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醪醴辑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 18:0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醪酒助田单破燕军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公元前 284 年,燕将乐毅攻齐,唯即墨久攻不下,即墨大夫战死,众推田单为将,率众守城拒敌,百姓以醪酒犒赏将士,鼓舞斗志,田单巧布火牛阵,大破燕军,百姓倾城中之酒庆贺,大宴数日,可见当时酿酒之多,喝酒之盛。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09:59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探寻灵武“杨醪酒”其人  
www.nx.xinhua.com 2006年05月11日 15:26  来源: 宁夏日报集团  
  
   解放前,在灵武传统风味小吃中有一种醪酒,又称米酒,叫卖于大街小巷、戏园庙会等闹市区,颇有名气。特别是杨财家酿的醪酒,酸酸甜甜、滑滑爽爽,很好喝,被称为山阑玉液。这种既养
   生保健又口感醇香的佳酿,品质独特,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沁人心脾,含有丰富营养成分。每逢集市,喜爱喝此酒的人们进城,总要到杨财家的醪酒摊前品尝。因醪酒做得好,“杨醪酒”的绰号也由此得名。
   杨财生于1904年,在弟兄三人中为长子。杨财家世居灵武县河中堡上寨子(现梧桐树乡河中村六队),其祖父杨成曾为上寨子寨主,世代以务农为生。杨家原有薄田二三十亩,到杨财父亲杨创业这一代,由于家道中落,生计艰辛,其家道日渐衰败。杨财幼年即离开家乡,到山西给有钱人家当长工,放牛放羊。几年后,他挣了几十只羊回来。由于生活艰难,其父便把羊只卖掉,补贴家用。杨财在家无事可做,度日如年,后来在表兄刘万禄的帮助下,到灵武城投奔其姑妈。
   杨财的姑妈以卖醪酒为生,她每天出3付醪酒担子,生意颇为兴隆。杨财白天和姑妈、表兄担着醪酒担子沿街叫卖,早晚帮姑妈做醪酒,久而久之,学得一手好手艺。姑妈亡故后,杨财娶了妻室,独自经营起醪酒生意。
   杨财做醪酒时先把糯米用蒸桶蒸好,晾凉后拌上曲子,这道工序被称为“糖化”。经过“糖化”的糯米,放在炕上发酵3天后即成。卖时兑点碱和白糖。杨财的醪酒味道醇正甜美,清香扑鼻,久不变味。醪酒烧开后,米粒上浮不下沉。此酒因有补养身体的功效,深受孕妇喜爱。
   几年后,杨财兄弟3人分家,他将分得的五六亩耕地全部用来种植糯稻,以备做醪酒用。杨财有了一些积蓄后,又在灵武城仓湾子对面(今街心广场南侧)租了3间房屋和妻子做醪酒。后来,由于夫妻脾性不和,他和妻子离了婚,因没留下儿女,杨财遂独自生活。
   1937年,杨财娶杨洪桥刘家庄子刘姓寡妇为妻。刘氏带有一个8岁男孩,姓芦名创业,即为杨财养子。刘氏后来生育过3个子女,但均未成活。
   解放前夕,芦创业在原电影院背后盖起4间房屋成了家,因生活贫困,他常年在外做工。杨财摆醪酒摊,儿媳在家帮公公蒸酒。
   1956年搞公私合营,杨醪酒的醪酒摊和县饮食服务公司合并联营,开成了甜食店。一年后,甜食店关了门,杨财仍独自经营醪酒摊,后因没有糯米来源,醪酒生意被迫中断。数年后,杨财重操旧业,又摆起了醪酒摊。当时因割资本主义尾巴,醪酒摊的景况大不如前。由于年老体衰,病魔缠身,杨财晚景凄凉,每月仅靠领取居委会发的6元补助费补贴生活。1973年,杨财病逝于家中,时年69岁,闻名遐迩的杨醪酒再度歇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杨醪酒的儿媳代桂兰作为第三代传人,继承了这一传统手艺,将醪酒摊子再次摆在灵武县城街头。代桂兰做醪酒用的是四川购进的曲子,做出的醪酒味道甘甜醇美、香味纯正,具有舒筋活血、健脾开胃之功效,深受大众欢迎。(刘宏安 杨东刚)
 
                                  (责任编辑: 李儒雅 )
3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10:50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贾傅松醪酒
   贾谊故居古往今来有许多题咏,其中有些诗作为后人查考史迹提供了参证。清末陈运溶所编《湘城访古录》中有这样的案语:"唐李商隐已有';贾傅承尘破庙风';之句,其(指贾谊故居)荒凉可想。"在李商隐的这首《潭州》诗中,还写道:"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李商隐与贾谊同为中州(今河南)才俊,"目断故园"句容易理解,后句是不是叹惜不能与贾谊同饮松醪酒呢?无独有偶,在杜牧的《送薛种游湖南》诗中也写道:"贾傅松醪酒,秋来饮更香。"贾谊在长沙饮松醪酒,至少在唐代有此传说。   

  松醪酒是用松脂酿成的酒。唐德宗时湘潭尉郑德璘好酒,曾持此佳酿赠友,按当时习俗以松醪春名之。刘禹锡《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便幕》诗中也有"桔树沙洲暗,松醪酒肆春"之句,说明潭州(即古长沙)的松醪酒确有名气。   

