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喻嘉言《医门法律》消渴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30 22:4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消渴论:
喻昌曰︰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猶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至於飲一溲一,飲一溲二,則燥火劫其真陰,操立盡之術,而勢成 矣。《內經》有其論無其治,《金匱》有論有治矣,而集書者采《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後人不能抉擇,斯亦不適於用也。蓋傷寒傳經,熱邪至厥陰而盡,熱勢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熱解則不渴,且不消矣,豈雜証積漸為患之比乎?謹從《內經》擬議言之。《經》謂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中消所繇來也。肥而不貴,食弗給於鮮;貴而不肥,餐弗過於饕;肥而且貴,醇酒濃味,孰為限量哉?久之食飲,釀成內熱,津液乾涸,求濟於水,然水入尚能消之也,愈消愈渴,其膏粱愈無已,而中消之病遂成矣。夫既癉成為消中,隨其或上或下,火熱熾盛之區,以次傳入矣。上消者胃以其熱上輸於肺,而子受母累,心複以其熱移之於肺,而金受火刑。金者生水而出高源者也,飲入胃中,游溢精氣而上,則肺通調水道而下。今火熱入之,高源之水,為炎威所逼,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飲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並素醞水精,竭絕而盡輸於下,較大腑之暴注暴泄,尤為甚矣,故死不治也。所謂由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者,此之謂也。故飲一溲二,第一危候也。至於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於腎,腎或以石藥耗其真,女色竭其精者,陽強於外,陰不內守,而小溲混濁如膏,飲一溲一,腎消之証成矣。《經》謂石藥之性悍,又謂脾風傳之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液,名曰蠱,明指腎消為言。醫和有云︰女子陽物也,晦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此解冤熱及蠱義甚明。王太仆謂消爍肌肉,如蠱之蝕,日漸損削,乃從消字起見,淺矣淺矣。夫惑女色以喪志,精泄無度,以至水液混濁,反從火化,亦最危候。《經》云︰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故陰精有餘,足以上承心火,則其人壽。陰精不足,心火直下腎中,陽精所降,其人夭矣。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閉,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消渴屬腎一証,《金匱》原文未脫,其曰︰飲一斗溲一斗者,腎氣丸主之。於以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陽光,此正通天手眼。張子和輒敢詆之,既詆仲景,複諛河間,謂其神芎丸以黃芩味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以滑石引入腎經,將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秘。顛倒其說,阿私所好,識趣卑陋若此,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門哉?何柏齋《消渴論》中已辨其非。昌觀戴人吐下諸案中,從無有治消渴一案者,可見無其事,即無其理矣。篇首論火一段,非不有其理也,然以承氣治壯火之理,施之消渴,又無其事矣。故下消之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則愈燔;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從天降可滅,徒攻腸胃,無益反損。夫地氣上為雲,然後天氣下為雨,是故雨出地氣,地氣不上,天能雨乎?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與亟升腎氣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耳。不與昔賢一為分辨,後人亦安能行其所明哉?
