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0 17:4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周天寒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主任医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周老长期从事教学临床工作,对消化系统疾病等具有独特的认识,主编了《胃痛、胃胀与厌食》一书,并参加了《实用中医学》、《中医肺病证治》、《矿物本草》、《实用药茶疗法》、《动物本草》等13部书的编写工作,学验俱丰。
  幼承家学  嗜学弭倦
  周老自幼随父侍诊,耳濡目染,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师从重庆市大足县名中医李琴舫,尽得其传。1973年毕业于重庆第二卫校,留校担任教学及医疗工作,曾先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北京光明中医函大学习。周老认为:要学好中医,首先要苦读勤记,持之以恒;其次要勤做笔记,并且坚持不懈;再次要循序渐进,博采众长。周老认为要先学习理论后临床,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药物、方剂、诊法等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接受新知识才能深刻,将来临床科研才能创新。学中医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师友请教,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必须有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背诵的硬功,此外,还要博览各家学说,抓住重点以达到贯通之妙。作为中医,熟读经典著作,触类而旁通,这是贯彻始终的学问,舍此无捷径可走。
  周老认为中医要早临床、多临床,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识病、辨证、立法、处方、遣药的规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探讨多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及辨证用药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触类旁通  创立新说
  周老学术上遵循“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在理论上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郁、瘀、喘、泻”的新观点;周老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对中医理论常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继承中创新中医理论。如周老五脏六腑皆令人郁、瘀、喘、泻的观点的提出,即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触类旁通范例之一。
  气之与血,关系密切,气行则血行,气郁日久,必致血瘀。周老指出:对于瘀血证,历代医家的认识,多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等方面阐发,但根据临床所见,瘀血证并不局限于心、肝、脾,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久病多瘀”、“年老多瘀”、“怪病多瘀”,五脏六腑皆令人瘀。其在治疗上紧紧抓住脏腑瘀血这一环节,合理应用“活血化瘀”,扩大了治疗范围。
  又如对泄泻一病的认识,周老在继承前人对泄泻认识基础上,认为泄泻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泄泻不止于脾,但又不离乎于脾”,五脏六腑皆令人泻,既认识到泄泻与脾胃的重要关系,也重视泄泻与他脏他腑的联系。
  学验俱丰  创新独特
  周老长期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俱丰。如对胆石症的治疗,倡导以寒湿立论,主张益胆气,温胆排石,并提出了相应方药;对梅尼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泌尿系统结石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周老曾经对梅尼埃病的中医治疗进行过深入系统研究,将该病分为少阳郁热、风火上扰、痰浊中阻、肾精亏虚、气血俱虚五型辨证施治,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对于热郁少阳型,用仲景小柴胡汤为主治疗,效果满意。
  如治患者刘某某,55岁。于4年前突然发生左侧耳鸣,头目眩晕,恶心欲吐,卧睡稍减,起则欲仆地,需人搀扶而行,只能俯视而不可平视与仰视,否则天倾屋旋。诊断为“梅尼埃病”,经西医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由其子搀扶前来就诊。现症:头晕目眩,伴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口干苦,查其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尤以左手关脉为甚。证属邪阻少阳,风邪上扰清空。治疗自当和解少阳,清热熄风为法,拟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菊花12克,钩藤24克,生牡蛎30克,吴茱萸3克,甘草3克,2剂。3日后患者独自走来复诊,自诉上方服后诸症大减。查其舌脉变化不大,继续上方加泡参24克,嘱其再服2剂。7日后3诊,自诉症状基本消失,仅时有耳鸣,舌脉均趋正常,但舌质偏红,两尺脉细数而弦。此属肝肾阴虚之象,为杜绝复发,滋养肝肾是当务之急,嘱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
