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便神奇的生物全息诊疗法——纪念张颖清教授蒙难一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11-2 09:04:45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jidesheng在 2005/11/03 07:05am 第 2 次编辑]


        简便神奇的生物全息诊疗法——纪念张颖清教授蒙难一周年

薛 圻 源

近年来,国人多能感觉到,虽然我们的医学知识越来越多了,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了,但同时也越来越容易患病了,看病也越来越难了,越来越昂贵的医疗费用也越发难以承受了,如果有一种简便易行的自我诊疗方法,能够及时自我发现和处理某些疾病,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人们少进医院,少花钱,同时减轻那些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医生们的负担,该有多么好啊!
值得庆幸的是,在当年的“下乡知青”张颖清发现生物体结构的中间层次单位——全息胚,并初步建立起全息胚学说之后,我们看到了这一希望。
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是艰难的,历来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成功。但幸运的是,理解、验证和应用这些科学发现常常并不难。全息胚学说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观察和实验证据之上,且普通人也可以验证的科学理论。正像日心说、进化论、大陆漂移说等许多伟大科学发现一样,全息胚学说初看也是不合常识的,而且也远非完善。但只要人们能够不带偏见地专心研读张颖清的原著,对其中大量的举证、分析和图例进行认真的思索,并进行认真的观察验证,则不仅能够清晰理解《全息生物学》的本义,而且会恍然大悟地认识到:这理应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生物体结构和生物的进化发展只能是这样的,全息胚学说的建立只不过是捅破了造物主的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而已。
对于全息胚学说和全息生物学,我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汪德耀教授曾给予公正的评价。他指出:
“建立在全息胚学说基础上的全息生物学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填补了生物学层次研究的空白。全息胚学说揭示了生物学若干新的规律,是理论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果说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了物种的种与种之间的绝对界限,是生物系统的进化论,那么全息胚学说就打破了生物个体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绝对界限,是生物个体的进化论。我认为:全息胚的发现,以及全息胚学说的提出同细胞的发现以及细胞学说的提出有着相同的、重要的科学意义。全息生物学已在医学、农业、园艺、兽医、植物组织培养、中草药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科学和经济效果;特别是生物全息诊疗法和全息定域选种法的发现对中医、针灸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必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息胚学说的建立,使得我们对穴位治病现象发生了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揭开了自然界又一层神秘面纱。实践证明,按全息胚理论取穴,针对不同的病症施行针灸、按摩、刮痧等中国传统医术,对于许多脏器性疾病是更为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施术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完全改变了传统经穴诊疗法凭世代经验积累传承取穴治疗的作法。更可喜的是:全息胚医学理论的正确性很容易通过个人家庭保健实践来检验。用全息生物学原理检查未知之病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若已知某人有某种处于发作期的疾病(特别是器官病症),具有一般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非医务人员也能根据全息诊疗法基本原理在患者全身多处相应全息对应点(即全息穴位)准确地预见并检测出明显的病理反应——“压痛”(某些处于“休眠期”的疾病,例如毫无外在症状的肝血管瘤,没有这样的压痛反应)。在这些压痛部位针灸或按摩,比在传统的经穴上按传统经验取穴治疗效果要好得多,常有神效。人体全息穴位的有序分布规律及其明确的脏器按序配位对应关系、同一脏器在不同长骨系统的对应全息穴位呈现的相同等比分位关系,既是张颖清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大发现,又是全息胚学说的自然推论,更是支持全息胚理论的有力证据。
