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应邀对国家卫生部的报告(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0 20:5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中 医 院 技 术 与 设 备 问 题
提到“设备”,当然指的就是以B超、CT等为代表的洋设备了。洋设备也是各级中医医院设置的标准化要求之一,而各中医院由于对中医真正的形象和本质找不到北,为要炫耀门面,并藉以生财,当然都争先恐后地热衷于添置各种现代化的洋设备,似乎只有洋设备而且只有“大的、齐的、高价的、进口的”洋设备才是中医院办得优劣、高低、成败的标志。
中医需不需要设备?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中医。中医是大医学,原本包括上医学和下医学两个部分。上医学治无法查诊的气质性疾病,下医学治能与查诊的形质性疾病。气质性疾病自古被称为未病,而形质性疾病被称为已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防患于未然地治未病者视为上医,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亡羊补牢地治已病者视为下医。上医治病必一见知病、出手即效,但往往给人以神乎玄乎的错觉。于是在实证科学昌明的今天,上医因似乎离现代化、离科学形式太远而在主流医界迅速走向衰落,下医代之而获得重视。中医只得随顺潮流,与时俱进地竭力摆脱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一支笔头 、一根针、两把草”的原始形象,不满足于“一碗苦水”的服药方式,更不再死死守拙于超前诊断的望、闻、问、切传统四诊之法。
中医需要设备看来是必然的了。那么中医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设备呢?是心电图机、X光机?还是B超、CT?显然首先都不是。众所周知,那些地地道道、大大小小的洋设备是顺应纯技术性的西医而产生的,适于西医,是西医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就是西医的手与眼,离了它们,西医找不着北。换句话说,西医医院技术的高低主要不是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洋设备。洋设备普通一般,则医院的诊疗技术平平,反之洋设备高、精、尖、贵,医院的诊疗技术相应也就高超。因此一个西医医院洋设备是否进口、高价、大与齐,便成为其级别水平的标志。这些洋设备当然也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补充,但要作为中医的重点,那可真是把中医阉割了。中医人都热衷于仪器查诊,并以西医的数据为标准,对一旦查诊不出所以的疾病,所谓未病,也就茫然无措,无从施治,结果沦为了二流或三流西医,中医院于是丧失了中医医院的实质。
江苏干老(祖望)1994年在《蚁穴应在大好形势中找》的著文中揭露,他“经常出访各地第一流的中医院,常规接待仪式上负责人的介绍,就是突出拥有几百万美金、几十万美金的进口最新医疗器械。独独不敢说我院的某老擅治某病、某老专治某病,十拿九稳,居全国领先”。四年之后的1998年他又在大陆没人敢采用的《还我真面目》的著文中就同一问题再度揭露说,20年中他“跑遍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参观了无法计数的大小、公私中医院。早已西化的台湾不谈。每当在进门第一事的迎宾座谈会或迎宾仪式上,书记或院长介绍院况时首先千篇一律(从来没有超越出‘一律’之外的)要介绍洋设备,要特别强调出大的、齐的、高价的、进口的,似乎只有洋设备才是中医院办得优劣、高低、成败的标准”。
其实中医并不需要强加于自身的洋设备,因为那实在不适于中医总的诊疗路子。《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等对各级中医医院基本设备的洋化要求,出发点或许真的在用心良苦地为了让中医摆脱原始而步入现代化,但其客观上却使中医迅速西化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医作为大医之终被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注定成为不可避免。于是中医院也就肯定不会成为中医医院。
中医要现代化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医现代化不应是西医化的现代化。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认为如果不想让中医被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除了从学科内涵上要给以应有的尊重外,首先从设置上就不要要求一味盲目地置备各种洋设备,其次要鼓励大力研制和购置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的现代化中医设备。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的现代化中医设备似已有开发和运用,比如智能诊治专家系统,数码影像诊断系统,诸如此类。这些设备正是传统中医原理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既是真正现代化的,又是适于作为大医的中医的。各级中医院应当引入这些设备。此外,不可忘了中医在民间还有很多原创工具有待充分利用。但传统工具也好,现代设备也好,没有善于利用的人又有何益?何况真正的中医(人)不一定都需要用。还是干老(祖望)说得好:“中医院真正的财富是真正有本领的中医,绝对不是只要拿了钱谁都买得到的设备。”(《蚁穴应在大好形势中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9 17:27 , Processed in 0.0749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