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3-6 12:5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下面引用由99812007/03/05 09:45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只是尊重理论,那么中医学只能到经典为止!这是中医学研究普遍存在的通病!
如果是尊重理论所指的对象,中医学的前途无量!这是中医学研究普遍面临的困难!
如果此止非所指,理论还不如一张白纸.哲医先生所举例的经纬线,不是指归指,而是有所指.即,相对于物所指,只不过非物之名.如果去掉经纬线"指"的功能,名(物)不能被指称,在某些情况下,所表达的事物是有缺失的,不完整的.
"指"的功能,是以具体的"物"为前提,这是必须的.当然,"指"的功能是物之"意"的表达,有着引绳以持曲直的作用.脉、肉、皮肤等(名)同状,但是位置不同,就某些功能而言,就需要指称。以经而理(名),如路线是个纲(指称),纲举目张(名称),线为指,目为名,相同的物比如说脉(名),在不同的位置,需要“指”加以确定,在中医这是分辨具体事物的法则。实证论者,脉为实物的共名,更多的认识脉(名)的一致性,即,共性。否认指称的存在价值,实际上就现代医学理论来讲,在没有完全阐释以前,指称也是必要的,只不过实证论者无法忍受。
就以上问题,我不认为谈的十分清楚,在此,只想说明的是,经络是先有生成(物),才有指称(经络),而指称与物其名的内涵有所不同。《阴阳离合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脏腑之名)其故何也?”实际正是指称区别于名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即,数之"名",可十、可千,推之"指",可百.可万,然其要一也(物、人)
谢谢哲医先生的提示,我对经络的认识,可能与先生的理解有互补。尤其是在往下的理解,有时间我会发贴的.
52
发表于 2007-3-6 16:3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这个贴子最后由9981在 2007/03/06 04:43pm 第 1 次编辑]

对待经络以及中医学,应当保持广义的态度。不论“指”还是“无所指”,都离不开一个基础,即生命现象的客观规律。《黄帝内经》更多的是论述这个客观规律在自然天、地、环境以及人体上的表现,即《黄帝内经》本身。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发现”。
同样的,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黄帝内经之未见”是客观存在的,而《黄帝内经》并没有将这个规律全部揭示开来,就好像大学课程不需要重新讲解小学课程一样。这个未见在古代是常识一样被人们接受,也许失传了。它就是生命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现代医学、中医学都对其进行着不同的探索。
止步于经典无异于局限自己。
尊重理论所指的对象,中医学的前途无量!
53
发表于 2007-3-6 19:02: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59楼引用50楼的话,有点文不对题,向9981致歉.不过,您是9981,我只是339故不敢言止步,您说"尊重理论所指的对象,中医学的前途无量!"我非常赞同,再次向你表示歉意.
54
发表于 2007-3-7 08:3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站在网友的肩膀上。“无”先生不必歉意,网友之间的争论就是比巨人的肩膀还要伟大的人梯。
55
发表于 2007-3-7 10:4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总体来说,我对哲医先生的观点不敢苟同。
哲医说:“经络是古代医家创造的,探讨经络离不开典籍。”事实应当是,古代医家发现了经络穴位,典籍只是对经络穴位的客观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黄帝内经》“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就是对经络穴位与自然规律之间关系的准确描述。
其中的合指相互同步的意思,即经络穴位是由场编织形成的,也就离不开相互作用力;
应指呼应、谐振的意思;
有指存在的意思;
建指形成的意思。
大意如下:人的生物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是同步的,身体里主内的五脏可以受到外界的五音、五色、五时、五位等的影响(场编织的各种状态参数),身体内卫外的六腑与外界的六率是对应的,两者共同在身体上形成经络诸经。由于受场编织的制约,经络必然与自然界非线性循环的变化同步,这些变化是以慢周期的时间为表现,反映的是引力场、电磁场的非线性循环。所以,五脏六腑与自然规律是同步的、对应的!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4:31: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下面引用由99812007/03/07 10:42am 发表的内容:
总体来说,我对哲医先生的观点不敢苟同。
哲医说:“经络是古代医家创造的,探讨经络离不开典籍。”事实应当是,古代医家发现了经络穴位,典籍只是对经络穴位的客观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黄帝内经》“人之合 ...
9981先生你好:
《难经》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假如经络不是古代医家创建的。那么,在以上原文中,“圣人图设沟渠”一句,怎么解释?何谓图设?还有,“圣人不能复图也”,怎么解释?何谓复图?
   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假如经络不是古代医这创建的,那么,在以上原文中,所谓“上古圣人”,是指古时代的医生。所谓“论理人形”,是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列别脏腑”,是依次排列脏腑与各经的归属关系。所谓“端络经脉”,是观察络脉和经脉,所谓“会通六合”,是结合或参照六合的理论,所谓“各从其经”,是分别归属于各经。请问,这几句话联在一起,你不觉得矛盾吗?若如先生以上解释,怎么样才能实现“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既然前面已经有了络脉和经脉的称谓,又怎么会“各从其经”呢?作为中医学的一代圣典《黄帝内经
》,总不至于把前面所说的络脉和经脉再让其各从其“经”吧?
57
发表于 2007-3-7 17:04: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先生在博览古籍方面的造旨,我无法望其项背,惭愧。这是我半路出家的弱点。
关于这个问题,对于设沟渠,以利于水道通利,这确实是“圣人”所为,当然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体中的经络以及奇经八脉则是客观存在,在其他生物活体中同样存在着独特的经络体系。这是因为经络表达的是细胞有序状态之必然。古医圣人发现了它并对其进行描述,而不是因为古医圣人创造了它,它才存在。这是我与你之间的差别。
当然,对于其名称来说,确实是古医圣人所创造,但如果我们将这些名称用其他来代替,而所描述的是同一事物的话,名称虽有差别但规律是一样的。这又不是创造。
“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只是一个比喻,比喻经络就像沟渠一样是传递“气血”。没有沟渠洪水将溢出,成为泛滥之灾,土地则失去有序性,不能进行耕作。只有合理的沟渠的存在,水道通利,土地才能保持有序性,及耕作的功能才能维持。其中的关键是状态的有序和维持。“图设”就是指“规划设计和实施”。

“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比喻泛滥之灾已经形成,圣人再怎么“复图”(规划、设计和施工)也难以回天。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就是古医对人体客观存在的规律进行描述的写照。
“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是对自然规律与人体内在的规律进行结合,从而得到会通与对应,即从其经。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7:2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回9981先生:
如先生跟贴所言:“‘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就是古医对人体客观存在的规律进行描述的写照。”这是不对的,这不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客观存在的规律进行描述的写照。而是古代医家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对人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所谓“论理人形”,即是对人体进行研究。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8:4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7/03/07 06:18pm 发表的内容:
想从我的肩上登高,你得象我先退一层皮才中.
呵呵,董先生果然深有感触,了不起。
60
发表于 2007-3-7 19:4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经络之谜的钥匙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3/07 07:54pm 第 1 次编辑]

9981先生探寻中医的思维灵活多样,精神可嘉。然而只以求实之法探中医之源实为惋惜,此皮非退不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8:12 , Processed in 0.12373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