人体体表“随机”出现的“压痛点”古人称之为“阿是穴”或“天应穴”,大多并不处于传统经穴位置。“阿是穴”的神效古人早就有所体验,但在张颖清发现全息胚现象并总结出全息胚学说之前,“阿是穴”的出现只能被当作一种偶然现象,可遇不可求,既无普遍规律可循,也无法弄清其形成原因,更不用说准确预见了。虽然古人曾有“以痛为腧”的经验认识,但由于大部分“阿是穴”的压痛面积很小,无的放矢的去寻找,使人无所适从,有时无异于大海里捞针,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一些,也无法区分和确认哪几个与所治病症有对应关系。故前人只将“阿是穴”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只有少数常出现者被总结为“经外奇穴”记录并流传下来。全息胚的发现,使得“阿是穴”不仅具有准确的规律可循,而且其形成原因有了合理自然的解释,并成为最合理可靠的诊疗依据。
对于一些非传染性、非创伤(或其它内外出血、充血、骨折、错位、感染、栓塞等)性及暂无生命危险的许多疾病,选择对应“全息阿是穴”按摩和针灸(非专业人员不宜)或刮痧,将成为简便易行、及时合理、安全经济的治病方法,如果有心去做,大部分人皆可掌握,如应用得当,会成为很好的辅助家庭医生。一些初期病症完全可以在自家利用业余时间自行解决之。例如,对于不严重的冠心病症状,在第二掌骨、前臂(间使穴至郄门穴)、胸大肌等部位的全息心脏穴位处施行按摩,常可手到病除或迅速缓解症状;有些令医院头痛或无耐心治疗的慢性病(如过敏性结肠炎)可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全息穴位按摩(需合理的手法和力度),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人们还可以很容易地体验到:对于心脏病,左侧肢体的对应全息穴位的压痛感明显强于右侧,上肢明显强于下肢;对于肝胆病,右侧肢体的对应全息穴位的压痛感明显强于左侧,同侧上下肢则相当……这正是全息胚学说所揭示和预测的必然现象之一——全息胚遗传势理论的自然推论,利用全息胚遗传势理论对植物进行定向培育和育种,在农业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前人早就发现玉米穗中部的种子特别高产,但不知其原因,全息生物学不仅对此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预言了不同作物高产选种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并得到了广泛的试验验证。
     虽然生物全息诊疗法一再显示了其神奇的效力,但远没有得到深入的探索和广泛的应用。其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不可能是万能的,如前所述,对于创伤性、出血性、骨折等,生物全息诊疗法显然是不适用的(其禁忌和注意事项同传统刮痧、按摩、针灸疗法)。全息诊疗法更不能代替体育锻炼和性情修养,因“七情六欲”对人体的伤害速度和程度往往大于任何治疗方法的治疗康复速度和程度。而且,全息诊疗法归根到底是利用了人体本身的机能和潜能,其治疗原理已由全息胚学说的第一、二类交叉免疫反应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而第一、二类交叉免疫反应能力是因人、因时、因病理、因病程而异的,也会因某些原因受到损坏。因此,像所有治疗方法一样,全息胚治疗的效果有着明显的个体和年龄差异,一般说来,年青体健者比年老体弱者易见效,病程短者比病程长者易见效,病情较轻者比较重者易见效,针灸比按摩刮痧易见效,手法得当经验丰富比手法不得当缺乏经验易见效。
此外,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且都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控,而内分泌系统又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的内分泌腺都有自己的所在位置,因而在各次级全息胚上也有自己的对应全息穴位,其全息穴位与所控器官的全息穴位也不重合。任何层次的内分泌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应器官和系统并间接影响其他器官和系统,引起各种症状,而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各种机能的协同、拮抗等作用以及人体免疫等系统的综合作用,常使得疾病症状与原因之间的因果链变得复杂。由于疾病的前因后果涉及的所有失常器官都会在各自相应的全息穴位上出现压痛反应,因而仅在症状明显的器官所对应的各全息穴位处施治并不总是有效。这显然是因为疾病的“始作俑”器官并不一定是表露症状最严重、最明显的那些器官的缘故。既然自我感觉到的疾病症状常常不能真实反应病因,仅“对症施治”,效果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故从理论上讲,同时还要“对因施治”。病症相似而病因不同,选择的全息治疗穴位也应不同。