  清光绪时主持重修贾太傅祠的夏献云,初读李商隐诗,以为松醪不过是酒,未究出处,看到别的记载,方知松醪是贾傅曾饮之酒。

  而今日贾谊故居管理处吴姓负责人,搜阅群书,进一步认为,松醪酒是一种能祛除风湿的药酒,贾谊有感"长沙卑湿",故常饮此酒以保健。但松醪酒制作工艺可能已经失传。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12:25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即墨老酒产于山东即墨县,古称“醪酒”。据《即墨县志》和有关历史资料
公元前722年,即墨地区(包括崂山)已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 富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黍米高产(俗称大黄米),米粒大,光圆,是酿 造黄酒的上乘原料。当时,作为一种祭祀品和助兴饮料,酿造极为盛行。 在长期的实践中,“醑酒”风味之雅,营养之高,引起人们的关注。古时地 方官员把“醑酒”当作珍品向皇室进贡。相传,春秋时齐国君齐景公朝拜 崂山仙境,谓之“仙酒”;战国进齐将田单巧摆“火牛阵”大破燕军,谓之 “牛酒”;秦始皇东赴崂山索取长生不老药,谓之“寿酒”;几代君王开怀 畅饮此酒,谓之“珍浆”。唐代中期,人们发现“醑酒”,又称“骷辘酒”。 到了宋代,人们为了把酒史长、酿造好、价值高的“醪酒”同其他地区黄 酒区别开来,以便于开展贸易往来,故又把“醑酒”改名为“即墨老酒”。 此名延用至今。清代道光年间,即墨老酒产销达到极盛时期。即墨老酒酿 造历史悠久,1932年即墨有黄酒作坊500余家,年产量50万公斤。1949 年,建即墨黄酒厂。
  其主要生产原料为黍米、麦曲和水等。在酿造上继承和发扬了“古遗六法”, 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炽必洁,火剂必得。” 据化验,即墨老酒含有17种氨基酸,16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及酶类 维生素。每公斤老酒含氨基酸高达10110.94毫克,比啤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12倍。
香型独特,微苦焦香,温馨醇厚,余味深长。适量常饮能增强体质,加快人体新陈代谢。
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15:48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6/02 06:17pm 第 1 次编辑]


