉开序幕。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3年4月29日  (责任编辑:庄红韬)
28
 楼主| 发表于 2003-5-1 18:09:35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连线抗击“非典”前沿

曾亮亮 张灿灿  (2003.04.30)
  
   
                       一个都不能少
  “发热门诊药房是黑桃A,急诊药房是K,门诊药房是Q,住院药
房是J。”北京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王育琴将“非典”时期各药房的
危险等级,用扑克牌划分出来。
  “黑桃A里有个小豆豆,”王主任感叹地说:“25岁,刚从四川
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来这儿,抢着上前线一点不比别人差!”宣武
医院在“非典”时期,专门开设了发热门诊药房,由3位共产党员组
成,每人轮流8小时值班,1个月以后才能换班。3位药师在药房里面
必须穿隔离服、戴口罩、眼罩、穿脚套等全副武装。
  “他们战斗在前线,和‘非典’病人密切接触,与一线的医生没
两样,我们一定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了保证他们的健康,科
里除了安排他们喝中药、吃维生素C外,还给他们注射了一些预防的
药。王主任带着同事专门去看望了他们的家属。“同事们都哭了。”
一位药师的母亲,倒反过来安慰我们:“我们全家都是军人,完全支
持女儿的决定。”医院还专门给他们开小灶,精心筹划每天的食物,
保证肉类、蔬菜、水果样样齐全,并送到他们的手中。
  “走进发热药房,就像陷入了一片荒漠。”封闭的环境里,除了
药品外,其他什么也没有。最近,科室的人员想出个招法,弄了点小
吃、报纸、杂志进去,昨天还给他们带去了收音机、小电视。小豆豆
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回到了人间!”
  比起临床科室的易感性,药剂科算不了什么。但是,科里还是制
定出了《非典隔离措施》,要求每位药师依此执行,严格个人卫生防
护和环境卫生的消毒。王主任说:“我们93个人的队伍,一个都不能
少!”
                   防护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总在喊狼来了,但在没有看见真狼的时候,还是不太注意
防护措施。”刚刚从某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轮休下来的肝病科苏大夫,
谈起医院早期的防护措施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这次在‘非典’
战役中倒下那么多医护人员,至少说明我们的防护意识不到位。这么
惨痛的教训提示我们,防护应该成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一种习惯。”
  两周前,医院组建发热门诊时,苏大夫就被抽调了过来。“要说
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常年跟传染病患者打交道,一直比
较注意自我防护,所以心里还算坦然。”但是到了隔离病区,却发现
医院并没有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甚至连隔离衣都不能完全保证。往
往是隔离衣挂在那里,一个人穿过后另一个人接着穿。“我进病区之
前,他们给了我一件别人穿过的隔离衣,我当时就特别生气,坚决要
求他们给我换了一件新的。”那时连防护镜也没有,口罩也没有多发
几个,苏大夫就只好自己用纱布赶制了几个送给一起工作的大夫。“
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当时只有几例疑似病例,后来都被排除了,如果
当时接诊了‘非典’病人,后果不敢想像。”
  “搞传染病的大夫都特别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在病区,一看就能
知道我们是肝病科来的,因为防护服穿得比较严实。内科大夫一般不
接触传染病人,防护意识比较差,很多人大大咧咧的,尽管知道这个
病传染性很强,还是有些人穿一会儿隔离服就脱了。他们没有工作时
一直穿着隔离服的习惯。”
  现在医院规定,50岁以上的大夫暂时不上一线,所以苏大夫在家
待命,随时听从医院调配。她告诉记者,前两天的一则新闻让她很振
奋:市属医院如果发现医务人员被大面积感染,要追究院长的责任。
她说,给医院领导施加了足够的压力后,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情形肯定
会少得多。毕竟,除了气管切开等特殊操作难以避免感染外,大部分
的交叉感染是可以通过我们加强自我防护避免的。
                     他们需要面对面的关心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同事、朋友面对面的关心,需要的是
精神的鼓舞,冷遇远比疾病恐怖!”这是一个在三甲医院团委工作的
朋友去隔离病区慰问同事后的初衷。“其实,这个时候你送什么都不
重要,只要能进去,哪怕穿着再厚的隔离服,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
心理安慰。”
  此前,当记者提出想把跟他聊天的记录见报时,他狠狠地“驳”
了一回记者的面子。他说,团委在整个医院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做
得有限,你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冲在一线的大夫和为他们做后勤保障的
人。但在记者看来,抗击“非典”是一项众志成城的事业,我们最需
要致敬的无疑是一线的白衣战士,但对任何投身于“非典”战役的人,
我们都应肃然起敬!