由于全息胚学说揭示了疾病与体表压痛之间关系的本质,使得非医务人员在许多情况下(包括没有条件去医院或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处于两次定期查体之间又无明显疾病症状等情况),可以放心地采用一种“模糊”的全息按摩健身法,自我和在家庭成员间开展相互诊疗及健身活动,这种模糊方法实际就是尽可能找出体表全部“阿是穴”,按轻重缓急分批“消灭”之。具体做法(仅供参考):用拳头的凸起部位(如掌指关节)在后背(颈椎除外)、肩胛骨、髂骨、四肢这些全息穴敏感部位进行力度适当的全面叩击检查(骨质疏松者需谨慎。某些凹陷部位需辅以按压法检查),找出几乎所有的压痛点,再以适当的次数和疗程对这些压痛点用松握的拳头的凸起部位以适当的力度和弹性击打(某些凹陷部位需用按压法)。如压痛点过多,可按压痛的程度以先重后轻的次序分批施治。能在不了解或不深究对应关系的情况下有效缓解和治愈某些自己未查觉或医院未能查出的疾病,还可能使某些现有条件无法发现的早期疾病在人们不知晓的情况下被消灭。虽然这不符合张颖清教授主张的“少针穴准原则”,但实践证明确实有效。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的全息生物诊疗技术和理论远未得到更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发展,基本还是在初步的应用层面上摸索扩大适宜范围,积累临床经验。例如,人体全息胚在层次上的划分目前基本停留在表面化和粗略化的示意阶段,不适宜悟性不强的非专业人员自我诊疗参考。应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像足反射疗法图谱那样的人体各全息胚的器官对应区界图谱。如果进一步仔细研究骨骼与骨骼、肌腱与骨骼之间的联结关系,不仅会明确更确切、更分明、更细化的全息关系,还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原本看起来似不符合穴位全息律的许多传统经穴其实是符合穴位全息律的。由于张颖清首先由第二掌骨发现了穴位全息关系并进一步发现了全息胚之间“异极对接”的基本规律,又将实际上属于腓骨全息区传统经穴体现出的全息分布关系所显示的小腿“极性”方向推广到整个下肢,导致股骨节肢和足部以及属于胫骨全息区部位的全息胚极性标示发生了“颠倒”错误。实际上,小腿内有胫骨和腓骨及各自对应的肌腱,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全息胚——“胫骨全息胚”和“腓骨全息胚”。对于胫骨全息胚,其“极性”是远心端为“头”,腓骨全息胚则相反(近心端为“头”)。因而,不能简单将“腓骨全息胚”的“极性”关系推广至整个下肢。发生这一局部错误的另一原因可能是从表面看来股骨节肢是从躯干下部长出的。而实际上股骨节肢是从髂骨全息胚“头侧”长出的,而髂骨又是从骶骨全息胚“头侧”长出的,因此髂骨是从脊椎这个“树干”上生出的第一级节枝,而股骨节肢又是从第一级节枝上生出的第二级节枝,其远心端的“极性”理应为“头”而不是“肛”。此类局部错误虽不影响全息胚学说总体上的正确性(而且恰恰需要用全息胚理论本身去纠正),但确实影响了生物全息诊疗法的诊疗效果,以至于一些应用者因在腿部实际上属于胫骨的全息区测不到张颖清原著标示位置的“全息穴”的压痛反应而对人体“穴位全息律”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但由于多年来张颖清本人及大部分从事全息诊疗的医生一直满足于积累经验最多的第二掌骨全息诊疗法的诊疗效果,因此,没有仔细研究、纠正和完善此类问题。
但人们不该因此而求全责备,个人的精力和认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全息胚学说诞生以来曾开过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赫胥黎、中国生物学家汪德耀等科学家和原国家卫生部的肯定,并在许多国家和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未得到国家高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和更大的支持,国家未能像组织研究其他重大科研项目那样,集中一批优秀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合力攻关,因而全息生物学未得到应有的惊人发展。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没有达到应有的广为人知的程度,甚至没有在生物学界和医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推广。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科技体制上的重大缺陷。对全息生物学这门涉及众多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现、发展,需建立在对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病理学、中医学、现代西方医学、人体解剖学、骨骼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发育生物学以及生物进化、生物重演律、生物相关律等自然规律和现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显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实现。在中国,则需要国家权力部门的组织和全力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全息胚学说中的“全息”与全息摄影中的“全息”在意义上有本质的区别,也不简单等同于遗传信息。如果混为一谈,会造成对全息胚学说的极大误解。另外,曾有人由《全息生物学》引申出了五花八门的“《全息××学》”或“《××全息论》”,这些《全息××学》、《××全息论》多为似是而非的思辨性文章,既无可靠的事实依据,也无法进行实践检验,因而,这些《全息××学》、《××全息论》决非《全息生物学》的发展,实质上与《全息生物学》毫无关系,读者需注意鉴别,且勿由此对《全息生物学》产生误解。