醪糟
  
醪糟成分
  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其产热量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醪糟里含有少量的酒精,而酒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消化及增进食欲的功能。 
  【化学成分】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成熟的酒酿,含水分50.108%,酒精2.105%,粗蛋白质3.789%,糖分27.765%,总酸0.301%(挥发酸0.031,不挥发酸0.271%),灰分0.085% 。
  走遍全中国,醪糟的吃法可能是食品中最趋同一致的,比如说,在那儿都能吃到醪糟汤圆、醪糟鸡蛋,做法和味道也几乎差不多。要谈醪糟的吃法有点难度,权当温故知新吧。
  最简单的吃法是吃生醪糟。南方人习惯上把未经加工的醪糟叫做“生酒酿”或“生米酒”或“生醪糟”。吃生醪糟就是直接吃了。其中,以湖北孝感的“孝感米酒”(湖北多称为“伏汁酒”)为例,当地人以生吃或稍加白水吃为主,“孝感米酒”因此成为湖北人的最爱。不过,这种吃法也有讲究,刚刚发好酵的醪糟有些微温,口感发酸,要等凉透了才好吃。后来有了冰箱,连盆带醪糟一起放进去就行了,既可吃到凉透的醪糟,又可防止因过度发酵而导致醪糟变酸。
  惟其生醪糟的吃法简单,对醪糟的要求就很高。有人为了追求醪糟的甜度,加的“引酒水”(关于“饮酒水”,可参看《醪糟往事》2006-10-20)比较少,出来的醪糟就“发柴”,口感干涩,加上齁甜,吃起来并不舒服。“引酒水”加多了醪糟比较嫩,口感舒适,可酒味和甜度又不够了,南方人把这叫做“清汤寡酒”。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什么超市的醪糟不好吃了。
  在川贵黔一带,除了吃以外,生醪糟还有着很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生醪糟取代白酒做腌菜的“酵母”。像四川用醪糟腌的牛皮菜,酸辣之余带着棉甜,实在爽口。而贵州独山的“独山盐酸”则尤为闻名遐迩:于碧绿的青菜和红红的辣椒之间,点缀着雪白的醪糟粒,生脆的菜帮子巨辣无比,缠绵的甜味又使人欲罢不能。
  南方的一些饭馆至今仍袭用醪糟做发面的“酵头”,所制作的面点松软可口香甜生津,非酵母或酵肥可比。生醪糟还是做菜的上等调料,像醪糟鱼、醪糟茄子等,都是很受欢迎的西南地区的家常菜。
  至于“熟醪糟”的吃法就太多了,醪糟(酒酿、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食用方法参考:
  1、直接食用:开瓶后用勺取出直接食用,细腻润滑、醇香甜蜜。(就是前面说到的)
  2、作醪糟(酒酿、甜酒)饮料:
  A、热饮:取适量醪糟,加适量开水,白糖搅拌后冷却即可饮用。
  B、冷饮:将热饮放入冰箱冷冻后取出即成冷饮。
  C、果汁醪糟(酒酿、甜酒):在上述饮料中加入柠檬汁、橙汁、草霉汁等果汁制成风味别致的果汁醪糟。
  3、全套醪糟:做法是把醪糟放在沸水中烧开,打入鸡蛋花,并撒入葡萄干、桃仁、花生、果干、白糖等,最后加入烧开的牛奶。
  全套醪糟黄自相间,蛋花柔软,奶香酒味扑鼻,各种干鲜果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吃起来营养丰富,香甜而略酸,难怪群众视它为上好的早点。
  4、醪糟(酒酿、甜酒)汤圆:选将适量水煮沸后加入汤圆,待汤圆浮出水面即加入适量醪糟、白糖,煮沸3-5分钟即可食用,可做早点、宵夜。
  5、醪糟(酒酿、甜酒)鸡蛋:先将适量水和鸡蛋(去壳)煮沸,加入适量醪糟和白糖,再煮3-5分钟即可食用。醪糟不仅可以煮蛋,也可以用来煮鸡、鸭、鱼、猪肉等
  6、湖北“蛋酒”:将鸡蛋去壳打散,倒入沸水将鸡蛋烫城蛋花,加入约一勺“伏汁酒”和适量白糖,即可。
  7、作调料:
  A、作泡菜、酱腌菜配料,可调整风味。
  B、做火锅调料,可增加醇香和回甜味。
  C、拌入蒸菜、烧菜、可调香调味,去腥除膻。
  D、根据你的创意和需要,还可作其他调料,丰富你的生活。
  四川的醪糟汤圆又叫“醪糟粉子”,是将汤圆面搓成一根细长条,从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往外挤,挤出来像小拇指尖儿那么大的汤圆粉就直接掉进小铜锅里,再兑上醪糟就成了。为的是没有任何馅儿,四川人很客观地叫做“醪糟粉子”。
  宁波的醪糟汤圆就不一样了,虽然比大拇指还要小,却跟大汤圆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据说“七七乞巧节”女孩子们斗巧的节目之一就是比包醪糟汤圆用的小汤圆,包得越小越多还又煮不破的就是赢家。湖北的醪糟汤圆来源于宁波,但不加馅料,以藕粉或江米粉将汤搅成糊糊,并加入糖和桂花,别有一番风味,当地称为“糊米酒”。