  他告诉记者:“4月18日下午2点,我跟随院领导、团委、工会和
党办的同志进入隔离病区,给在那里工作和已经感染倒下的同事送去
42本杂志和一些畅销书,并给每个病房订阅了两份报纸。”
  隔离病区设在急诊楼,戴着帽子和口罩从急诊楼进入隔离区后,
要穿上一套隔离服,再戴上帽子、16层纱布口罩和两层一次性的橡胶
手套,穿上两层鞋套,戴上防护眼镜。进入病房看病人之前,还要再
穿上一层防护服,再加一层口罩,再戴一个手套,再套上一层鞋套。“
穿上三层防护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同事们。尽管他们看不清我们,
但可以听见我们的声音。‘给你们送书来了,喜欢可以挑一挑。’‘
有什么要求、想法可以打电话给我们,我们会尽量解决。’病床上的
一些同事还跟我们挥了挥手。”
  医院首批抽调的12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开赴北京胸科医院
的第二天,他和党工团的代表一起给他们送去了60箱牛奶。如今,他
又忙着和各大报社联系,争取给隔离病区的“战士们”送去更多的精
神食粮。
  “西单图书大厦已经答应给我们捐赠1000本图书。”听得出,在
电话那边他有点激动。
                       眼镜里倒出了水
  “不好意思,我上午上班,穿着隔离服,根本听不到手机的声音。
”北京市崇文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于军,抱歉地跟记者说。刚
下班的他有些疲倦,但还是不停地说:“我精神很好,和你聊天也是
一种休息。”
  放射科打前阵“非典”病人的确诊,透视、拍片、化验一样都少
不了,放射科就占了两样。“以前,病原体还没有确定的时候,透视
和胸片作为‘非典’的主要诊断标准。”谈起“非典”胸片,在放射
科打拼了15年的于医生条理清晰。
  他们医院放射科9个医生全员登场,实行轮班制。除了吃饭,他
们必须坚守岗位。
  眼镜里倒出了水“‘非典’病人从门诊来到放射科,我们也成了
高危人群。”虽然,医生的操作室和病人的检查床是隔开的,但是放
射科还是配有3套一次性的防护服、橡胶手套、16层口罩、防护眼镜
等,要求每位医生必须全副武装。“千万别羡慕我们这种‘重金属’
装备,苦衷只有体会了才知道。”隔离服穿得全身上下都是汗水,像
在洗桑拿。16层的口罩,两个重叠戴着,加上一个大眼镜,一个上午
下来,口罩湿了,眼镜居然也能倒出水来。
  病人透视或拍片时,如果体位不正确,会影响质量,医生们必须
给病人摆体位,寻找到影像的最佳效果。医院的放射科设在地下室,
终年不见阳光,每天必须喷洒过氧乙酸,进行紫外线消毒,处理好通
风设备,以保证室内的卫生。医生们每天下班回家,都把自己的外套
与家人的衣服分开处理,尽量避免带任何细菌病毒回家。
  痛打纸老虎于医生的朋友劝他,在“非典”高峰期,赶快申请休
放射假。他摆摆手说:“‘非典’只有一次,休假迟早都有。老百姓
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我们身上,我们还能昧着良心,临阵脱逃吗?”
