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麻雀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6 17:4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麻雀蛋
——长兴岛风情录
日期:2009-12-06 作者:吴建国 来源:新民晚报

                       
 
 
    吴建国
   
    一张年轻的脸上,最可怕的一定是天花的后遗症和雀斑。天花是病,得了天花不死的人,一辈子都怀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心情,这样的人乐观开朗,娶女不高就,嫁郎不高攀,平平常常过日子。而雀斑却是后天长出来的,就长在青春少年情窦初开的时候,它让年轻的心懊恼郁闷,让青春没有了亮色。
   
    是什么原因,让少年一张粉色的脸上长满了雀斑,长兴岛人认为,是因为人吃了麻雀蛋,或者他们的母亲长辈们吃了麻雀蛋,依据是,人脸上的斑斑点点,和麻雀蛋的蛋壳上的斑点颜色一模一样。
   
    在长江入海口70平方公里的滩涂上,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居住的人口不到一万人,芦苇滩涂一半,人居和耕田一半,这样的地方,一定是鸟类的天堂。在长兴岛,麻雀是一个巨大的家族,有黄雀白雀和少量的瓦雀。它们不是喜欢迁徙的鸟类,每群麻雀最大的活动范围,最多不会超过五里路,如果以生产队的社场为中心,等于麻雀就是生产队家养的。因此,屋檐下树枝上芦苇丛中柴禾垛里,在人们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麻雀筑的巢。
   
    谷雨过后,有经验的农人时常从田野里停下手里的农活,向四周张望着,看起起落落飞行的麻雀群,看这个群落的大小,和天空里田野上麻雀的密度,就知道今年的收成了。农人的眼光是独特的。农业农民,自古以来都是靠天吃饭,天当然不单是风和雨露,还有冥冥之中无法把握的各种灾害。在长兴岛,条条河道泯沟都连着长江的潮起潮落,因此,对于大田里夏秋两熟,因大旱或者大涝成灾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那么,影响到农人收成的,只有病虫害。
   
    平均气温上升到18摄氏度以上的时候,病虫害繁衍的速度是惊人的,麻雀也有奇异的特性,这个时节里,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农作物叶面上幼虫和茎部的虫卵。只是到了1958年,麻雀突然被列为“四害”之一,这一年,长兴岛建立了人民公社,农民成了社员,新鲜的事物让人的眼睛发亮,但要说这麻雀和老鼠苍蝇蚊子合为“四害”,长兴岛真正的农民没有人相信。敲锣打鼓驱赶麻雀,扎个稻草人威吓麻雀,但粮食的产量却越来越低,三年后,长兴岛也和全中国一样,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灾难。对于麻雀,风调雨顺的年代,它们的寿命也只是三到五年,真正的灾难来自人掏麻雀窝,人食麻雀蛋。天灾年份,人的行为是怪异的,这是这个物种灭绝的前兆,长兴岛的很多人大声叫喊出一个强音:人食麻雀蛋,脸上必长麻雀斑!
   
    这是一种带有想象力的诅咒,它让麻雀们躲过了一劫。
   
    现在,麻雀们每天飞行在长兴岛的天空里,跳跃在属于它们自己的幸福的土地上。长兴岛人的态度是:丰收了,麻雀也有它们的贡献,麻雀吃一点粮食又有何妨?

2
发表于 2009-12-7 08:27: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麻雀蛋

    取象比类只具有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取象比类之后,还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际、医学实践检验,与事实相符的被保留下来,与事实不符合的,就舍弃了。
    在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实验,而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际与医学实践检验取象比类的结果,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人食麻雀蛋,脸上必长麻雀斑!】这是取象比类的说法,正确与否,经过实践检验,不正确,就舍弃了。
3
发表于 2009-12-7 17:13: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麻雀蛋

人们的心愿是美好的。
几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后来人们认识到历史上消灭麻雀的群众运动错了,麻雀并不是“四害”之一,而是有益于农作物的。我们这里的麻雀也不见十多年了,五年前又回来了。这是个好现象,如今人们保护麻雀的意识提高了,没有人再伤害麻雀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24: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麻雀蛋

