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57|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1 12:5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21 01:01pm 第 1 次编辑]

关于正名问题资料[1]【转帖】
湖北中医杂志
HU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22 No.11 P.7-8

--------------------------------------------------------------------------------
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翁月华 毛树松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重要作用
  中医学术标准化是加强中医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形式再现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中医学才能广泛的与现代科学相沟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6 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
  1991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是中医医院在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中医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客观依据。“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和医院微观管理的双重控制,可在坚持中医医院办院方向、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各级中医医院功能、健全巩固三级医疗预防体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这个标准的重点是引导各级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譬如,该标准规定了必须是把中医药对“主病、主证”治疗作为中医治疗率的标准,并以中医药“治疗率”等指标来检验办院方向和业务建设;规定了重点中医专科的指标,以体现中医医院最高的技术水平,体现中医医院为病人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规定了收治病种数的标准,可作为评估中医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量化依据之一;规定了单病种的质控标准,可以科学的、客观地评估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
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中医临床基础性的一项规范,包括中医病名、证候、治法三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候、治则治法的基本术语及概念。中医疾病部分,规定了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肛肠等科临床常用中医药病名及其定义,计930条;证候部分,规定了中医临床常用八纲辨证、病因及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临床常见证及其定义等,共计800条;治法部分,规定了中医临床常用治则治法及其定义,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念疗法、饮食疗法等,共计1050条。
  以上这七个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为推进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术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全国中医医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翁月华(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430061)
毛树松(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430061)
(收稿日期:2000-08-25)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0:59pm 时添加 -=-=-=-=-
关于正名问题资料---------
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槁(附 证候规范)
作者: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课题组  出版社: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印  类别:综合类、其他类  
出版时间:0000-00-00  印刷时间:0000-00-00  上书时间:2005-03-19  
开本:32  页数:661 页  印张:  
装订:平装  印量:  品相:9成品相
现售价格:28 元 原价: 元 库存量:1 本 ISBN: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03pm 时添加 -=-=-=-=-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展望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未来应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证候与基因关系以及辨证立法体系等的研究。
    一、研究现状
    1.证候的规范化
    辨证是中医学中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中心,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它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20年以来,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自80年代中期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轨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05pm 时添加 -=-=-=-=-
关于正名问题资料[7]【转帖】
  

证候规范研究的四大焦点问题
作者:程东旗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字体: 放大 还原 缩小  
  
1984年卫生部下达了“中医证候规范”部级课题,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全国十余个单位参加。其成果表现形式为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冷方南主编的《中医证候辨治轨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另外,欧阳琦在1993年首次出版了《证病结合用药式》一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总的说来,证候规范研究中,争论的焦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证统病(以证候诊断为主)还是以病统证(以病名诊断为主)
1.以证统病
欧阳琦认为,面对一个可能患有内、外、妇、五官科多种疾病、症状众多的病人,只有在诊断中以“证候”为纲(而不是以“病名”为纲)才能抓住众多互相矛盾的症状本质(即主要矛盾),以1~2个方剂为主,实行同证异病同治。欧阳琦证候规范方案不但列出各证的标准症状,而且还列出各科基本疾病出现该证候的1~2项特殊症状,十分细致入微。欧阳琦的方案是可操作性最强的以证统病的临床诊断思路。不足之处:收证候仅101个。
2.以病统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代表了以病统证的指导思想。但是不少中医病名只是症状名。中医诊断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证候诊断水平。以病统证的思维方式,大大限制了医生的思路,特别是有的医院要求中医师首先进行西医病名诊断,这势必让中医师弃长就短,把精力放在一大堆繁琐的西医化验室检验、CT、核磁共振等检验上,待费上很大力气,作出西医诊断后,再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去进行证候诊断时,却发现病情千变万化,很难对号入座。其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一般来讲,一种病名下罗列七种、八种甚至十种证候,也不能穷尽临床上过去或将来遇到的各种证候。或问:一种证候下面,不是也不能穷尽临床上过去或将来遇到的各种疾病吗?答曰:固然。但只要有症状,中医就能进行证候诊断。要想取得良好疗效,对中医来说,基本上可以不依赖于病名诊断,只要辨证准确,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可取得良效。当然,这不是说以病统证的研究没有意义。例如:对于西医工作者来说,以病统证,毕竟是架设了一座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二、是打乱科别叙述证候,还是分科叙述证候
例如:《中医证候辨治轨范)列有脾阳虚证与小儿脾胃虚寒证。笔者通过对此二证进行列表(略)对比,有充分理由得出结论:二证应合二而一。
三、是只列典型症状,还是将该证候较少出现的症状尽可能多地一律列述
比较《中医证候辨治轨范》和《中医证候规范》对心阴虚一证的不同叙述,前者只列典型症状,后者则将或然症即较少出现的症状尽可能多地一律列述。欧阳琦《证病结合用药式》一书中则将同一证候见于各病在症状上的细致差别也予以列举。我们认为,对临床医生来说,后两种做法都增加了临床上证候规范的可操作性。因而是更为可取的。毕竟,只要接触过临床工作的人都知道:面对复杂多变的症状,“证候规范”所提供的症状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准确地进行证候诊断。
四、证候标准是采用列述诊断要点方式,还是采用排列组合方式
《中医证候辨治轨范》指出:采用列述诊断要点方式即是从该证候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病因、病机,全面综合分析,指出诊断要点。而采用排列组合方式要求将“四诊”所见资料(症状、体征)按主症、次症、舌脉三项划分清楚,然后按下列方式分组:(1)主症及舌脉者;(2)主症兼次症×项及/或见舌脉者;(3)主症×项兼次症×项及/或见舌脉者;(4)主症×项兼次症及舌脉者。具备上列条件中一项者,即可确立该证候诊断。我们认为,前一种表述方式的优点较多,通俗而易于掌握,适合当前国内中医队伍学术素质的实际状况,按此模式规范,便于推广应用。且前一种方式“增容性”(所谓“增容性”,就是专业工作者可以根据实践的结果将某个症状加进原有证候规范中去)强,对某一具体证候来说,任何证候规范在叙述该证候所包含的症状时,都不可能做到没有遗漏,大量医案已证明了这一点。后一种表述方式我们在临床报道中很少见到。
另外,证候规范化方案,是附列数则医案,还是不附列医案,也值得深入思考。医案是客观实践的记录,实践是检验真理(包括各种证候规范方案)的惟一标准。所以,规范每个证候,至少应附三个医案,并应尽量选择证候诊断难度大的复杂医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该证候诊断标准的可信性。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07pm 时添加 -=-=-=-=-
中医诊断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和现代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晓天
(上海            200021)

关键词:中医诊断  国际化  现代化

    中医药学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全球的触目与重视,目前,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我国成立,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在我国设立了七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近年来,在我国北京、郑州、广州、成都、乌鲁木齐及国外等城市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在进行国际传统医学合作与交流的同时,积极地把中医中药介绍出去,把我们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世界,这是每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士的职责所在。但是,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医药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加国际化,下面就作者的一些初浅设想和建议提出来以供同道参考。
    一、中医诊断的国际化问题:
    世界传统医药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合作,而中医药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诊断学是学习中医临床的基础,但在中医诊断学的课本上,望诊的内容仅仅适合于黄色人种,提出黄色人的肤色以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为常色【1】,对于其他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常色及变色均无介绍,我们的留学生教育缺乏一本真正能面向世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在古典医籍里记载的主要也是黄种人的疾病诊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世界“中医热”、“针灸热”兴起,来我国留学中医的学生,除了亚洲的以外,更有欧洲、非洲、大洋州及美洲等国家的,如何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地表述它的学术思想,是摆在现代中医人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组织援外医学专家、世界各地的中医名家,将各人种的正常肤色、苔脉予以统一、标准的划分,将不同人种的诊断特性全部收录在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中,充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编辑一本真正面向世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使中医这门传统医学真正成为世界医学,为全人类各民族、各种族所接受、所使用、所服务。
    二、中医诊断的现代化问题:
当今世界已经对中医“证”、经络现象及中药制剂、中药活性成分、质量检测、药物作用机理等研究已富有成效的时候,我们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如何将中医诊断标准化,如何使中医诊断指标定量化和模糊数据科学化,大概将是本世纪的重大科研课题之一。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中医脉象图谱的研究,研制、生产了一些脉象仪,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生产的BYS-14型,近年天津生产的MTY-A型、上海的MX-3脉象仪及山东的实时多功能脉象仪等等【2】,另外,国内的中医药研究机构,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新疆中医研究所等单位对中医脉象的图形化都有进一步的研究。在中医舌诊研究方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对舌质、舌苔的计算机定量描述和分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而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对中医舌像真彩色图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但是,综合来看,我们的仪器电子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各研究机构的协同性较差等等。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今天,运用计算机化的中医望、问、切及诊治必将逐步开展和普及。计算机化的中医望诊:在治疗前后将病人的舌苔图谱存入计算机,进行治疗前后的的对比;计算机化的中医问诊应当包括中医诊疗的人机对话、中医保健知识的计算机自助系统,象目前已经推出的“关幼波肝病专家系统”、“李家琪智能诊治电脑”及“计算机家庭医生”等等,已经进行了可喜的探索;计算机化的中医切诊: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中医脉象仪可以使中医的脉象诊断指标客观地量化。目前,迫切紧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国家标准的中医脉象图谱,今后各地中医院都应当像配备心电图机一样普及中医脉象仪,使中医脉象诊断客观化。
    其二,我们认为中医诊断的现代化内容,应当包括中医病名诊断的标准化,国家卫生部已经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八十年代初,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研究课题组,进行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4】,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研究室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对常见病按类别进行病名的统一、归纳和整理【5】,湖南中医学院作为中医诊断师资培训基地,曾编写、出版了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其郭振球教授提出了“中医微观辨证学”理论【6】,充实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制定了一批中医病名诊断疗效标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了,但是,中医病名诊断必须制定统一标准,做到症候的规范化。目前,许多学者在进行着中医的现代研究和结合,像已经出版的《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现代中医内分泌病学》和《实用中医脑病学》等等,都是将前人没有的病名提出来,试图与现代医学作有机结合,以现代科学的思路来研究传统医学,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来充实现代医学,当然,这种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研究发展的同时,首先应当统一中医的病名诊断标准及疾病划分,像“眩晕”、“中风”病,在《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是划分在肝胆病证内的,而《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和《实用中医脑病学》则把它们归入心系疾病和脑病的范畴;对于疾病分类方法和划分标准,有学者认为需要中医理论、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总结,以完成规范、统一的标准【7】,所以中医诊断的现代化还应当包括诊断的标准化问题。中医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面应当通过实践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中医诊断的发展是中医发展的基础:
  辨证施治的理念说明:中医治疗的基础首先是中医诊断,而中医发展的基础也必将是中医诊断的发展,在诊断方法方面,更有许多学者将中医诊断学不断充实和发扬,像上海龙华医院王文华医生的“指甲诊病” 【8】、云南掌纹医学研究所王晨霞医生的“掌纹诊病” 【9】,以及早年云南袁怀珍先生的“人中望诊”和“脉象诊断”,还有解放军211医院李乃民医生的“望舌诊病” 【10】,将中医望诊内容延伸,都使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有哲人说过:“愈具民族性的东西,往往愈具国际性”。中医诊断学的传统医学理论和古代实践,通过不断地国际化、现代化,使世界认识中医的水平提高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加大了,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一样,发展的同时,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就医院的总体发展水平来讲,国外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在日本已有医院内部信息中心,本单位的检查结果,如X线、CT、核磁共振等图像及报告,都可通过中心计算机传送到每个科室,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检查结果,并且病人的各项回报都可储存在计算机中心。同样,计算机管理也逐步纳入国内医院信息科学管理和智能化的主要内容,对于我们中医工作者来讲,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当可以把病人包括脉象图谱在内的四诊所得和辨证施治,输入医疗病案中,并且把患者入院前后的客观资料储存起来,随时调用对比,使中医诊断更加客观化,为中医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一切,必将是在中医诊断的不断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的重任。
                                                                  于2002年3月上海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08pm 时添加 -=-=-=-=-
中西医两套病“牛皮癣”让患者犯糊涂  
长江日报 2005-03-04 07:45:41

