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让中医自由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6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让中医自由发展——访中医药学家周仲英
周老一谈到中医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第一次为周仲英先生怦然心动,是偶然读到他用以自勉的座右铭:“古为今用,根深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新葩。”
  这是周老作为一个中医人的人生准则,也是他多年治学经验的集中表现。
  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的周老,德艺双馨,饮誉海内外。走近他,你会体会到医学与人生完美交融的精妙境界,你会深刻感受到像他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
  半个世纪来,周老遨游于祖国医学的大海中,劈风斩浪,演绎着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激情版本……
  少年苦读 打下扎实理论根基
  周仲英1928年出生于江苏如东县的医学世家。因家乡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他自然先文后医,先熟背四书五经,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本草等医学典籍。
  周仲英虽深受传统文学熏陶,但在学医初始依然感到枯燥、茫然,难以领悟医理奥义,联系实际消化吸收。回忆这段崎岖道路。他把自己的学医门径归纳为“死读”:“我通宵达旦刻苦攻读,劲头十足,却读得糊里糊涂。尤其在背医经、脉经典籍时,就像老和尚坐禅,真是苦啊!”
  虽然求学艰难,但每当随父出诊,目睹急诊之转安,医学造福乡梓时,当良医的愿望就在周仲英心中油然而生。于是他矢志研究中医药学,日复一日勤学苦练,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
  “学医无取巧之门。”周仲英总结经验说:“主要篇章条目烂熟于心,到临床后就能触类旁通。”
  青年受挫 拨开迷雾悬壶桑梓
  为精研医学,周仲英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期望攀登医学新高峰。谁料因时局风云变幻,中医“风雨飘摇”,周仲英也饱尝了困惑、迷惑的思想磨难。
  1947年,国民党提出“中医没落,没前途”,要求“废除旧医”,并将中医排斥在中国文化殿堂之外;建国后,中医学界又掀起改造中医的潮流,要将中医改造成初级西医,中医受尽了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这些思想给中医药发展方向带来困惑和误导,严重干扰了周仲英的专业思想和信心。他重温当时的苦闷彷徨:“那段日子,我承受巨大的精神重压,常常夜不能寐,反复思索为了生存是否应放弃理想而随波逐流。”
  但每每目睹中医救死扶伤,造福百姓,周仲英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事实最具说服力,中医的医疗成绩让我明确了立场观点,于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周仲英从此拨开云雾,冲出误区,后悬壶桑梓,大展医技。
  壮年得志 医术医德闻名四方
  周仲英的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师古而不泥古,他认为学忌门派,在学说上主张不偏执一家之说,善于利用各家学说之长,从应用中求发展。他坚信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1956年从医学院毕业后,他一直战斗在临床第一线,一步一个脚印辛勤耕耘。
  上世纪80年代,流行性出血热在一些地区蔓延。面对这一死亡率高达80%的凶险疾病,许多医生都无能为力。为攻克这一顽疾,周仲英带领科研小组深入疫区。刚开始毫无头绪,救治方案收效甚微。周先生并不气馁,他从分析病期特征着手,综合温病、伤寒等各家学说,提出了系统性的治疗方案,使疗效得到显著提高,病死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治病救人时,周仲英对权势者、疾苦者一视同仁,从不势利。战疫功成不仅让他闻名四方,其高尚医德更传为美谈。周仲英从中意识到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大有可为,从此更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为中医内科急诊学做了大量奠基工作,成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开拓者。
  壮心不已 继续开拓医学领域
  周仲英禀学渊源,著作等身。但他仍感叹中医学博大精深,称其为“尚未开发的宝山”,并将自己即将出版的医事传略取名为“抱璞斋”,以示继续开拓医学领域,攀登新高峰的壮志雄心。
  近年来,周仲英一直关注中医的发展,对当下中医西化的风潮,他深感忧虑:“当前中西医学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碰撞,重西轻中在医学界大有人在。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学术观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才走进了从西医立场看中医的误区。”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医研究机构、高等教育都在发展,但临床效果不佳,真正掌握中医辨证治疗的精髓,坚持中医之道的人并不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中医萎缩的深层次危机。”
  “中西医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平行互补关系。”周仲英呼吁:“为中医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人物简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莜斋教授学习中医,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47年毕业后,悬壶桑梓。1955年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副院长等职。1983年~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医系主任。现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级中医内科急难症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中医学院、新加坡中医学院、美国波士顿大学骋为客座教授,多次被国外选入《世界名人录》。
  学术成就
  周氏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尤其在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和造诣。
  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坚持科研工作,以应用研究为主,后从事心、肺、肝、肾等多系统病种的临床研究。近10余年来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课题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部级课题4项。目前已完成14项,获省级以上奖8项。
  周氏在学术上不偏执一家之说,善于综合应用各家之长,从应用中求发展,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他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8年,理论、经验两臻丰富。临证对许多重危患者及疑难病证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的疗效,故声名远播,饮誉海内外。
  弟子眼中的大师
  周老家世业医,治学严谨。他医德高尚,对病人有求必应,除每周出诊六个半工作日外,对病人加号也从无怨言,甚至会因放不开病人而主动放弃一些社会活动。
  他对病人一视同仁,每份病历都写明病机,记录病情变化,并仔细保存,以便更好地系统治疗。作为关门弟子,我们深得周老厚爱,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得到照料和关爱,他是严师,是慈父,是带领我们积极向上,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力量。

2
发表于 2006-8-7 14:01: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让中医自由发展

下面引用由君竹2006/08/06 08:01pm 发表的内容:
“当前中医研究机构、高等教育都在发展,但临床效果不佳,真正掌握中医辨证治疗的精髓,坚持中医之道的人并不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中医萎缩的深层次危机。”
  
“中西医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平行互补关系。”
至理名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10:16 , Processed in 0.0505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