他常常这样跟同事、妻子讲。“人生本来就是同各种困难作斗争,没
有‘非典’,还有其他事情等着我们去经历。”采访中,于医生不停
嘱咐记者,出门要戴口罩、平光眼镜,手不要乱摸眼睛和嘴,勤洗手,
常开窗通风,随身带个体温表……“‘非典’是纸老虎,大家携起手
来,就能把它打趴下。”他最后对记者说。
  (本组文章由本报记者曾亮亮、张灿灿采写)  
29
 楼主| 发表于 2003-5-1 18:18:32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
我经历了广州“非典”
广州已经经历的,一些城市正在或许即将经历……
李天舒 王燕松  (2003.04.30)
  
   
  2003年的春天,一种未知的病毒袭击了广东。这种目前被认定为
冠状病毒的细小微粒,在温暖的南国局部区域蔓延。广州人还没有从
春节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了这场与不明病毒斗争的“
非典”风暴。
  在与非典型肺炎抗争的战役中,人们没有退缩,就像千百年来一
样,人们面对自然界未知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2003年春天,我一直生活在广州。
     2月谣言四起,刚刚接触非典型肺炎的广州市民恐慌无助
  2月8日上午,一个平常的日子,我的手机上出现了一条不太平常
的短信。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同学通过短信告诉我:尽量不要出家门,
除了单位哪儿也不要去,因为广州正在流行一种可怕的传染性疾病,
一旦染上,无药可治,立刻死亡。我在删掉这个信息之后,告诉他:
愚人节还早着呢。接着,第二个短信来了:与这种传染病接触过的医
生,也无法逃脱魔爪。我第一个想法是向一位医生朋友求证。他说:“
我的手机今天几乎被打爆了。”事实上,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从医
院的医护人员口中,证实了这种传染病的存在,而且确定了这种可怕
的疾病会导致医护人员感染。我的第一个反应是震惊。连救死扶伤的
医生也会被感染,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春天,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肆虐的季节,而这种疾病显然来得并
不寻常。当我尝试着从网络上寻找答案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是沸沸
扬扬了。很多人通过论坛交流着自己打听到的各种消息,猜测疾病的
各种可能性。而这些信息马上又回馈到现实生活中。在无法从更多的
渠道得知关于疾病的有关信息时,原始的口耳相传和现代化的手机和
互联网,成了人们交流信息的途径。这些不明的臆测,把人们的担心
无限复制与夸大了。
  事情的发展始料不及。2月9日,我突然接到了久违的佛山市同学
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语气急促地说:“天舒,我们这里白醋涨价
很厉害啊,我买了一瓶,10块钱,还是从别人手里抢的呢。板蓝根已
经买不到了,我跑了好几条街,你赶快去买啊!”那天,同样内容的
各种信息通过电波传递着,人们的紧张心情也随着电波被传递着。到
了晚上,部分地区电话开始打不出去了,广州城出现了少有的手机信
号堵塞现象。我的印象中,只有除夕之夜的拜年短信曾经造成这样的“
大堵车”。
  这一天的稍晚时刻,在离我住处不远的一家大型连锁药店,神情
紧张的人们排起了队,等候从商家调货。他们是购买据说能有效预防
这种疾病的药物——板蓝根。蜂拥而来的人们使得一些小药店的板
蓝根很快断货。市面上,板蓝根冲剂迅速突破政府限价,由以前8.6
元一包(20小袋)升至15甚至20元一包。抗病毒口服液等药品的价格
也水涨船高。红霉素脱销,口罩脱销,平时卖2元多一瓶的白醋也被
抬高到50元的天价。
  2月10日,传言更是甚嚣尘上。禽流感暴发流行!遭到生化武器
攻击!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纷至沓来,已让人们无从分辨真伪。2月1
2日,收治了几名外院转来的“非典”病人的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突
然成了大家提及频率特别高的词语。有人说“中山三院被武警戒严了,
防化部队已经进驻该院”。传言说得绘声绘色,最后离谱地传出三院
死了几百个医护人员。
  传言的力量是巨大的。2月11日上午,中山三院的门诊病人下降
了1/3,一向熙熙攘攘的门诊大厅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面对窘
境,医院不得不在门口竖树起公告牌,强调“三院秩序一切正常”。
那段时间,记者想去三院采访,立刻被熟人劝阻:“你不要命啦。这
个时候,你敢去三院!”追溯谣言的源头,是中山三院因为接收了几