    (记者魏娜 通讯员喻朝晖 谢靖)卫先生被西医皮肤科诊断为“牛皮癣”,但看中医时,拿到的却不是治“牛皮癣”的药。
    昨日,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涂晋文解释,这并非医生有误,而是因为“牛皮癣”在中医和西医中指的是不同的病。
    据了
解,48岁的卫先生因头皮上起了片状红斑,层层鳞屑,到医院检查,皮肤科医生诊断他患了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并给他开了口服药物治疗。
    一段时间后,由于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卫先生就到省中医院,找中医看“牛皮癣”,医生检查了他的症状后表示,这不是“牛皮癣”而是“松皮癣”。
    医生解释,中医的“松皮癣”就是西医的“牛皮癣”,但中医的“牛皮癣”却不是西医的银屑病。
    据介绍,中医、西医都有“牛皮癣”之说,但指的不是同一种病。西医习惯将银屑病称为“牛皮癣”,而中医说的“牛皮癣”又称为“摄领疮”、“顽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硬,好发于颈项的皮肤病。
    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皮先明表示,两种“牛皮癣”的病因、病机都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有区别。中医所说的“牛皮癣”愈后尚好;而西医的“牛皮癣”痊愈后易于复发,属于顽固性皮肤病。
    皮先明指出,不清楚情况,很容易因为混淆两者,进而服错药。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临床治疗是中、西两套病名同时使用,像“牛皮癣”这样,同名异病的情况还有很多,特别是有很多人习惯在西医得到诊断后,找中医治疗,这就需要医生对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都仔细核实、判断,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西医能否统一病名
    (记者魏娜)在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医和西医对病的命名有着自己的依据,临床治疗上,像“牛皮癣”这类同名异病和同病异名的情况层出不穷。
    近年来,中国医学界对是否统一中、西病名有着不同的意见。目前,我国的医学临床,甚至中医病著作,已广泛地采用了一些西医病名,因为“客观、明确”。但老中医们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保护、传承而不是全盘西化。
    全国知名老中医涂晋文介绍,一般来说,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多有大致对应的关系,但并非是一对一的绝对相等关系。中医病名诊断原则,基本上是以临床主要症状命名的,有此症才能诊为此病。
    例如糖尿病是一种西医病名,以“消渴”为主要症状,所以在中医,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而伤寒在中医上说,就是因伤风导致的感冒,是小病,但西医的伤寒则是一种要命的传染病。
    中医学以基本症状定义的疾病与西医学的疾病之间很难找到简单的一一对应。往往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可对应西医的几种诊断,西医学的一种疾病,可以见到中医归为病种的多个基本症状。
    如中医的胃脘痛,可对应西医的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胰腺炎、阑尾炎等多种疾病,而西医的胃炎,又可出现胃脘痛、呕吐、腹胀等多个归为中医病种的基本症状。
    支持西医病名统天下的人认为,西医的病名,有的能够很直观、准确找到致病因素,或发现形态结构改变,如胃溃疡、前列腺增生;有的能见到病理变化、功能异常,如肠梗阻、神经衰弱;有的则能表现出某些物理、化学、生物学检测指标的异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这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
    不愿放弃中医疾病分类系统的人认为,中医病名以临床表现来规定的疾病,如头痛、胃病、呕吐等,在西医学看来只是一些基本症状,却与中医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对应。
    也有人建议,不要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局限在西医病名分类的框架中,借鉴现代西医的疾病分类系统,建立、规范并完善中医学的疾病分类,才是最佳途径。
  
