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论半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5 10: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半夏之长非独化痰
刘颖 学士沙龙岐黄社
半夏是我们现在非常常用的一味药,而今人用半夏,每因其人咳吐痰多,或体内有素痰,或辨证而归于痰者。盖“怪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广为人知,辨证遇难处即多责之于痰,由此角度观古方,以至于将半夏与痰视为密不可分,或痰不皆用夏,而用夏皆由痰。然观《本草崇源集说》所论半夏,谓“盖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者加半夏也。”此为一家之言,且未加详论,或可质疑,但此说确发人所未发,更当审而思之。如我们现用的《中药学》六版教材,就把半夏列于化痰药之首,将其归为脾、胃、肺经,而古书中记载的半夏是归于足少阳胆,而并非手太阴肺经。在见习当中,我发现有的老师喜用清夏,有的老师则愿用法夏,有一次曾问及一位老师原因,师曰:因其化痰力量更强。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师用半夏的主要目的。
半夏的化痰之力也许是无可质疑的,而痰有多种:《本经逢源》说:“半夏同茯苓、苍术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这么说来,如果单用半夏治痰则此痰又归为何类?上述之痰皆分别与湿、热、风、寒等邪气相合,或可说乃由他邪所致,如果治疗他邪则痰自除,那么半夏何用?如果理解为他邪是因是本,痰是果是标,就可以完全解释了么?实际应不尽如此。半夏自古用之甚广,其妙用远不止于此。
纵观古今常用方剂,从《内经》中半夏秫米汤,到仲师大小柴胡汤、小陷胸汤、三泻心汤、温经汤等等,至后世二陈、温胆、涤痰之类,半夏用之颇广,古人用其也多有所感所悟,故历代对半夏功用论述甚详。如: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萎黄,悦泽面目,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震亨)
补肝风虚。(好古)
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时珍)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仲景制方之中,半夏之用颇为精妙。粗而概之,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桂枝汤等治伤寒寒热心下坚;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越婢加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等治胸胀咳逆;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治头眩;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治咽喉肿痛;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可治肠鸣;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半夏汤等用以下气。由此观之,《本经》所载“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喉咽肿痛,肠鸣,下气,止汗。”诸言,唯止汗一语仲景无专方,其余皆有所合。
半夏之用,关键之处在于其能引阳入阴,为治阴邪居于阳位之要药。比如说在仲景诸方之中,半夏用治心下满及呕吐最多,或由少阳枢机不利,或由水气相搏,其所治水湿的特点乃水在膈间则用,如小半夏汤治支饮;水在脐下则不用,而用五苓散之类。还有《伤寒论》中的三泻心汤证,是病发于阴,本不可下,下之则阴邪自外入内,其居于阳位者,即成痞证。
半夏的主要功用,我认为可以用散、下、润、和四字概之。其一,半夏味辛善行,散而开郁结化饮邪,亦能散血而治破伤跌仆。古人记载其可以“救暴卒”,言“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此指生半夏)吹入鼻中即治。”(五绝即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
其二,半夏下气而为止呕要药,尤善治气逆之由水气相激者。其下气的特点是可以使气不自中焦而上,这与杏仁、旋覆花等的降肺气,即降上焦之气不同。
第三,半夏之润乃由其体滑而味辛,时珍谓其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能行脾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泻小便。《内经》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成无己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这里的半硫丸即硫黄与半夏等分,生姜糊丸。王好古亦云:“半夏疏脾湿而润肾燥。”古书言辛能化液,我理解半夏的“润肾燥”有两个方面:一、脾易留湿,湿困中焦,水入即被遏成邪,不得化生阴津精血。先天肾精不得后天所补,故成此所谓之肾燥。半夏引阳入阴,阳入阴而化之散之,气得行,水得利且为人身之用,肾燥得解。二、肾藏一身元阴元阳,阴阳互根互用,阳得阴精之充盛而有所依附,阴得阳气之温煦而不滞不泥。半夏辛温助阳,使肾阴化生有源有力,故曰润肾燥。在准备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半夏的感觉,是其就像一个既不讲道理,又不近人情的莽夫,每每尝试开方,想用之却又不敢用之,一惧其毒,二畏其燥,惟恐邪未去而正已伤。另外,我发现现在药房中有的半夏饮片是装成6克一小袋的,足以证明现在许多大夫开方的常用剂量是6克,甚至更少,至多用9克、10克,然仲景方中半夏多用半升,折算当时标准为五两,即现今之15克,其中必有道理。正像王好古所言,半夏乃疏脾湿,其以治湿见长,但并非源其性燥,而是以疏为用。脾苦湿,必得味辛气温以为之燥,此燥乃指湿去则土燥,即脾的生理之燥,而非半夏之性燥也。至于古人谓“阴虚劳损”不宜用,是因其人本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竭其津液,成无己谓此乃“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也正因为如此,朱丹溪以其滋阴大家,尚言:“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
最后,半夏之和,既可助柴胡和阴阳以调寒热,又可和胃建中,且大小半夏汤以配伍之功使和之轻重有所不同。《本经疏证》妙言:“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裕;大半夏汤是沃润不毛而肥沃之,使生气得种。”半夏乃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少阳胆经之要药。少阳枢机不利,半夏为柴胡之使以和解少阳,且小柴胡汤中取柴胡由阴而达阳,半夏由阳而化阴,可以说是绝妙之配伍。大小半夏汤同主呕而谷不得下,小半夏之胃反呕吐,是饮停胃逆,可见胃犹有权;而大半夏汤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几近无权,故小半夏汤用一升半夏八两生姜,而大半夏汤则用二升半夏加人参三两、白蜜一升。药之轻重分明,和之力量亦迥然有别。
在上述四点当中,散、下之力为众人熟而惯用,而润、和二功今人则未能尽用之。深而究之,此四性关键可为一“和”字可统。盖人之生为阴平阳秘,协调为用,人之病必有阴阳不和。半夏二月生苗,长于夏之半,得一阴之气而枯,即生于阳,成与阴;其气化于阳盛之候,遇一阴初生,以阳之极而归阴,故能引阳入阴,且更可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能不使人身邪气自阳入阴。《灵枢》曰:“阳气者,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这就是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的例子,其中的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为阴阳不和;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咽喉为群阴之交,阴为阳搏则肿痛;肠鸣者阴已降而不得入;气逆者阳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阳加于阴,阴不与阳和。半夏功在使阴不拒阳,阳能入阴。故《本经疏证》云:“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阳能入阴,阴和而饮不停矣。”我理解此处的“非”并不是否定,而是将其散与降的机理用人体阴阳变化加以阐明。
关于半夏的禁忌,古人概括为三,即血家、渴家、汗家;又仲景方中可见,虽云若渴者去半夏、心中烦者去半夏,但从整个组方来看,这并不是绝对的。基本上是半夏合于温燥队中见烦则不用,见渴则不用,如小青龙汤;而合于清润队中偏为烦渴之良剂,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二方原文中虽未说有烦渴,但从其用了大量凉润生津除烦药物可以推知。另外,《别录》言半夏可堕胎,但《金匮要略》中有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恶阻,其中的道理,应该就是《内经》中所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还有一点我觉得值得注意,就是半夏的炮制。在仲景方中半夏只言一“洗”字,但后人畏其有毒而断不敢用,于是创制了许多种炮制方法。至清代,有用皂荚水淘,有用石灰水淘,有用白矾水淘,有用生姜水淘,有用甘草水淘;且又有用芥子、竹沥制之竹沥曲,同麻油制之麻油曲,同牛胆与蜜制之牛胆曲,同香附、苍术、抚芎制之开郁曲,同芒硝、大黄制之硝黄曲,同海粉、雄黄制之海粉曲,同生黄牛肉制之霞天曲等等,不一而足。但我个人认为其意尚可存,其法当改进,或者更该寻源求本,反朴归真,会更有收获。据药典记载,现代所用的清半夏是用白矾液浸泡,每100千克半夏用20千克白矾;法半夏是用甘草—石灰水浸泡,每100千克半夏用甘草15千克,生石灰10千克;另外还有同生姜、白矾共煮的姜半夏,以及用清夏、生姜汁、白矾、六神曲、面粉加工而成的半夏曲。临床上以清夏、法夏用之最多:白矾制之清夏,兼取了矾之酸寒之性;甘草—石灰制之法夏,取了石灰的辛温、甘草的甘缓,各有所长。
半夏只是小小一味药,比起有着几千年悠远历史的中医药学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从古至今,众医家在毕生的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出了许多极为珍贵的经验与成果,但是由于历史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已遗散失传,那么现存部分就愈加珍贵。虽然有一句话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我认为也不可因噎废食,对于前人的论述,我们应该加以思考、实践,而不能是盲目地随波逐流或一概否定,尤不可用现代某些实验方法生搬硬套,将某味药或某个方剂分解为几个化学式来说明一切,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不会越走越窄。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5 10:21: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半夏