个传染性很强的危重病人,不少医护人员被感染。更重要的是,医院
门口位于地铁站的出入口,春节前施工单位铲除了医院传染科门口的
大草坪,筑起了建筑围墙,刚好把传染科团团围住,结果有人不明真
相地以为“三院被封锁了”。
  对未知事物的惶恐,使得谣言有了生存与传播的土壤。不断地出
现谣言,澄清了一批,又出现一批。在谣言的蛊惑下,人们似乎失去
了应有的判断和理性。这其中还有一个堪称标志性的事件,是关于禽
流感病毒的传言。当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原体为何物的时候,2月12
日前后,街头巷尾开始传言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实际上是香港几年前
发生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除了禽流感病毒,也有传言说是肺鼠疫或
者炭疽病毒的,但远没有禽流感病毒显得更加真切和合乎逻辑。这样
的声音在民间越传越响亮,人们都在努力为这种未知的疾病找一个原
因。禽流感病毒的传言,还直接打击了广州市家禽市场。一向嗜鸡的
广州市民谈鸡色变,对鸡退避三舍。在禽流感一说最盛的时候,华乐
路某菜市场的一个卖鸡的小贩苦着脸告诉记者:一个上午一只鸡都没
卖出去。
  2月6日开始,这种以前并不被人们熟悉知晓的非典型肺炎,在广
州进入发病高峰,全省发现病例达到218例,一下子增加45例,大大
超过此前单日新增病例。而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相当一部分还
是接诊的医务人员。
  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它来自何处?我们怎么预防?有药可治吗?
人们都在焦急等待着权威的声音。二月中旬的广州,人们是在不安中
度过的:一边是无法看清真正面目的神秘疾病,一边是手足无措忧心
忡忡的人们。
          谣言止于公开,城市的理性在3月开始恢复
  2月11日,很多广州市民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广东省卫生厅和广
州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直播。政府部门正式向社会详细公布了
发生在广东的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这是1989年国家传染病防治法颁
布以来首次由政府正式发布此类新闻。
  这次新闻发布会告诉了大家此次的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可能
的传播途径。同时公布了感染数字。
  来自政府的权威信息,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病情没有传说中那
么可怕。一位曾经买了一箱板蓝根回家的刘先生,在看了新闻发布会
之后很后悔:“我也不知道买这么多板蓝根做什么,当时大家都在买,
一时冲动,就买了一箱,现在想想觉得挺可笑的,每天都喝的话,也
够我喝一年的了,算是花钱买个教训吧。”在当时的广州,像刘先生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有社会学家出来说,盲目传谣信谣和加入抢购潮,是许多人针对
不明原因的疾病威胁所作出的本能反应,这是一种在突发事件背景下
的正常心理防卫。当政府告诉大家出现的疫情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
非典型肺炎是怎么一回事,各级医学科研机构正在做什么、又做到了
哪一步的时候,危机自然就化解了。又有传媒研究者说,在当代社会,
信息传播的手段非常丰富,不公布不等于不传播,信息主渠道不发挥
作用,“小道消息”就有了传播途径。信息不透明,在突发事件面前,
公众就会缺乏安全感,就只能依照本能的反应来行事。
  2月的广州,媒体在平息人们的盲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各种
谣言在媒体上一一被揭露,人们各种各样的疑惑都可以在公开的媒体
上找到答案。尤其是医学科普知识对大部分群众来说,无疑是一场及
时雨。2月12日下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带着花篮,代表省委、省
政府,来到收治非典型肺炎最集中的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三院和广州
市第八人民医院,慰问看望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这些镜头立刻
出现在电视画面和报纸上。“领导没有戴口罩”!这无疑是一个无言
而强烈的信号:非典型肺炎的传染也没有那么可怕。有消息说,从2
月10日到4月8日,广东省地方12家主要媒体发表消息、专题报道、专
家访谈共987篇。它们传递的信息是非典型肺炎可治、可防、可控制,