  此肾非彼肾
    以肾为例,中西医的不同可见一斑。
    西医所说的肾脏就是解剖学上位于腰部两侧的那两个肾脏,是属于泌尿系统的器官,
    中医所指的“肾脏”并不是专指解剖学上的肾脏,从中西对照的角度,包括了西医的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
    在西医的诊断中,如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甲状腺功能低下,甚至肺结核等,这些疾病与肾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根据中医辨证,都可能与肾有关了,可辨证为肾阳虚、肾阴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肾两虚等。
    相反在西医诊断的肾脏病,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炎和尿毒症等,在中医的诊断中都可能与肾不相关了,可辨证为肺气不宣(风水)、湿困脾阳、脾气虚弱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10pm 时添加 -=-=-=-=-
推荐  近20 年辨证论治研究热点0 近20 年辨证论治研究热点
景月华,张志斌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100700)
[关键词] 辨证论治;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210(2007)02(b)- 013- 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2003CB517101 资助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之一,研究者颇多,但
也有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就近20 年有关辨
证论治的热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能为该类课题的研究者提
供参考。
1 证的概念与本质
1.1 证的概念
对于证的概念,众说不一,主要观点大致有四类:一是证
据,认为“证”是证据、证验,此定义是从字的本源出发[1];二是
证候或证候群,如韦黎认为近年来某些所谓标准化和规范化
的工作中,某些内容是不折不扣的证候群模式[2];三是各因素
的综合概括。2004 年结题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医药
基本名词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给出的证的概念为:证是对疾
病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
本质的概括[3];四是机体在疾病中的定型反应形式[4]。
1.2 证与证候
证与证候等同说。证与证候的含义由于历史的渊源和词
义的变迁,至今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二者是同一个
概念,如《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即认为:“证,是证候的简
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5]。证包括证候说。徐木林等通过对
《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认为“证”是由证候与病机组成的
统一体,即证候是证之外候,是病机的证据,病机是证的内在
本质,是证候的根源,证候与病机组成“证”[6]。
证与证候平行说。持此观点的学者多认为二者是本质与
外在表现的关系。刘进等认为:从现实来看,证是机体在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
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7]。郭蕾、王永炎、张
志斌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
“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包括“证”与“候”两个方面。证,是
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的一定
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
察到的外在表现[8]。这里,证与证候仍是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
系,只是证又拓展了非疾病机体的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
括含义。朱文锋等亦撰文建议从概念上这样区分:“证”为病
变的本质,“证候”为证所表现的现象[9]。
1.3 证的本质
有关证的本质,有些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看法。如
朱文锋认为中医“证”的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
合,它源于临床,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又是一种抽象了的理
念,用现代方法难以实证。中医学对于“证”的研究,要扬长避
短,采取以“虚”统“实”的思路[10]。门九章、韩向东提出为揭示
“证”的本质,应明确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关系;为揭示
“证”作为有规律的病理表现这一本质,凡属同“证”,不论何
种“病”,皆进行尽可能多的指标检查;寻找微观指标与客观
表现的共变关系临床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实验研究阶
段[11]。陈小野提出证候实质研究中的弱特异性,姚魁武、王阶
针对这种弱特异性,提出应从规范中医理论概念、继承发掘
古代文献精华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进行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应用现代科技等多方面入手,探索中医证候的实
质[12]。
王旭东提出证的本质是疾病的现时状态或机体功能的
现时状态[13];危北海也认为“证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
态、抗病调控反应状态”[14];祝世讷认为“证”在本质上是功能
性病变,“病”在本质上是器质性病变[15]。孙屏蹇等认为中医
学反映邪气的损伤表现就是“病”,证机是人体对外来刺激的
反映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16]。
宋红普试图从体质与证的关系中挖掘证的本质。他提
出体质和证密切相关,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
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
生理病理状态[17]。匡调元也认为体质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
反应的特异性及其对某种治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的病
变类型的倾向性[18]。王琦则认为:体质与证既有着本质的差
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证的背后或多或少体现着个性的体
质特点,但在一定情况下,某些证候与体质状态并不一致。
当某些疾病超越体质制约的过程时,则又反过来影响体质
的改变[19]。
2 辨病与辨证
2.1 二者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病与证是相随的,二者应结合
起来运用。如徐永昌等撰文从历史的角度认为辨病辨证论治
一直是中医的精髓[20]。杨维益等提出有关辨证论治的六个方
面的令人困惑的思考,认为在“上面提出的六个问题未能满
意解答之前,我们应当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并重,不要厚此
薄彼”[21]。周仲瑛在谈到辨证与辨病时也认为二者有相互补
充的关系[22]。刘保延、张志斌从古典医籍有关外感病辨证方
法的梳理中,得出每种辨证方法都是以一类疾病为基础,每
一种辨证方法所辨之“证”必须与作为基础的“病”相结合[23]。
2.2 辨病之“病”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徐永昌等提出在疾病某个阶段“无证可辨”,如某些恶性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早期诊断只能是西医的诊断仪器和
化验及病理检查等,中医治疗的根据只能是对同种疾病积累
起来的治疗经验和中医现代的研究成果,可见这里所说的辨
病主要指辨西医的“病”[25]。余瀛鳌数十年来从事临床诊疗和
文献研究,一直认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结合非常重要,
他本人始终着力于“通治方”的研究和临床运用。对于“病”,
他认为不只是中医病名,应该说,西医病名已经占有了相当
重要的位置[25]。
周仲瑛则强调中医的辨病不能单纯理解成辨西医的病。
中医的病名内容很多,有些至今仍有特殊意义,如中风病。对
现代医学病名的认识,也必须以临床表现和病机为依据,切
忌“对号入座”。如西医的“糖尿病”不等于中医的“消渴”,而
中医的消渴,也绝不仅含糖尿病。那种认为中医只有辨证,而
辨病仅是指西医病名诊断是不够全面的。由此看,周老主要
是强调辨中医的“病”[22]。
岳美中在晚年总结一生治疗经验指出:“我们体会到若
能不停留于辨认证候,还进而辨病,辨病名(包括中医病名和
西医病名),论治注意古今专方专药的结合运用一定成果更
好;同时,也只是在此情况下,因人因时因地制方的作用才更
有治疗价值”[26]。这里,岳老明确提出辨病名同时包括中医病
名和西医病名。
2.3 如何结合
周仲瑛是辨证的同时根据“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
如中医辨证同属阴虚火旺证,如见于肺痨,用秦艽鳖甲散;见
于失眠,用黄连阿胶汤;见于遗精,用知柏地黄丸;见于心悸,
用天王补心丹;见于汗证,用当归六黄汤;见于郁证,用滋水
清肝饮[22]。邱德文认为辨证与辨病结合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
辨证分型。这是目前中医临床各科已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二是辨证论治加专方专药。这也是逐步通过从临床实践积累
上升而成的经验总结[27]。余瀛鳌则是用中医的理论分析西医
“病”的病机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消渴为西医所说的糖尿
病,一般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调中,但中医的消渴可能还
包括西医的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治法就与糖尿病
有所不同。同样是消渴,西医诊断不同,其立法、方药往往同
中医有异,有时尚须另开施治法门[25]。王今觉则提出辨病证
医药学,即在临床时首先根据“病”,研究针对核心征结的药
物(核心方药),再对于“病”的个性特征(“证”)进行辨证论
治,使用药物(卫星方药)[33]。
3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
所谓微观辨证,沈自尹的定义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
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
挥它们长处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
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
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证”[29]。邱德文撰文
认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验诊断、医学影像
诊断方法的运用,以及现代检测仪器,检测手段弥补用肉眼
观察的不足,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27]。杨维益等也
认为: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是宏观辨证,是“知内揣外”、“有
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而微观辨证就是从检测指标来证实
宏观辨证的正确性,是通过寻找一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来印
证中医的证,从而认识在证出现时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用
实验分析补充直观的外象观测和传统的逻辑推理[30]。
4 辨证论治的规范
4.1 寒温统一
这个问题从50 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
究。近20 年来依然有学者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肖德馨提出
以六经概三焦卫气营血的“六经辨证纲要”[31]。邓铁涛则认为
从建国以来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的资料来看,主要是采用了
卫气营血辨证,因此应该将温病与伤寒统一于卫气营血辨证
方法之下[32]。陈忠仁则把伤寒温病辨证分析综合,分别从伤
寒太阳病与温病上焦卫气分证;伤寒少阳、阳明、太阴病与温
病气分证;伤寒少阴病、厥阴病与温病下焦营分、血分证三部
分总结异同,并统一为一个辨证体系[33]。万有生则认为应以
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分为
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表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
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34]。
4.2 证的规范化
当代有关证的规范化自80 年代轰轰烈烈展开,从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要课题到各个中医研究机构到许多专家
学者,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
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病名证名的规范。研究成果有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二是疾病
与证候的分类与结构的规范。如有关证候的国标、行标、中药
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三是病证的诊断标准。学者们根
据中医古籍记载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制定出若干
病证的诊断标准。如中风、脾气虚、心气虚、肾气虚证等等。
4.3 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对于寒温统一,还有许多学者试图融合各种辨证体系
的优点,形成统一的辨证体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
点,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七步”和秦伯未的“十四纲辨证”是其
中影响广泛的代表。近20 年建立统一的辨证新体系依然是
中医界研究热点,如:
徐木林提出的新体系是以五脏系统为核心,其层次结构
是五脏系统→病名→辨证论治;证由“辨证五环节”(即病因、
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组成,证的层次是基本证→复证→多
级复证;证的核心是病机,病机由三要素组成[35]。
孙屏蹇等认为要综合各种辨证体系,首先要使他们的优
势特征结合在一起,如“六经辨证重在病的动态分析,八纲辨
证重在病性分析,脏腑辨证重在病位分析”。通过分析,孙氏
等认为“病位、病因和体质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辨证就应
在综合临床各种症状和体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医基础知
识,重点分析三大要素,从而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36]。
朱文锋认为“辨证”就是要辨别当前证候的部位与性质,
这是形成辨证统一体系、方法的基础。归纳辨证的基本要素,
“辨病位”包括辨证候部位的脑、心、肺、脾、肝、肾等和辨证候
层次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太阳、阳明等约30 项左右。
“辨病性”是指辨别证候变化的本质属性,即形成当前证候的
本质性原因,包括“气、血、阴、阳、津、精虚、亡阴、亡阳、陷、不
固、风、寒、湿、燥、火热、暑,虫、食、痰、饮、水、滞、瘀、血热、血
寒、闭、逆、余(毒、脓等)”等约30 项内容。明确辨证的60 项左
右基本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约150 个常见证,约800 个规
范证名,然后以脏、腑、体、窍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37]。
王永炎院士继2004 年发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
建议”后,张志斌、王永炎提出:中医证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
的多维多阶的复杂系统,必须引进复杂科学的理念,建立一
个既符合现代规范要求,又能够适应临床证候动态多变的复
杂情况,合理体现辨证论治圆机活法特色优势的、多维多阶
的辨证方法新体系。以象为素,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是构建
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
方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关键在于降维升
阶。首先是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
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
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
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一种由各种具体证
候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
叉的非线性特征,但是通过清晰的证候要素表达与应证组合规
律的寻找,这一复杂的辨证方法体系具有可控性[38]。这一构想已
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5 辨证论治的发展
5.1 发展和趋势
邓铁涛举例热带病研究对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辨证应用
等,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
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同时谆谆教导:“中医药学
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
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
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39]”。
邱德文总结辨证论治的五大趋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
趋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趋势;方剂剂型改革的
趋势;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治疗、气功、推拿、按摩及其他非药
物疗法、各种自然疗法、药膳、养生康复、心理疗法及音乐疗
法、色彩疗法等)的趋势;辨证论治规范化的趋势[40]。
马梦茵、陈家旭总结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辨证论治和
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检查相结合;辨证论
治与动物实验相结合[41]。
5.2 对辨证论治的质疑
王旭东从历史角度阐明辨证论治的法则直到南宋之后
才确立其统治地位,之前并不是中医的主流。从辨证的角度
提出,辨证论治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法,只注重
“思辨”,懒于“循名责实”,在其“灵活变通”的特点背后,隐有
“保守”的潜在性质;辨证论治取得疗效的高低有很强的主观
性,它对许多医学事实缺乏指导和解释能力,这是中医治疗
体系难以客观化、规范化的主要障碍[13]。王玉川认为所谓的
“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实际上是一个只求稳定不求上进的口
号,是个套在中医工作者头上的紧箍咒,对中医学术的发展
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予以废除[42]。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辨证论治各方面的研究不可谓不
丰富、不深入,从定义、本质、比较、规范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
探讨,从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体系到现代中医辨证中出现的新
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作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国家到地方到
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获得了一批具有权威
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辨证论治的许多问题还没
有取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共识,有些研究成果在临床上推广
的情况也不太理想,尚需大家群策群力,把辨证论治的研究
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陆广莘.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
(5):3.
[2] 韦黎.病、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6,2
(11):7.
[3] 中医药学名词审订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81.
[4] 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2003.198.
[5] 《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7.621.
[6] 徐木林,黄修涛,王秋琴,等.“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 从《伤
寒杂病论》谈起[J].国医论坛,2002,17(5):1- 3.
[7] 刘进,徐月英,梁茂新.证及其易混概念的辨析[J].医学与哲学,1998,
19(9):472- 475.
[8]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6(2):5- 8.
[9] 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 3.
[10] 朱文锋. 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21(3):34- 35.
[11] 门九章,韩向东.中医“证”的研究思路再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1998,4(5):18- 19.
[12] 姚魁武,王阶.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述评[J].中医药学刊,
2003,1(9):3- 5.
[13] 王旭东.辨证论治法则的历史观、辨证观[J].中国医药学报,1988,3
(1):53- 55.
[14] 危北海.有关证的实质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4):6- 8.
[15] 祝世讷.深化“证”的研究,发展功能病理学[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21(2):88- 92.
[16] 孙屏蹇,张成博.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47,172- 175.
[17] 宋红普.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J].中医研究,1998,11(4):1- 3.
[18] 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
版社,2003.198.
[19]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6- 297.
[20] 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 8.
[21] 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于辨病论治的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2):13- 15.
[22] 过伟峰.审证求机知常达变―― 周仲瑛教授谈中医临床辨证的思路与
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33- 136.
[23] 刘保延,张志斌.古代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04,10(5):7- 8.
[24] 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6- 8.
[25] 余瀛鳌.溯因•辨病•辨证论治三大要素[J].中医药学刊,2003,21(3):
329- 330.
[26]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
出版社,1986.21.
[27] 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
14(1):1- 4.
[28] 王今觉.从辨病用药、辨证论治谈辨病证医药学[J].中医杂志,
2000,41(7):443.
[29] 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5(2):55.
[30] 杨维益,陈家旭,王天芳.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中国医药学
报,1996,11(1):5.
[31] 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8(3):1- 8.
[32] 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6- 109.
[33] 陈忠仁.伤寒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讨[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6
(2): 5- 11,(3):1- 4.
[34] 万友生.论热病的寒温统一和内外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1986,1
(1):10- 13.
[35] 徐木林,王秋琴. 对走向“现代中医学”一些问题的思考[J]. 山东中医
药大学学报,1997,21(1):59- 62.
[36] 孙屏蹇,张成博. 对辨证与辨病的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172- 175.
[37] 朱文锋. 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
7- 10.
[38] 张志斌,王永炎. 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1):1- 3.
[39] 邓铁涛. 再论辨证论治[J]. 新中医,1999,31(4):8- 9.
[40] 邱德文.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五大趋势[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
14(1):1- 4.
[41] 马梦茵,陈家旭. 论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
(6):367- 369.
[42] 王玉川. 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J].中医教育,1999,18(3):9- 10.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3:14: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红斑狼疮中医病名初探
中华首席医学网    2004年11月01日 22:46:44 Monday  985
作者:洪 强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9月5卷17期 中医中药