偶也来点,四四,乱谈:
半夏,就是半个夏天,是指夏秋之交,脾胃运转,气转秋天。主要是和胃,至津液。把心火移于肠胃,蒸化肠胃的湿入肺部,润肾。和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半夏和之。
   他的应用就不用说了,四四。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8:24: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半夏

让我们看看,半夏泻心汤。
半夏9克,黄芩、人参、甘草各6克,黄连3克,大枣4枚,干姜6克。
半夏,干姜是主药,就不用说了,黄芩,黄连,助之,人参,甘草,大枣,防之太过,补正。
    偶说的半夏是将夏天之气化为秋天之气。半夏,生姜,和胃降肺。夏天之热是什么使之降呢?是冬吗?不是,中间,有肺的过度,比如大热,用白虎汤,白虎是什么呢?就是肺。夏天温度高到了极点,那,必向阴专化,秋天之萧降之气。
  再看,泻心汤,黄芩,黄连是干什么的,就是泻心火啊。夏与秋之间是什么呢?
脾没季节,只是每季的最后18天,脾胃占四偶,也是此理,他们之间,还要脾来将之专化,那就是人参,干草,大枣,二来防其过燥。
   中景之法,是萧否,否,阴阳不交也,上面偶说过,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看看有些太极图中间的白园是什么?大盖就是脾胃吧。徐徐。欢迎高手,指教。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8:32: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半夏

让我们看看,半夏泻心汤。
是偶原创,欢迎大家指正。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8:48: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半夏

是 思考中医 ,给的启发。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20:27:5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半夏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20:29: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半夏

偶对五泻心汤的看法:
半夏泻心汤,见外帖。
大黄黄连泻心汤,表里皆虚之否。虚及,快脱,用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则是半夏泻心中脾胃阳虚腹泻。甘草泻心汤则是生姜泻心汤的基础上,多泻伤了津血。
从他们出现的顺序可看出,中景,开方的轻重。
    偶,只是个小生,请教大方之家。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22:50 , Processed in 0.0548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