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代肖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2-13 23:33:2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2/13 02:42pm 发表的内容:
要論經絡
得跟道家學學
逸湘终于承认是道家(道士)了!这样很好!说明逸湘有错必改,好样的。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09:27:43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总之,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即天人相应)的。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等推论是正确的。
或问:如此说来,至今公认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大多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吗?
答案是:据以上所述,除非认为经络与循环和淋巴无关——即经络不运行气血,而且确实是现在根本没有认识到的天人相应构造,只能说多数经络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与动静脉走行相符。
至于《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更是错误的。按照现代循环、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内难更不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
笔者以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证明人体有传统的经络分布体系。
  也许,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局限性还不宜全盘否定。
  但是,就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当代哲学思想来看,应该及时的对它进行扬弃。否则便没有新理论出现,科学再无法进步。
关于《内经》时代的经络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笔者在旧著《内经时代》(198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刊)第十二节中曾有较多讨论,结论大体如上。因为篇幅很长,不再引用。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旧作。
53
发表于 2009-2-14 11:49:33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醉翁2009/02/13 11:33pm 发表的内容:
逸湘终于承认是道家(道士)了!这样很好!说明逸湘有错必改,好样的。
道家與道教分不清的人
最好莫學中醫
54
发表于 2009-2-14 11:57:0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笔者以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证明人体有传统的经络分布体系。"
還請多看看別人的研究成果
55
发表于 2009-2-14 12:03:1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经络非现在的科学可证,非读书可知,争之无益。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5 09:45:42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孙清连2009/02/14 00:03pm 发表的内容:
经络非现在的科学可证,非读书可知,争之无益。
和鬼神一样,信之则有,不信则无。
57
发表于 2009-2-15 11:55:3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2/15 11:57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9/02/15 09:45am 发表的内容:
和鬼神一样,信之则有,不信则无。
请问:以上言语是赵洪钧权威专家亲口所说吗?还是出于代言人之口?
看着貌似权威的身份,且年龄不小,本不想冒犯。只源此言太过荒唐!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与动静脉走行相符。”
看这语言,就是没有读懂《内经》,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各自的经气通道,权属五脏六腑;动静脉是心主血脉的通道,权属心脏。不同的层面,不同系统,就像社会各系统,能够互通有无,互相协调,就很不错,哪可能并肩跟随?
所谓天人相应,是指气化!
经言“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尤根本之与枝叶也。”
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是自然界天的意义,也是人体三部九候天的意义。
58
发表于 2009-2-15 12:59:0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9/02/15 09:45am 发表的内容:
和鬼神一样,信之则有,不信则无。
事物的有无不以你的信愿为标准,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59
发表于 2009-2-16 09:12:4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代版主對經絡的誤解是如此之深?
嘆!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0:43:1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如上所说,经络的本意就是血管。运行气血的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和淋巴系统。为什么会形成与血管、淋巴实际分布差异很大的经络系统呢?
简言之,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其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尤其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于,构造理论时,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观,如阴阳、五行以及和这两种观念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起到激发、同化和吸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哲学自然观迁就经验知识,而是按照哲学自然观的模式增加经验知识中没有的东西。
故可断言,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读者切莫以为,指出哲学思想的作用是对古代贤哲的亵渎。任何时代的科学家都不可能不受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就形成理论体系而言,哲学思想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没有哲学思想——亦即没有对世界的一般信条,就没有理论。我们说哲学思想有负面作用,是指其排它性并且常常要求研究对象迁就它。一般自然观总是一种思维定势,而且会渗入人们的价值观。至于说哲学思想常常要求经验知识迁就它,至今仍是普遍现象。问题是,一旦有足够的经验知识否定旧学说时,是否有勇气解构它。
  何以见得经络系统是天人相应的体系呢?
古人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灵枢•经别》说: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说: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上述引文应是十二经脉说定型之后的说法。由这两段话就能明白,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
此外,还有别的天人相应经脉论述。
比如,《素问•阴阳别论篇》如下说: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此话也应该出于十二经完成之后。“十二月应十二经”是清楚的。与四时相应的“四经”是什么呢?大约是冲任督带。
《灵枢•五十营》还有28脉说。
为什么要28脉呢?因为要应天周28宿。即该篇所谓“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其算法大约是手足十二为二十四,再加冲任督带。其余的脉,就不管了。
此说还见于《灵枢•卫气行》。这两篇都有大段文字讲人气运行如何与太阳运行相应,不再引。
穴位、孙络、溪谷的数目也是天人相应的。
《素问•气穴论篇》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本知其所,愿卒闻之。……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脉,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这样推论来的穴位等数目,也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还有类似说法,不再举。
更有甚者,为了与天六地五相应,早期经络学说只有十一脉。那时不但没有手厥阴脉,手少阴脉也没有穴位。
  《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于是,经文不得不做些自相矛盾的解释。
总之,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显然,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已经不能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365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即天人相应)的。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等推论是正确的。
或问:如此说来,至今公认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大多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吗?
答案是:据以上所述,除非认为经络与循环和淋巴无关——即经络不运行气血,而且确实是现在根本没有认识到的天人相应构造,只能说多数经络是为了满足天人相应而想象或主观安排的。
试看所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带脉等没有一条与动静脉走行相符。
至于《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更是错误的。按照现代循环、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内难更不能证明十二经皆有动脉。
笔者以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证明人体有传统的经络分布体系。
  也许,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局限性还不宜全盘否定。
  但是,就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当代哲学思想来看,应该及时的对它进行扬弃。否则便没有新理论出现,科学再无法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6:56 , Processed in 0.05837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