  加入收藏夹   向本刊在线投稿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1851年首次提出的西医病名,包括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三大类。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与此病雷同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仍有与其类似的记载。由于受当时诊疗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古人未能将其确切命名,明确其归属,以致今人在论及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代中医一般将前两者归于“皮肤病”范畴,而将后者归于“风湿病”范畴中,或笼统地称为“痹病”、“痹证”。多种疾病,一种命名,难免概念模糊,于临证带来诸多不便。今不揣浅陋,对红斑狼疮古名略作追溯,以飨同道。
    1 根据致病原因命名
    “日晒疮”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 [1]  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而成。红斑狼疮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晒而起,约60%的患者有光过敏现象,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是防止光过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据此就将“日晒疮”与“红斑狼疮”对应起来难免有些牵强。光过敏无特征性,并非所有光过敏患者均患有红斑狼疮,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均有光过敏。“日晒疮”病机“非血气所生也”,另从申氏所列的方药“内宜服香菇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看,“日晒疮”似乎与现代医学的日光性皮炎更为吻合。“肾脏风毒”肾脏风毒及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风毒上攻下注,继而引起寒热、疼痛、浮肿、疮疡等症。SLE表现主要有不规则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多形性皮损、斑疹散发、时隐时现。而中医所言风毒特点是易袭阳位,伤人体上部及体表,病位游走,游走性关节痛,肌肉痹痛,风疹、瘙痒,时隐时现。另外,风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晕、振颤、抽搐、颈项强直等症。风毒之邪又常兼夹其它病邪伤及它脏。《普济方・肾脏门》 [2]  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是也。”并引用《和剂方》“磁石丸”治“肾脏风毒上攻头面浮肿……瘾疹生疮,百节疼痛,皮肤麻痹”。虽然“肾脏风毒”之称更加侧重于病机一面,但其临床表现与SLE损及肾的症状相近 [3]  。
  2 根据病机起名
    2.1 阴阳毒 早在元代《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就描述过“阴阳毒”,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后世毒寓斑症的认识即始于此。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侯》 [4]  :“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证急治。失侯则杀人。”从张仲景和巢元方所论“阴阳毒”的症状及其预后来看,颇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活动期。唐代孙思邈进一步详述了四时五脏阴阳毒证治,皆以发热为主,伴发斑、舌破、关节疼痛等症。其后,宋代名医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5]  卷三中专列“阴毒证”、“阳毒证”两篇,并分别以升麻汤、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对该病仍有不少阐述,阴阳毒是SLE中医病名中史料最为详实的名称之一。
    2.2 发斑 从引起红斑狼疮出现各种皮疹的病因出发,SLE又有“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等名称。近代朱仁康 [6]  认为“温毒发斑”类似SLE,其病因为心经有火,脾经积热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热盛成毒,毒热走于营血而致。《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侯》 [4]  指出:“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疹”。“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并由此创了“发斑”论之先河。
    在治疗上,恶代葛洪《肘后方》载“温毒发斑”的黑膏方,有凉血(营)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斑疹倍加重视,其认识也渐趋深化。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吴又可在《温疫论・发斑》 [7]  中则说:“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叶霖认为:“伏气温毒发斑,热毒甚而内结,……若仅以犀、地、膏、连,扬汤止沸,不能去其病,设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黄不可。盖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化炎 火高 为清凉矣。”叶氏所述对后世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2.3 伏气温病 SLE患者约有92%以上出现发热,其中约70%的患者以发热为初症状而就诊,并可出现斑疹、关节痛、疲乏等症,与中医伏气温病起病时见里热炽盛、发热、斑疹显露等症相吻合。清代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阴”,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伤阴现象,而阴精乃是有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又有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并将顾护阴精贯穿于治疗温病的始终。在论述斑疹的用药禁忌时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阙,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温病条辨》 [8]  卷三所列青蒿鳖甲汤乃治疗温热余邪深伏阴分的著名效方,至今为临床所常用。
  3 根据临床症状命名
    3.1 皮疹特征 皮疹是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8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因此,以皮疹特征来命名红斑狼疮是造成其病名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鸦疮”在明代《疮疡经验全书・鸦疮》 [9]  中有记载:“鸦者,久中邪热,脏腑虚寒,血气衰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日久损伤难治”。朱仁康 [6]  认为盘状红斑狼疮类似“鸦疮”,乃由于肝郁气滞、血瘀凝聚成斑。    “红蝴蝶(疮)”为近代医家根据SLE面部特有的蝴蝶形红斑而提出的新病名,另外也有称为“红蝴蝶丹”、“蝴蝶斑”或“红蝴蝶斑”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命名 [10,11]  。其确切出处尚无从考证。
    “赤丹”《诸病源候论・赤丹侯》:“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据此侯之描述,与狼疮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和红斑而不痒很相似。《外台秘要》 [12]  卷三十:“肘后疗面目身体卒得赤斑或黑斑。如疮状;或痒瘙之,随手肿起,不急疗之,日甚杀人,方用羚羊角煎。”“马缨丹”、“流皮漏”两者均为近代所创之新病名,前者类似SLE,而后者类似DLE,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3.2 皮损部位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通常毁坏面容,根据这一特征,北京赵炳南氏提出“鬼脸疮”之病名。另外,由于红斑狼疮皮疹好发于面部,有人认为“颧疡”、“颧疽”亦属于红斑狼疮。参考《疡医准绳》和《疡科选粹》中的文献记载,两证均由风热而生,发于颧骨类处,不论左右,由小而渐大如榴,初起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仙方活命饮。显然此二证为发于颧部的痈疽,与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并不完全相符。“血风疮”、“面游风”则系某些瘙痒皮肤病。
    3.3 其它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复杂,不仅损伤皮肤出现各种皮疹,还可累及多个脏腑。故在其对应的中医病名上千差万别,以致难以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名来概括。如多关节疼痛属“痹证”、“周痹”,有肾炎、肾功能损害属“水肿”,有肝脏损害属“黄疸”、“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悸”,有胸水者属“悬饮”,表现神志异常者,可称为“癫狂”、“痫证”等。总之,由于病情的发展阶段不同,累及的脏腑各异,可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SLE的中医命名,倘缺乏能反映本病内涵的统一的认识,因此沈丕安氏 [13]  结合临床经验体会,提出了“斑痹”的新病名,值得参考借鉴。
  4 小结
  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这是红斑狼疮的“本质”所在。反映在“标”上则为结缔组织病变,包括皮肤、粘膜、肌肉、血管、浆膜的炎症;有各系统和器官的表现,也可出现全身症状。一般DLE、ScLE以皮损表现为主,而SLE则常伴随全身各系统器官的表现。纵观以往的中医命名可以发现,历代医家尤其重视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如“温毒发斑”、“红蝴蝶”、“鸦疮”、“赤丹”等病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有时一种命名包含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而且在不分型的情况下很难把握病情和预后。因此,将中医病名进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便于学术交流,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发展;(2)规范临床,以利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3)使中医能及时跟上西医发展的脚步。虽然祖国医学并未确切论述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但临证时我们不妨借鉴古人治疗上述各病的宝贵经验,取各家之长,并结合现代科技,开辟一条治疗红斑狼疮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明・申斗垣著.外科启玄(公元1604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明万历三十二年留耕堂刊本排印.页码:卷三九.
  2 明朱.普济方,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 夏庆.肾脏风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北京中医,1997,16(5):13.4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较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 张仲景.《伤寒总病论》释评.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31-136.
    6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7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评注.《温疫论》评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8.
    8 清・吴瑭著.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9 宋・窦汉卿著.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天文堂刊本.
    10 郑敏宇.辨证治疗红蝴蝶疮中微量元素的探讨.江苏中医,1997,18(1):36.
    1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23.12 唐・王焘撰.外治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3 沈丕安著.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
  作者单位:200436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  
  (编辑海 涛)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3:16: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与辨证要点
--------------------------------------------------------------------------------
健康信使 >> 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与辨证要点
    中医学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专篇论述。至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寒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随着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气候逐渐变温,寒邪逐渐不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温邪的致病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因此,从金元以来,伤寒与温病之争愈演愈烈。直至明代,温病学派的第一部专著《瘟疫论》的问世以及清代《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的问世,温病学派在继承《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明清两代医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创立了一个独立的学科――温病学,与伤寒学派相辅相成,形成了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中医外感热病论治体系。中医疫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医外感热病学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疫病的含义
    可以遵照《黄帝内经》之《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即疫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可造成大面积流行,起病急,危害大,不论性别和年龄,其临床表现相似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根据SARS的特点,应当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
    二、疫病的分类、鉴别诊断和辨证要点
    根据古今医家的论述,中医疫病的分类,可以参照《松峰说疫》的论点分为:寒疫、温疫(瘟疫)、杂疫。温疫又可分为温热类疫(如暑燥疫、温毒疫等)和湿热类疫、杂疫(如霍乱)等。疫病的鉴别诊断首先应当与时病进行鉴别,如寒疫当与冒风、伤风、小伤寒等鉴别;温疫当与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温毒等时行温病相鉴别;霍乱等杂疫应当与内伤杂病进行鉴别。简而言之,疫病与时病的鉴别,前者为“天行”,后者为“时行”。温毒疫如疫喉痧(猩红热等)、大头瘟(流行性腮腺炎等)为温热疫毒致病,因其广泛传染流行,有别于一般的温毒(所谓“毒”当有红、肿、热、痛等临床表现)。根据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结合北京市胸科医院经验(健康报,6月4日第7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晓梅65例临床观察(《中医药专家谈SAR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0页)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医疗队的临床观察,四者是一致的,即SARS的中医病性属湿热而非温热,亦非温毒,当属于中医湿热疫的范畴。
    中医疫病的辨证要点可归纳为:寒疫按六经辨证,温热类疫按卫气营血辨证,湿热类疫按三焦辨证,杂疫按脏腑辨证。因此,就SARS而言,广东省中医院的经验中采用的辨证方法较为符合SARS的临床实际。
    三、SARS的中医辨证应当重视“四诊合参”
    “四诊”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石,没有客观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任何分析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是臆测。《伤寒杂病论》详于脉诊,温病学派又重视舌诊。遗憾的是卫生部5月11日印发的新修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中医药治疗方案》中,(二)之1无舌苔,随症加减中只有一处有脉,均无舌象的描述。在推荐使用的中成药的描述中,没有辨证依据,不能达到为临床治疗SARS辨证使用中成药予以指导的目的。同样,在近期报道的临床总结中,甚至通篇没有舌、脉的描述(中国中医药报,6月2日第6版)。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和研究SARS应当遵循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特色,避免急躁心理,急功近利,甚至照搬西医模式,邯郸学步。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则为无源之水。诚如吴鞠通所言:“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 更 多>>
您可能对与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与辨证要点相关的文章感兴趣
[图文]中医中药精华:家庭医疗大宝典  李蔚普:给初学中医者的十封信及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与辨证要点
中医疫病论衡――兼谈SARS的中医病名归属与辨证要点
引用地址: http://jiankang.jwhu.com/article/show-36580.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3:17:5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中医口腔病名与现代医学口腔病名对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5    更新时间:2006-7-10
【收藏到网摘】:                  
中医口腔科历史悠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理论与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有关资料极为分散,查找不便.中医口腔病名繁多,历代医家又各有不同,未曾统一过。为了便一进深入学习理解中医并推广便用中药。现根据资料整理出来供参考,以起抛砖引玉,共同学习之效。
中医病名 现代医学医名
虫牙、蛀牙、齿龋注、风龋 龋齿、龋病
倒牙、牙齿酸楚
牙齿感觉过敏、牙本质过过敏
风火牙痛
齿龈炎、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初期
牙 胃火牙痛
急性根尖周炎、急性冠周炎、急性牙周炎
齿 虚火牙痛
慢性根尖周炎、慢性牙周炎(或急性发作)
及 齿衄、牙衄 牙龈出血、牙龈炎
牙 牙宣、牙疔
牙周炎、牙周病、牙周脓肿、牙槽脓肿
周 牙菌 慢性牙周脓肿
疾 牙痛
牙周脓肿、牙槽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
病 牙漏、齿漏
慢性牙周脓肿、慢性牙槽脓肿合并瘘道形成
牙齿宣露、齿挺 牙龈萎缩、牙周萎缩
齿窟疮 干槽症
小儿马牙
上皮珍珠、爱泼斯坦氏小结
齿迟、齿不生
牙齿萌出过晚、牙齿发育迟缓
咬牙、锉牙 磨牙症
齿脆
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钙化不良
取牙 拔牙
复安 齿再植
口疮、口破、口疳
阿弗它口疮、复发性口疮、口腔溃疡、创伤性口炎
口舌生疮、口糜
口腔粘膜溃烂、膜性口炎、疱疹性口炎、变态反应性口炎
鹅口疮、雪口
念珠菌病、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
螳螂子、妒乳 颊脂肪垫增生
口 狐惑病、狐蜮病
白塞氏综合症、口眼生殖器综合症
腔 挖眼疳
急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粘 风热牙疳 坏死性龈口炎
膜 走牙马疳 坏疽性龈口炎
疾 青腿牙疳 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
病 口癣、口覃 口腔扁平苔藓
膏药风
药物性口炎、接触性口炎
白斑 白斑
天灼疮、火赤疮 天疱疮、类天疱疮
口舌干燥症
更年期口舌干燥症、老年口干干燥综合症、舍格林综合症
血风疮、血热疮、红云风猫眼疮 多形性红斑、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
黑舌 黑毛舌
镜面舌、光滑舌 光滑舌
舌萎 萎缩性舌炎
舌 舌上龟纹、沟裂舌、裂纹舌 沟纹舌
疾 木舌、木舌风、木舌胀、舌疔 急性舌炎、感染性舌炎
病 舌剥 地图舌、游走性舌炎
舌菌、舌岩 舌癌
痰包、匏舌、蛤蟆肿 舌下囊肿
绊舌、结舌、连舌 舌系带过短
舌衄 舌出血
唇风、唇干裂、驴唇风、唇湿、紧唇 急、慢性唇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唇疮、唇胗 唇疱疹、单纯性疱疹
舌舔疮
口水性唇炎及口周皮炎
唇 口吻疮、燕口疮、口丫疮、口角疮、燕口 口角炎、口角糜烂
疾 唇疔、反唇疔、锁口疔 唇痈
病 兔唇、豁唇、兔缺、缺唇 唇裂
狼咽 腭裂
脐风撮口 新生儿破伤风
茧唇、藩唇、唇岩、唇菌 剥脱性唇炎、唇癌