英文名: sparrow
  国家保护动物
  鸟纲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鸟科(Motacidae)麻雀属鸟类的通称,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雀、户巴拉)。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 9 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 ,雌雄相似。麻雀属晚成鸟。
  麻雀因为其个头小,一直那么大,有的地方,如河南将麻雀称之为小小冢。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 , 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 ~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在南方 ,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 。巢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 4 ~ 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亚欧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褐色。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编辑本段]分布
  麻雀又名家雀、琉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编辑本段]人类对麻雀的评价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加上和我们太熟悉了,反而使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讲,在以谷物为主要作物的粮食生产区域,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粮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鸟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它地区,这方面它们对农业生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它们需要获得食物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大自然的生灵适当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
  1958年,人们一度将它列为四害之一,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
  然而对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胁的不是我们曾经那样做过的,而是大规模地使用农药,是我们一些人令人恶心的饮食消费心理,这使得麻雀大面积地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如我国的四川省,在短短几十年里,这些曾经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的鸟儿出现了大范围的绝迹。
  麻雀是一个弱小的代名词,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它也有伟大的一面。作家屠格涅夫在自己的《麻雀》中曾写到过麻雀。文中的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不禁让人们感动。
  麻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保护动物。
[编辑本段]药用级保护
  麻雀的肉、血、脑髓、卵,古人都作药用。麻雀肉微温无毒,有“壮阳、益精、补肾、强腰”的作用。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编辑本段]关于麻雀的文章
  《麻雀》
  屠格涅夫
  我打猎回来,走在花园的林荫路上。狗在我面前奔跑。忽然它缩小了脚步,开始悄悄地走,好像嗅到了前面的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嘴角嫩黄,头顶上有些茸毛。它从窝里跌下来(风在猛烈摇着路边的白桦树),一动不动地坐着,无望地张开两只刚刚长出来的小翅膀。
  我的狗正慢慢地向它走近,突然间,是近旁的一棵树上,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块石头一样一飞而下,落在狗鼻子尖的前面——全身羽毛竖起,完全变了形状,绝望又可怜地尖叫着,一连两次扑向那牙齿锐利的、张大的狗嘴。
  这是冲下来救护的,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然而它那整个小小的身体在恐惧中颤抖着,小小的叫声变得蛮勇而嘶哑,它兀立着不动,它在自我牺牲!
  一只狗在它看来该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尽管如此,它不能安栖在高高的、毫无危险的枝头……一种力量,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把它从那上边催促下来。
  我的特列索停住了,后退了……显然,连它也认识到了这种力量。
  我急忙唤住惊惶的狗——肃然起敬地走开。
  是的,请别发笑,我对那只小小的、英雄般的鸟儿,对它的爱的冲动肃然起敬。
  爱,我想,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是靠了它,只是靠了爱,生命才得以维持、得以发展啊!
  《麻雀》
  方刚
  麻雀把自己的生活和人类的生活紧密联在一起,这种属于鸟纲文鸟科、成鸟体长约14厘米的小动物,主要栖止于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区,或是乡村,或是都市,人类在哪里建造起他们的世界了,麻雀便也将那里当成它们的家园。在我国,麻雀几乎遍布所有平原和丘陵地带。
  颇有一些鸟类把它们的巢穴营造在屋壁和檐边,但麻雀无疑是最经常地把自己的家和人类的家放在一起的鸟,我们屋檐上的鸟巢,10个中至少有9个属于麻雀,这麻雀便是它又被称为家雀的首要原因。另一个原因也许是,麻雀在食物上对人类的依赖。它们的食性随季节变化,但平时主要吃谷类,只在冬季偶尔吃些杂草的种子。当人类在农田里立起稻草人的时候,他们最想欺骗和恐吓的,便是麻雀。
  麻雀也捕食昆虫,但只是在它们的繁殖季节,而不像其它鸟类那样一年四季都将昆虫作为自己的美餐。昆虫是麻雀繁育后代时的营养品,并且用来哺喂雏鸟,而在平时,昆虫对于麻雀来讲过于奢侈了。谷类是麻雀生命的依靠,而谷类多由人类种植,人类便也成了麻雀这个物种的依靠了。
  我们因此有理由说,麻雀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
  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
  在人类威胁和利诱的两手之下,太多原本具有骄傲、自由性灵的生物屈服于我们的“权威”或淫威。那些被关在笼子里一代代繁衍着的、有着美丽羽毛和动听歌喉的鸟,“宠物”的名称已经形象地说明了它们的生存状态。它们的羽毛已经退化,它们的歌喉只为了取悦于人,如果将其放归自然,它们又是否能够生存下来呢?不是经常有饲养者炫耀,他们的鸟如何在敞开的笼门面前无动于衷吗?为了不劳而获的一把小米,它们背叛了整个天空。
  喜鹊、乌鸦、白头翁......这种原本该自由翱翔的生灵,还有哪个没做了人类的奴仆呢?那些懒散于广场和路边的鸽子,许多并不是被人类捕来的,觅食于山野的辛劳在都市的诱惑面前使尊严土崩瓦解,它们可耻地自投于人类脚下,眼巴巴地启盼着我们赏赐一些食物。没人加给它们禁锢,是它们自己选择了乞讨。
  鹰是最勇猛和自由的,它桀骜不驯,可谓鸟中之王。但仍然未能避免被人类征服的命运。“熬鹰”的过程充分体现着人类奴役其它物种时的残酷,对被剥夺了自由的鹰,以饥饿和困倦煎熬它,消磨其斗志,然后以少许的诱饵迫其就范,使这天之骄子与猎犬为伍,帮助人类去捕获其它生物。
  所有甘为奴役的鸟类都无法避免其奴仆的轻贱与悲楚命运,观赏价值高的鸟可以免除劳作之苦,靠卖弄羽毛和歌声讨食。智商略高的鸟或是被训练着表演各种低等的戏法,或是充当算卜者的帮凶,叼起卦签去完成欺骗。鹦鹉是紧紧追随主人的鸟,它们随声附和人类的思想,不做也没有能力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即使是人类最肮脏的语言,它们也照搬不误。被驯服的鱼鹰的命运最为凄惨,劳累一天的猎获物都上了别人的餐桌,只能指望靠主人恩赐的一条小鱼懒以活命。
  鸟类最动人心弦的美便是它们捕击长空时的骄健,当其傲翔的翅膀被利诱所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可怜的爬行动物。
  然而,麻雀不同了。这小小的生物在鸟类的种族里实在不起眼,“语”不惊人,“貌”不出众,却在以生命捍卫着自由、活泼的天性。
  没有人可以养活一只麻雀,麻雀与被饲养的命运无缘!
  被人类捕捉的麻雀,倔强地抗拒着任何一种征服它的努力,事实是,在被剥夺自由的那一瞬,它们便已选择了死亡。当一个生灵决意以死抗争,以死捍卫自由时,便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征服它。人类妄想奴役麻雀的所有尝试都注定失败,麻雀对那些送到嘴边的美味视而不见,绝食--这便是它们的回答。麻雀至死都紧紧地闭着眼睛和嘴,一副凛然不可冒犯的神态,甚至不发出一声鸣叫,以免使人类认为那是在乞怜。不过一夜,麻雀便奄奄一息了,濒临死亡之境,它们的神志仍很清晰,足以抵御饥饿对食物的渴望。麻雀绝食的顽强使人类困惑,这些智能显然十分低下的小生物竟能战胜物种求生的顽强本能,仅仅是为了飞翔。
  麻雀属于天空,人类制造的牢笼里不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姿。
  对人类的依赖性,是由麻雀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正像我们人类其实也是依赖着每一种动物和植物的存在一样,无可厚非。因此,麻雀是所有鸟类中最有理由对人类俯首贴耳,听凭差谴的。当诸多不以人类的种植物为食、本不需要人类的任何关照便可种族旺盛的鸟类都心甘情愿做了人的奴隶时,麻雀的服输完全可以获得宽容和理解,但是,麻雀仍在以死相抗。
  麻雀坚守的不仅仅是尊严,更是天性。任何利诱都不可能使麻雀背叛自己的天性,而物种最原始也最崇高的生存境界便是:自由。
  “不自由,勿宁死”,没有哪一种生物能够像麻雀这样,将其作为整个种族的精神,代代相传。
  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
[编辑本段]有关麻雀的歇后语
  麻雀嫁女——细吹细打
  麻雀饮河水——干不了
  麻雀搬家——唧唧喳喳
  麻雀飞进照相馆——见面容易说话难
  麻雀飞到旗杆上——鸟不大,架子倒不小
  麻雀飞到糖堆上——空欢喜
  麻雀掉在面缸里——糊嘴
  麻雀开会——细商量
  麻雀落在牌坊上——东西不大,架子不小
  麻雀飞大海——没着落
  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气
[编辑本段]有关麻雀的谚语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两个女人等于一千只麻雀
  闭着眼捉不住麻雀,不调查做不好工作
  