不幸的是,正当张颖清多次受邀演讲于瑞典学坛并获具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国际生理学及医学权威高度评价后不久,第三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正在美国召开之际,国内某“学术权威”突发“绝招”,一手遮天将这门正在造福人类的新兴学科打入伪科学之列。狭隘与虚伪、傲慢与偏见,伴随着对科学发现规律和科学史的愚昧无知,致使一位伟大却又处于弱势地位的学者陷入绝境,心身俱毁,于2004年10月20日含冤去世。事件发生之荒唐及其所暴露的严重问题,令人震惊和寒心,并将使我们的时代和中国科学史永远蒙羞。
历史上,西方曾发生许多科学蒙难事件。例如日心说、进化论、非欧几何、大陆漂移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吞噬细胞理论、集合论、电离学说、孟德尔遗传理论等伟大科学理论的建立都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有的科学家因其科学发现长期得不到承认和屡遭挫折而抑郁成疾甚至英年早逝。历史上许多科学蒙难源自学术权威的压制,特别是出自无名之辈的科学发现,更易遭到嫉妒、傲慢与偏见的本能抵制和打压。而像张颖清冤案这种由政治手段跨学科干预造成的科学蒙难事件,在世界科学史上则是空前的。
如果我们理解了《全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并具备基本的逻辑学知识,再去看一下被那位“学术权威”所利用的《全息生物学质疑》一文,就不难发现:质疑者根本不了解《全息生物学》的内涵和主旨,不仅将其立论建立在对《全息生物学》望文生义的曲解之上,而且对自己用作评判工具的逻辑学的基本结构规则和应用条件都没搞清楚,用毫不相干的机械教条,驴唇不对马口地去攻击一个经受过无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而且对全息生物学大量的试验和观察证据及应用成果避而不谈,完全是在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地玩弄文字游戏和诡辩术。
例如:对于张颖清的“生物体结构三定律”之一的“生物全息律”,那篇质疑文章先是自以为是地断言:“生物全息律是通过三段论推出来的”,再把张颖清对“生物全息律”涵义的概述一节断章取义,摘取其中的三个句子,一口咬定那就是“生物全息律”的“三段论“推导过程,然后便煞有介事地套用其“逻辑常识”大批特批起来。
众所周知,“三段论”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而“生物体结构三定律”像许许多多的科学定律(如:生物重演律、牛顿定律、库仑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一样,是从大量观察和实验证据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客观规律,岂能由简单的“三段论”推导出来?其正确性也只能依靠实验和观察数据来验证(或由可能进一步发现的更基本的定律推导验证),又岂能用简单的“三段论”来度量?。张颖清从未用什么“三段论”推导过他的“生物体结构三定律”。如果非要说“生物全息律”的提出过程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关系,也只能说与“演绎推理”的逆向逻辑——“归纳推理”有关。用“三段论”推导任何学科的基本定律都将是“南辕北辙”,贻笑大方。怎么我们的两位堂堂中科院院士连这点中学生都具备的基本逻辑常识都没有呢?一篇由低级错误堆砌而成的文革大批判式文章,竟能让大名鼎鼎的“科学精英”如获至宝,不加任何甄别,不作任何调查,不容任何分辨,不经任何程序,匆匆拈来做为砸向一个基层学者的闷棍。此等既违法理又悖人伦的霸道行径,能在当今中国堂而皇之地假“反伪”之名而行,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浮躁之风使得这些“科学精英”失去了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则定是人类本性借科技体制漏洞在导演一场逆向淘汰的历史悲剧。
近日,那位专业反伪院士接受晨报采访时说:“我没有写过关于他(张颖清)是伪科学的文章,最早对他这一理论提出质疑的,是邹××院士。我所编著的《伪科学曝光》编进了邹推荐的相关文章——我介入伪科学有一条原则:不是我(所研究的)行业中的事情,我都要问专家。像生物,我就要找邹承鲁和方舟子,他们说的我相信。在张颖清之前生物学上没全息这个名词,我觉得他对全息这个词在生物学上的概念没做任何解释。”
请注意这位院士的话:“我觉得他对全息这个词在生物学上的概念没做任何解释。”如果这位院士稍微读一点《全息生物学》,就不至于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学术楷模的院士级科学家,连原著都懒得看一眼,凭“觉得”和道听途说就匆忙下手了,真令人惊讶,仅仅是出于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吗?