  醪糟(酒酿、酒娘、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有很好的丰胸效果,客家授乳的妇女,如果乳汁不通畅,吃个甜酒酿蛋,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营养师也认同酒酿的丰胸功效。因为酒酿中含有能促进女性胸部细胞丰满的天然荷尔蒙。其酒精成分也有助于改善胸部血液循环。
  醪糟是很好的“催肥剂”,多吃久吃必胖无疑,爱美人士远离为上。
  醪糟是用糯米发酵,类似酒酿的半流质食品。现在偶尔还有走街串巷卖“干醪糟”的,东西基本一样,但卖的方法却大不相同。现在卖的干醪糟都是买回去自己再加工。那时卖醪糟是在街上现做现吃。就像前几年南方来的馄饨挑子一样,也是一副担子,前面一个小火炉,放在一个大方木盘上,下面一个风匣,方盘上放着碗、勺和鸡蛋、碱面、糖精等原料。后面是一个木桶,里面装有兑好的醪糟。人们吃醪糟大都要打上一个鸡蛋,小贩从木桶舀出一勺醪糟放进小铜锅在火上加热,拉动风匣很快就烧开了。顾客如嫌太酸便给你放些碱面中和一下,也有人要加些糖精增加点甜度。小贩动作十分熟练,右手不断地拉着风匣,左手便把鸡蛋打到碗里,醪糟开锅鸡蛋打进去,清清的醪糟漂浮着一层黄黄的鸡蛋,倒在碗里发出略带酒气的清香,吃到嘴里酸甜可口。在冬日的早晨或晚上,蹲在小火炉旁,喝着滚烫的醪糟,浑身顿生暖意。对于一般街头谋生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四川醪糟是家家喜爱的小吃。甚至经常作为高级宴会的一道甜食。
醪糟制作
  原料配方:上等江米5000克酒曲50克
  制作方法:
  1.把糯米5000克用清水淘洗干净,泡1小时后,倒入筲箕(南方淘米洗菜用的竹器形似北方的簸箕)内沥干。
  2.在蒸笼内铺好纱布,把沥干的江米倒在上面,用旺火蒸1小时后,倒入盆内,用电扇把米温吹降到20℃-40℃时(根据酒曲的种不同,糯米的产地不同,甚至纬度不同温度都会有差异),再将适量的凉开水倒入盆内,用手拌匀。将酒曲研成粉末放入盆内,再一次拌习。
  3.将拌匀的糯米倒入缸内,用手在中间掏一个小窝,再将余下的酒曲粉末加少许凉白开水,洒在江米表面。然后用木盖把缸盖紧,用棉絮包好,放入草窝里面,3天即成醪糟。
  产品特点:此品汁多,颗粒饱满,味甘甜中透出来的醇香。
  自己在家制作醪糟!
  前提条件:
  1、 做酒酿的前提是你要买到酒曲。
  2、米酒要在30摄氏度(华氏大约80度)左右的温度条件下发酵,所以制作酒酿要选择夏天或冬天(暖气旁)的季节。
  步骤:
  1、将糯米蒸熟成米饭(不要太硬)后凉至不烫手的温度(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
  2、 将米饭铲出一些到用来发酵米酒的容器里(我是用有盖的陶瓷汤盆),平铺一层;
  3、 将捻成粉后的酒曲,均匀地撒一些在那层米饭上
  4、再铲出一些米饭平铺在刚才的酒曲粉上,再铺上一层米饭……就这样,一层米饭、一层酒曲的铺上,大约4层(随意,看您的米饭和酒曲的多少);
  5、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如果房间温度不够,可以用厚毛巾等将容器包上保温);
  6、大约发酵36小时,将容器盖打开(此时已经是酒香四溢啦),加满凉开水(为的是终止发酵),再盖上盖后,放入冰箱(尽快停止发酵,早日吃到)
  心得:
  1、做醪糟(酒酿|甜酒)的关键是干净,一切东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否则就会发霉长毛。您要先把蒸米饭的容器、铲米饭的铲子和发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净擦干,还要把您的手洗净擦干。
  2、发酵中途(12小时、24小时)可以打开盖子看看(别经常开盖),如果没有酒香味、米饭还没有结成豆腐块的趋势,可以将容器盖拿到厨房的火上加热,然后再盖上,使其中的米饭不至于因温度不足而不能继续发酵。
  3、酒酿的制作过程很干净,所以,如果偶尔发现有一些长毛的现象(有时是因为发酵时间过长),除去毛毛,酒酿还是可以吃的。如果您每次做出的酒酿都长满了长毛,又是五颜六色的,估计是哪个制作环节沾生水或油而不干净了,我劝您还是别吃了,就当这回交学费了。
  4、我用普通的大米也做过酒酿,效果也不错。
  醪糟本是江南产米区以糯米加甜曲制成的发酵食品。青海不产糯米,这个小吃纯系从内地传人,据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在西宁“落户”后,经过经营者多年的实践和再创造,在配料和加工中增添了鸡蛋和牛奶,为醪糟增添了浓郁的高原风味。
  据老年人回忆,清末时民和、西宁有销售清水醪糟的摊贩。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经出售醪糟的小吃店不断创新,在烧好的清水醪糟中加配了葡萄干、桃仁、果干、白糖等,使味道香甜出奇。此后又创造了加入鸡蛋花的“单套醪糟”和再加入牛奶的“全套醪糟”,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西宁地方小吃。
  