消渴續論:
昌著消渴論,聊會《內經》大意,謂始於胃而極於肺腎,定為中上下之三消。其他膈消亦積食証,要亦中上之消耳,然未得《金匱》之實據,心恆不慊。越二歲,忽憶《內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恍然悟胸中受病消息,唯是胃中水穀之氣,與胸中天真灌注環周,乃得清明在躬,若有所勞倦,傷其大氣宗氣,則胸中之氣衰少。胃中穀氣因而不盛,穀氣不盛,胸中所傷之氣愈益難複,而不能以克行。於是穀氣留於胃中,胃中郁而為熱,熱氣熏入胸中,混合其衰少之氣,變為內熱,胸胃間不覺易其沖和之舊矣。求其不消不渴,寧可得乎?透此一關,讀《金匱》所不了了者,今始明之。其云︰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舉寸口以候胸中之氣,舉趺陽以候胃中之氣,顯然有脈之可循,顯然有証之可察,然且難解其微焉。蓋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固,寸口脈浮,陰不內守,故衛外之陽浮,即為虛也。寸口脈遲,陽不外固,故內守之陰遲,即為勞也,總因勞傷榮衛,致寸口脈虛而遲也。然榮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虛而且遲,水穀之氣不上充而內鬱,已見膈虛胃熱之一斑矣。更參以趺陽脈之浮數,浮則為氣,即《內經》熱氣熏胸中之變文,數則消穀而大堅。昌前論中既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偶合胃中大堅,消穀不消水之象,可見火熱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胃中堅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奔膀胱,故溲數。溲去其內愈燥,所以堅數相搏,即為消渴。直引《內經》味過於苦,久從火化,脾氣不濡,胃氣乃濃之意,為消渴之源,精矣微矣。晉唐以後,代不乏賢,隨其聰敏,揣摩《內經》,各自名家,卒皆不入仲景堂奧,其所得於《內經》者淺耳。使深則能隨証比類,各出脈証方治,以昭成法,而《金匱》遺編,家傳戶誦之矣。
即如消渴証,相沿謂中消者宜下之,共守一語,更無別商,豈一下可了其局乎?抑陸續徐下之乎?夫胃已大堅,不受膏沐,輒投承氣,堅者不受,瑕者受之矣。膀胱不受,大腸受之矣。豈不乘其藥勢,傳為痢下、 溏、中滿、腫脹之証乎?
總錄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為不治之証。諸家不亟亟於始傳中傳,反於末傳多方療治,如忍冬藍葉薺 丸散,及紫蘇葶藶中滿分消湯丸,欲何為耶?《金匱》於小溲微覺不利,早用文蛤一味治之,方書從不錄用。詎知軟堅之品,非劫陰即傷陰,獨此一種平善無過,兼可利水,誠足寶乎。潔古謂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加葛根。末傳瘡疽者,火邪盛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高消,中消製之太過,速過病所。上熱未除,中寒複起,非藥之罪,用藥時失其緩急之製也。潔古老人可謂空谷足音矣﹗所云無攻其陰,得強者生,失強者死,皆慮泉竭之微言,令人聳然起敬。於是追步後塵,徐商一語曰︰三消總為火病,豈待末傳瘡疽,始為火邪勝耶?然火之在陽在陰,分何臟腑,合何臟腑,宜升宜降宜折宜伏,各各不同。
從其性而治之,使不相 格,乃為良法。若不治其火,但治其熱,火無所歸,熱寧有止耶?如腎消陰病用六味丸,陽病用八味丸,此亦一法。若謂下消只此一法,其去中消宜下之說,能以寸哉﹗
《內經‧陰陽別論》曰︰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病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血不足,結而不行,皆燥之為病也。
《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張子和謂膈消猶未及於肺,至心移寒於肺,乃為肺消。如此泥文害意,非能讀《內經》者也。豈有心移熱於肺,肺傳其熱於膈,猶未及肺之理,必變經文為心移熱於膈,傳為肺消,乃不泥乎?要識心肺同居膈上,肺為嬌藏,移寒移熱,總之易入。但寒邪入而外束,熱邪入而外傳,均一肺消,而治則有分矣。
劉河間論三消之疾,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六氣中已遺風火二氣矣。且以消渴、消中、消腎,分明三消,豈中下二消,無渴可言耶?及引《經》言,有心肺氣厥而渴;有肝痺而渴;有痺熱而渴;有胃與大腸結熱而渴;有脾痺而渴;有腎熱而渴;有小腸痺熱而渴,愈推愈泛。其不合論消渴,但舉渴之一端,為燥熱亡液之驗,誠不可解。
玉機微義,深取其說,發暖藥補腎之誤,吾不知暖藥果為何藥也﹗世豈有以暖藥治消渴之理哉?其意蓋在非《金匱》之主腎氣丸耳,夫腎氣丸蒸動腎水,為治消渴之聖藥,後世咸知之。而何柏齋複辨之,昌恐後學偶閱子和宗濃之說,反滋疑眩,故再陳之。