  药物剂量  把握准确
  周老的学术造诣还体现在对中药用量的把握上。他通过对中医典籍的深入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中草药虽无固定的使用剂量,但是临床应用的剂量是随着病情、组方原则、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不同地区季节变化而确定的,应从多个方面着手解读中医疗效与用量关系。一是剂量与病症相应。中草药治病,必须适量,不宜过大过小。不同的剂量,其治疗作用也不相同,如桑叶小剂量能发汗,大剂量则止汗;枳实少量则降气,多用则升;红花、三七小量则养血,大量则行血活血;白术中剂量则健脾止泻,大剂量则益气通便。二是剂量与升降浮沉关系,质地轻疏或味厚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小多在10克以下,才能起到轻浮治上焦病的作用;质量坚味淡或不易煎出的药物,矿石、贝壳之类,除应碎细外,用量重多在15克以上,方能起到潜沉治下焦病的作用。三是剂量与胃气强弱关系,临床上用药剂量应视胃气强弱而定,胃气强者用量也不可太过,如苦寒药黄连、胆草之类,用1克~2克可清火健胃,增进食欲,用10克左右可以清热泻火燥湿,久用或用20克以上则苦寒伤阳,化燥败胃,发生胃病,甚至腹泻。四是剂量与毒副作用关系,中草药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等不同性质,使用时剂量也应各异。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06:54:20 | 只看该作者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周天寒经验方辨病施治验案2则

    女子特发性水肿和接触性皮炎均为农村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是临床上只有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诊治疾病才臻完善。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周天寒,学验具丰,诊法独特,擅长于辨病施治,创解郁行水汤,治疗女子特发性水肿,麻蝉饮治疗接触性皮炎,常能应手取效。
典型病案
案1. 夏女士, 46岁,干部。1989年6月20日初诊。患特发性水肿2年余,屡服中、西药效果不理想,反复发作,深为所苦。刻诊: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经期尤为明显。平时心烦易怒,头昏目眩,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肺气不足,肝郁血滞,气郁水停之候,治宜补益肺气,疏肝理血,行气消肿,佐以清心除烦,方予解郁行水汤加栀子。药用:黄芪30克,柴胡12克,白芍20克,当归12克,香附子12克,益母草30克,青皮10克,大腹皮12克,甘草6克,栀子12克。1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8剂后水肿消失,精神转佳。后以六味地黄丸调理善后。
    按:妇女特发性水肿,多与肺气虚上源乏力,水道不利,肝疏泄失职,气郁血滞,水液内停有关。故治以益气调血,疏肝行水为法。然,肺为水之上源,气虚则上源不利,金不制木;女子以血为本,肝主疏泄,有畅达气机,发泄壅滞之功能,其藏血又与疏泄密切相关,故补益肺气,疏肝调血是治疗本病之关键。解郁行水汤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不治水而调气,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肿消,实为治本之法。方中重用黄芪,益上焦肺气之不足,补肺金以制肝木;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气;当归、香附调气
行血;益母草、大腹皮、行水消肿,加栀子泄三焦之火,除烦清心,甘草调和诸药共凑益气疏肝,行气调血,利水消肿之效。
案2.  李某,女,30岁,1980年4月12日初诊。患者1天前因接触蘑芋,次日晨起颜面皮肤即见红肿,瘙痒难忍,前来就诊。现证:颜面皮肤、手臂、颈项可见红肿,红斑,瘙痒难忍。伴发热恶风,头昏痛等,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有力。审是风毒袭表,表卫失和,治宜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方用麻蝉饮: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赤小豆18克,石膏30克,红浮萍30克,白土苓18克,甘草6克。1日1剂,水煎服。1剂症减,2剂而愈。
    按:接触性皮炎是因物理、化学、生物等物质刺激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多发生在皮肤裸露部位。中医认为系风毒袭表,致使肺气失宣,皮毛闭塞,邪毒壅遏,气血运行不畅而成。麻蝉饮具
有祛风清热,解毒止痒之功效,诸药合用,能使风去热解,毒除痒止。然非风毒为患,不可妄用。方中麻黄、蝉蜕疏风散邪,宣肺利气;连翘、赤小豆、石膏、红浮萍、白土苓解毒清热,利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共凑祛风解毒之功。
3
发表于 2009-6-15 15:28:30 | 只看该作者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不错很好看,值得哦---医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0 08:19 , Processed in 0.0675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