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4:50:28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我支持的中医事业

来自大医刘力红的中医讲座
           
    这场在清华校园的讲座,从只有九个听众开始讲起,直到后来有几十个人来听,共讲了四场,规模虽不是很大,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同小可,我看到中医的振兴已经悄悄起步了,从刘力红老师的口中生机勃发起来,我对于他讲的东西深信不疑,我们公认刘力红将成为中医泰斗!我期待着!
   
    “为什么现在人们会怀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的理论不像现代科学的理论,因为它的可操作性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这么好的一个理论,怎样才能树立起信心?”
    杨振宁谈传统文化时讲了四点,刘老师一一作了回答:
    1、杨认为:传统文化不讲规律性,只讲境界、感觉;
    刘认为:理:即是规律。中国传统文化讲理,玉的纹理是最细的,致玉,庖丁解牛,按照纹理、走向来做,才会做得好,顺着这样一个理就能办成事,这就是规律,规律是不能违反的。道理,如理而行谓之道,
    2、杨认为:传统文化没有演绎,只有归纳总结;
    刘认为:传统文化既有归纳又有演绎,《素问》"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最根本的归纳,只有落实到阴阳上来,才是对的。术数是推演,是演绎。  
    3、杨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实验;
    刘认为:中医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试验,但是中医研究的是天地人,在中医医学的构建过程中确实没有实验,没有主体之外的实验,外证式实验,但是有很重要的实验,内证式实验!虽然难谈,但是思考一下,针灸、经络是怎么来的?现在科学仍然无法认识经络的本质,这样好的科学条件下都没有办法找到的,而古人可以建立这样系统的东西,凭什么?内证!经络隧道如果不是内视反观无法得到,中医产生的过程必然经过内证试验的参与,实验室建在圣人的体内。中医讲天人合一是实证到的,不是凭空说的。我们在座的没有能够内证的,但是是不是值得相信呢?中医理论构建的过程是理性和内证试验的完美结合。胎息状态下体验到的。
    4、杨认为:中医的理论是落后于西医的。
    刘认为:现代科学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成分非常重要,帮助我们实现基础理论的价值。中医学问中没有技术带来的方便,现代所有的科技都在帮西医完善技术,中医完全靠自己来把握主体的症状。中医难就难在这里,技术可以复制,可是中医无法复制,这就是中医难于发展的主要原因。技术使科学能够迅速地得到发展和普及,中医就无法复制,非常困难!所以我们不要找错了地方,中医之所以落后,原因在哪里?如果认为中医的理论落后就错了,时没有可重复的技术,只有一个不变的理论。中医的内核在经典,可是现在的中医学院都把经典改成选修课,意味着就旧理论丢掉了,而中医并没有新的理论,后果会怎样?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的,具有不可重复性。中医是注重个案的,因为我们看病的对象是人,而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很难有重复的药方,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理论是没错的,两千年了还是在用理论在指导治病,也不可能会有抗药性。看我们怎样对待它。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中医这个瑰宝得到发扬光大,多为人类服务!