制作方法:
  主 料: 糯米
  辅 料: 酒曲
  用料:
  1、大糯米两斤;
  2、酒曲7g(用量在买时问清楚用量)。
  做法:
  1、糯米用清水泡至用手指捏碎后成粉末状时即可。
  2、捞出糯米沥干水分;酒曲碾成粉末。
  3、蒸锅中加水烧沸,在蒸架上垫上纱布,再将糯米倒入铺平。
  4、加盖用大火蒸约四十分钟。
  5、在此期间要做两件事,一是将酒曲碾成粉末;二是取一张被子放一纸箱里为醪糟做一个“窝”。如果是冬天酿的话,应多加一张被子或用特厚的被子。
  6、尝尝看糯米有没有蒸熟。
  7、糯米蒸熟后倒在案板上,趁热用筷子把它们拨拉开。
  8、晾至不烫手时用手将糯米饭捏散,边捏边浇一点温热水。浇水有两个目的,一是因为糯米饭很粘手,用手沾水浇可以让糯米饭脱手;二是浇一点水,做出的醪糟汁会多一点。
  9、当糯米饭被捏散并有一点温热时,撒入酒曲(酒曲留一点点待用)拌均匀。如果喜欢吃有点酸酸的醪糟,那就在糯米饭比较热的时候放酒曲。
  10、将拌好的糯米饭装入盆中(用土陶器皿最好,搪瓷器皿次之,实在没有的话,那就只好用不锈钢盆了。我什么都没有,就用砂炖锅了),在中间挖个窝(这就是传说中的酒窝了,哈哈),再把留下的酒曲撒入。
  11、盖上盖子,放入被窝。
  12、被子捂紧,盖上纸箱,按当时的气温,放置约两天至五天,开盖看看,如果那酒窝里有了半酒窝的醪糟汁,就立即取出,揭盖晾凉,再盖上盖子存放一周左右即可食用。
  成品:
  特写:
东柳醪糟
  川人多善食之。其味道之鲜美。造艺之精良,尤推大竹东柳醪糟。“醪大王糟”、“醪糟霸王”乃东柳经营此业之两名家。清末以来即名扬遐迩。东柳桥居汉渝、川鄂公路交汇处,跨东柳河东西而一桥飞架。距竹城三公里。东柳河源出铜锣山,汇溪涧纳矿泉,东柳醪糟独特,盖泉甘之故。东柳醪糟,不加糖而甘甜如蜜,且具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之功。凡路经大竹者,无不亲临品尝,以祭口齿,清润胃肠。东柳醪糟以瓦罐封装,贴附标记,为馈赠佳品,随过往行人而誉满神州。达县灯影牛肉灯影牛肉是达县市驰名中外的名特食品,因其肉薄如纸,棕红闪亮,灯照显影而得名。此种牛肉始由梁平人刘仲贵于光绪年间,选用宣汉黄牛特定部位的肉块,经过二十多道加工工序,按四季不同气候特点加入多种香料精心制作而成。具有质酥香脆,耐人细品、营养丰富、久存不坏的特点。1927年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第十次劝业会上首次展出,名声大噪,从此便扬名海内外。不仅连获省、部优产品称号,而且被列为国宴菜谱和馈赠国际友人的佳品,畅销世界各地,经久不衰。
百度百科
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25:46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辞醴和次公狂

