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笔者在苗医生灵能等理论的启发下,认为“阴火”、“ 虚阳”、“壮火”等为浮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潜火论。潜火论主张顾护命门之火,治病以脾肾为本,用药甘温,药量轻平。
关键词:潜火论;阴火;相火;命门之火;浮火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笔者在苗医生灵能等理论启发下提出潜火论。后学不敏,不揣浅陋,故作新论,见教于同道。
1 潜火论的提出
笔者复习有关相火的文献,认为先贤所谓“阴火”、“ 虚阳”、“壮火”等,都是相火离位而导致的浮越之火,统称为“浮火”。
浮火有由中焦脾胃之气不足而起者,李东垣《脾胃论》称之为“阴火”,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浮火有由下焦肾气不足而起者,张景岳《景岳全书》称之为“ 虚阳”,张景岳 “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同气相求,而虚阳无不归原矣。”周慎斋《周慎斋遗书》则称之为“壮火”, 说:“相火在下为少火,少火生气,逆而在上则为壮火,壮火食气。”以上诸家之所以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是因为他们的立足点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相火离位。笔者正是着眼这个出发点, 立“浮火”之名以赅之。
先贤认为浮火是一种较重的病证,且该证多有发热。笔者却认为浮火存在内伤杂病的任何阶段中,有发热者,也有不发热者。李东垣首倡甘温除热法治阴火,张景岳用引火归原法治虚阳,周慎斋认为壯火宜寒以泻之。笔者不仅重视脾肾,还注重脾肾与相火的关系,认为百病多生于浮火,治病之要义在潜藏浮火。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两脏既治,乃统五脏以同归也。唯执两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调,意欲在命门上有所发明,遂将上诸法融为一体,提出潜火论。
所谓潜火,与浮火相对而言,就是受之于父母,潜藏于命门之中的先天真火,即坎中一点真阳,又称为相火、命门之火、少火、龙火、雷火等。潜火是人体的生灵能。苗医认为生灵能[1]是事物形成的能量,对事物的生成起到主宰作用。人体生灵能来源于先天,尽管很弱但它决定了其特定的属性。
2 潜火论的基本内容
潜火是不可再生的生灵能。人出生之后,潜火不停地释放,以促进后天之气化,同时存在自我消耗,因此人从诞生到死亡是生命不断缩短而不是延长的过程。
潜火,犹如潜龙,喜静,以秘藏为贵。人之潜火维持正常状态,是健康的前提和保障。但潜火(少火)静中有动,通常从命门匀速地释放,温煦肾精以化生肾气(先天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少火之气壮”,仲景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即据此而设。刘星元[2]说:“此气发源于肾,藏于丹口(下气海);源源不绝供养此气的是肾中精气及命门真火。”
先天之气与后天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经三焦输布到全身,是为元气。因此元气的充沛与否,取决于肾气、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尤其是肾气与水谷之气。水谷之气的运化全赖肾气。肾气的旺盛,关键在潜火固密。由此得知,潜火的固密程度直接影响元气的盛衰。元气为人体的正气,《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既生病,必然与正气不足有关。《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人体为了抗邪,潜火的需求相对增加,肯定额外地调动更多的潜火,更快地释放。超支的潜火越位成为浮火。
浮火对人体具有破坏性,仿佛地质学上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就是地球内部的火没有固守其本位,反而冲到地表的表现。浮火,无火之形而有火之用。浮火如数量众多,并与水谷之气充分媾合,其能量就巨大;反之,能量就不足。在浮火释放过程中,部分人反而觉得精神更好。所以潜火离位,最易为人所忽视,往往成为疾病防治的盲区。诸火畏水。水能生湿,湿为水之气,风为气之行,故湿能生风[3]。湿聚为痰。寒为水之气,主收引凝滞,易致瘀阻。故潜火之为病,往往兼有风、痰、瘀之象,常致局部生长旺盛、水液增加或津液不足、皱缩萎软。
浮火与潜火是对立的,但又可以相互转化。浮火同潜火相比,只是不当位而已。浮火回位,如浪子回头,又成为潜火。因此对待浮火,要善待,不可任意攻伐,如张景岳所说“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
潜火论的核心是合理引导浮火回归本位,使其弃恶从善,最大限度地减少潜火的消耗,恢复元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
3 潜火论的应用
3.1 治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本者,阴阳也。脾胃为后天阴阳之本;肾为先天阴阳之本。因此治病必以脾肾为本。脾土居中,脾健则肾水不上漫土界,潜火不越雷池;肾水居下,肾强则脾湿不下流水界[4],潜火不犯中州。
潜火论的关键在潜引。用量不越常规,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倘潜火已竭,纵骤增辛热峻剂,徒劳无益。治浮火之法,不外乎补土伏火、导龙归海。用药宜甘温、慎寒湿。明•赵献可《医贯•论火》:“命门火衰,肾中阴盛,龙火无藏身之位……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原……若有阴虚火实旺者,此肾水乾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灭火。”
3.2 指导养生