不必恐慌。因为有了正规渠道来获知“非典”的传染规律、综合预防
措施、诊断和治疗等知识,公众便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现代社会
突发性疾病,并且在危机中正确判断复杂信息的内容。那段时间,广
州市连不识字的老人,也知道要预防“非典”,就要保持生活和工作
的室内空气流通,个人要注意清洁卫生,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有一
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公众场合,你如果不小心咳嗽了几声,会立刻
迎来无数质疑的眼光。人们慢慢认识到:引发非典型肺炎的是一种与
以往不完全相同的病毒,它可以通过近距离的空气飞沫来传播,但是,
人们也可以对它进行防护。
  事实上,从第一次政府新闻发布会直播的第二天起,广州市场上
板蓝根等抗病毒药品和食用醋、医用口罩价格便开始迅速回落到涨价
前的水平。2月12日,中巴足球大战在广州举行,奥林匹克体育场里
人山人海依旧。
  惶恐来自于无知,平静来自于理性。人们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回
复到以前的工作与生活中去了。随着“非典”疫情的受控,广州商业
又呈现回暖迹象,主要的商业区顾客穿梭如鲫。
         街头火红的木棉花盛开了,4月的广州一派生机
  4月初,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进行的抽样调查出炉了,它或
多或少地真实反映了现在广州人的心态。67%的受访者反映周围人群
对疫情并没有表现出恐慌情绪,而认为周围人群“恐慌”的不到一成,
这表明恐慌情绪波及范围较小,社会和人们的心理相对稳定。但非典
型肺炎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线,82.9%的受访者对“非典”表示“关
注”或“比较关注”。通过宣教,超过六成的居民表示不同程度地了
解了非典型肺炎这种新的疾病。高达92%的居民表示采取了“非典”
防范措施。家庭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通风、洗手、消毒、尽量不去公
共场所、加强体育锻炼等。
  更重要的是,调查发现,高达84%的居民不同程度地对彻底战胜“
非典”疫情表示有信心。
  4月初,世界卫生组织5位专家来广东调查。他们走的时候留下一
句话:广东专家总结的防治技术方案和诊断标准应尽快在中国其他省
份推广应用。
  回过头来说,“非典”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上的创伤与恐慌,实际
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医务人员的倒下。面对未知的疾病,人们已经习
惯把医院当做自己最安全的坚实城堡,当做心理上的避难所。陆松是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一家美资公司任职。他说这段时间办公室里,
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医护人员被感染的现实,人心惶惶是因为自己觉得
没有了安全保障。他说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害怕:“如果医护人员都保
护不了自己,那谁来保护我们?”
  医生实际上也经历过心理恐慌。一位医生告诉我:当人面对一种
从没有见过的疾病的时候,害怕是肯定的。因为在我们前面,没有一
本可以参照的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一开始碰到这种传染性很强的
病人,我们按照常规的那一套治疗办法,不行。连运送病人的司机也
被感染了,说明不是普通的肺炎,普通的肺炎传染性没那么强。认识
到这一步,我们就开始做好防护工作。这一认知过程,是以某些牺牲
为代价的。
  黄侃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年轻医生,他在病区里是负责纤维
支气管镜和呼吸机管理工作的,被抽调到广州市第八医院协助抗击“
非典”。当时病人需要予以BIPAP(一种简单呼吸辅助装置)或呼吸
机支持才能维持血中正常的氧气浓度。开始他们使用BIPAP时多选择
口面罩,很多病人耐受不了而拒绝使用。黄侃根据自己多年对呼吸机
的使用经验,大胆地提出了改用鼻面罩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同事
的一致认同。在改用鼻面罩后,病人耐受了,对BIPAP治疗也配合了,
疗效一下子提高了许多。他说:认识疾病的过程总是逐步的。比如艾
滋病,人们与它抗争了20年,现在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药物。