  辞醴
    西汉的楚元王刘交很敬重门客穆生。穆生不会暍洒,元王每次饮酒总给他另备醴酒。刘戊当政后也同样如此,但后来忘记设醴了。穆生对人说:我们可以走了。醴酒不设,是王对我们的怠慢。如果不走,会把我们弄去游街。见《汉书,楚元王传》。借指辞官。
    后因以“楚筵辞醴”为遭君主冷遇的典实。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楚筵辞醴日, 梁狱上书辰……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次公狂
    西汉司隶校尉盖宽饶,字次公,为人刚正不阿。有一次平恩侯许伯搬入新第,大家都去祝贺。酒宴之上,许伯对他怠慢,他说,“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回答说:“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见《汉书。盖宽饶传》
    宋·苏轼《赠孙莘老七绝》之六:“时复中之徐邈圣,无多酌我次公狂。”
    比喻蔑视权贵的一种情态。亦作“次公狂醒”、“次公醒”、“无多酌我”。
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29:27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本页位置: 博览群书 文章来源: 博览群书 日期: 2008年10月7日   


浊酒一杯说糵醴

王克明
--------------------------------------------------------------------------------

  插队后至今,我有四十年没在窑洞热炕上喝陕北米酒了。
  那时,过年日子,夜黑天寒,窑里土炕烧得火热,大锅小锅热气蒸腾,一盏老麻油灯竖在炕中,挑得明亮。灯油稠乎乎的,火苗便也粘,不跳。我和乡亲们围坐炕上,主人的婆姨站在炕边灶火前,一边添柴,一边为我们罗煮米酒。至酒滚开,她将碗盛一勺米酒,先
端给她最小的娃娃,再依次给别的娃娃端上,让他们喝。这是“平时敬老,年节敬小”。然后,我们便每人捧一大碗,围绕炕中木盘,就着盘中小菜,边喝边说笑起来。几碗酒下肚,汗湿眉眼,过去一年的辛苦烦劳便置诸脑后了。我身处千里异乡,心念京城父母,好在佳节思亲的悲怆之情被这米酒冲淡了些许。
  逢此时,记起范仲淹当年在延安写下的那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甚觉真切。
  浊酒,便是米酒。古来常有文人提到。明人杨慎那“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被人用于《三国演义》卷首,成了千古绝唱。杜甫戒酒时曾有“潦倒新停浊酒杯”句。后来的陆游,上岁数后也有“青山千载老英雄,浊酒三杯失厄穷”的慨叹。不过他们一位老居四川,一位退留浙江,喝的那酒,可能与范仲淹喝的浊酒——陕北米酒不同。
  陕北米酒为黄色浊酒,呈粥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陕北也叫它“甜酒”、“稠酒”、“浊酒”、“混酒”。那时,各家各户,一年一度,只在过年时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我插队在余家沟,自己不会做,总是在乡亲们轮番叫我吃年饭时,将家家户户米酒喝遍。那东西,有的喝多了可能上头,有的却味薄没劲儿,略有酒味而已。初尝时,只觉馊败,难以下咽;再尝时,甜味上口,耐得品咂;及至喝得惯了,米香酒香甜香一齐扑面而来,胃间舒爽无比,竟爱不释口。米酒酸了不好喝,太甜了又不香,恰到好处才是。我将村中几十户人家米酒喝过,自知当年谁家酒香,过后想了,径直奔那窑洞而去,上炕坐定,讨几碗来喝。好在陕北有句话,叫做“好汉问酒,赖汉问狗”。
  近读元曲,竟又见这种黄色米酒。无名氏杂剧《延安府》一:“俺准备些肥草鸡儿、黄米酒儿。”说的便是肥的母鸡、黄的米酒——或黍做的酒。无名氏杂剧《朱砂担》一:“昨日多吃了几碗酒……我则是多吃了那几碗黄汤。”所云也是黄色米酒——浊酒。
  当年只嘴馋喝得高兴,今日始知那事物久远。
  浊酒古代叫过醪、醴,南方北方原料不同,酿法不一,叫法儿上似乎分不太清。《说文》:“醪,汁滓酒也。”《广韵》:“醪,浊酒。”杜甫有诗“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不过,他那时在四川喝的,怕是大米醪糟。但晋时左思在搞得洛阳纸贵的《三都赋》里,记下的醪却不是江米酒。《魏都》:“清酤如济,浊醪如河。”说浊酒似黄河一般浑黄,那该是和今天陕北米酒一样的东西了。西汉邹阳《酒赋》说:“清者为酒,浊者为醴。”《礼记正义》:“以酏为醴,酿粥为醴。”由此略知,醴之酿造,同陕北米酒,稠粥一般。
  东汉的郑玄曾稍微仔细地把醪、醴做了区别。郑玄注《周礼·天官·酒正》:“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甜酒矣。”他说醪中有米渣滓在酒面上——这让人想起今日醪糟,武汉叫它“浮滓酒”。而醴是米碎与酒液相融、上下一体的浊酒。这正是今日陕北米酒的形象。且,“甜酒”之称,今陕北也用。这是“醴”的固定称呼之一,如《玉篇》释:“醴,甜酒也。”