麻将的名称
  麻将又叫麻雀,以前还叫雀牌.
[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文乌科动物麻雀的肉。麻雀有秒雀、家雀、黄雀、瓦雀、宾雀。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获得后,去毛和内脏,洗净鲜用。
  [性能]味甘,性温。能补益精髓,补肾壮阳,缩小便。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分。
  [用途]用于肾气虚衰,精髓不足,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等。
  [用法]煨食,入菜肴等。
  [注意]阴虚火盛或阳强易举者不宜食。
  [附方]
  1,雀肉粟米粥:麻雀5只,粟米100g,葱白少许。先将雀肉用食油炒熟。再用米酒1杯略煮,加水适量,下粟米同煮,待米将熟时,下葱白及油、盐、花椒调味。空腹食。
  源于《养老奉亲书》。本方取雀肉补虚助阳,米酒同煮以助其温热补益之性;粟米能养胃气;葱温阳,尚可为雀肉辅佐。适用于肾虚阳衰,腰膝酸软,体倦乏力,小便频数,或肾虚阳痿。
  2,椒盐雀肉:麻雀3~5只,用植物油煎熟,放少量花椒粉、食盐拌匀,嚼食,酒送下。
  本方用麻雀肉补肾壮阳,油煎之香熟可口,调以椒、盐,其味更美,以酒送下,犹可助其温补之性。用于肾虚阳痿精少或早泄等。
[编辑本段]《麻雀》——郭静
  专辑《我不想忘记你》
  词曲:林宇中
  演唱:郭静
  我坐在屋顶上哽咽 湿了春天
  缠绵在风和叶之间 演着昨天
  阳光穿过了你的脸
  在最美丽的云上面
  像我识破你的谎言
  当我爱你在最强烈
  刹那间 爱情不攀也不再鲜艳
  我们等不到花盛开的季节
  我还不了解 你说的抱歉
  是对不起我或甜蜜的从前
  亮的天 在我想你转眼变黑夜
  我是来不及回家的麻雀
  绕一圈一圈 沿着你的脸
  希望天黑以前 飞出想念
  眼泪要带着你彻底被风干
  如果飞断了翅膀
  让我掉落在天堂
  刹那间 爱情不攀也不再鲜艳
  我们等不到花盛开的季节
  我还不了解 你说的抱歉
  是对不起我或甜蜜的从前
  亮的天 在我想你转眼变黑夜
  我是来不及回家的麻雀
  绕一圈一圈 沿着你的脸
  希望天黑以前 飞出想念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07日 05:24pm 时添加 -=-=-=-=-
百度百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07日 05:26pm 时添加 -=-=-=-=-
麻雀(学名:Passer montanus)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鸟。
目录
1 生态环境
2 分布地域
3 亚种
4 特征
5 食物
6 繁殖与保护
7 麻雀与非法鸟类贸易
8 参考