http://communicate-no-problem.spaces.msn.com/PersonalSpace.aspx?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amonth%3D12%26ayear%3D2005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5:18:03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我们做这样一种思考和联系有什么好处呢?或许有助于现代科学突破一些固有的模式和僵化的思想。现代科学在某些领域已经步入了怪圈,比如基本粒子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搞到夸克。夸克意味着什么呢?再往下去不容易了。夸克的平方已然这样艰难,那么,夸克的平方再往下走呢?所以,在物质这个层面,在“有”这个层面,在一定的阶段里,你可以细分,微分,毫微分。可是分到一定的时候,你分不下去了。再分,“有”就会骤然变成“无”。这个时候如果再想往下走,那就必须思想领域的根本变革,我想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传统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传统在象数这个领域、在形而上这个领域、在“无”这个领域的东西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
  我经常在想,搞中医的人应该炼点内功,应该耐着性子,不要看到这个世界什么都现代化了,我也非现代化不可。你甭急!中医不在于现代了没有,而在于你学好了没有。学好了,你不但可以走四方,还可以做现代的导师。孔子在“里仁”这一篇里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的这句话我们学中医的值得很好地参照。“不患无位”,你不用担心将来中医有没有位置,有没有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你不用担心中医的市场份额,不用担心搞中医能不能捞上饭吃。这些问题你不要去操心,你不用去“患”它。而真正应该操心的是什么呢?“患所以立”也。中医靠什么来立?传统靠什么来立?显然不是靠现代来立。因此,只要你真正学好了中医,真正搞清了传统,那你就不患无位。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5:31:35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要说服大家把这个逐渐被放弃的东西,把这个已经改为选修的东西,重新重视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用现代科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总认为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们怎么会认可经典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时代,超越后世呢?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但,又是在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存在的事实。
  我们要消除上述这个认识过程的障碍,仍然还得从理论的构建谈起。前面我们讨论过,中医经典不是光凭一个理性思考构建的,还有一个内证过程,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构成了梁漱溟先生所称之为的———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品。而且这个未来,这个早熟的跨度异常之大,以至于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地理解这个理论,比如说形而上的这个领域,现代科学的涉及就相当少,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说明,于是都归之为迷信和伪科学。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只是它已经超出了形而下这个器世界的层面,它的认识半径不完全局限在形而下这个器世界。所以,你完全地用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它,就难以完全地发现它。而造成这样一个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这个实验不是常规的外证实验,它是内证实验。
  前面我向大家表述过,内证实验的问题不好谈,但是,要真心探讨中医,这个问题不得不谈。这里是对内证实验的进一步申说。这个实验不是靠买多少设备、多少先进仪器构建起来的,不是一个有形的实验室摆在那儿,让你看得见摸得着。它完全是通过艰辛训练而构建起来的,是超越有形的东西。这就关系到一个潜能的问题。前些天翻阅《发现母亲》这部书,作者叫王东华,这部书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谈到人的潜能问题,书中以植物为例,相同的种子,由于培养的条件不同,培养的过程不同,得出来的结果会相差很多。比如一棵西红柿,我们在农村呆过的人应该有经验,一棵西红柿能结出多少个果呢?在没看到这则资料以前,根据我以往的农村经验,我在想,一棵西红柿苗顶多可以结几十、上百个,如果再培育得好一些,充其量不过几百个吧,可一看到经过日本育种专家所培育的一棵西红柿,竟然长出一万三千多个果,不禁为之咂舌。当时这棵经特殊培养的西红柿在日本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大家可以思考这个现象,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潜力!同样一粒种子,由于栽培的方法不同,结果有这样大的差别。从植物种子所包含的巨大潜力,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潜力有多大?大脑的潜力有多大?这个大是难以计量的。
  所以,从理性上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个内证实验的存在,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这个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获得的。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建立经典所需的各种内证实验。内证实验加上理性思考,这个经典就建立起来了。但是,经典的理论形成以后,后世的人往往就只学习这个理论,而不去亲身感受这个内证实验过程,久而久之,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个内证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里的方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的内证,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我们可以查阅《汉书》、《后汉书》的方术列传,就可以知道,方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