    兽面纹斝——商周时期盛醴的青铜斝用于祭祀和宴享
  《说文》说:“醴,酒一宿孰也。”《释名》也说:“酿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我在余家沟时,那“有酒味而已”的米酒,都是在冬季酿造,发酵时间长点儿。如在夏季,搁高温里,肯定很快。
  古有稻醴、黍醴、粱醴,原料不同,制法应一致。《尚书》里记着:“若作酒醴,尔惟曲糵。”郭璞注《山海经·中山经》“糵酿”句:“以糵作醴酒也。”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的清楚:“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糵法亦亡。”他说醴因其酒味儿太淡而失传了,使用糵造醴的方法也就随之消亡了。
  糵是什么?是谷物长出的芽。《说文》:“糵,牙米也。”酿醴时用它糖化发酵。远古时候,人们就已分清:谷物发霉为曲,谷物发芽为糵。《汉书·匈奴传》里记“有汉所输缯絮米糵”,那时这种物资很是流传。专家说,糵最迟到南北朝就从酿造界脱离了,只残留在制饴工艺中,像做麦芽糖什么的。这似可证明宋应星所言不虚。
  然而,陕北米酒却是用糵酿成。
  腊月中下旬,开始造酒。先制乡里人说的“曲”。用烧得响起的热水将麦子(或加五分之一玉米)焯浸十多分钟,把水倒掉,装入瓦盆,盖上盖儿。三四天后,它们发芽半寸,便倒出来晒干,或放锅里烘干。然后,在石碾子上压碎成粉,用罗将麸皮罗出,便做成了。这不是经发酵生霉过程造出的“曲”,只是麦芽而已。陕北却用它做米酒的酒母。其实,这就是宋应星所说早已失传的“糵”。《释名》:“糵,缺也。渍麦覆之,使生芽,开缺也。”便是这东西。
  造酒时,把粘性的小米和黄米浸泡一夜后,也在碾子上压成面,过罗后入蒸锅,蒸的过程中掀盖将面团打散。熟后,放瓦盆内拌入“糵”,十斤米放一斤“糵”,并兑冷开水。此后,在“粥状培养基”里发酵——这种方法被认为至元代已亡。数日后酒香溢出,变稠粥状,即成米酒原浆。将原浆舀入热水,边添柴加温,边用罗——细筛子——将团粒罗出,至煮沸,即为米酒,趁热饮用。因米已粉碎悬浮在酒液中,故酒体浑浊。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重已》“其为饮食酏醴也”说得明确:“醴者,以糵与黍相体,不以曲也,浊而甜耳。”说的正是陕北米酒制法。
  总之,陕北这种用糵作糖化剂酿出来的米酒,一是“浊醪如河”,二是“汁滓相将”,三是“浊而甜耳”,四是“糵与黍相体”。各种特点趋向一个结论:用“糵法”做的陕北米酒,就是传说中的醴——黍醴或粱醴。这应该是最古老的酿酒方法。糵在中国,似乎只北方人用。殷墟发掘可知,三千二百多年前殷商武丁时,人们就已经能用麦芽、谷芽作糵,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醴了。
  插队年代,聚散无常,因此,杜甫的诗里,我最喜欢他在陕西写的《赠卫八处士》。那里提到的酒,也是这酒:“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罗,便是过罗。只有这种米酒是在喝之前过这道程序的。因为原来制糵压米,都用粗罗。《康熙字典》引《诗诂》释“醴”,说醴是不过滤的:“酒之甘浊而不泲者。”其实,过罗为的是酾去酒体中糠麸渣滓,并非过滤,并不是像《周礼·天官·酒正》注所说“泲,谓醴之清者”那样。过一下儿罗,它依是混浊酒体,只是不牙碜了。老有人说醴是古代的“啤酒”,其实差远了。倒是那“泲”,听上去有点儿那意思。
  陕北米酒饮用前的过罗工序,传承已久。除杜甫那会儿,元代也见。关汉卿杂剧《鲁斋郎》楔子里有:“〔做筛酒李四连饮三杯科云〕。”筛,元人也写作“酾(shī,shāi,滤酒)”。武汉臣杂剧《生金阁》三:“我如今可酾滚热的酒与他吃,我烫这弟子孩儿。”“我如今可酾些不冷不热、兀兀秃秃的酒与他吃。”
  杜诗所云“酒浆”,即米酒原浆。《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集解》曰:“浆,一作醪。”《索隐》按:“别录云浆,或作醪字。”明显,这里的“浆”,就是“醪”。直呼酒为浆,实在是因为,那里出售的是浓稠的米酒原浆。所以,当时所售卖之“浆”,不是鲁迅解释“引车卖浆”所说的“豆腐浆”(“引车卖浆”之典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薛公藏于卖浆家”。1931年3月3日鲁迅给日本山上正义的《阿Q正传》校释中说:“‘引车卖浆’,即拉车卖豆腐浆之谓。”),而是米酒原浆。因米酒是酒浆兑水喝,元代便也管米酒叫“浆水”。马致远杂剧《青衫泪》二:“〔正旦云〕罢罢罢。刘员外既成亲,容我与侍郎瀽(jiǎn,倾倒)一碗浆水,烧一陌纸钱咱。〔净云〕这也使得。〔正旦烧纸浇酒科云〕侍郎活时为人,死后为神。”
  杜甫在陕北富县写的《羌村》诗里,有“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说在缺吃少喝的动乱年月里,浊酒兑水多,倒出来一会儿就沉淀澄清了。其酒味太薄的原因,是没人耕种糜谷,造酒原料少,将就着喝了。那酒,也是这浑黄米酒。浊酒沉淀,不是其好的状态,西汉《淮南子》里就有“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之说。古人平日里常备有做好的米酒,但兵荒马乱、粮食短缺时,穷人便得节省饮用,喝那“浊复清”的了。
  米酒,不像白酒越陈越好,长时间存放会继续发酵而变酸。杜甫《客至》中的“樽酒家贫只旧醅”,写的就是酒放多日的穷人家境。有一年年根儿,我回北京看父母,乡亲给我装了两瓶米酒原浆。其中一瓶在生有暖气的房中多放了些日。开瓶盖时,突然一声响亮,粘稠的米酒原浆竟喷瀑而出,只剩半瓶,巨酸而甜味全无,喝不得了。古人喝浊酒也要求不酸,即“酒酸不售”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卖酒的人家养恶狗,谁还敢来买?酒浆当然要放酸卖不出去了。
  古代,有钱人平日可能拿醴当粥喝,但后来,蒸馏造酒取代了发酵酿酒,米酒便不成为日常用酒了。可是在陕北民间,米酒之退出日常用酒行列,不是因为白酒的冲击——根本喝不起白酒,而是因为粮食的短缺。现在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已不比唐时。于是,我插队那会儿,乡亲们只能在过年时用一点儿粮食做一回米酒。所以,仅仅是因为贫穷,古代日常喝的浊酒,竟变成了年节的民俗现象。
  明代张岱曾在《夜航船》中大言:“黄帝始作醴。”不管是不是黄帝始作,糵、醴这些东西,总是十分古老的。江西人宋应星,三百七十年前虽为方万里,但没遇陕北米酒,便认为“糵造醴”早已失传。他没料到,远方支离破碎的黄土沟岔之中,这东西一直还在。陕北那片地方,沉淀着厚厚的历史文化,常让人觉得深不可测。
  我离开余家沟后,多次回去,但都没赶在过年。我下了决心:回陕北去过个年。回那山沟,回那窑洞,坐那热炕上,再喝一杯很古老很古老的浊酒——醴。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8:31:21 | 只看该作者