[编辑] 生态环境
麻雀是典型的亲人种,活动于人类活动较多的环境,它们的栖息所和觅食地常就在城镇村落中,但本物种仅见于平原,山区难见它们的身影。因为麻雀非常近人,仅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出现,因此有人形象地将他们称为“会飞的老鼠”。
在欧洲这种麻雀居住在乡间;在部份亚洲地区,这种麻雀则是城市常见的鸟类。在东南亚则在都会,乡村,和野外都可发现它的踪影,它们常成群栖息在电线上,特别是在清晨时。在澳大利亚它们分布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区,在都市中则没有发现。
有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个别的树上筑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的筑巢地点。它们的巢比较不工整,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它们的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它们每次生下4-6枚蛋,通常是5枚。
[编辑] 分布地域
麻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东、东南亚、东亚均可见到本物种,中国全境有本物种分布。
[编辑] 亚种
麻雀的分布范围大,各地的族群在外观上出现少许变化,八个现存亚种之间的差别是轻微的。至少其他15个亚种曾被提议建立,但是它们被认为是列出的亚种的中间体。
P. m. montanus,指名亚种, 分布除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希腊南部和前南斯拉夫外的欧洲。它也在亚洲东部到勒拿河至土耳其、高加索、哈萨克斯坦、蒙古和韩国的北部地区繁殖
P. m. transcaucasicus, 在1906年由Sergei Aleksandrovich Buturlin描述,从高加索南部向东到北伊朗繁殖。 它比指名亚种体色暗淡和灰色
P. m. dilutus, 在1856年由查尔斯?华莱士?里士满(Sergei Aleksandrovich Buturlin)描述,发现于伊朗、北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的极东北部。 它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至中国。 与P.m. montanus比较,它是苍白和含沙棕色上身
P. m. tibetanus, 体型最大的亚种,是在1925年由Edward Charles Stuart Baker描述的。 在北喜马拉雅山被发现,分布范围从尼泊尔东部通过西藏直至向中国西北部。 它类似P.m. dilutus,但体色更加暗淡
P. m. saturatus, 在1885年由Leonhard ? Hess Stejneger描述,在萨哈林岛、千岛、日本、台湾和南韩繁殖。 它比指名亚种有更加深的褐色并且有更加大的鸟嘴
P. m. malaccensis, 在1885年由Alphonse Dubois描述,从喜马拉雅山南部东至海南和印度尼西亚被找到。 它是体色暗褐的种族,像P.m. saturatus,但体型较小和有深刻斑纹在它的上身
P. m. hepaticus, 在1948年由Sidney ? Dillon Ripley描述,从阿萨姆东北部到缅甸西北部。 它类似P.m. saturatus,但它的头和上身较红
[编辑] 特征
麻雀体形较小,体长仅为14厘米左右,体形短圆,具有典型的食谷鸟特征。麻雀雄雌同形同色,头顶和后颈为栗色,面部白色,双颊中央各自有一块黑色色块,这块黑色的小脸蛋是鉴别麻雀的关键特征,同属的山麻雀与本物种形态非常接近,区分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一特征;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后颈,在麻雀颈部形成一条白色围脖;颌部和喉部黑色,有研究指出,在群体中地位越高的个体喉部的黑色区域也相应越大,黑色也越饱满;上体褐色,具黑色斑点,所有飞羽、小覆羽、初级覆羽均为黑褐色;具两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下体污白色;虹膜为深褐色;喙呈圆锥形,比较粗壮,呈黑色;足为粉褐色。(见图)