合架风、角架风、牙咬痛 下颌智齿冠周炎
骨槽风、牙槽风、穿腮发、附骨疽、牙叉发 下颌骨骨髓炎
颊车骨疼痛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口 落架风、脱颌、失欠颌(颊)、掉下巴 颞下颌关节脱臼
腔 面疔、面疖 颌面部疖痈
及 面痛 眶下蜂窝组织炎
颌 上腭痈、重腭、悬痈 上腭脓肿
面 重舌、垫舌痈、舔舌痈 舌下间隙感染
部 缠喉风、锁喉风 口底蜂窝组织炎、芦德威氏咽峡炎
疾 疔毒走黄
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脓毒败血症
病 痄腮、大头瘟、大嘴巴、鹭鸶瘟、蛤蟆瘟 流行性腮腺炎
兜腮痈、托腮痈、发颐 化脓性腮腺炎
滞颐、流口水、淌口水 流涎症、小儿流涎
重言、蹇吃 口吃
面瘫、口蜗、口眼蜗斜、歪嘴风 颜面神经麻痹
面痈、偏头风、雷头风 三叉神经痛
蛇盘疮 带状疱疹

关键字: 口腔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19pm 时添加 -=-=-=-=-
仝小林提出糖尿病中医新病名
  日前结束的第八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上,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教授提出了以“糖络病”取代“消渴”作为糖尿病中医名称的建议,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仝小林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题为“糖尿病中医诊疗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的专题演讲。他认为:消渴与糖尿病有异有同,消渴所涉及的范围除糖尿病外,还有甲亢、尿崩症等,故古代对消渴的病机认识、分型、治疗等只能作为糖尿病诊疗的参考。现代的糖尿病中肥胖者并不少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已经不是大多数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更不是贯穿于糖尿病始终的基本病机。从目前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因血糖高而引起络脉损伤是糖尿病病情演变的基本特征,因此建议将糖尿病中医病名改为“糖络病”,既反映病理特性,又有利于与糖尿病诊断接轨,同时有利于指导治疗,即: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着眼于“糖”,更要着眼于络。
   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办,共收到论文160余篇,内容涉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20pm 时添加 -=-=-=-=-
中医古代病名〈白癞〉    2007-06-22 16:34:07
标签:中医 病名 白癞 结核型麻风
    病名。
    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
    《诸病源候论》卷二:“凡癞病,语声嘶破,目视不明,四肢顽痹,支节火燃,心里懊热,手脚俱缓,……手足隐疹起,往往正白在肉里,鼻有息肉,目生白珠,当瞳子,视物无所见。此名白癞。”
    病因:因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而成;或因接触传染而发。
    症见:初起皮色逐渐变白,四肢麻木顽痹无力,患部肌肤如针刺作痛,或声音嘶哑,目视不清。
    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3:34: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21 01:38pm 第 2 次编辑]

程门雪老说中医病名
                    中医最难整理者莫如病名,一病数名,一名数称,初学之士,莫不蹙额疾首者几希!皆因著书漫不措意,随意定名.若循名以求病,必多错误.欲求其弊,惟有以病求名,以证定法,最为适当.
                                                                              录自<金匮篇解>

干祖望老谈中医病名(渔翁摘翠)
所有一切病名,是共有的,美国人能用,日本人能用,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用?所以属于全人类的,绝对不是西医的专利权,更不能说是“西医”的。反过来说,中医的病名也有世界性的,例如现在西医也常称中风,梅核气等,中医也从来没有提出抗议,说西医侵犯了中医的专利权。同时也不会因此而失去西医特点与身价。更没有变为中医。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38pm 时添加 -=-=-=-=-
干祖望老谈中医病名(渔翁摘翠)
保留古老的病名,说是保留中医的特色,那么,现代中医穿的白大褂,用的是钢笔墨水,写横方无医案,药量用克不用钱,出诊坐汽车,但他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用来毫不含糊,你能就现象而说他是个变质的中医或不是中医了吗?
(  渔翁按:一颗红心永不变是关键。干老越说越动情。)  
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要把中医推向海外国际,如其把白喉称天白蚁,白塞氏综合征称狐惑,糖尿病称消渴......外国人能顺利方便接受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42pm 时添加 -=-=-=-=-
干祖望老谈中医病名(渔翁摘翠)
         
            最后我们温习一下古人对“名”的看法:
        宋代,曾被范仲淹推荐yu为太学助教,人称盱江先生的李觏(gou)曾谓:"人之内不充而惟外(指名)之饰焉,终亦必乱而已矣。”(见李觏集`礼论后语)
        清代学者倪瑞璇也谓:“人生重贤豪,不在名字美。”(见《四弟恳予易其名字》)
        此两公之言,确能使争议的两方头脑清醒一些。
                                        摘自《干祖望医话。病名官司》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3:46:4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21 02:08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病名有来头

    宁在兰
  
  中医病名颇多,现举几例帮助您了解其中的含义。
  以患者的自觉症状命名:自觉症状通常是以患者的主诉作为病名,如头痛、便秘、眩晕等,在中医病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以病理命名:如郁症,郁者,滞塞也。凡由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的一类病症属之。虚劳、痹症等也属于这一类。
  以病色命名:如白喉和黄疸,前者咽喉部的黏膜上生出一层灰白色的假膜,不易脱落;后者身黄、目黄、小便黄。
  以病变范围大小命名:如外科病疖和痈,疖在皮肤浅表,范围一寸左右;痈在皮肤和肌肉之间,范围二三寸左右。
  以对病状的形象描绘命名:如外科的蛇头疔,指生在指端,样子像蛇头的疔;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指生于腰侧像腰带状的病症。
  以发病的时间命名:如春温、暑温、秋燥、冬温,以及五更泻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如百日咳、久痔、久痢。“百日”与“久”意为病程较长。
  以治疗药物命名:《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癔病、神经衰弱,或某些热病后期虚弱的百合病。百合是治疗时的主药,故谓之百合病。
    《健康时报》 (2002年06月06日第十六版)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48pm 时添加 -=-=-=-=-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推荐』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作   者:王德全
版   本:
包   装:
开   本:
库   存:货源充足 编   号:50600[图书标识]
ISBN :7800138771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49pm 时添加 -=-=-=-=-
《陕西中医》1998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中医病名定义规范化探讨
刘实
  通过分析中医定义现状及其内涵、外延存在问题,提出科学的病名定义的基本要求,列举几种病名定义的内容及形式,指出其意义关乎中医诊断理论及中医学术进步。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712083
【关键词】:中医病名;法规和规章;中医学术发掘
【分类号】:R2-03
【DOI】:cnki:ISSN:1000-7369.0.1998-02-015
【正文快照】:
  1疾病定义的概念 疾病定义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病理本质与演变规律(包括病因、病机、病位、临床表现特点、转归)所做的概括性论述,是疾病的总纲。一个科学的疾病定义不但可揭示该病病的本质,反映出不同病种的区别,也体现着一个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因此,准确、规范地为疾病进行定义是一项非常科学、严谨的工作,也是中医疾病研究的重婴跺题之一。 2病名定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医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去观察和认识疾病,通过对疾病及其彳i关的因素的表象感知来分析和诊断疾病。这种通过客观存在认识疾病的方法在一定程…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1:50pm 时添加 -=-=-=-=-
荨麻疹中医病名溯源
中华首席医学网    2005年11月16日 20:34:43 Wednesday   
作者:张晓杰
《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3月2卷1期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02pm 时添加 -=-=-=-=-
肺气肿的中医病名是什么?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6-5-19 18:40
提问者: green_3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寻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提高。
肺胀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指出了本病虚满的基本性质和典型症状。汉代《金匮要略》还观察到肺胀可出现浮肿,烦躁,目如脱等症状,认为本病与痰饮有关,开始应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药进行辨证论治。隋代《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
可见隋代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后世医藉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如金元时期,《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在病理上充实了痰瘀阻碍肺气的理论。清代.《张氏医通·肺痿》说:“盖肺胀实证居多。”《证治汇补·咳嗽》认为肺胀:“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提示肺胀应当分虚实辨证论治。
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见于老年性肺气肿,当这些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03pm 时添加 -=-=-=-=-
诗客论学医:学中医莫为西医一个病名而套死
版权所有:倜傥诗客中医师 提交时间:2005-09-07 09:41:54

    诗客论学医:学中医莫为西医一个病名而套死
   
   
    从网上一些问病的朋友介绍治疗经历可知,在中医界里存在大量“见病开药”的现象,这些医生多数是一些“用中药的医生”,还谈不上是“中医”,他们常常被西医确诊的一个病名所套死,思路展不开,因而鲜有疗效。中医界里如果多了这样的中医生,实在难撑中医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也有损中医界的声誉,更易被那些欲置中医于死地的西医痞子、中医歪曲大师于口实。
   
    辩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丢掉了这个精髓,中医不成为中医。中医的疗效就靠辩证施治这四个字,辩证准确、用药得当,往往沉疴骤愈,这并非什么神话。我治过一个眼底溢血的病人,该病人先是由西医确诊并由西医治疗40多天毫无进展,眼白一片鲜红。后来一个同事介绍此病人到我处看病,病人的女儿向我介绍她妈历来身体差、不耐寒药,可是如果我受她女儿的这些话干扰诊治的话,就大大的不行。我摸脉,见脉数而弦有力,舌红无苔并有裂纹,这那象“寒”,已经带阴虚血热了,我用茺蔚子、赤芍、当归尾、生地等活血化瘀药清其瘀血,用菊花、夏枯草等清其肝热,淮山滋阴补气(考虑病人是60多岁老人),旱莲草止血滋阴,再加高效秘药一味专治眼底溢血(这种药是一种动物的粪便,很便宜,随便可买到,问题是你知道不知道“世间一物克一物”的道理,会不会用)。结果病人服4剂眼睛溢血全部消退。病人高兴得不得了,送我一大堆番薯土产,我说:“你先别高兴,应该多服几剂除根。”但病人回去没按我的嘱咐多服几剂,结果几个月后又复发,再用上个方子,连服十剂随访二年未复发。就眼底溢血这个病,恐怕中医的证型会有:肝经血热、血瘀、脾气虚不统血、肝肾阴虚血热等好几个,如果你搞不清属于那个证型,听她女儿的话就以为是脾虚吧,就开个归脾汤加,恐怕溢血会更加严重(寒热刚好搞反)。
   