醪醴辑闻

醴--中国古代的啤酒  

糖酒快讯   2001-04-12 00:00     
  

象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尼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 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lt;lt;黄帝内经gt;gt;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lt;lt;周礼·天官·酒正gt;gt;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在此我们进行一些考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1 中国原始的谷物酒究竟是哪种类型?
  首先要弄清楚,在历史上古代外国的啤酒也好,中国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征应是用谷物发芽后的谷芽作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后来才有的.
  毫无疑问,含淀粉的原料都可能用来酿酒,问题是采用何种方式酿造。不同方式酿造的酒其类型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谷物酿造酒可分成啤酒和米酒两大类型。啤酒是采用发芽的谷物酿造的,发芽的谷物既是糖化剂,本身又是酿酒原料。而米酒则不同,需从外部加入糖化发酵剂(即酒曲)。远古时期著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酿酒,已有证据表明当时的酒是属于啤酒类型。而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谷物酒,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还并未彻底了解清楚。主要的观点有:
  中国最早的谷物酒是醴和酒,这两种饮料酒按不同的方法酿造,醴相当于啤酒,用麦芽酿成,酒是用酒曲酿成。第二种观点是原始的饮料酒是不分的,都是用发霉或发芽的从物酿成的,还有一种观点是酒和醴都是用酒曲酿成的。下面分别讨论。
  (1)曲造酒,蘖造醴  第一种也是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历来就是两种不同方法酿造的酒精饮料。
  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酒和醴这两个字。醴和酒是分别叙述,互不相混的。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酿造的酒精饮料。 (温少峰等:lt;lt;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gt;gt;,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lt;lt;书经·说命篇gt;gt;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文字对应关系来看,可以理解为曲酿酒,蘖作醴。明代的李时珍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明代宋应星的lt;lt;天工开物gt;gt;中说:"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为4%左右,而我国的黄酒其酒精度可达 15-20%。这是黄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汉,蘖的生产还未停止,醴仍是酒精类饮料的一部分。lt;lt;史记·货殖列传gt;gt;中有"蘖曲盐豉千合"之记载。汉代因与匈奴发生战事,汉败,还要向匈奴贡奉蘖(见lt;lt;史记·匈奴列传gt;gt;)。lt;lt;汉书gt;gt;记载:有一个人叫穆生的人,不会饮酒,每逢被邀请参加酒宴时,主人都为他准备醴这种酒度低的饮料,后来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为其设醴了。从这一则记载还可看出,醴是一种酒度很低的酒精饮料,适合于不会饮酒的人。
  现代酿酒专家朱宝镛先生提出:我国用谷芽酿造醴酒,和巴比伦人用麦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彼此之间是否有联系却无从考察"(朱宝镛:"酿酒工业的变迁")。对这个即有趣,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看来还需要时间才能得到充分的证据。酒类品种的变化及酿酒技术的变迁,很可能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谷物酿酒的起源这一问题的考察应当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和地理的环境中。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则认为:曲和蘖向来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曲是块状的饼曲,后来发展成为大曲,酒药(小曲)等;蘖则为散曲, 后发展为黄衣曲(用于酱油,豉的生产)和女曲(用于清酒生产)。
  (2)曲蘖是发芽发霉的谷物
  第二种观点是现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曲蘖是发霉发芽的谷粒,即酒曲。即在远古时代,曲蘖是不分的。后来才分化为谷芽,酒曲和黄衣曲。”这样可理解为,即然曲蘖不分,酒醴在远古应是同一种东西。
  (3)醴也是酒曲酿造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醴也是用酒曲酿造的。其酿造时间很短,或汁渣相将的酒醪。醴的基本特点是糖度较高而酒度低,酿造时间短。如lt;lt;释名gt;gt;将醴解释为是酿造时间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东汉成书的lt;lt;说文解字gt;gt;也是如此说,郑玄在注释lt;lt;周礼gt;gt; 中的醴时说醴是一种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据众多的历史资料加以分析,都并未说明醴就一定是用蘖所酿成的。用酒曲酿造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例如lt;lt;周礼gt;gt;中所提到的"五齐"中有"醴齐",实际上就是用来描述发酵过程第二个阶段的酒醪。又如西汉邹阳在lt;lt;酒赋gt;gt;中写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浊的是醴,它们都是谷米为原料用麦曲酿成的,虽然都来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却大不相同。这里更能说明汉代时的醴是用曲酿造而成的。
  2 中国远古时期已能生产啤酒的论据
  (1)商代的谷芽──蘖和原始的啤酒──醴
  首先,在殷商的卜辞中出现了蘖(谷芽)和醴这两个字, 而且出现的频率不低。综合卜辞中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蘖和醴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与啤酒生产过程似乎是相同的。首先是蘖的生产,卜辞中有蘖粟,蘖黍,蘖来(麦),等的记载。说明用于发芽的谷物种类是较丰富的。其次是"作醴"。大概是把谷芽浸泡在水中,使其进行糖化,酒化。再接着是过滤,卜辞中还有"新醴"和"旧醴"之分,新醴是刚刚酿成的,旧醴是经过贮藏的(以上资料由lt;lt;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gt;gt; 中的有关资料综合而成)。
  (2)古代的谷芽和饴糖生产──原始啤酒生产的旁证
  另外我国古代蘖及饴糖的生产都有明确的,详细的记载。而且生产方法极为成熟。虽然蘖法酿醴的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但这并不等于在远古的时代没有这种实践活动。从大麦到啤酒,要经历发芽,粉碎,糖化,发酵这四个主要阶段,前三个阶段我们的祖先都掌握了,糖化醪发酵成酒应当不是问题。
  lt;lt;齐民要术gt;gt;中关于制蘖(麦芽)的方法相当成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渍麦阶段,每天换水一次;第二阶段,待麦芽根长出后,即进行发芽,对厚度作了明确的要求,为维持水分,每天还浇以一定量的水;第三阶段,是干燥阶段。抑止过分生长,尤其是不让麦芽缠结成块。这例小麦蘖的制造工艺,与啤酒酿造所用麦芽的制造是完全相同的。
  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饴糖。<<礼记·内则>>有“枣粟饴蜜以甘之”的记载。到了北魏时,蘖的用途主要是用来作饴糖。作饴糖涉及到麦芽的糖化,这与麦芽蘖酿造醴是相似的。lt;lt;齐民要术gt;gt;中详细记载了小麦麦芽及饴糖的作法,麦芽的制造过程与现代啤酒工业的麦芽制造过程基本相同。还详细叙述了糖化过程。我国古代既然精通麦芽的糖化,至少可说明:在五、六世纪之前,用蘖来酿造醴(啤酒)是完全有可能的。
  (3)浸曲法酿酒──用蘖酿醴的遗法
  从古代酿酒最先使用渍曲法也可看出我国古代用蘖酿醴的可能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让其自然发酵。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3:22 , Processed in 0.0527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