麻雀放大图人们常将这个物种与体型稍大的 家麻雀 混淆。但这种麻雀的褐色较深、头部呈铜色、白色面颊上黑的色块。
[编辑] 食物
麻雀是杂食性鸟类,根据一年中节令的不同会取食不同的食物,春夏季节昆虫活动频繁,植物较少结出果实,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昆虫,而秋冬季节,各种植物包括人工种植的作物结实,昆虫活动逐渐减弱,麻雀的主要食物则为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尤以各种作物为主;近年来在城市中生活的麻雀早已充分适应城市生活,学会寻找人类丢弃的残羹冷炙,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后上述的季节差异就逐渐淡化了。
在历史上曾经就麻雀的食性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根据主观经验认为麻雀以谷物为食,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将麻雀“钦定”为四害之中的老四,在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一时间包括麻雀在内的很多雀形目小型鸟类遭到了灭顶之灾,很快这种人工干预生态环境行为的不良后果开始显露,由于大量麻雀和其他小型鸟类因为消灭麻雀运动而丧命,农田虫害严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影响。不久包括郑作新在内的很多鸟类学者通过野外研究,证实了在麻雀的食谱中,人工种植的谷物仅占不到50%的比重,他们的研究成果甚至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上,这是绝无仅有的。1959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批示:张劲夫的报告印发各同志(注:作为杭州会议文件,印发给与会者)。次年3月,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
[编辑] 繁殖与保护
麻雀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3-4月间,它们的巢多用草茎、枯枝等搭建,巢址常选择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有时甚至将巢住在空调室外机中、烟囱中、热水器排气管中,这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麻烦。本物种每巢产卵5-6枚,卵壳呈白色并有斑点,孵化期12天左右育雏期的亲鸟会捕捉大量昆虫。
本物种繁殖能力很强,种群数量巨大,因而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必须关注的是近年来本物种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麻雀甚至已经完全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尚不得而知。今天在中国麻雀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任何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
[编辑] 麻雀与非法鸟类贸易
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麻雀是非法鸟类市场上常见的鸟类,但与大山雀等鸟类不同的是,本物种并非以宠物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而是被作为野味出售,在很多城市“炸家雀”是常见的小吃。
[编辑] 参考
^ (英文)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8). Passer montanus. In: IUCN 2009.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09.1. Downloaded on 2009-09-14.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07日 05:26pm 时添加 -=-=-=-=-
维基百科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28: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麻雀蛋

吃麻雀者,请积点德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25日05:06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最近,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称紫阳街道察院前弄有人专门在卖麻雀,早上过了8点就买不到了。他很奇怪这么多麻雀从哪里来?可以这么大量捕杀吗?
  我们在察院前弄8号~12号之间的巷子口找到了这个“麻雀摊”。一位穿深色衣服的中年男子蹲坐在巷口,手脚麻利地正在给麻雀“脱衣服”:两边翅膀一扯,再从腹部将雀身的羽毛脱去,最后是掐掉尾巴,除去脖颈连带头顶的皮毛,手法熟练得无法想象。
  边上放着三个脸盆,一个盆里是泡在热水里的麻雀;另一个盆里飘满了羽毛,这是被褪下的“衣服”,还有一个盆里都是“赤膊麻雀”。这位“麻雀男”称,这盆里约有70多只麻雀,1.2元一只,已经被人预定了,今天没有了。“这麻雀油炸着香酥,清炖着鲜美,怎么吃都好。”“麻雀男”指着盆里的麻雀告诉我们。
  我没吃过麻雀,不知道这小东西在人们嘴里味道如何。但没吃过麻雀,总见过麻雀飞吧。在我心目中,麻雀是十分活泼可爱的,每到傍晚,体育场路的法国梧桐树上,成千上万只麻雀们欢聚一起,叽叽喳喳叫着,让人们羡慕它们的自在和快乐——直到看到这三只盆子,我才知道,原来麻雀并非生活得如我想象般欢快。
  在麻雀们的“历史教科书”上,肯定会记载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浩劫,那时候,麻雀不幸名列“四害”行列,成了人人皆欲杀之后快的“有害动物”,数亿老百姓敲着锅碗瓢盆惊吓麻雀,直到它们飞得精疲力竭掉在地上被杀。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被打死的麻雀自然免不了被人们烤着煮着吃掉了。感谢科学家们的研究,终于发现麻雀除了偶而吃了几粒粮食之外,大多数的日子还是靠吃虫子维持生命的。2008年8月,麻雀终于成了“益鸟”,并名列《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特别是在评选“国鸟”的论坛上,具有顽强生命力、快乐、平民化标志的麻雀得票是最高的。
  麻雀最终能否被有关部门定为“国鸟”还不得而知,但照理说,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保护动物”后,任何捕杀、销售和食用麻雀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但想不到,还是有人对麻雀的那块小小的胸脯肉馋涎欲滴,狠下杀手!据报料人说,杭州类似的“麻雀市场”还不少,最近的在望江门铁路桥东边的市场里也有一处,其中大部分是供应一些酒店的。看来,杭州人还真好这一口。或许,在那些“除了两只脚的爹娘,四只脚的眠床,什么都吃”的人来说,对天上飞的天鹅都敢下口,何况普普通通的麻雀了。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鸟类也会越来越少,麻雀也免不了这个轮回,纵使它的数量再多生命力再顽强!正如那个“麻雀男”说的:“都是网来的,但这些家伙性子烈,不过夜就全部撞死了。”
  吃麻雀的注意了,麻雀毕竟是杂食动物,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麻雀的生活条件也在恶化,说不定就沾上点菌啊、毒啊什么的,你再吃它,岂不是自找苦吃?再说了,这盆子里的麻雀是怎么死的,无非二种情况:捕杀和毒杀的,报载已有人在用毒谷子捕麻雀,人食用的话都是有危险的,这可不是吓唬你哦。
  (李阳阳 贝楚楚)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07日 05:29pm 时添加 -=-=-=-=-
春天来冬天走,晚上来早上走,最近五六年都这样
梧桐那么多 麻雀偏偏爱上那十棵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海盐市民争论了多年,至今还理不出个头绪来,如果你能解答请拨82828110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09年08月07日 14:32:12     手机看新闻