    咽喉炎对于中医来说,本是“小儿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病人在网上问这个病呢,关键是先前所服的中药不对证。中医不同于西医,西医一种病就开这个药,没有什么变数的,好不好那个医师结果都差不多。而西医的咽喉炎在中医叫“喉痹”,现在的中医生恐怕连这个名都不知道,就知道西医的咽喉炎病名。中医的喉痹就分风热、血瘀、阴虚、阳虚、气虚等几种,不同的证型用药宵壤之差。感冒伴发的喉痹多是风热型的,我们多数中医生用银翘啦、蝉蜕啦、玄参啦、麦冬啦,一大堆清热药,就不知道辛温解表,我的经验告诉我,感冒刚发的咽喉炎,即使属于风热型,也必须辛温解表,一定要用麻黄(一般5克内)、防风、荆芥疗效才好,当然要配合清热药,疗效最好的是六味汤加玄麦甘桔汤(银花、连翘、蝉蜕、麦冬、甘草、桔梗 、防风、荆芥、牛蒡子等)再根据热的轻重选加板蓝根、射干、山豆根等,上方也适合扁桃体炎,但如果已经化脓则还要加天花粉等排脓药。如果这样处理,不出三剂就搞定,病人花费不超过20元。那用得着打抗生素(吊一瓶水不知要不要一百几十元?)。对于风热型的咽喉炎,辩证是最简单的,如果是血瘀、阴虚、阳虚喉痹,那就更考中医师的水平了。古中医治喉痹的方子除了上面介绍的,还有用于少阴喉痹的甘草附子汤、甘桔汤、猪肤汤、知柏地黄汤加肉桂、XX逐瘀汤、沙参麦冬汤等等。应该选用哪一条方,就得结合辩证,确定病人的证型。
   
    去年有个北京的女教师在网上问我怎么她的咽喉炎老治不愈,她看西医已经花了近6千元。我笑她,给600元我包治好吧,看来西医是非常好赚钱的。我免费为她介绍用药,结果她花了80元药费就基本搞定。哎,我们穷苦的老百姓真可怜,有西医这门“真科学”保健,医疗消费水平已经赶超美国了。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诫学中医的人,千万别让西医的一个病名牵着鼻子走。我们学西医的目的,是了解西医的病灶学说,提起疾病部位的注意。但辩证施治,还得要靠传统的手段。中药的一个方子可治西医的病种多着呢,这叫“异病同治”;同样西医的一个病名并非只用一条中药方子,要根据不同证型用不同方子,这叫“同病异治”。如果连什么叫“异病同治”,什么叫“同病异治”都弄不清楚,千万别手痒痒给人开药,而要好好多读几本中医书再来(本人与大家共勉)。
   
    审病求因,辩证施治,现代用得炉火纯青的当数名中医蒲辅周,学中医的人我建议都去读蒲老的著作。读后必定得益匪浅。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07pm 时添加 -=-=-=-=-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的“骨痹”、“肾痹”、“腰痹”、“竹节风”、“龟背风”等。《内经》曰:“骨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这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和脊柱强直畸形的状态。  
|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网
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4:11:0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21 02:12pm 第 1 次编辑]


看中医常说的病名
2006-11-07 10:00:55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因此,腑腑病证之间具有相互传变、交叉错杂的特点,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脏腑同病、数脏合病的证候。
  脏腑辨证具体来讲,可以从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和脏腑兼证几方面探讨。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其心病常见证型如下:
心气虚、心阳虚
  症状:二者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者,为心气虚;若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胸闷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为心阳虚脱之危症。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或暴病伤阳耗气,或禀赋不足等所致。
心血虚、心阴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兼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则为心血虚;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心阴虚。
  病因病机: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发于失血之后,或热病伤阴,或七情内伤,阴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肠实热
  症状:心中烦热或失眠、口渴饮冷、尿黄赤、舌尖红、舌体糜烂、脉数。小肠实热还可见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等所致。
心脉痹阻
  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憋闷、心悸,甚则面青、唇紫、四肢发凉、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病因病机:本病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之后,往往由劳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浊凝聚等诱发。
痰火扰心
  症状:轻者心烦不寐,面红,口渴,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重者神志错乱,狂躁乱动,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此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痰浊日久化热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扰心神。
痰迷心窍
  症状: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病因病机:病由精神抑郁,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气郁阻遏,痰浊凝聚,蒙蔽心窍所致。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其肺病证型如下:
肺气虚
  症状: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致。
肺阴虚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邪热恋肺,耗损肺阴,或因劳损等所致。
风寒束肺
  症状:咳嗽声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此证由外感风寒,邪袭肺卫所致,肺合皮毛而主卫外,风寒外袭,则营卫不利。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病机:此系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喘促,呼吸气粗,发热胸痛,口渴,尿黄,便秘,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咳唾脓血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火热炼液成痰,热与痰结,壅阻于肺而成。
痰浊阻肺
  症状: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闷,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滑。
  病因病机:此多因长期咳嗽,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虚生湿,凝而生痰,上渍于肺所致。
燥邪犯肺
  症状: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或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病因病机: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有因风温诸邪伤津化燥而成。
大肠湿热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大肠津亏
  症状:大便干结,甚如羊粪,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病因病机:多见于老年人或产妇,或由阴亏血虚,或由热病伤津耗液所致。
脾与胃病辨证
  脾处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统血。脾喜燥恶湿,开窍于口,其化在唇,涎为脾之液。脾在声为歌,在志为思。其脾病证型如下:
脾气虚、中气下陷
  症状: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若中气下陷(亦称脾气下陷),则兼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小便频数等。
  病因病机:病由劳倦伤脾,或饮食失节,或吐下太过,损伤脾气,或素体虚弱,久病虚损所致。
脾不统血
  症状:便血,肌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同时兼可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
  病因病机:此多因久病脾气虚弱,或劳损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
  症状:纳减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或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或见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妇人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或久病伤脾,或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阳所致。
寒湿困脾
  症状: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由贪凉饮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脾胃;或素体湿盛,脾阳受遏,以致寒湿中生。
脾胃湿热
  症状: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有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郁化热所致。
胃寒证
  症状: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病因病机:多因胃阳素虚,复受饮食寒凉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致寒凝于胃。
胃火炽盛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渴善冷饮,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则吐,口臭,牙龈肿痛,或溃疡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邪热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过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食积胃脘
  症状: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失气酸臭,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脉滑。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饮食不节,食入过多所致。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
  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或脘痞不适,大便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病多因湿邪久羁,或肝火犯胃,内热伤阴等所致。
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主筋,主风,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泪为汗之液。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其肝病常见证型如下: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喜叹息,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郁怒伤肝所致。
肝火上炎
  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聋,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所致。
肝阳上亢
  症状:弦晕,耳鸣,头痛,目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素体阳盛,或七情内伤,或久病耗伤肝肾之阴所致。
肝阴虚、肝血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头昏目眩,视物模糊,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若血虚还可见经闭,失眠,舌淡,脉细;阴虚者还兼有颧红,手足心热,耳鸣,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等所致。
肝风内动
  临床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等症状都属于肝风内动,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三种。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2.热极生风:多因热邪亢盛,燔灼肝经,热陷心包所致。症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两目上翻,甚则神志昏迷,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3.血虚生风:多由久病或失血等因素而致肝血亏虚,血虚而生风。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不华,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跳动或皮肤瘙痒,舌淡脉细。
寒凝肝脉
  症状:少腹胀痛,牵引睾丸,遇寒则剧,得温则减,或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常伴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迟。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外感寒邪侵犯肝经,致气血凝滞而成。
肝胆湿热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弦数。若见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见睾丸肿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或湿热下注所致。
胆郁痰扰
  症状: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胸满闷,善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此多由情志郁结,气郁痰生,痰热内扰,胆胃失和所致。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位于腰部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唾液为肾之液,在声为呻。其肾病证型如下:
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颧红,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或因其他脏腑之阴虚导致肾阴亏虚。
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尺部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年老体弱,阳气虚衰,或房事过度,阴损及阳等所致。
肾气不固
  症状:精神疲乏,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妇人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因病机:此多由年老肾气衰弱,或幼年肾气未充,或久病劳损伤肾等致肾气亏耗,无力封藏,固摄所致。
肾不纳气
  症状: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声低气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部虚浮,舌淡,脉虚。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久咳伤肺,由肺及肾,或因房劳伤肾,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所致。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灼痛,尿频,尿急,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膀胱虚寒
  症状:小便频数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肿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肾气虚而不固或肾阳虚而不化水所致。
脏腑兼病
  凡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的,称为脏腑兼病。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过多色淡,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因病后失调,慢性出血,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等所致。
心肾不交
  症状:虚烦失眠,心悸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早泄,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系久病劳伤,或恣情纵欲,或多思妄想,损伤心肾之阴而致。
心肾阳虚
  症状:形寒肢冷,心悸怔肿,尿少身肿,唇甲青紫,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等而致。
心肺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咳喘少气,胸闷发憋,自汗乏力,动则愈甚,面色苍白或暗滞。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质暗淡或见瘀斑,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因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肝脾不调
  症状:胁肋胀痛,胸闷叹息,烦躁易怒,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腹痛即泻,妇人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苔白,脉弦缓。
  病因病机:本证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造成脾气虚弱。
肝胃不和
  症状:胸胁闷胀,烦躁易怒,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吞酸,苔薄黄,脉弦。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肝火犯肺
  症状: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此系情志郁结,或邪热蕴结肝经,郁而化火,上灼于肺所致。
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久病阴血内耗,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或早婚多育,精血亏损等所致。
脾肺气虚
  症状:短气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面足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气虚弱,损及于脾;或脾气久虚,精微不足,而肺气虚弱所致。
脾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纳减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则五更泄泻,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肿,甚则水臌胀满,舌淡肿,脉沉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久病耗气伤阳,水邪久踞;或脾虚久泻,以致肾阳虚衰所致。
肺肾阴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咳伤肺,肺虚不能布津滋肾;或房事、劳倦太过,肾阴虚竭,以致阴津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而致肺肾阴虚。
雨后阳光的博客
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4:14:2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21 02:30pm 第 2 次编辑]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名是什么?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名是什么?
急性肾炎是以血尿、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中虽无急性肾炎这个病名,却有类似的记载。根据急性肾炎病情轻重不同,临床症状偏重不一,它的中医病名亦有所不同。患者以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时,它的中医病名可定为尿血。若患者以水肿为主要症状则属于中医水气病范畴。急性肾炎初起,表现水肿并伴有表证者为风水。以四肢浮肿为主,不伴表证者为皮水。水肿明显,伴有明显胸水、腹水者则为正水。从临床实践看急性肾炎的中医病名以风水最多见。
参考资料
《中医祖传特效秘方》:http://www.120sohu.com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16pm 时添加 -=-=-=-=-
『中医中药』  中医外科病名释义

jinxuhong2006-11-06 15:23
疡:有时也称作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所以古代将外科亦称疡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
疮疡: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间的脓肿,如肺痈(肺脓肿)、肠痈(急性阑尾炎);外痈是生于体表部,多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脓肿、急性淋巴结炎等。
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即现代医学所称的痈。
发:痈之大者名发,即是现代医学所称的蜂窝组织炎。
疖: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即是现代医学所称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疔:凡发病在面、手等部位,病势急剧,易迅速蔓散,可造成损筋伤骨,甚则引起走黄危险的就称谓疔,包括颜面疔疮(面部的疖和痈)、手部疔疮(手部感染)、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无头疽:发于骨胳及关节间,患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骨,如附骨疽(化脓性骨髓炎)、环跳疽、足踝疽(化脓性关节炎)等。
丹毒:是皮肤突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种种名称,如发于头面部的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部的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反复皮肤潮红寒热,俗称流火等等。
走黄:是由于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险性证候,一般以颜面部疔疮合并走黄最为多见。实质上走黄是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内陷: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险性证候,即称内陷。实质上内陷之症也是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瘰疬:因其结核累累如串珠状,故称瘰疬,它大多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结核。
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的疾病,起病很慢,化脓亦迟,溃后流脓清稀,或挟有败絮样(干酪样)物质,且不易愈合,因病在筋骨关节深处,故每多损伤筋骨,而形成残疾,即现代医学所称的骨关节结核。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18pm 时添加 -=-=-=-=-
痛风原是中医的病名,西医汉译的时候借用过来的。同样的例子还有破伤风。中医认为这些病和被风吹了有关,西医只是借用病名,西医不认识“风”。
人民网【强国论坛】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20pm 时添加 -=-=-=-=-
细菌性角膜炎
文章来源:放心医苑      2005-2-2 12:02:57

