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3 19:5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朋友聊天谈起中医,他突然问道:“扁鹊、华陀是怎么死的?他们为什么会死?”我楞了一下,过了几秒钟才能回答。
  扁鹊晚年到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华陀,众所周知,他是因为想砍开曹操的头颅治头风,让曹操砍下了自己的脑袋。
  他们俩都是名医,都不得善终,一个死于妒嫉,一个死于不被人理解。这本来也是很平常的事,在古代,死于非命的忠臣贤士多如过江之鲫,他俩也不是算是很突出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他们的死与政治无关,与时局无关,与阴谋无关,与恩怨无关。
  他们只是单纯的医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按理说应该是在什么样的乱世也能凭一技之长有一席之地的,结果却是无辜毙命。为什么?
  我又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如果说妒嫉令扁鹊被害还属正常的话,华陀之死却是非常冤枉的。要知道,他是生活在中医完全占医学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而且他当时已经是外科手术方面的绝对权威了。以“刮骨疗毒”这种震古铄今的高超技艺的余威,却不能令一个当时最雄才大略的统治者相信他,这又是为什么?
  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应该是远胜今天,为什么中医仍然得不到应有的信任?根子就在于中医文化的过度神秘化!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讲究家传师授,从未听说过有谁象孔子一样从事中医的教育工作。中医就在一层面纱的笼罩下,慢慢发展前进着。偶尔有人会刺破那布袋,露出头来,但如果向前走得太远,下场就会如华陀一样。
  沟通和了解,变化和更新,是一种文化被人接受和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受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思想的影响,中医遵循着“清静无为”的行为规范。这在相当程度上就令中医文化与世隔绝了。虽然不是全部原因,但隔阂和陌生感也是向华陀的两把尖刀。
  再来说扁鹊。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医者之间的互相轻视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半年来在中医圈子里和中医先生交往甚多,对这一现象深感瞠目结舌。
  分开来看,除了极个别人外,中医先生都是些非常好的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很少见的志诚君子们。只是互相之间的认可却很不够。基本上,我很少看到一个中医倾心佩服另一个的--就我接触到的人而言。
  当然,敢于否定权威,挑战经典,是发展中医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但是,过于刚愎自用却严重地破坏了中医的团结。本来中医只要能打破门户之见,结成一个整体,就能形成一股胜过洪水的力量。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面,有一种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几乎没有改变的,独善其身的道德标准在作怪。
  在遥远的古代,有两位今天看来也是顶级的名医去世了,他们的死,是中医的巨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有一股站在中医对面的力量,从此生了根。
  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

胡言乱语,一管之见,若有板砖,切勿抛来,好害怕!跑也~~~~~~~~~~~~~~~
  



2
发表于 2003-7-4 06:3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对了,斑竹枝。“当然,敢于否定权威,挑战经典,是发展中医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但是,过于刚愎自用却严重地破坏了中医的团结。本来中医只要能打破门户之见,结成一个整体,就能形成一股胜过洪水的力量。”
是胜过一切的力量,无法抗拒。
3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08:49: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不行吗?
4
发表于 2003-7-4 21:47: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首先要战胜自我,刚愎自大;喜欢以我为中心;不习惯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只能看见对手的缺点、而莫视对手的合理成份;等等,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连自己的缺点都克服不了,谈何发展中医大业?
这番话是秦某对自己讲的,并非针对任何人而言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3-7-5 19:26: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秦兄所言极是:)
6
发表于 2003-7-5 23:40: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在 2003/07/05 07:52pm 发表的内容:
那么古人,有几人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古人有几人知道的呢?
君非鱼,焉知鱼之乐焉?君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焉?君非古人,焉知古人不知阴阳五行之义焉?君非我,焉知我不知古人不知阴阳五行之义焉?呵呵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在 2003/07/05 07:52pm 发表的内容:
除了少数知识分子,有几人知道?



问题正在这里。
又要说到胡适了。自他老人家提倡白话文以来,古文之义便不复存焉!传统文化赖古文以存,如此,传统文化亦难以继承焉!一些在古人是常识性的东西,到了现在,反而变成只是中文系教授做的学问了!不亦悲乎!
7
发表于 2003-7-5 23:4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在 2003/07/03 03:59pm 发表的内容:
  根子就在于中医文化的过度神秘化!



是这样的吗?认为神秘,只是因为你没有深入进去,而只有越是深入,你才会越觉得其只是真真实实的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已。如在下而言,也只是将这种神秘感逐步减少而已。想必社区里各位先进当有同感。
再有,神秘有时也并不一定是坏事。说点题外话吧。想想古时人总是想:“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此敬畏,以至随时小心自己的言行,以修身进步。现在人呢?知道举头三尺也只是空气或天花板(当然神明之事也不是如此简单的),如此还想着怕什么呢?难道这就好了么?又如现代人知道打雷下雨的“科学”依据了,谁也不会相信“雷公”“电母”之说,那在雷雨天里做坏事之时,更不会有敬畏之心了。……
以上均对事而论,非对人言。明者自察。
8
发表于 2003-7-5 23:4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枝之复: 呵呵,掉文啊:)
当日庄子在濠上此言,为诡辩之著名例子。
好,不说诡辩。
君既非我,安知我不知古人不知阴阳五行乎?我既知古人之不知阴阳五行,当知“除了少数知识分子,有几人知道? ”是耶,非耶?
文化之道,乃水滴穿石之功,归罪于一人一事,是死生存亡之大道乎?若夫司马未从葫芦谷逃生者,是否天下三分,尽归刘氏?胡适开白话之风,创文字普及之道,方得有今日网上之滔滔辩者。不然,以小家贫户之境,何以知孔孟圣贤之道?更遑论洋洋以至千言。
再者,典籍文章,多有辞藻华丽者,而古来百姓,所言亦是市井之语,多见诸传奇小说。何以口中之言一旦入册,翻成高深莫测之言乎?
言深入者,必先有所了解,然又有几人愿化繁为简,化深为浅,让世人知晓微言大义?如冥昧兄所行之事,几人能够?坐而论道者众,身体力行者鲜矣!
玄君所言极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古语亦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凡世间之事,皆有昭昭日月,朗朗乾坤,非人力可以一手遮天者!雷电交加夜,自有胆大妄为之徒,然神明见册,青天在上,有因必有果,何惧是非不分,黑白不清?凡事尽付与天,自有水落石出之日。
我本洁来还洁去,何惧污淖陷渠沟!
以上皆无所指,请勿对号入座。
愿与玄兄共勉:)
9
发表于 2003-7-5 23:43: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基本上,我很少看到一个中医倾心佩服另一个的--就我接触到的人而言。
我可是对好多先进都很佩服的哟!是真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7-6 00:0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名医之死”说开去

君不言,我不知,勿怪:)
--枝之复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6:00 , Processed in 0.0727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