  著名的呼吸科专家钟南山院士也说,我们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
方案也是临床反复实践的结果。比如给病人使用大量皮质激素来治疗,
就是因为发现临床上效果好。用抗生素反而不起多大效果。
  在这段时间,我在广州接触了很多医务工作者。令我感动的是,
即使是在知道了疾病的危险性的时候,也没有人退缩。钟南山甚至用
前仆后继来形容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医务人员,因为那里是收治
最危重病人的地方,每一次的插管,都意味着可能要倒下一两名医务
人员。一位医生在描述当时那种感觉的时候,激动地说:“你知道那
是什么样的感觉吗?就如同战士奔赴沙场一样悲壮。”
  我把这一切讲给我朋友陆松听,他很感动:“医务人员在这场战
役中的勇敢表现,给了大家最强大的信心。”当通过媒体以及其他渠
道得知发生在医院里的故事的时候,市民获得了信心。这种信心使我
们在抗击病魔中一步一步取胜。我们找到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临床
治疗方案,我们完善网络来追踪和控制传染危险,我们进行体检、消
毒、隔离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探询病原体,寻找药物和疫苗。人
类总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在逆境中,获得生存的经验和巨大的自
信。
  广州,依然还是那个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人们的脚步,并没有
因为“非典”而减慢。在这里,我想说:广州,也曾经历了一开始面
对“非典”病魔时的惶恐与无助。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广州人
学会了理性和平静。
  广州经历的,有些城市正在或许即将经历。当越来越多的公众投
身抗击“非典”的战斗时,我们应当从广州的曲折中悟出更多的道理。
30
 楼主| 发表于 2003-5-3 07:46:58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京媒体直击SARS患者转移小汤山
(2003-05-02)
  北京的《京华时报》今天聚焦报道了北京转移SARS(中国称为非典)患者的全过程。
记者探营定点医院准备就绪
  昨天下午,记者对即将收治首批156名非典患者的小汤山定点医院进行了实地探访。
  全国最大的非典定点医院建在小汤山疗养院内,一溜的白色平房共有22个病区。记者走进医院时,病房区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备战”景象。工人正忙着对病房区进行最后的装修,医生们正忙着对呼吸机、心电仪等医疗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从各地抽调来的护士正对所有病房进行细致清理。
  24岁的冉婷是第一批到岗的护士,她和同事4月24日接通知后紧急行动,27日就到达小汤山定点医院。她说:“今晚首批非典病人转到小汤山后,医生护士要在5个小时内完成首批病人的接诊,将他们从救护车上顺利转移到6个病区。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确定救护车的路线,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病房。”
  因过度疲劳已说不出话的市建委主任刘永富用嘶哑的声音告诉记者,定点医院现有病房508间,将开设22个病区,整个医院共有1000个床位。
  记者走进2病区一间病房,只见两个床位被子已铺好,床边的医用架子也已支好。床侧各有一个小柜子,柜子上放着电话、暖壶。床对面是一台新彩电,墙上挂着空调。在每间病房内还各有一个单独的卫生间和沐浴器,并配有吸氧设备和真空吸痰器。在病房靠近医护通道一侧,还有双层玻璃隔开的送饭口、空气排放过滤设施。
  据介绍,整个医院的病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病房设备全部按传染病标准配备,可充分满足医疗救治设施需要。据了解,昨夜11时到今晨5时,首批156名非典病人将从北京15所医院转到这里救治。下午,消毒分队在这里进行了接收病人前的最后一次消毒,目前,医院各系统已经启动,接收病员的准备工作全面就绪。到18点半,病区全部封闭,与外界彻底隔离,一线工作人员利用最后的时间在上、下午各进行了一次岗位培训后已经按时到位。全体医务工作者精神振奋、情绪饱满。
  据了解,所有转院病人的资料已于昨天下午通过网络发送到各自所在的病区,病人到达后接收分诊流程也都作了精密的安排。
司机坦言不怕与病人接触
  昨晚7点,记者拨通了参加转移非典患者行动的司机张兴东师傅的电话。