    [中医病名]
    凝脂翳
    [概 述]
    中医
    凝脂翳是因风热邪毒入侵所致,以黑睛生翳,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或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翳类疾病。
    西医
    细菌性角膜炎是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角膜炎症,发病前多有角膜外伤史。
    细菌性角膜炎中,匐行性角膜炎和绿脓杆菌性角膜炎最为常见,危害亦严重。
    匐行性角膜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角膜溃疡,病变每向中央匐行扩展,故名。亦可称之为匐行性角膜溃疡。
    绿脓杆菌性角膜炎,亦称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近些年来本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多发于夏、秋季,以从事工爱业生产劳动的中青年为多。近来报告有因戴角膜接触镜而患本病者也在增加。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22pm 时添加 -=-=-=-=-
中医病名
带下病,阴痒。
定义及释义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是由于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新隐球菌及其它念珠菌引起的一种阴道炎症。在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的阴道炎患者中常可分离出这类霉菌。临床上以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阴部瘙痒、灼痛等为主要表现。最适于霉菌繁殖的阴道PH值为5.5。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26pm 时添加 -=-=-=-=-
某博站录一说:
中医的病名有相当部分是症状诊断,如咳嗽,头痛,呕吐等等,这样的病名非常古老,非常原始,许多疾病都出现类似的症状,不能很好地反应疾病的本质,满足人们的需要,逐渐被当今的主流社会所抛弃。这样的病名病人不满意,公费医疗中没有中医病种,医疗保险中没有中医病种的疾病保险,37种国家法定传染病没有中医症状诊断的病名,国家法律不支持(在进行诉讼时不用中医症状诊断的病名);中医人不满意,中医期刊上的论文很少以中医症状诊断的病名作临床研究,一般用西医病名;现在中医的进级考试,病历书写诊断疾病时都是中西医双重诊断。
现在的中医人大多是中医院校出来的,他们对中西医都掌握了,对西医持开放的态度,完全接受西医病名,西医病名亦为病人,社会,国家所接受,所以现代中医逐渐放弃症状诊断,吸纳西医病名是可行的,这样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                  
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我们坚持了这些中医特色,这就是中医,其它的我们都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绝不会因为吸纳了一些西医病名就会摧残中医,消灭中医,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卓越疗效,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中医的疗效远远超过西医,如晚期癌症,西医没有办法,用中医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我相信中医吸纳西医病名后,更能反映中医的水平,中医的发展会更快的,更好的。
事实上,西医也吸纳了一些中医的病名,如麻疹,天花,癌等等。中医吸纳西医病名的还是有人,如程丑夫 王钟林主编的《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手册》就是例子.他完全采用了西医病名,我认为这本书编得很有水平。中医病名要顺应历史潮流,为当今主流社会所承认,吸纳一些西医病名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如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些中医人将它诊断为风温,春温,这就大大的扩大了疾病的范围,从而造成中医诊断的不够准确性,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个新发现的疾病,西医能够用,为何中医就不能用,而必须 要从故纸堆中寻找它的类似病的诊断呢?真是岂有此理?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2:29pm 时添加 -=-=-=-=-
【5-4医学学士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chen412 2007-5-4 20:06【5-4医学学士网】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一】内 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
*风湿性心脏病(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
*气管——支气管炎(肺咳)  
*支气管哮喘(哮病)
*肺脓肿(肺痈)
*肺结核(肺痨)
*胸腔积液(悬饮)
*肺性脑病(肺厥)
*胃溃疡(胃疡、胃脘痛)
胃炎
胃脘痛、痞满、纳呆
胃下垂
胃缓
胃石
胃结石
幽门梗阻
胃反
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腹痛、大瘕泄
肠结核
肠痨
习惯性便秘
脾约
急性胰腺炎
胰瘅
慢性胰腺炎
胰胀
乙型病毒性肝炎
黄疸、胁痛、积聚、虚劳
肝硬化
肝积、胁痛、积聚、膨胀
肝硬化腹水
膨胀
肝脓肿
肝痈
肝结核
肝痨
脂肪肝
肝癖、肝痞
肝昏迷
肝厥
慢性肾盂肾炎
肾着、淋证
肾病综合征
肾水、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
皮水、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
石水、水肿
慢性肾功能衰竭
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
肾结核
肾痨
尿潴留
癃闭
再生障碍性贫血
虚劳、血证、髓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病
神经性失眠
不寐
三叉神经痛
面风病
癫痫
痈病、癫痫
脑血管性痴呆
痴呆、呆病
血管神经性头痛
偏头风、偏头痛
脑动脉硬化症
脑络痹、健忘、眩晕
面神经麻痹
口僻
帕金森病
颤病、脑风表
脑血栓
中风、偏枯
脑出血
中风
高血压脑病
厥头痛、真头痛
过敏性休克
风厥
流行性感冒
时行感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春温
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温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4:36: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    中医才能卓然自立【转帖。精论】

--------------------------------------------------------------------------------
主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阅:2126)  
  -------------------------------------------------------------------
南京陈斌 在 2006/08/03 05:30 由于此帖对 曹东义 进行如下操作:
威望由 1 增加至 2
理由: 原创帖多,学术质量高。
-------------------------------------------------------------------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石家庄  050031 )
(通信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联系电话:0311-86738352)
目  录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1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2
冲出围城能诊断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3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也是在现代条件下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做法,取得了不少应用成果。尽管如此、尽管笔者既不反对西医,也不反对中西医结合,而为了中医自身学术的振兴,就必须把中医的辨证论治从西医的病名束缚下解脱出来。不如此,弊端很多。西医日益强大,中医学术却日见萎缩,其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放胆言之,笔者试述如下。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
在西方科学的强大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学术天文、算学、地理等纷纷谢幕,中医学虽然没有倒下,也有过主动或被动“放弃理论”、“废医存药”的主张。阴阳五行学说,曾经被梁启超等人当作中国的耻辱,不少中医学人也欲将其废止。
上世纪20年代,汪企张在《新医与社会》138期中的“想和旧医赌一赌”一文说:“请旧医界将这温热温毒放在我们身上,煽动一动肝风,叫他内外交攻起来,发出头痛、项痛、拘挛、神昏等各种症状,证明本证(流行性疼症)是温热温毒病原。一面由我们新医界将我们培养的流行性脑脊膜炎菌,用法叫它侵入你们的体内,看它是不是发出同样的症状,这才叫真凭实据。”
曾经担任教育总长的汤尔和说:“我敢放肆说一句,中医要讲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退十步说,现在中医的先生们实无‘论病’之可能,更不要说是‘冶病’。为什么呢?若使我们同他讲癌的形状、种类、转移等等,他说那是外国话。我们就问他中医所必须知道的事情:如问心肝脾肺肾的位置?相火是什么东西?中医有几种解释法?王勋臣(王清任)看不懂的一层破膜是什么?甚至于问他寸关尺的部位,恐怕他也不见得清楚。这种‘数祖忘典’的朋友,如何可以把生命交给他制裁![1]”
在解放初期的《北京中医》杂志上,某著名中医学家曾经撰文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他对中医的呼吸理论、脉搏机制也完全按西医的解剖生理为是非标准进行批判[2]。笔者在这里翻开这些陈年旧帐,并不是要追究谁的历史责任,而是用以揭示当年中医学没落到了什么地步,只是为中医学感到悲哀!因为从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解剖实证的方式,作为评判中医脏腑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开始,就为后世否定中医的脏腑理论留下了伏笔。
以西医病名诊断的病灶,中医四诊很难发现,辨证治疗之后是否有效,靠四诊也不能评定,而只有依靠西医的“客观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就好象盲人射箭,既看不见目标,也无法自己评价效果,只好不断地问人家:“我射的方向对吗?我射中了吗?”失去向导的项羽,终于被人误导到了沼泽地:“左!左!深陷大泽而不知”。章次公先生曾经不无忧虑地说:“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所谓“求融合”者,未融合也,身在围城之外,欲进入城中、融入城中也。而今天,中医已身在城中,已融合在西医的病名之下,失去自己之旗鼓。“自立”已不能,如何谈“卓然”?
朱良春先生50年前就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因为,仅辨病而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会毁掉中医[3]。朱良春先生不幸而言中,现在基本上是用“辨证型”取代了“辨证候”,由活泼变成死板,治病活法一变而成守型死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纳入和排除标准”,才能“防止偏倚”,才能符合西医的“可重复”。一病之下分几个证型,已经蔚然成风,几乎牢不可破。中医自古就认为,病和证都是随时变化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一剂知,停后服”。药随证变,岂能“一盲到底”?!
邓铁涛教授最近撰文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他说:“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可以概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不知如此以来便把中医之精华丢掉了。[4]”邓教授主张,可以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辨证论治,把西医的某些内容纳入进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来。这种“衷中纳西、衷中容西”的思想,已经超过了“衷中参西”,是辨证论治思想的发展。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
现代科学深入到微观领域,病灶形态诊断的观念已经陈旧,只是一个初浅的分类,说明不了太多的微观内容。比如,陈可冀院士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的粥样斑块,是易损的还是非易损的,是一个病理诊断,临床上各种检查很难检查出来。易损斑块破裂之后,容易发生冠脉事件,而比较稳定的斑块,或许多少年与患者和平共处。也就是说,稳定的斑块,就是身体里的一块死疤,不治疗它也无大碍;易损斑块,就像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将息不慎就会爆炸。现在已经观察到炎症因子、氧自由基、血压、血脂、血黏度,甚至病人的精神状况、自然界的天气都会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改变其中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其治疗情况因此变得十分复杂。中医学非常善于解决复杂的临床现象,可以再加上饮食、睡眠、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地理方位等等,影响的因素越多,越容易辨证,越容易取得疗效。因为,中医治病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而不是仅仅盯住病灶,在斑块消失之前,也许消除了胸闷,也许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增加了患者的体力,促进了患者的食欲,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所谓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一切都是为了患者向健康的方面转化,而且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地帮助患者。这都是因为,中药在吸收的时候,已经不是草根树皮,而是完全彻底的“分子水平”的药物。
肾炎和IgA肾病发生的时候,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作为早期的引发因素,此后紧接着就发生一系列的免疫损伤:致炎因子、炎症细胞、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代谢产物与自由基损伤、血凝物质沉积、血流动力学改变、纤维化形成等等,都是一系列的此起彼伏、错杂交互的变化。没有这些微观领域的变化,肾的损害不会发展,人体的健康也不会受到威胁;这些变化的平息、好转,也决不是透吸、切除、移植所能解决的。肾炎、肾病这种病灶式的笼统名称,已经不能反应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对于“无证可辨”的蛋白尿、镜下血尿,广安门医院的戴希文教授、东直门医院的吕仁和教授以及全国的中医肾病专家,都是凭借四诊所见结合微观检查而辨证论治,不是只守一方一药对付病灶。
协和医院郭赛珊教授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从整体、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治疗情况,证实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单味中药70余种,复方30余首。按中药作用分类,降糖中药涉及解表、清热、祛风湿、燥湿、化湿、利湿、理气、活血、止咳、平喘、化痰、熄风、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消导及收涩药等14类;降糖中药的化学成分涉及萜类、黄酮类、多糖类、甾类、胰岛素、肽、氨基酸类、硫键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物碱等8类化学物质。这许多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也有11个方面:刺激胰岛素释放、促进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拮抗升血糖激素、延缓糖吸收、改善多元醇代谢、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减轻氧化应激、降低高凝状态、改善脂代谢、调节细胞因子。
这些复杂的药物、复杂的成分、复杂的作用过程,却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一个处方里“兼容并包”,样样具有。中药的无数个“微作用”,形成一个巨大合力,使病人逐渐回到健康状态。因此,我们使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不把精力仅仅盯在一时的血糖高低上,也不用担心由于早期干预而形成的患者“既不消、也不渴”的“无证可辨”新情况。
微观世界的复杂性,使那些仅仅依靠病灶实证的疾病观,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病灶如果脱离了“翻江倒海”似的微观变化,还能说明什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在极为复杂的微观领域,如何说清楚某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各种复杂机制如何影响了临床现象?昨天的病情与今天的变化是由哪些微观因素导致的?能说清楚吗?说清楚了之后,是按某种成分而“精选中药”,还是依据“比较简单”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难道经过了50多年的摸索,我们仍然一脸的茫然?!
冲出围城能发现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现代医学从解剖实证开始,一步一步向微观领域挺进,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都是一路顺风。没想到进入到分子水平的亚细胞领域,实证的病灶形状不见了,却出现了说不清的分子、原子、离子。它们彼此依存、影响、交换、流动;它们可以形成病灶,也可以消除病灶;可以影响整体,也可以仅在局部聚集。其形成病灶的时候,可触可见;其散于微渺的时候,几乎无影无踪,无抓无挠,因此有了“亚健康”的称呼。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数据说,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种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属于亚临床状态,也就是“亚健康”。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含糊的名称,它把众多的自觉身心不适,又无法找到病理证实的人群,含糊其词地称为“亚健康”。严格地说,这些亚健康的人们,都离开了健康的状态,体内一定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化学的,或者物理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细微而复杂,还没有形成“病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实证”的程度。然而,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几十亿人身心不适,甚至是痛苦不堪,却被现代医学当作“没病”,而必须等到有了病灶、需要手术切除、需要器官移植等严重不健康状态时,才能被纳入西医的救治对象,才能得到医疗的帮助,这样的现代医学的“实证观”,突显出其认识论上的不足。由于病灶所能说明的疾病本质如此之少,甚至使我们可以放言:“病灶”的形态疾病观已经陈旧不堪,就像哥伦布的木船、八国联军的火枪,已经不那么先进、可怕了。
几乎所有的亚健康人,他们的证候都可以被有经验的中医辨别出是患有什么病证,并且经过治疗,亚健康比“病人”更容易转变为健康状态,这一切使我们不能不说中医学具有更精确、更灵敏的长处。因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的四诊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完全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上,这是充分重视生物进化“最高成果”――意识的表现。人们患病时的证候,就是复杂微观领域失调之后,在总体、整体上的集中反映,这是任何动物、机器所不能告诉医生的感觉。中医学重视人体的自我感觉,不轻易将现象视为假象,不把实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是认为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就足以反映疾病的本质。
过去现代医学过分看重了“特异性治疗”,总希望靠介入、对抗的外力“拯救患者”,而不是紧紧依靠病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能力恢复健康。比如炎症的抗菌消炎被视为最理想的治疗措施,而炎症过程中对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肝脏的各种代谢、肾脏的水电解质平衡、激素代谢、细胞因子表达、基因蛋白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都毫无例外地被当作次要因素而很少考虑,仿佛只要有了特效的抗菌、抗病毒药物,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其他的影响都是可以忽略不计、无关大局的点缀。SARS疫情的流行过程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在没有任何有效抗SARS病毒西药的情况下,现代医学竟然“治愈”了几千名SARS患者!靠什么?靠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靠人体的抗病能力。
人体在受到疾病的损害而自行修复的时候,需要各色各样的、大量的相关物质做材料,中医药的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等药物所含的丰富的化学物质,无疑都是现代医学的单一化学制剂所不可比拟的。中药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也必定是提供符合人体自我修复时所需要物质的过程。这种多种化学物质“无私奉献”、润物无声的调节作用,正是其善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 .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63.
[2] 曹东义著.中医外感热病学史[M]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43.
[3]朱步先、何绍奇、朱胜华等著.朱良春用药经验集[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4] 邓铁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J] .中医药通报,2005,4(1):2.
2005、7、25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4:48: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医皮肤病专著。全书共两篇十四章,上篇总论共五章,阐述了皮肤病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及防护等中医理论;下篇各论共九章,分别介绍了128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鉴别诊断(提要)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本书采用部位分类法,按皮肤病的好发部位将其分为九类。一至八章的每个皮肤病冠以传统的中医病名。对于中医书籍无记载而现代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统归於第九章,冠以西医病名。为了方便读者,书后附有中西医病名对照及其索引。此外,附篇详载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300多首。
该书是作者在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和临床体会,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特色,在理论方面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在临床方面重点介绍了中医疗法,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专著。
供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是广大皮肤病患者及中医爱好者的可读之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3:59pm 时添加 -=-=-=-=-
云雾移睛 (西医病名:玻璃体混浊)
  www.laozhongyi.net  发布 04-27