  时代越往后走,人们对这个内证术,这个内证实验过程就越来越模糊,宋明为什么会有理学产生呢?很显然,到了这个时候,对内证的认识已经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辨上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格物致知”在这里不准备作申说,但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弄清楚。首先“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的一般性知识。这个知是觉的意思,也就是前面讲的心明的状态。知是觉的意思。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才能进行内证实验。那么,这个心明怎么来?通过格物来,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格物是要远离物欲(颜习斋尝释格物之“格”同“手格猛兽”之“格”意),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才有可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格物”是远离物欲;“致知”就是致智。这个境界儒、释、道都有。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境界。《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家想一想,这个止,这个定,这个静,这个安,如果不“格物”行不行?你不“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成天的物欲横流,想着这个股票要涨了,那个股票要跌了,你能够止、定、静、安吗?不能的话,怎么能得?怎么致知?在道家那里,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损物、就是格物。而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世间八法。所以,格物在儒、释、道里都有所指,所指的层次虽然有差异,但大体的意义上是相近的,这个与宋明的认识显然是两码事。要获得内证的能力,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不具备,或者弄错了,内证就无从谈起。
  宋明人将格物作细微地分析讲,作穷究讲,仅此一途,已见他们不明内证,已见他们没有实验了。
  所以,到现在我们就容易看清楚,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少了内证这只眼睛。这实际上是造成我们认识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想对中医,特别是对中医的经典,获得一个比较公正的认识,首先得从思想上扫清这个障碍。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5:32:40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证的依据: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前面我们说了,现代医学取证,整个科学理论、整个科学技术都可以作为它的依据。那么,中医这个取证,在理论上有些什么依据呢?这个依据就是《内经》所说的“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这个就是最大的依据。不管你内在的变化是什么,不管你内在的变化多大,不管你内在的变化多么细微,都肯定会在外表现出来。这个是绝对的,没有疑虑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从诸外看到诸内?我们知不知道哪些外是反映哪些内的?这个相关性你能不能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地方。相关性、对应性肯定有,这是毫无疑问的。比较粗的变化大家都能察觉到,比如你黑着脸,不用说也知道你内心不高兴。看到你乐哈哈,就知道你内心有喜事。这个是最典型的“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但是,更加细微的,更加深内的变化,你有没有办法知道呢?这就要看你“见微知著”的功夫。从很微细的表象去发现很深刻、很显著、甚至是很久远的变化。实际上,中医这个体系里已经有一整套这样的方法。透过理性思维、透过内证和外证的方法来“见微知著”,来认识疾病,来获取上面的“证”。这样的一整套取证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就称之为辨证。像中医历史记述的这些事例,像扁鹊望齐侯之色,张仲景诊侍中大夫之疾,这些就是见微知著的过程,这些就是取证、辨证的过程。如果我们也把握了这个过程,那上述的东西也就不在话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6:00:41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重新搜集了一下资料,可以看出:
内证实验的提法刘博士提得比较含糊,他自己也觉得不好说,但又不得不说,它与理性思考明显不同,两者在文中常常是并列出现的,但说是练气功,也好像不大合适,论坛的东方先生曾把它比作西方的思想实验,也可以作为一说,但似乎又不大相同,先整理在这儿,以俟高明吧
16
发表于 2006-7-18 16:29:41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我有一法,能使你对“内景”窥探一二,不过就怕你不试。
17
发表于 2006-7-18 17:29:21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07/18 04:29pm 发表的内容:
我有一法,能使你对“内景”窥探一二,不过就怕你不试。
别吓坏人家!
18
发表于 2006-7-18 19:06:00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下面引用由清连2006/07/18 05:29pm 发表的内容:
别吓坏人家!
有缘无缘就是此刻,一定认为我是在害人,哈哈。
19
发表于 2006-7-18 19:31:34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炼丹的之所以能够“內证”乃是因为服用丹药,重金属中毒之后的精神症状罢了
今人如果想“內证”,嗑点儿药即可,什么“內证”“内视”“内景”? 不过是幻视幻听幻觉,
有的药物还可以导致闪回“flashback”, 因此可以反复重复, 可以定义为“实验”。
建议支持內证 内视 内景的人看看精神病学,和神经药理学,这样可以加速內证,发展中医。
20
发表于 2006-7-18 19:32:06 | 只看该作者

[灌水]“内证实验”就是练气功么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07/18 07:06pm 发表的内容:
有缘无缘就是此刻,一定认为我是在害人,哈哈。
就这么个人文环境,有什么办法呢?
真的说出来没人相信,假的说出来拥护的一大堆!
无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7:08 , Processed in 0.1313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