欲知生,先知死。人的潜火是有一定限量的,当潜火耗尽的时候,人就会死去,所以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善养生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浮火不生,潜火固秘。而不善养生者,“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潜火不固,浮火动摇,生命之光早日熄灭。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养生的目的是通过适寒暑、节饮食、慎起居、怡情志以顾脾气、护肾气而存潜火。潜火绵延不绝方可长视久生。
3.3 对几种疾病的认识
3.3.1 癌症
各种癌症总是浮火流连,使局部能量增加、增生旺盛所致。潜火释放能量也使人精神振奋,抗邪力貌似增强。这也是一部分患者,在癌症发作之前,身体好像很健康的缘故。一旦潜火透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已届中晚期。向来市习,一见癌症就认为是火毒为患。殊不知,癌症多为元气不足,浮火所致。正如孙秉严[5]所见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南还是长江以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
3.3.2 激素后股骨头坏死症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类似潜火,引诱潜火大量外出,从而造成人体肾阳虚的局面。一般随激素剂量变化即首剂量→减量→维持量→停用,人体相应出现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病理改变[6]。肾主骨生髓,潜火不足,元气不充,加上股骨头承载全身之重,所以应用大量激素(如治非典、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后股骨头易坏死。
3.3.3 小儿病
小儿初生,潜火未加亏耗,除禀赋外,其不足多为后天所致,因此补脾不如补肾。小儿脾胃薄弱,补肾阴易助脾湿,补肾阳易伤胃阴。天癸至,此后不足,方有补脾与补肾之分。
3.3.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内浮火熏铄,此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的病机。由于浮火过分刺激骨髓,使白血球大量生长,过多的白血球又蚕食红血球。这一过程与慢粒形成血虚的情形是一致的。
3.3.5 性早熟
本病发生多因疾病、过食含生长激素类的滋补品、肉蛋食品,或误服某些药物,使浮火沿肝经走行,导致性腺的发育。如浮火得到后天的充分资养,表现为真性性早熟,否则为假性性早熟。
3.3.6 艾滋病
临床上腹泻、咳嗽、鹅口疮、发热是艾滋病最难控制的症状。腹泻,用芩、连等药常不效,有时反而加剧。咳嗽多呈顽固性干咳,痰粘而少,常伴有胸痛,止咳化痰药难效。鹅口疮,用锡类散等仅暂缓。发热,多为低烧,清热剂难以见效。这些症状是浮火蔓延所致。
不是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在感受邪毒以后当即就会发病,有的潜伏期可在1~14年后才会发病,这就是治疗艾滋病的突破口。所谓潜伏期,就是潜火消耗不甚,正气尚能支持,邪毒被压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这一阶段。几年或十几年后,人的潜火透支到一定程度,正气大伤,邪毒鸷张,百症骤生,病情危矣。这也说明潜火的多少对于能否抑制和消除邪毒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3.7 乳癖
乳癖好发于25-50岁,性急或内向的女性。乳癖是以乳房疼痛和肿块为主要特征。起初为胀痛或触痛,呈周期性发作,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浮火由肝经至乳房,使局部肿痛。经血出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是因为经血源于胃,浮火随血出而消减。
4 病案略例
4.1 淋证
程××,女,38岁,武汉市人,尿急、尿频、尿痛伴尿失禁3年。在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腺性膀胱炎伴鳞状上皮化生,服用抗炎类西药和清热通淋类中成药后,感觉淅淅恶风,遂邀余诊治。患者平素少气懒言,喜坐卧,腰背酸软,稍有用力,便尿湿内裤,纳食不佳,夜寐多梦。查齿痕舌、质淡,苔白根部略黄,脉细无力。中医诊断为淋证(中气下陷),此为脾土薄弱,潜火不秘,用补土伏火法,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小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1日1剂,连服5月余,诸证全消,膀胱镜复查无异常。
4.2 睡中鼻衄
某男,76岁,贵阳市人。间歇性鼻衄10余年。患者常夜间熟睡后出鼻血,出则醒,量不多,小则几滴,多则10~20毫升,但白天从未出血,伴口干,大便干。在本市多家医院治疗未果。查体:舌质暗红,脉细数。中医诊断为鼻衄(肾阴虚型),此为素体阴虚,潜火不秘,浮火上扰;加上入睡后,卫阳入里,与浮火相争,故夜间鼻衄。用导龙归海法,给予二至丸合济川煎加味,5剂止,用六味地黄浓缩丸2瓶善后,未再发作。
参考文献
[1] 杜江,张景梅.苗医基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6-7
[2] 王森,刘语高,王晓龙等.刘星元医案医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87
[3] 杜江,张景梅.苗医基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55
[4] 杜江,张景梅.苗医基础[M].北京;中医古籍出社,2007,23-26
[5] 孙秉严,孙丽瀛.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M].北京:华龄出版社,70
[6] 王自敏,吕宏生,刘玉宁.中西医临床肾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77
|
|