张颖清蒙难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学界特权与政界特权同样危险。文革的惨痛教训似乎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当国人不愿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而习惯于盲从“大人物”或所谓权威的时候,当棍术介入学术的时候,当规则无力约束人类本性的时候,当自发的个人行为可以取代法制的时候,当诡辩可以取代实践检验的时候,当政治资本能够成就学术地位的时候,当特权可以不受约束的时候,多么荒唐和残酷的事情都会发生。
张颖清教授殉难已经一周年了,在官本位的科技管理体制下,有实力为张颖清冤案拨乱反正的大人物们都在忙“大事”,无暇理会这一事件。山东省省长曾明令的调查工作正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只能是不了了之。而某些沽名钓誉的投机分子还在利用人们的盲从,公开撒谎、指鹿为马、贼喊捉贼、蒙蔽公众,继续把脏水泼向《全息生物学》和含冤而去的张颖清教授,欲使其“永世不得翻身”。而中国众多的生物学者和医务学者及许多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装聋作哑。这不仅是张颖清个人的悲哀,更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更需引起注意的是,围绕《全息生物学》的真伪在网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方意见,其发言者的显著共同点是:谁也未看过张颖清的原著,对全息生物学没有基本的了解,其判断依据或是先入为主地来自那篇荒谬的质疑文章或其他道听途说,或是依据对某些东拼西凑而来的个别语句的误解,也有的是凭对“大人物”的盲目信任,还有的是凭偏见产生的本能反感在跟着感觉走;以“在网上查不到国外权威的评论”为否定理由者有之,以“不符合其他理论或教义”为否定理由者亦有之。唯独没有的就是对实践检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验证科学理论的最重要手段——实践检验,显然已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只想根据支离破碎的、甚至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网上信息,靠咬文嚼字,死搬教条来判断一项科研成果的真伪,而且默认某些人以目无国法的文革手段去搞轰轰烈烈的所谓反伪运动,这种极左思潮不能不引起亲历文革劫难的人们的忧虑。巴金先生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声音已随着他的逝世被人们淡忘,但文革的教训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历史悲剧之所以能被不断重演,是因为后人不能从前人那里真正吸取教训。笔者在此提请那些追求真理,热爱科学但未认真研读过《全息生物学》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未亲身经历过文革的年青朋友们,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说法(不管是谁说的,也不管那些说法看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当然也包括本文),真正可靠的是实践检验。对于《全息生物学》这门本来就出自实验和观察证据的学科来说,用我们自己的眼去观察,用我们自己的手去实践,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判断,是不难做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惘和上当受骗。
愿张颖清教授安息!

2
发表于 2005-11-2 22:34:34 | 只看该作者

简便神奇的生物全息诊疗法——纪念张颖清教授蒙难一周年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疗效是检验手法概念的标准!
真金无需镀,镀金难是金!愿张颖清教授安息!


-=-=-=-=- 以下内容由 李民2005年12月08日 08:18pm 时添加 -=-=-=-=-
四维立体针法假说研究与临床全息及半息效应
李民   
(陕西华阴市华山立体针法研究所  714200)
摘要:立体针法假说与临床效应.目的:针法机理相同; 针刺部位不同,均可达到同一病灶的四维立体空间结构相对关系的信息控制效应;方法:分别利用头部或者利用同侧手部治疗同一病灶不适症状;结果:头部利用立体针法可达到调整人体整体所包括的若干部分系统,所包含的四维立体空间结构相对信息控制的治疗目的,利用手部应用立体针法治疗其对应结果,达到正好是整体四维立体空间结构的同侧面的四维立体空间结构相对信息控制被治疗目的;结论:四维立体针法长期临床应用表明:因为整体四维立体空间结构在头皮部表现是人体整体四维立体结构相对关系的整体缩影:”立体头针”临床治疗效应与整体结构呈现着绝对性关系,即全息四维立体结构相对关系;立体针法在手部应用效果与同侧面效应呈现着信息控制的绝对性关系;与整体结构相对关系呈现为左右平分正好是整体缩影一半信息被控制的结构关系;所以”立体手针”的效应属于半息四维立体结构相对关系;
自从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以来,它在各个研究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好多问题如果不在相对论的背景下来讨论和处理,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在这里只是利用了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用它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去追求完整、系统的论述。所以有必要对其基本思想和主要结果做一相对概括性的论述。
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属”谓之“阴阳”.整体结构是由阴与阳两属性因素相对之间联系性的一维性结构形式相对的统一组成;
现代有形空间结构概念认为,物质整体有形空间结构是以三维性结构形式表现着;
传统阴阳属性整体结构形式本身就包含现代空间整体结构的三维性结构形式,不过传统属性有形结构概念,是以阴与阳两属性因素相对性(前后\反正\正负等)两大对立面分别的各自相对的上与下(高)和左与右(宽)二维性空间结构形式表现着.