癉成為消中,胃熱極深,胃火極熾,以故能食易飢多渴,諸家咸謂宜用大承氣湯下之矣。不知漸積之熱,素蘊之火,無取急下,下之亦不去,徒損腸胃,轉增其困耳,故不得已而用大黃。當久蒸以和其性,更不可合枳實、濃朴同用,助其疾趨之勢。潔古用大黃,更其名曰順利散,隱然取順利,不取攻劫之意。方下云︰治中消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色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昌恐微利至不欲食,胃氣已不存矣。承氣非微利之法

-=-=-=-=- 以下内容由 西山野人2008年08月30日 10:46pm 时添加 -=-=-=-=-
《金匱》腎氣丸
本文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即崔氏八味丸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之方也。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肉桂 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按︰王太仆注《內經》云︰火自腎而起,謂龍火,龍火當以火逐火,則火可滅。若以水治火,則火愈熾,此必然之理也。昌更謂用桂附蒸動腎水,開闔胃關,為治消渴吃緊大法。胡乃張子和別有肺腸,前論中已詳之矣。但至理難明,淺見易惑,《局方》變其名為加減八味丸,加五味子一兩半,減去附子,豈非以五味子之津潤,勝於附子之燥熱耶?舉世咸樂宗之,大惑不解,可奈何哉﹗
《金匱》文蛤散
本文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按︰《傷寒論》用此治誤以水 人面,肌膚粟起之表証。今消渴裡証亦用之,蓋取其功擅軟堅,且利水徹熱耳,前已論悉。再
按︰《金匱》治消渴,止用腎氣丸,五苓散,文蛤散三方,而五苓又從傷寒証中采入,白虎加人參湯亦然,所以用方者,當會通全書,而引伸以求其當也。
《金匱》白虎加人參湯 原治太陽中,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去知母之苦,加淡竹葉、麥門冬之甘,名竹葉石膏湯,治虛煩証。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三兩) 粳米(六合) 人參(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治火熱傷其肺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東垣以治膈消,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其不能食而渴者,用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而東垣複參《內經》膏粱之病,不可服芳草石藥,治之以蘭,除其陳氣之義,一變其方為蘭香飲子,用石膏、知母、生熟甘草、人參,加入蘭香、防風、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半夏。再變其方為生津甘露飲子,用石膏、人參、生熟甘草、知母、加黃柏、杏仁、山梔、蓽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麥門冬、蘭香、當歸身、桔梗、升麻、黃連、木香、柴胡、藿香、全蠍,而為之辭曰︰此製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三消皆可用。昌實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之石子薺 湯,潔古之清涼飲子,俱從此方增入他藥,引入他藏,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後賢之所以為後賢耶。
竹葉黃 湯 治消渴証,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 麥門冬 當歸 川芎黃芩(炒)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 石膏 (各一錢) 上水煎服。
按︰前白虎加人參湯,顓治氣分燥熱。此方兼治氣血燥熱,後一方顓治血分燥熱,宜辨証而擇用之。
生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人參 生乾地黃 熟乾地黃 黃耆(蜜炙) 天門冬 麥門冬 枳殼(麩炒) 石斛 枇杷葉 澤瀉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遠臨臥頓服。 此方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腑,使心火下降,則小腑清利;肺經潤澤,則大腑流暢,宿熱既除,其渴自止,故取用之。
錢氏白朮散 治虛熱而渴。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藿香 木香(各一兩) 干葛(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如飲水多,多與服之。