“几万只麻雀又飞到海盐县人民医院门前的大树上了。”昨晚6点20分,接到读者报料后,记者迅速赶到现场。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麻雀晚上栖息医院门前的梧桐树有五六个年头了。
记者上网发现,其实这件事在海盐县早已不是新闻,围绕麻雀夜栖梧桐这一话题中的N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当地居民也争论了好多年。
五六年了
都是这么有规律
这10棵梧桐树系行道树,位于海盐县朝阳东路人民医院门前。昨晚7点20分,记者赶到此处时,并没有听到麻雀的叫声,也没有看到麻雀,但是通过地上留下的粪便,可以想见树上麻雀的数量之多。每一棵大树下都是白色的鸟粪,树下停放的摩托车、电动车也无一幸免,有的几乎被白色的鸟粪覆盖。一名女士一边用纸擦着摩托车上的鸟粪,一边抱怨这些麻雀实在是太烦人了。
记者试图晃动大树看看麻雀的数量,才发现这些大树根本无法撼动。最后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借助手电筒,记者才看到了上面白点相连的麻雀的肚皮,偶尔还可看到树枝的晃动。在人民医院工作了10多年的张医生告诉记者,这些麻雀每天晚上6点左右开始回来,在天黑之前全部上树休息;每天早上4点多钟,麻雀们又成群结队地离开这些大树。每年冬天树叶枯萎的时候,这些麻雀一下子就消失了,到了来年春天枝繁叶茂的时候,这些麻雀又回来了,最近五六年,它们一直这么有规律地生活。
提起傍晚麻雀归巢的景象,旁边警务室的保安刘师傅说:“可以用壮观两个字来形容。晚上大约6点钟,麻雀们开始成群地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西边和北边最多,每一群麻雀都在50只以上。”
至于麻雀的总数量,刘师傅说,估计有几万只。天黑之前到处是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天一黑麻雀们就不吭声了,估计睡觉了。
护鸟捉鸟
人与鸟的爱恨情仇
“现在都不敢捉了,一方面大家有认识,另一方面公安、城管管得也很严。”刘师傅的话道出了当地居民普遍的护鸟意识。“我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原来也看到有人用小网去抓,结果被城管队员发现了,后来又全部放生了。”
数万只麻雀一下子集中在10棵大树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居民黄先生说:“的确有些烦人,我晚上从这里经过,有好多次衣服上都沾上了麻雀拉的粪便。”居民马先生在这里摆了一个临时小吃摊,为了躲避这些随时可能掉下来的鸟粪,他不得不将小吃摊远离梧桐树。在附近开店的刘女士说:“每天晚上的时候,这些麻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确实很难受,不过时间长了,也习惯了。”
尽管大家护鸟意识比较强,但对不少居民来说,还是希望这些麻雀能够离开这里,甚至有居民采用放鞭炮的形式想吓走它们,但是并不奏效。也有人拿着竿子赶过它们,更是无济于事。
不过麻雀也有落难的时候,就是下大雨或者暴雨时。刘师傅说:“几天前,下了一场暴雨,因为羽毛被打湿了,飞又飞不动,身体又重,结果有好多麻雀掉了下来,在地上走来走去,看到这个样子,一些过路的人就去地上捡,有人一次就捡了50多只。当然也有人劝说不要伤害这些麻雀的性命。”
有N个疑问
期待你来解答
这么多麻雀年复一年地夜栖于此,在早已不是新闻的情况下,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疑问。其中最集中的疑问就是,海盐县城梧桐树并不少,它们为什么单单选择在这里栖息?而且这个路段也是当地比较热闹的路段,难道麻雀也爱热闹?
其次大家还关心生态问题。据当地人保守估计,这里的麻雀数量在3万至5万只。这么多麻雀每年要消耗多少食物?它们在哪里觅食?会不会吃海盐的农作物?每年要吃掉多少……
当然居民的疑问远不止这些,比如麻雀的寿命到底有多长?繁殖能力有多强?如此发展会不会麻雀成灾?
关于几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地居民也曾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有人说是因为当地居民比较爱鸟,有人说因为这里的树没有打过药水。
这种种的街谈巷议,始终没有一种能解答海盐市民心中的疑问。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欢迎拨打晚报24小时热线82828110来说说。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晚报记者 余延青 姜鹏飞 摄影记者 袁 正    编辑: 吴云青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07日 05:30pm 时添加 -=-=-=-=-
为麻雀平反