  张兴东师傅原来是北京公交巴士旅游公司的职工,4月26日,经过培训后他和25名同事一起成为了一名120急救中心的驾驶员,走上与“非典”战斗的第一线。张师傅告诉记者,由于在执行任务期间不能上厕所,他只喝了一点点水。昨天的晚餐是米饭和芹菜炖肉,还有紫菜汤,“但我怕晚上要上厕所,没敢多吃”。张师傅介绍说,在走之前他们都要带上洗澡的衣物、用品,为完成任务后消毒洗澡做准备。昨晚,他们之中共有23名司机执行这次转移任务。
  张师傅说,他们从隔离通道来到120急救中心后,要进入专门的集体更衣室,先穿上两层的布质防护服,再戴上手套和帽子,最后再套上一次性的塑料隔离服,把全身除眼睛之外的所有地方都保护起来。穿戴完毕后,他们将再从专门通道走到120急救车前,并与一名医护人员一同上车,前往指定地点接非典病人。“我们现在既紧张有兴奋,毕竟不少司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有危险性的任务。家里人也在担心,刚才还发短信让我一定小心照顾自己。”对于记者关于他们是否始终呆在单独隔离的驾驶室里的问题,张师傅说:“我们一般都在驾驶室,但如果需要我们帮忙抬病人,我们一定会上前。”据了解,按规定,运送非典病人的急救车到达后,每十分钟放行一部车,最后一辆车的病人最终入住可能会在今天早晨。
现场直击急救中心现场调度
  昨晚记者来到在120非典救护车调度指挥部,现场目击了此次转移非典病人紧张的全市大调度工作。
  晚8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北京120急救中心的北京市非典救护车调度指挥部,十几名医务工作者正在紧张工作,35辆120专用隔离车停在急救中心后门停车场,车辆已经装备完毕,司机及医生正在休息。此时,120非典救护车调度指挥部一片忙碌,电话声不断,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各急救车的位置。
  晚9时,在120急救中心后门的停车场,十来名消毒人员紧张地开始给120专用隔离车消毒。消毒人员穿着隔离服,用喷头将过氧乙酸消毒液喷在车内和车体,由里到外对车辆进行“全身消毒”,这项工作持续到晚上10时30分。
  晚10时30分,承担本次转运任务的医生和司机开始走出他们休息的贸促会宾馆,在大厅处更换隔离服。穿上隔离服后,有的医生和司机还伸腿扭腰地锻炼了几下身体,从他们的行动和神态看,他们并不紧张。
  晚上11时,两名全身武装的医生和两名司机上了两辆隔离车,隔离车迅速启动,这两辆开往地坛医院的隔离车出发了。接着,其他医务人员也钻进隔离车,开往北医三院的5辆隔离车也开动了。晚上11时30分许,35辆隔离车全部出发,另外两辆备用隔离车也停在京昌路上随时等候调遣。
  晚上12时,调度指挥部得到信息,车辆一切正常。
安全抵达156名患者顺利入住
  昨晚,北京市共有156名轻、中型非典患者及疑似患者被分别从15家医院转到北京市非典定点专科医院小汤山医院继续治疗。承担本次大转移任务的35辆120专用隔离车是由市政府出资购买的专用车,每辆隔离车上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司机,医生全部是120急救中心的医生,司机除了120急救中心原来的急救司机外,还有23名来自巴士公司的司机。
  北京非典医疗指挥中心提供的数字显示,转出医院和转出人数的分布为
  转出医院 转出人数
  北大医院 13
  佑安医院 9
  地坛医院 21
  北医三院 21
  朝阳疾控中心 1
  朝阳医院 3
  402医院 8
  306医院 16
  海军总医院 4
  通州潞河医院 5
  通州老年病院 16
  通州永乐店医院 9
  协和医院 11
  德外医院 15
  昌平区医院 4
■小汤山医院大事记
  4月22日晚 市建委接到小汤山计划建成非典病房近1000间的任务后,连夜调动北京市六大建筑集团公司,进行紧急部署。
  4月23日拂晓 建工、城建、住总、城乡、市政、中建一局六大集团公司组织所属企业的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陆续进入作业现场。
  4月24日 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副市长刘敬民、刘志华和市规委、建委等委办领导在小汤山疗养院施工现场与有关部门会商紧急搭建 40.3公顷、1000多间病房的任务并视察了施工现场。
  4月25日上午 医院结构已经完成百分之六十,内装完成百分之三十。
  4月26日上午 市委书记刘淇等市领导察看了小汤山准备收治非典患者定点医院的建设情况。
  4月27日晚 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主体工程完工,开始了市政工程等收尾工程。
  4月29日 小汤山传染病医院通过验收。(记者 张辅评 张润东 谢炜 杨凤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11:20 , Processed in 0.0575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