按︰仁齋用本方,加五味子、柴胡各三錢,分十劑煎服,治消渴不能食。
海藏云︰此四君子加減法,亦治濕勝氣脫,泄利太過,故虛熱作渴,在所必用。
《宣明》黃 湯 治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 黃耆(三兩) 五味子 人參 麥門冬 桑白皮(各二兩) 枸杞子 熟地黃(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門冬 五味子 生地黃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栝蔞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煎七分,溫服無時。
按︰宣明二方,為《內經》心移寒移熱兩証,各出其治,一種苦心,非不可嘉。然移寒移熱,其勢頗銳,而生津養血,其應瘥緩,情非的對,易老門冬飲子亦然。昌謂心之移寒,必先束肺之外郭,用參、 補肺,加散寒之藥可也。而用枸杞、熟地黃、補腎,則迂矣。用桑白皮瀉肺,其如外束之寒何?至心之移熱,治以鹹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類,自無熱可移。
正直走大梁,解圍之上著,何不及之﹗所以觀於海者,難為水也。
易老門冬飲子 治老弱虛人大渴。人參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五味子 麥門冬(各兩半) 上薑水煎服。
按︰易老方,即變宣明麥冬飲子,去生地、知母、葛根,加枸杞也。方下不言心移熱於肺,惟以治老弱虛人大渴,而增枸杞之潤,去地黃之泥,知母之苦,葛根之發,立方於無過,治本之圖,不為迂矣。
豬肚丸 治強中消渴。黃連 粟米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 麥門冬(各二兩)
上為細末,將大豬肚一個,洗淨,入末藥於內,以麻線縫合口,置甑中,炊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再入煉蜜,搜和前藥杵勻,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參湯下。又方加人參、熟地黃、干葛。又方除知母,粟米用小麥。
爛金丸 治熱中消渴止後,補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間熱,寧心強志,安神定魄,固臟腑,進飲食,免生瘡瘍。
大豬肚(一個) 黃連(三兩) 生薑(碎) 白蜜(各二兩) 先將豬肚淨洗明干,夏以蔥椒醋面等同藥,以水酒入銀石器內煮半日,漉出黃連,洗去蜜酒令盡,銼研為細末。再用水調為膏,入豬肚內,以線縫定,仍入銀石器內煮爛,研如泥,再用人參五味子 杜仲(薑炒去絲) 山藥 石斛 山茱肉 車前子 新蓮肉(去皮心)鱉甲(醋炙) 乾地黃 當歸(各二兩) 磁石( ) 白茯苓 槐角子(炒) 川芎(各一兩) 黃耆(四兩) 菟絲子(酒淘蒸研五兩) 沉香(半兩) 麝香(別研一線)
上為細末,用豬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添熟蜜,搗數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一方有白朮二兩、陽起石一兩。
按︰用麝香、陽起石,開竅興陽,渾是後人孟浪知見。其他無過之藥及製肚之法,亦有可采,故合前方兩存之。
潔古化水丹 治手足少陰渴飲水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飲冷水多。川烏(臍大者四枚炮去皮) 甘草(灸一兩) 牡蠣(生三兩) 蛤粉(用濃者炮四兩)
上為細末,醋浸蒸餅為丸。每服十五丸,新汲水下。心痛者醋湯下立愈。飲水一石者,一服愈。海藏云︰此藥能化停水。
按︰飲水過多,亦有能消其火熱者,而火熱既消,反不能消水,轉成大患者,多有之。潔古有見於此,而用川烏助火,合之牡蠣、蛤粉鹹寒,共成消水之功也。又恐才退之火熱,其根尚伏,所以不多用之,原有深意,但不和盤托出以告人耳。
黃連膏 治口舌乾,小便數,舌上赤,生津液,除乾燥,長肌肉。 黃連(一斤碾為末) 牛乳汁 白蓮藕汁生地黃汁(各一斤) 上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湯下,日進十服。
生地黃膏 治証同前。 生地黃(一握) 蜂蜜(一兩) 人參(半兩) 白茯苓(一兩) 上先將地黃洗搗爛,以新汲水調開,同蜜煎至一半,入參、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匙挑服。
按︰二膏一用苦寒合甘寒,一純用甘寒,相其所宜,擇而用之,治消渴之權衡,大略可推,故兩錄之。
天門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門冬 土瓜根(乾者各一兩半) 栝蔞根 熟地黃 知母(焙一兩半)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 鹿茸 五味子 赤石脂 澤瀉(各一兩半) 雞內金(三具微炙) 桑螵蛸(十枚炙) 牡蠣( 二兩) 苦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飲送下,食前。