现代空间结构三维性结构形式里面本身也就客观地寓于存在着物质的两大对立面属特性(前后\反正\正负等)即阴阳属性两因素之间联系性的”一维性”属性结构形式存在着;
利用传统与现代不同结构概念的兼容形成“四维立体结构概念假说.”, 应用于临床针刺定位及毫针刺激治疗,逐步形成“四维立体结构针法”简称“立体针法”.由于应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立体头针”“立体手针”“立体耳针”等立体概念针法。.
立体针法假说在头部的定位及应用结果表明:以生理解剖学冠状点(即冠状纹和顶骨纹相交点)和人字点(顶骨纹和枕骨纹相交点)之间的”中心点”为圆心:在直径20 厘米圆面积的有效范围内,它不但包括着阴阳整体属性结构的前阴后阳两属性因素之间的“一维性”及(上阳下阴、外阳里阴、后阳前阴等)相对属性有形结构表现的方位相对属性,而且它还包括着人体整体结构的有形空间三维性结构形式组织结构,以及系统相对之间的控制与信息相对关系;表现存在着与整体空间结构相对的上与下(高)、左与右(宽)、前与后(长)“三维性”结构形式;
阴阳属性两因素之间的一维性“属性结构”与物质有形三维性"空间结构”同理;均表现着无限可分性及方位相对性与方位的绝对性;立体针法机理其中利用哲学辨证“相对与绝对”概念对相对部位与整体及相对方位的结构概念之间相对关系.认为相对部分是绝对性整体的分化现象,呈现着彼此相对性关系;整体是相对部分的合成结果,所以整体呈现着绝对性关系.例如:头部是没有相对的(无条件的),所以头部呈现着与整体结构概念相对关系的绝对性.所以“立体头针”在头部分的毫针刺激表现是所谓的“全息效应”结果。手有左右之分,所以两手之间呈现着与相对整体结构之间(所谓对侧面)的相对性;“立体手针”在该手的同侧面毫针刺激效应呈现着绝对性,而治疗对侧面效应呈现着相对性,所以“立体手针”在手部位毫针刺激应用,它与整体结构呈现着相对的“半息效应”结果.
“立体针法”机理在头部的定位划分认为是,:头顶部的直径20厘米的有效范围内,集中以“整体缩影”表现着该整体有形空间结构的四维性结构形式。应用“立体头针”其效应可通达整体有形空间结构的任何一部分,其精确度可保持在2厘米甚至1厘米以内,可达治疗整体疾病目的.(例如:喷门癌病灶的上下焦交际处正中疼痛,可在冠状纹与顶骨纹结合点后面5厘米的疼痛反应点,用二寸毫针向鼻子尖方向串通.有立竿见影效果.,咽喉不适可用一寸毫针前后串通冠状点等)所以说:“立体头针”的应用与整体四维空间结构的相对关系呈现着“全息效应”结果!
“立体针法”机理在手部的应用定位与临床效应结果验证表明,手是以同侧面 (半个“矢状缩影”)空间结构的四维性立体结构形式表现着,所以说“立体手针”在临床应用的客观效应表现与整体结构相对的左右平分的“一半信息”表现着,所以,称之为“半息效应”。(例如临床应用与同侧躯体以及上下肢体病患\面瘫,牙疼痛\五十肩\某手指疼痛等的治疗与效果) 所以说,“立体头针”在临床应用结果是”全息概念”因为它的表现客观表明反映着“全息效应”;“立体手针”在临床效应则是不同传统概念”全息概念”,所以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半息效应”的”半息概念假说”。
“四维立体结构概念针法”是一种无传统特定”穴位”概念,“位”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某部的上下与左右相对的”高”和”宽”二维结构组织形式的代词,所以属于二维结构组织形式概念,“穴”理应属于四维结构组织形式概念,因为如果把某“穴”无限放大它必然同样会呈现着阴与阳、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的相对性及方位属性的有形空间的四维性结构形式。因此某“穴”本身就是一个某部四维空间结构形式组织的特定代词,所以”四维立体针法”认为人体无处不是”穴”,处处是”穴”的无特定”穴位”概念的”无穴位”概念!
经过长期验证表明,该针法假说的所谓科学性来自于的长期临床可行性,来自于针刺取位与临床效应相对满意效应的可重复性。因为不管中医还是西医的任何手段的方式方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都是为争取相对理想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提高为患者生活质量服务的!
陕西华山立体针法研究所    李民
陕西华阴市岳庙街岳西115号邮编714200电话0913-46102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9 17:27 , Processed in 0.1106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