云雾移睛 (西医病名:玻璃体混浊)
nbk老中医在线
   
    4.水轮气虚血亏证:眼前黑影飘动,眼内干涩,视力减退,头晕耳鸣,心悸神疲,食少便溏,面色淡白,舌淡苔薄,脉缓弱。补气养血明目。
云雾移睛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nbk老中医在线
    云雾移睛多因神膏为邪所乘,混浊不清所致。以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似有蚊蝇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至视物昏蒙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nbk老中医在线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玻璃体混浊。nbk老中医在线
nbk老中医在线
nbk老中医在线
[诊断依据]nbk老中医在线
    1.自觉视前有黑影,形状不一,或浓或淡,眼珠转动时呈无规律之运动。nbk老中医在线
    2.轻者不影响视力,重者影响视力。nbk老中医在线
    3.眼底镜彻照法检查;令被检者上下、左右转动时,可见有黑色或半透明之点状、条状、块状混浊飘动。nbk老中医在线
    4.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检查:可观察混浊物的位置与性状。nbk老中医在线
    (1)弥漫性棕黄色点状混浊,间有暗红凝块或条索者为出血性混浊。 nbk老中医在线
    (2)淡黄色点状、白色絮状、白色雪球样混浊,并伴见葡萄膜炎症者为炎性混浊。nbk老中医在线
    (3)玻璃体活动度增加,其间有黑色的光学空间,混浊呈半透明膜状者为变性混浊。nbk老中医在线
    5.必要时作眼超声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有助于了解玻璃体混浊的性质及视网膜状况。nbk老中医在线
nbk老中医在线
nbk老中医在线
[鉴别诊断]nbk老中医在线
    1.圆翳内障:眼前黑影固定,多见于老年人,病程缓慢,视力渐降,瞳神内出现圆形银白色翳障,检查见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正常。nbk老中医在线
    2.视瞻昏渺:自觉眼前有暗影,视物变形,外眼无翳障气色,玻璃体正常,而眼底有相应改变。nbk老中医在线
    3.视衣脱离:多有高度近视或眼外伤史,起病突然,自觉眼前有幕状黑影遮挡,视力骤降,视野缺损,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脱离;nbk老中医在线
    4.生理性飞蚊症:自觉眼前有黑点、黑条或蛛丝飘动,视力正常,检眼镜不能查见混浊物,不属眼病。nbk老中医在线
nbk老中医在线
nbk老中医在线
[辨证论治]nbk老中医在线
    1.湿热蕴结水轮证;自觉眼前黑影飘动,检查见玻璃体尘状、絮状、团状混浊,视物昏蒙,胸闷纳呆,口苦心烦,头重,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  nbk老中医在线
    2.水轮气滞血瘀证:自见眼前黑花,呈点状、块状红色混浊,视力突降,情志不舒,胸闷胁胀,口苦,舌有瘀斑或紫暗,苔黄,脉弦涩nbk老中医在线
    3.水轮阴亏证:眼前黑花飘动,时隐时现,如环状、半环状,或有闪光感,逐渐进展,可伴能近怯远,视物昏蒙,眼干涩,易疲劳,头晕耳鸣,舌红,苔薄,脉细。滋补肝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4:01pm 时添加 -=-=-=-=-
瘿   部首:疒 5划,总笔划:16
yǐng, 笔顺:4134125342534531 五笔编码:umm ummv


yǐng
【名】
〖中医〗∶颈瘤,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goitre〗
瘿,颈肿也。——《玉篇》
又如:瘿肿(谓颈部生瘤子的疾患);瘿瘤(中医病名。生在皮肤、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
虫瘿。树木外部隆起如瘤者〖gall〗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宋·苏轼《答李端叔书》
又如:瘿肿(指虫瘿);瘿瘤(指虫瘿);瘿尊(瘿杯);瘿瓢(瘿木制的瓢);瘿杯(瘿木制的杯子)
指累赘,多余的东西〖burden〗。如:瘿疣(赘疣。喻附着之物)
本字链接:http://xx.123cha.com/zd/18909.html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4:05pm 时添加 -=-=-=-=-
蓐 rù (1) (形声。从艸,辱声。本义:陈草复生) (2) 同本义 [grow aftergrass] 蓐,陈草复生也。――《说文》。徐锴系传:“陈根更生繁缛也。…言草繁多也。” (3) 吃饱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如:蓐马饷军(让马吃饱,让士兵吃好);蓐食(吃饱吃好;丰厚的饮食) 蓐 rù (1) 草席;草垫 [straw mat]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左追蓐。――《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在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疏:“蓐,谓卧土之草。” 范乃令军中蓐食。――《后汉书·廉范传》 (2) 又如:蓐母(产婆,接生婆);蓐妇(产妇;生产之妇女);蓐劳(中医病名。此病因产时不顺,疲累过度,产后气血衰弱,调养失宜,导致虚邪侵入,阴虚成劳);蓐食(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 (3) 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褥子 [mattress] 有重疾,卧蓐七年。――《后汉书·赵岐传》 (4) 蚕蔟。用麦秆等做成,蚕在上面做茧 [a small bundle of straw] 蓐,蔟也。――《说文》 (5) 古国名 [Ru State]。地在汾水流域,春秋时为晋国所灭蓐疮 rùchuāng [bedsore] 病名。因久病卧床,皮肤被压而发炎,乃至组织溃烂蓐 rù ㄖㄨˋ 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妇(产妇)。~母(接生婆)。坐~(临产)。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4:07pm 时添加 -=-=-=-=-
肠痈
  定义
  肠痈是中医病名,指的是热毒内聚,瘀结肠中,而生痈脓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恶寒,少腹肿痞。疼痛拘急为特征。
  西医相关病症
  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盆腔脓肿等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33 , Processed in 0.1173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