按︰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可也。丸藥本緩,且只服二十丸,未免悠悠從事矣。方中藥品頗佳,但赤石脂有可議耳,減去此物,更增三倍用之,可以必效,蓋初起之易為功也。
豬腎薺 湯 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
豬腎(二具) 大豆(一斤) 薺 石膏(各三兩) 人參 茯苓(一作茯神) 知母 葛根 黃芩 磁石(綿裹)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上 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渴急飲之,下焦熱者,夜輒服一劑,渴止勿服。
按︰此方用白虎等清涼之劑,加入豬腎、大豆、磁石,引諸清涼入腎,且急服之。凡熱熾盛於上下二焦者,在所必用。後有製薺 丸,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溢。消渴之後,多作癰疽,皆由過服丹石所致。即以本方去石膏、知母、葛根、黃芩,加鹿茸、地骨皮、熟地黃、沉香,以其病在中下,陽氣陰精兩竭,故舍上焦之清涼,而事下焦之溫補,為合法也。
腎瀝散 治腎消,腎氣虛損發渴,小便數,腰疼痛。
雞 (微炙) 遠志(去心) 人參 桑螵蛸(微炒)黃 澤瀉 桂心 熟地黃 白茯苓 龍骨 當歸(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川芎(各二兩) 五味子 炙甘草 玄參(各半兩) 磁石(半兩研碎淘去赤汁) 上銼碎,每服用羊腎一對切去脂膜,先以水一盞半,煮腎至一盞,去水上浮脂及腎,次入藥五錢,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服,晚食前再服。
按︰腎氣虛損之証,本陰精不足,當歸、川芎,雖雲補陰,不能補精,且一辛一散,非所宜施。不若以山茱萸、枸杞子代之為長,以其引用之法頗佳,故取之。
白茯苓丸 治腎消,因消中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疾,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白茯苓 覆盆子 黃連 栝蔞根 萆 人參 熟地黃 玄參(各一兩) 石斛 蛇床子(各七錢半) 雞 (三十具微炒)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煎磁石湯送下。
友人朱麟生病消渴,後渴少止,反加燥急,足膝痿弱,命予亟以雜霸之藥投之,不能待矣。予主是丸加犀角,坐中一醫曰︰腎病而以犀角、黃連治其心,毋乃倒乎?予曰︰腎者,胃之關也。胃之熱下傳於腎,則關門大開。關門大開,則心之陽火,得以直降於腎。《經》云︰陽精所降,其人夭,非細故也。今病者心火爍腎,燥不能需,予用犀角、黃連入腎,對治其下降之陽光,寧為倒乎?醫敬服,友人服之果效,再更六味地黃丸加犀角,而肌澤病起。
忍冬丸
治渴病愈,須預防發癰疽。忍冬草(根莖花葉皆可用之) 上用米曲酒,於瓶內浸,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為末,即以所浸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
按︰此方於四月間,采鮮花十數斤,揉取其汁,煎如膏子,酒湯任用點服。養陰退陽,調和榮衛血脈,凡系火熱熾盛之體,允為服食仙方。
藍葉散
治渴利口乾煩熱,背生癰疽,赤 疼痛。藍葉 升麻 玄參 麥門冬 黃 葛根 沉香 赤芍藥 犀角屑 甘草(生用各一兩) 大黃(二兩微炒)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紫蘇湯
治消渴後,遍身浮腫,心膈不利。 紫蘇莖葉 桑白皮 赤茯苓(各一兩) 郁李仁(去皮炒二兩)羚羊角 檳榔(各七錢半) 桂心 枳殼 獨活 木香(各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半分,煎八分,溫服。
烏梅木瓜湯
治飲酒過多,積為酷熱裡蒸,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並多,肌削,嗜冷物寒漿。 木瓜干 烏梅(捶破不去仁) 麥 (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殺蟲方
治消渴有蟲。 苦楝根 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類蛔蟲而色紅,其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証,有蟲耗其精液。(出《夷堅志》)
按︰飲醇食爆,積成胃熱,濕熱生蟲,理固有之。不獨消渴一証為然,臨病宜加審諦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19:45 , Processed in 0.0506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