  作者:程刚、郭瞻予
  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神州大地曾经发生过消灭麻雀和为麻雀平反的事件。事件虽然只关系到一种常见小鸟的命运,但人们从中也可看出政治权势如果完全不顾及科学的劝诫,将会出现多么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情,并可能造成极为可怕的后果。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又称农业40条,其中第27条规定:“除四害。从1958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人民日报》1956年1月26日)麻雀从此被确定为害鸟,并被判处极刑,要全面彻底地予以剿杀。不久,一场群众性的围歼麻雀的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不少地区在运动中发生了偏差,有的地方规定了捕鸟定额,群众不管什么鸟都予以捕杀。亘古未有的大劫难降临到了中国大地上的玲珑可爱的小鸟身上。
  关于要不要消灭麻雀,生物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1956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大会期间,曾就消灭麻雀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实验生物学家朱洗在这次讨论会上首先发言,引证了许多国外的事例,用以论证说明应该慎重对待消灭麻雀问题。例如,1774年,普鲁士国王曾下令消灭麻雀,并责令每杀死一只麻雀给予6个芬尼的奖赏。于是人们争相捕雀,几年之中麻雀即被捕光杀绝,政府为此付出了大量奖金,而各地的果树也长满了害虫,不但结不出果实,连叶子也被吃光了,国王不得不急忙收回成命,并且被迫到外地运回雀种,加以繁殖保护;美国原来没有麻雀,自从麻雀被引进
  纽约和附近城市后,产生了明显可见的防止害虫的作用,因而受到美国人的欢迎;法国巴黎公园因经常保护麻雀,园林树木从中大受其益,有效地遏制了害虫为害的程度;澳大利亚为了扑灭果树害虫,也曾从国外引进麻雀。鸟类学家郑作新等人,也在讨论会上发言,对麻雀的利与害作了具体分析。讨论会上许多动物学家呼吁暂缓捕捉麻雀,并要求科学院组织人力进行专门研究,希望政府在没有得到科学结论以前不要轰轰烈烈地大搞捕鸟运动,至少要等调查清楚后再搞。这次会议以后,有些生物学家继续就此问题阐发各自的观点。
  1957年5月7日,《文汇报》记者还对正在中国访问的苏联科学院自然保护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家米赫罗夫进行了采访。他也认为,对麻雀的为利为害问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地点区别情况而定,即使“麻雀在田野间是否完全有害,也不能肯定”。可能是接受了少数生物学家的部分意见,1957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公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对除四害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但麻雀作为四害之一的“身份”仍没有改变。经过修改的纲要修正草案第27条为:“除四害。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里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纲要修正草案公布以后,不少城市并没有按规定停止灭雀,反而更加大张旗鼓地开展围歼麻雀的群众运动,其中尤以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为最。上海市于1958年发动了两次来雀战役。第一次于4月27日至29日进行,3天内捕杀麻雀88171只,获雀卵265968个;第二次于12月13日至14日进行,两天内灭雀598001只,因已过产卵季节,故无雀卵可获。北京市的灭雀声势更为浩大雄壮,1958年4月还提出了“苦战3天,彻底消灭麻雀”的口号,并于4月19日至21日开展全市范围的围剿麻雀的统一行动。中国科学院所在地的中关村地区也按全市的统一部署成立了捕雀指挥部,几乎人人上阵,当然也包括数量可观的科学工作者都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斗。
  那些坚持科学精神、主张灭雀应该缓行或主张保护麻雀的科学家,对纲要修正草案中有关麻雀问题的修改不彻底以及上海等大城市仍然开展灭雀运动自然会有别论和微词,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据理力辩。但是这些意见并没有对高层和最高层领导人士产生太大影响,毛泽东还是要坚持除掉麻雀。1959年7月10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中当谈到农业发展纲要40条要修改时,专门对麻雀问题强调了他个人的意见。他认为消灭麻雀虽然有人持不同意见,以至于麻雀成了大问题,但还是要除。政治领袖明确表态要继续除剿麻雀,号令如山,从者自然甚众。在我的记忆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小学生上学时手里拿着耗子尾巴和麻雀首级或双肢的情景,好在我当时尚未入学,无缘领受那样神圣的任务,不过在那种环境中生存成长的年幼无知的人,不大容易养成爱鸟的习惯,记得我在并没有什么“任务”和压力的情况下也曾伤害过小鸟,这恐怕不只是仅仅说一句“我今天对此事追悔莫及”就可以了结的话题。
  1959年,上海等城市和地区害虫大量发生,上海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灭雀的结果,因而要求为麻雀翻案,有人还认为,为麻雀翻案比为曹操翻案更有竟义。(参见:《生物学家对消灭麻雀的不同看法》,《科学简讯》,第28期,1959年9月26日)为了给麻雀翻案平反,1959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专门写了一份“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报告”的书面材料。1959年12月29日和1960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遵照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指示召开了两次麻雀问题座谈会,讨论了麻雀研究工作草案并酝酿成立“麻雀研究工作协调小组。”同年3月4日,由农业部、林业部、卫生部、粮食部、教育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虫研究所的代表共同组成的“麻雀研究工作协调小组”成立。
  就在这时,毛泽东主席终于为麻雀平反了。196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其中写到:“再有一事,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1960年4月10日下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大会通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只将修正草案第27条关于除四害的条文修改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此外,各条都不做修改。”至此,麻雀作为四害的帽子才被摘掉。
  麻雀虽小,却在中国引起了下至平民百姓、小学生,上至政治领袖的广泛关注,实属极为特殊的历史事件。从消灭麻雀到为麻雀翻案平反,前后历时4年,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本身就极富讽刺意味。消灭麻雀事件表面看来无疑是毛泽东的一次出于善良愿望的决策失误,但其深层含义却反映了政治权势对科学的蔑视和僭越,以及缺乏科学精神、科学修养不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是更为值得人们深思和反省的。
  (《知识的批判》辽海出版社2000年1月版,责任编辑:谢丹、徐桂秋、姬颖,定价:16.80元)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2月07日 05:33pm 时添加 -=-=-=-=-
与人为邻的麻雀(路边拾翠)
淼 淼 《 人民日报 》( 2008年11月8日   07 版)
  我喜欢麻雀,由来已久,也说不清为什么。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各种各样的鸟,伴随我长大的许多年里,城市的树木越来越少,鸟儿就更加罕见,只有麻雀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它们成群地落在地下,蹦蹦跳跳地觅食,让整个寂寥的空间顿时生动起来。如果没有鸟类,人类的生活总会缺少许多诗意。麻雀有着素色的羽毛,姿态像其他鸟儿一样迷人,叫声虽不如其他鸟儿悦耳,但更像生活的声音,让人感觉一种生活的和谐、宁静和安闲。
  城市里缺少报晓的雄鸡,清晨唤我起床的常常是窗棂上或院子里的麻雀,麻雀的鸣叫是和阳光一起洒落的。小时候住的是平房,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还有一棵杏树,家属院周围是一片田野,那些麻雀来来往往,穿梭于我家院子和麦田之间,并在我家屋檐下生息繁衍。总是于麦黄时节能在屋檐下或道路田间觅到幼小的麻雀,惊喜地捧在掌心带回家,然后精心地用饱含汁水的青麦粒把它们养大。有一年,将两只从屋檐下掏出的没毛的光腚麻雀喂大,竟然能把它们驯化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吹一声口哨,就能把它们从房梁上唤下来,停落在我的肩头,晚上,它们就睡在一只有着圆孔的葫芦里,葫芦里铺满麦秸,它们似乎非常满意这样的家。燕子虽然也与人为邻,但却是不能驯养的,这或许是燕子身份的高贵之处,但我更喜欢麻雀的温驯,喜欢它对人的信任、依赖和友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对于麻雀有了偏见和敌意,认为麻雀太普通,麻雀越是容易接近人,人就越是看它低贱。难以温饱的人类,还把麻雀看成同他们抢食的天敌,不觉中,人类也把自己降低成为一种争食的动物。我知道那些农人大多这样想,所以,他们就用稻草捆扎了假人吓飞麻雀们,还用箩筐布下机关,逮捕它们,甚至把它们拔毛油炸,做一顿美餐。小时候,我就曾面对别人一盘香气扑鼻的油炸麻雀,艰难而决绝地拒之。
  好多次,我望着麦田呆呆地想,何时,人类才能有足够的粮食来让麻雀吃、而不捕杀它们呢?人类为什么要把麻雀当成敌人呢?
  麻雀们绝不会想到,随着人类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改变,它们连一片藏身之瓦也难觅到了。
  父亲家门前的花园里有一群晚宿的麻雀,在每个黄昏时刻,它们陆续归来,停落在花园里那片竹林里,叽叽喳喳,好不热闹。那片竹林有十几平方米,长得高大茂密,遮天蔽日,很像一间绿色的房子,麻雀们选中了这里做它们的家,如今它们已在这竹林里度过了十几个春秋。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更加爱惜这些麻雀。每当黄昏来临,孤独的老父亲总是坐在花园里几棵果树下,燃一支烟,静静地听着麻雀们的叫声,在父亲安详的目光中,麻雀们的“叽叽喳喳”很像一群绕膝的儿女,吵吵闹闹的,又像夫妻间几十年的私语、争吵和拌嘴,这时候,我总是不愿打扰父亲,直到我做好了饭,喊他回屋。
6
发表于 2009-12-7 18:26:1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麻雀蛋

      麻雀拟人化,取象比类啊!
      没有取象比类,哪里会有美妙动听的故事啊!一切文化艺术离不开取象比类!自然科学方法能够离开取象比类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07:28 , Processed in 0.0556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